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二十四史,他一人便修撰了四部,卻被朱元璋的二字稱呼羞辱而死

讀史,少不了讀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中的宋、遼、金、元四史,編修者是誰?有人回答,宋、遼、金三史是元人脫脫、阿魯圖等人主修的,元史是明宋濂、王禕等人主修的。一個等字,湮沒了一位卓越的文史學家——危素。

關於危素,《明史·文苑傳》簡要記述了其一生。從史料記載看,危素自幼深通五經,一生大部分時間在元朝,且一度身居高位,後棄官潛心史學著作;元朝覆亡後,危素殉國未成,為了史學繼而歸順朱元璋,於洪武二年授翰林侍講學士,一度受到朱元璋器重和恩寵,但沒幾年就愧悔而終,享年七十有餘。

據明晉江何喬遠所著《名山藏·卷五十九》記載,洪武二年(1369年)危素入南京授翰林侍講學士時“年六十八歲矣”,由此可推算其生於1302年(元大德六年)。《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五年春正月……是月,危素卒”,由此可知其卒於1372年(明洪武五年)。算起來,危素活了七十一歲(虛齡)。

危素的史學造詣極高,在元時修宋、遼、金三史及注《爾雅》,入明後又奉命與宋濂一起修撰元史。宋、遼、金、元四史,都有危素的心血和汗水。在修史方面,危素極其嚴謹,編纂宮廷紀事和后妃傳時,不全信現成資料,便用俸金買動宦官和皇親國戚,設法獲知了實際情況,然後才下筆寫書,得以成史。

除了修史,危素在元朝的官運也不錯,“入朝歷十八仕,至嶺北行中書省左丞,為時名臣矣”(《名山藏》)。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徐達攻破元大都,元順帝逃遁,元朝覆亡。危素聞訊後,“乃趨所居報恩寺,入井。寺僧大梓力挽起之,曰:‘國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國史也。’素遂止”(《明史·文苑傳》)。

為了保護《元實錄》,危素沒有再尋短見。洪武二年(1369年),危素被送入南京,朱元璋封其為翰林侍講學士,多次跟他探討元朝興亡的原因,並命其與宋濂同修元史。沒過多久,危素因為早朝遲到,朱元璋龍顏大怒,將其免官。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危素官復原職,後兼弘文館學士,“賜小車,免朝謁,時備顧問,論說經史”(《名山藏》),經常跟朱元璋一起喝酒,君臣關係非常融洽。同年冬,朱元璋與危素等人進行文學交流,見到危素的詩作後,“帝獨覽而善之曰:素老成,有先憂之意”(《明史·文苑傳》),君臣關係達到頂峰。

然而,危素畢竟是元朝舊臣,且曾為元朝覆亡投井殉國,朱元璋心裡對其難免心存芥蒂,對其有鄙視之意。一天,朱元璋去東閣側室視察工作,恰好危素也從外面趕來,腳步聲入耳,朱元璋問來者何人?危素應聲回答,是老臣危素。

“老臣”二字,瞬間刺激了朱元璋。老臣?朱元璋心想,你危素是誰的老臣?這是不忘故元啊!於是,朱元璋回了一句,我還以為是文天祥來了呢?

此事,見於《名山藏》,“他日,上御東閣側室,素行簾外槖槖,聞履聲,上曰誰?對曰:老臣素,上曰朕謂文天祥也”;也見於明人王世貞《藝苑卮言》,“時太僕(危素字)為弘文館學士,方貴重。上一日聞履聲,問為誰?太僕率然曰:老臣危素。上不懌,曰吾以為文天祥耶”。文天祥是南宋忠臣,寧死不降,朱元璋此語明顯是在羞辱危素,你自稱老臣,為何不學文天祥以死殉國呢?

“老臣”二字,徹底改變了朱元璋對危素的看法。不久,御史王著等人“論素亡國之臣,不宜列侍從”,朱元璋認為御史說得對,危素心懷故元,不僅不能重用,而且不能留在身邊,於是“詔謫居和州,守餘闕廟”(《明史·文苑傳》)。

餘闕是元朝高官,也曾參與遼、金、宋三史修撰,後在安慶抵抗紅巾軍。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安慶城破,餘闕見大勢已去,遂自刎,沉於清水塘中。陳友諒感其義,覓得其屍,殮葬正觀門外。元廷追封其為豳國公,諡忠宣。危素與餘闕,幾乎有同樣的經歷,唯一不同的是,危素自殺不成活了下來。朱元璋命危素給餘闕守墳,用意很明顯,那就是羞辱。一年後,危素愧悔而死。(劉秉光)

二十四史,他一人便修撰了四部,卻被朱元璋的二字稱呼羞辱而死

二十四史,他一人便修撰了四部,卻被朱元璋的二字稱呼羞辱而死

二十四史,他一人便修撰了四部,卻被朱元璋的二字稱呼羞辱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