05.15 楚汉英雄第十三篇·悼武王所属·权倾朝野·建成侯·吕释之

楚汉英雄第十三篇·悼武王所属·权倾朝野·建成侯·吕释之

吕释之,大汉帝国高皇后吕雉的二哥,吕氏家族中仅此于吕泽的人物。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击三秦。《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如上,按照史书的记载,吕释之在开始之初,便是跟随其兄长吕泽一起加入到了刘邦麾下,而后一路破敌入关中。

汉王入汉,而释之还丰沛,奉卫吕宣王、太上皇。《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一年,刘邦成为汉王,率军入汉中。而此时的吕氏家族,则兵分两路,一路是以吕泽为首和刘邦一起去汉中,而另一路则是以吕释之为首去丰沛二县,护卫吕宣王和太上皇,这里的吕宣王就是当时的吕公。

从这段话中的两个名字的位置就能看出,吕释之此次带兵去丰沛,主要还是为了护卫吕公,而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基本属于捎带。所以,这也就能解释了为何刘太公会被项羽有机会擒拿,而吕公却一直都是安然无恙的。当然,这也在侧面印证了吕家所领之军,确实不受刘邦统管,具有高度的自主权。

而后,结合笔者之前写过的《吕泽篇》、《王吸篇》和《薛欧篇》,围绕丰沛的几次军事行动就好解释了。

汉一年,刘邦去汉中时,吕释之首先带兵去沛县护卫吕氏家族,并将刘太公及刘氏家族的人接到了沛县。而后,同年,当刘邦重新攻入关中,并在刚刚平定三秦后,或许是刘邦主动,或许是丰县子弟的强行要求,遂有了下面的记载:

令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因王陵兵南阳,以迎太公、吕后於沛。楚闻之,发兵距之阳夏,不得前。 《史记·高祖本纪》

很显然,薛欧和王吸是知道刘太公就在沛县的,所以他们二人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出武关直抵沛县,从而接回刘太公。但,熟料事出突然,莫名其妙西楚就接到消息了,然后导致薛欧和王吸的行动只能是以失败告终。

此后,刘邦遂正式领军出关东征,并在洛阳正式发布讨伐西楚的宣言,而后便是集结五诸侯之力直扑西楚国都彭城。或许刘邦知道,或许是刘邦不知道,总之,在刘邦去往彭城后,吕泽遂领军入驻砀郡,而砀郡和汜水郡接壤,尤其是沛县,紧邻砀郡,故而,在此时吕泽去这里的目的,很显然就是为了接回吕公。

但,有一个问题就是,当时的吕泽很有可能并没有去接刘太公,但这样是没道理的,只是笔者不明白,如果是接到的话,那刘太公又是怎么被项羽给俘虏的?

又或许,应该是这样理解的。刘邦在去彭城的路上,顺便就把刘太公和自己的妻儿接到了身边,但是,随着彭城兵败,刘邦全军崩溃,而也就是在这里,刘太公及吕雉和刘邦遂再一次失散。

故,也就是在这里,项羽遂抓住了刘太公和吕雉。而吕太公,则早被驻扎在砀郡的吕泽接回到了军中。如此,也就解释清楚这前后的关系了。

总之一句话,刘邦的彭城之战真的败得太惨了,而要不是驻扎在砀郡的吕泽军的护佑,或许刘邦这一次就真的是一蹶不振了。

天下已平,封释之为建成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很显然,吕释之并未参与对楚之战,所以,也就没有任何军功。好吧,或许是有,但史书再无记录。而史家这里描述吕释之的情况,感觉也很无奈,就是天下已平,吕释之遂被封侯。

只能说,吕释之能封侯,更多的还是因为其兄长吕泽的功绩,以及吕氏家族在汉军中深厚的影响力所致。一句话,就凭他是吕泽的弟弟,他就应该被封侯。

六年正月丙戌,康侯释之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六年正月丙戌日,和吕泽被封侯的时间是同一天,吕释之被封建成侯。

其实,吕释之这个人,怎么说呢,或许是其大哥吕泽的声望太高了吧,他其实一直都是活在他大哥的身影里。所以在之前,吕家的一切,尤其是随着汉四年吕公的逝世,吕氏家族便全都由吕泽把控,而吕释之自然也就只能一直默默的看着。

直到汉八年,吕泽逝去,吕释之才有机会代表吕家,成为吕氏一族新的掌门人。而又因为吕氏家族强大的势力,所以,即使吕释之的能力不如他大哥,但是也一样可以左右汉庭。

汉高帝刘邦最后的那几年里,一方面是对内平定各路诸侯王的战争,另一方面,就是和以太子刘盈为核心利益的吕氏家族的斗争。

平定诸侯王的战争这里就不说了,关键是和吕氏一族的斗争。

其实,于刘邦而言,至少就笔者认为,在当时那个情况下,如果不是太子刘盈和吕家的关系无法分开,刘邦大几率上是绝对不会有更换太子的想法,为何?

因为当时真正适合当太子的就两个人,一个是长子刘肥,一个就是嫡子刘盈。而至于其他皇子,三皇子刘如意在当时也才十岁左右,而其他皇子只能是更加年幼,所以,就当时那个情况,笔者真的不认为刘邦会不明白。

而长子刘肥已经被派往山东最关键的齐国坐镇,以威慑山东其他诸侯国,所以是肯定动不了的。如此,说到底最合适即位的还是刘盈。

所以,对于刘邦晚年的那些行为,笔者只能说是刘邦的一时兴起,其实他就只是想试探试探吕氏家族的势力到底有多强,但是,他试验的结果,只能说是把他自己都给吓了一跳,为何?

众所周知,刘邦这辈子最为倚重的人,除了沛县的那几个人外,就是张良了,包括其在评判汉初三杰之时,也是以张良为首,所以都能看出刘邦对于张良的依赖。

但,偏偏刘邦在通过假意换太子事件对吕氏家族进行试探之时,却得出了一个他几乎是难以置信的结论,张良居然也成了吕家的人: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筴,上信用之。”《史记·留侯世家》

如上,刘邦想要废太子刘盈,立三皇子刘如意为太子。然后,随即引发的就是一众大臣对刘邦的劝谏。而吕后知道后,自是很恐慌,不知道怎么办,于是有人说,可以请留侯张良帮忙,因为皇帝刘邦最信任的人就是他。

然后,吕后是怎么请动张良的呢?

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曰:“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馀人何益。”吕泽彊要曰:“为我画计。”《史记·留侯世家》

首先需要注明的是,上述记载中的那个吕泽应该指得就是吕释之。

吕后遂让建成侯吕释之去和张良商议,然后,看太史公是如何叙述的。首先建成侯吕释之劫住了张良,这里的一个“劫”字就说明了张良并不是很情愿的,但是迫于吕家的权势,也很无奈。

然后,吕释之遂对张良说,你是陛下的最为信任的谋臣,如今陛下要换太子,那么,你就能高枕无忧吗?

大家说,吕释之说的这话不就是废话吗?不管是谁当太子,关张良啥事?人家不高枕无忧,还能咋?但,偏偏吕释之这么说,就很明显是带有威胁的意味,意思就是,怎么,要是我吕家倒霉了,你觉得你能好过吗?

然后,张良无奈的说,陛下在危机的时候,确实是听我的话,可如今天下都已经平定了,而陛下换太子也是他个人的意思,别说是我了,就算是再多的人劝谏,也无用啊。

很明显,张良这话的意思就是,我也没辙,您老还是找其他人吧。

但是,孰料吕释之却更加强势,直接就对张良摊牌了,一句话,你,张良,必须要告诉我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张良是聪明人,自然明白避是肯定避不过去了,遂为吕释之出了计策。而这个计策的主要内容,就是找来四位大才之人来为太子刘盈压阵,然后,也就是因为这四人,才让刘邦真正感到了对于吕家的绝望:

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史记·留侯世家》

可以说,也就是到了此时,刘邦才真正明白了吕家的权势是有多么强大。而自己身边的那些人,连张良都给吕家献计了,更不要说是其他人了。

总而言之,虽然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吕释之当时担任过什么重要官职,但只因为他是吕家当时的掌门人,故而,也就让其有了可以左右朝政的能力和实力,当然,这同时也为他以及他背后的吕家带来了他认为的美好未来。

三年,侯则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孝惠帝三年,吕释之逝去,汉庭为其谥号,康侯。

而吕释之死后的吕家,则重新回到吕泽那一脉所掌控。直到孝惠帝死后,吕后当政时期,吕家遂迎来了真正的辉煌时期,一个接着一个的封王,几乎可以说是吕和刘共天下。

只是,理想终究是理想,现实还是要更残酷了一点。当年在吕后时期,周勃和陈平以赶走王陵而得到了吕家的信任,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吕后刚一死,周勃和陈平为首的沛县子弟便联合一众刘姓诸侯王合力诛灭了吕氏全族,甚至包括孝惠帝刘盈的子嗣在内,一个不留,全族尽没。

而吕家,便也是彻底没了。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