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直到21世纪的今天,拉丁美洲依然这么穷?

用户6025437914441


拉丁美洲指的是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和地区,拉丁美洲拥有面积2056.7万平方公里,人口估计超过6亿。

大多数拉美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迈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经过几十年,拉美国家仍然处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与起步时间相近,但用时不到20年就跻身发达国家的某些东亚国家可谓天壤之别,其中的教训引人深思。

首先,拉美国家奉行“先增长后发展”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并没有使拉美国家出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反而不断爆发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债务危机、货币危机以及金融危机。

其次,收入分配不均。由于历史遗留等原因,拉美实行的是大地产制,拉美国家长期奉行初级产品出口模式,这导致社会收入以及分配的不均,虽然许多拉美国家为解决土地问题进行了土地改革,但是这些改革没有顾及农民的利益,反而加剧了收入不均。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世界上29个收入分配最不平均的国家,有14个来自拉美地区。

再次,教育投入较低。贫穷带来的后果就是穷人的孩子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这使得拉美地区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局面。由于许多人没有土地,他们便前往城市需找就业机会,因为贫穷租不起房,这些人就在城市各个角落落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贫民窟,贫民窟的出现,一方面加剧了贫困,另一方面又带来了犯罪、疾病、治安等各种问题。

最后,拉美国家多数执行的是新自由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受益者是跨国垄断资本、大企业集团和上层官僚,而严厉的工薪制度和汇率政策,则严重限制了就业者的工资的增长,也导致大批中小企业破产,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失业日益加剧,贫困人口不断增加。

另外,拉美各国都存在着较高的债务负担。


环球网


拉美在全球化中的分工,卖资源的

1、城市化与大宗商品周期

二战后,全球性战后重建和城市化,促使大宗商品(煤炭、石油、铁矿石、有色等)急剧增加。供求失衡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作为大宗商品之王的石油价格从上世纪60年代初的1至3美元暴涨至39美元。请注意,是暴涨10至30多倍(见下图)。暴涨30多倍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北京二环的房子,从3000飙升至9万。

只有石油涨吗?答案是否定的。石油是大宗商品之王,石油涨,煤炭必然跟涨,铁矿石必然跟涨,有色金属必然跟涨,金银必然跟涨....从国家角度,卖资产的国家都成了北京原住民。他们分别是前苏联、拉美、中东三大暴发户。表现:前苏联GDP像吹泡泡一样直追美国,最高超过美国GDP的70%。中东分赃不均,陷入旷日持久的中东战争泥潭。拉美疯狂举债(从欧美借债,因为大宗商品疯狂上涨,所以债权人和债务人都信心满满),投资挖矿(石油、有色、铁矿石等)产业,经济忽忽悠悠的就起飞了!

倒霉是谁?大宗商品净进口国家,主要是习惯性浪费的美国人。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美国经济是先通胀,后滞胀。

美苏争霸,老美处于下风,才有尼克松访华!

2、城市化拐点出现,大宗商品需求锐减,石油价格暴跌80%,大宗商品价格一泻千里。

拉美举债投资的油田、铁矿、煤矿、有色矿,盈利开始难以偿还贷款利息。

放眼全球,需求阶段性消失了(中国城市化的起点需要经历漫长的20年),傻子都明白拉美已经失去了偿还贷款的能力。谁先要讨回债务,谁的资产可以获得保全。在这个大背景下,拉美开始被全球投资人挤兑,拉美债务危机开始上升为主权债务危机。其重要的根源在于:拉美只生产矿石、资源和能源,而不生产其他商品。拉美从未打算做世界工厂,也没有能力做世界工厂。浪漫的拉美人,选美、足球很在行,但其他,都很呵呵。无力偿还债务的结果:只能用资源、矿山和一切未来可能值钱的东西抵债。

这就产生了一个即为悲催的局面:拉美定位卖资源的,但矿山的所有权又被划入债权人名下。显然,债权人的目的只有一个获利,他们只需要招募少量的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他们的资产,这使拉美中产阶层先天性不足。没有内部需求的劳动,拉美经济、教育、文化及其他产业都无法被盘活。因此,尽管中国人搞的第二次城市化再次将大宗商品价格拉升出新高,拉美依然无法借助这一巨大的拉力走出产业失衡,就业不足,中产匮乏的沼泽。俄罗斯的道理亦然。

人的因素

拉美是散的。

其重要组成部分,西班牙、葡萄牙人的后裔。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靠什么致富?

抢劫和贸易,前者占比更高!

因此,想想自己祖辈的荣耀,拉美人更喜欢选美和足球。NO劳动,一切都好!


高金波


拉丁美洲是地球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人口也多,为什么至今仍不发达呢?


一、缺乏完整的流通市场

殖民时期,英法等欧洲殖民国家在拉丁美洲进行的是资源掠夺,并没有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二战后拉丁美洲也纷纷独立,原先的殖民地分为十几个国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资源虽然丰富,但流通困难。即使现在海运业发达,但由于远离高速发展的亚洲地区,亚洲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印度等会首先选择距离更近的澳大利亚等国家。拉美虽然有个美洲国家组织,但老大是美国,协调性差。二、经济增长方式单一

拉丁美洲自然资源丰富,大多数国家靠出口石油、天然气及矿石、木材、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经济增长方式十分单一,对国际市场依赖过大,而且大多数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国际竞争力低,例如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发展缓慢,大宗商品需求大幅下降,一度高速发展的拉美第一大国的巴西也出现严重下滑。而且美国历来将拉美作为自己的后花园和原料生产地,并不愿意看到拉美有强大的国家出现,八九十年代曾多次干涉拉美政治,导致拉美反美情绪强烈。

三、社会分配极为不公

拉美的基尼系数最高的地区之一,前20个贫富差距的国家拉美地区就占了9个,差不多占了一半,其中就包括巴西、哥伦比亚等拉美大国,巴西的贫民窟更成为社会犯罪和矛盾的焦点。由于社会分配严重不公,加上拉美政坛喜欢煽动民众情绪,乌托邦式思想流行,营商环境相对较差,失业率极高,落后也就不足为怪了,其中委内瑞拉最典型。四、毒品和腐败问题突出

毒品和腐败是拉美社会的两大毒瘤,特别是在巴西、墨西哥和哥伦比亚,新闻经常可以看到这些新闻,这些国家毒贩非常猖狂,甚至直接射杀政府官员,拉美国家扫毒耗费了大量的国家资源,特别是哥伦比亚经常出动军队扫毒。由于拉美毒品泛滥,严重侵蚀了美国,特朗普才下令在墨西哥边境修建隔离墙的。拉丁美洲由于自然资源丰富,人们劳动生产积极性不高,大多喜欢晒太阳和踢足球、跳桑巴等娱乐活动,虽然这些不能和经济是否发达直接挂钩,但这些生活方式对拉美的经济发展会造成直接的影响,直到现在拉美也没有产生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科学家。


么爷的舅舅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拉丁美洲充斥着贫民窟、暴力犯罪等社会场景。事实上,这都是我们所了解到的局部,每个地方都会有富裕和贫穷,拉丁美洲也不例外,有些拉美国家的收入水平甚至超过我们的想象。

1、人均年收入比中国多4000美元,贫穷现象同样不可忽视

据世界银行2017年的数据,阿根廷、智利、乌拉圭三国的人均年收入达到1.3万美元以上,该地区最大经济体巴西的人均年收入也还有8580美元。对比之下,中国的人均年收入达到8820美元(约61195人民币),因此从收入水平对比的角度来看,不能一味断言拉丁美洲都是普遍贫穷。

不过,就全球范围来看,拉美部分地区的贫穷现象确实十分突出。11月7日,联合国发布了题为《2018年食品和营养安全全景图》的最新报告。报告指出,自2014年以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饥饿人口持续增加。具体而言,8.4%的妇女和6.9%的男性面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状况,在十个国家中,最贫穷的20%家庭的儿童发育迟缓的比例是最富裕的20%家庭的三倍。

2、沉醉于经济繁荣,拉美经济屡次遭遇“滑铁卢”

事实上,拉丁美洲的经济增速曾在过去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表现,一度被认为最有可能多国家迈向发达国家的大洲。那么,拉美地区为何会落得如此尴尬的境地呢?其实,这都是因为很多当地国家没利用好经济增长的契机来转变经济结构,过于满足当前经济成就。

拉丁美洲的矿产品和农产品享誉全球,该地区的经济支柱产业也是全靠出口初级原料产品。当大宗商品行情好时,拉美国家赚取大量外汇,获得惊人的经济增速。不过,很多拉美国家却将资金用于社会福利开支,没有放在经济换挡升级上,一遇到全球经济低迷,这些国家的大宗商品受到明显影响。

吃过亏之后,拉美国家意识到发展工业化的重要性,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它们选择了盲目大量举债,或者没做好资金利用率,导致财政赤字及外债高企等问题,目前失业、财政赤字及债务问题成了很多拉美国家的三大经典“旧疾”。

3、阿根廷成典型“三高”教材,中国或助其根除旧疾

阿根廷可谓最好的反面教材,据官方披露,2017年阿根廷的通胀率高达24.8%,失业率高达7.2%,债务余额与名义GDP的比率为51%,实际数字远远高于此。2018年4月底以来,受美联储加息预期等内外因素影响,阿经济金融形势剧烈波动,遭遇严重的货币危机,本币比索曾一度贬值超过50%。

尽管拉美国家普遍存在经济结构性问题,但中国共赢合作的心态,将有助于它们的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当前,中国已经成为许多拉美国家的第一或第二大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国。据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10月发布报告,预计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2018年货物出口总额将比上年增长9.7%,其中对中国出口额将增长28%。

除贸易外,投资领域也不断扩大。其中,基础设施领域是当务之急,借助“带路”平台,拉美国家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和技术进行基础设施改造,跨出脱贫致富的第一步。

不得不说,拉美国家的贫困现象与自身在发展过程所做的选择分不开关系,要想彻底摆脱制约经济发展的“顽疾”、从而实现经济稳定还任重道远,不过中国的快速崛起将为拉美国家的振兴提供巨大的契机,但愿它们能珍惜与中国合作的机会,切勿重蹈覆辙。


金十数据




其实不能说拉丁美洲穷,只能说它们并不强大。因为单从人均收入来看,大多数的拉丁美洲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远远领先于我国),只是近几十年来发展比较慢而已。

此外,我们都知道弱国无外交,同样弱国也没有话语权、没有曝光度,世界关注的永远都是像美、中、俄、德、英等世界性的大国,所以国人对于拉丁美洲是不了解的。

我们所熟知的拉丁美洲除了古巴的雪茄、阿根廷的牛肉、巴西的足球,剩下的应该就是严重腐败、毒品泛滥和黑帮盛行了。

其实,据我在当地驻外的同事介绍,拉丁美洲是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拉丁美洲人民算是受上天眷顾的。

但为什么拉丁美洲还是给人以“穷”的印象了。 除了我们常提到的,如政治腐败、分配制度不公、教育水平偏低等原因外,我所关注的是当地的民众。在我看来和听来的,拉丁美洲的民众是乐天派,他们热情奔放、精力充沛、不喜约束,他们不想亚洲人尤其像东亚人一样这么勤劳、积极向上,反正有地大物博也饿不死,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干活儿呢?这么一来国家的发展就没了动力。

最近比较火的说法是,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但拉丁美洲人民的幸福就是不用奋斗也能有还不错的生活……


小溪解局


一提到拉丁美洲,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他的经济,而是那里的足球、美女和舞蹈。其中来自委内瑞拉的美女更是经常摘得“世界小姐”桂冠。

但是说到经济也不能一概而论,拉美有穷国,也有富裕国家。比如,2017年乌拉圭人均GDP达到了1.6万美元,几乎是中国的2倍。智利、阿根廷人均GDP也达到了1.5万美元的水平。穷得国有也有很多,其中海地是全球最贫穷国家之一,其2017年仅有700多美元,和乌干达、卢旺达、阿富汗一个水平。

在世人眼中,拉丁美洲孤悬于地球一角,远离世界,没有战争,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应该是一个经济发达的世外桃园。但拉丁美洲却没有诞生一个发达经济体。拉丁美洲给我们的就是毒品、枪支、叛乱这样一个印象。上帝给了拉丁美洲,尤其是南美洲巨大的馈赠,但拉丁美洲人却暴殄天物,没有发展好。

原因有很多。比如,其一英美西等帝国主义国家长期在经济上压榨拉丁美洲。这一点在20世纪上半叶之前十分明显。他们把拉丁美洲作为原材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不允许当地发展工业经济,造成拉丁美洲经济结构十分单一。即使到今天,这个后遗症都还在。很多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出口农产品和简单加工的矿产品。这些初级产品附加值很低,在国际贸易中根本没有话语权。一旦遇上国际经济形势不好,他们脆弱的贸易和经济体系随时奔溃。(△ 甘蔗种植园)

其二,20世纪以来,很多拉美该从帝国主义压榨中走了出来,但经济发展路径出现了问题。从帝国主义压迫中走出来后,拉丁美洲国家鉴于没有独立的民族工业,推行了“进口替代战略”,即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以替代从国外进口工业品。想法和初衷没有错。

但在一清二白的经济基础下怎么才能建立工业体系呢?向外借债嘛!拉丁美洲国家为了建立自己的能源、纺织、钢铁、化工和基础设施向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借了大量外债。在1970年代时候,拉丁美洲发展的相当不错。(△ 阿根廷肉养殖业十分发达)

但从80年代开始,即将开始放缓,同时巨大的国际债务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接着在80和90年代拉丁美洲国家出现了大量违约的情况,还不起钱了。这导致他们国家的货币出现了大幅地贬值,国外投资大量撤离。拉丁美洲国家一夜回到解放前。(△ 拉丁美洲国家十分常见的贫民窟)


财经知识局


穷的可不止拉丁美洲,我们看一下世界人均GDP地图,颜色越浅的地方越穷,我们从上面来看,拉丁非洲还是蓝色的,颜色还要比中国更深一点,不过有一些地方颜色比较浅,但是相比较非洲广大地区,以及印度、中东部分地区而言,拉丁非洲还是相对好一些的。

具体的国家有:墨西哥、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苏里南、委内瑞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哥伦比亚、巴西、巴巴多斯、格林纳达、多米尼加联邦、圣卢西亚、厄瓜多尔、秘鲁、圣基茨和尼维斯、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巴哈马、圭亚那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伯利兹、安提瓜和巴布达。


人们认为拉丁美洲应该富裕,主要是因为拉丁美洲也较早的被西方所同化,而且所用的语言、文化等等都和西方所类似。相对较早的接触了西方文明,但是为什么这些国家并没有像很多西方国家一样富裕呢?

1 人的问题

美国不一样,美国把当地的土著都消灭干净了,基本上来美国的是全世界各地的移民,但是拉美国家则不一样,很多地方都是原生民族加一些其他的外来民族,在保留了当地的特色之后,也保留了一些阻碍经济发展的文化和制度等等。

2 美国的捣乱

一个大国是不希望自己的后花园变得非常强大的,那么将会威胁美国本土的安全,所以对待拉美国家,一般美国都是捣乱的。拉美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美国是不允许一个强大的邻国出现的。另一方面,由于距离太近,很多优秀的人才都被吸引到美国去了。

3 历史原因

历史上,拉丁美洲石油一个个小国家所组成的,这就造成了其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发展和团结,导致容易受到外部的干扰。


以股易金


大航海时代开启,整个美洲差不多是被同时发现。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占领中美洲,在北美洲转了一圈,除了墨西哥和佛罗里达留下几个殖民据点,此后就将殖民重心转向南美洲。原因很简单,当时北美洲的气候十分恶劣,土地贫瘠,同时又缺乏殖民者极度渴求的金银矿产。美洲这么大,为什么要浪费精力在北美洲呢?于是,荷兰人、法国人和英国人这些后来的殖民者,才会机会占领今天加拿在和美国的领土。

所谓的拉丁美洲,其实就是加拿大和美国以南,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区域。除法属圭亚那(讲法语)和圭亚那(讲英语)这两个中途被转让出去的殖民地以外,整个拉丁美洲只讲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巴西讲葡语,其他讲西语。

整个拉美地区,自然条件普遍优越:阳光是充足的,土地是肥沃的、物产是丰盛的、矿藏是无穷的,潘帕斯草原是世界上最优良的干旱草场,并且有一条温驯的拉普拉塔河灌溉其间。很难想象,世界上居然有如此适宜发展经济的地区。然而,上帝是公平的,它给这片土地派来了拉丁人——也就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主导的伊比利亚半岛人的后裔。

近代欧洲各国,伊比利亚半岛是王权思想浓厚,等级观念分明社会。大航海的先天之利,给这个半岛带来长达两三百年的繁荣。他们从美洲掠取金银和其他物产,源源不断运回本国,除了一些供资本主义发展,大量财富都在奢侈享受中挥霍出去。在王室和流行文化的畅导下,半岛人民养成热衷享乐、挥土如金、豁达开放的文化传统。这样的文化传统被带到条件同样优越的拉丁美洲,进一步发挥光大。

可以说,拉美自进入现代文明,就沾上不良的“伊比利亚习气”。这和英国人在北美筚路蓝缕的创业风格完全不同。直至美国经济发展起来,新英格兰(美国东北部地区)仍是清教徒风气最浓厚的地区。英国人一直号称是“小店主的国家”,以英国为营养的美国文化是什么样,就不难想象。直至美国西部开拓,这样的风气仍没有改变。英国人、北欧人和德国人是美国开拓的主力,克制、节俭、努力、勤奋,这些清教徒文化并没有中断,甚至在美国中西部被发扬光大。和北美相比,拉丁美洲人民的观念风气大为迥异。

西葡两国在拉美长期经营,建立起完备的地产庄园制,这是一种剥削掠夺式的殖民经济形式。欧洲白人占领大量土地,禁止民众自由开垦,地产庄园只种植单一初级产品,并出口到世界其他地区。拉美看似条件优越,经济氛围一直不好。除20世纪初阿根廷一度施行自由贸易政策,大部分拉美国家都比较封闭保守。拉美人民的风气,又加重了这一点。

20世纪拉美国家独立后,拉美人民并没有改变旧习。他们产生的政府,大多是比较狂热奔放的,他们热衷于征税和福利,喜欢搞社会平等,坐吃山空。在这种政策影响下,拉美人民一般比较短视。他们难以耐心工作,积累资本,让经济自由发展——政策往往是短视和狂热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贝隆主义。这样的国家一般比较排外,喜欢搞“进口替代主义”——这是一种畸形的贸易保护主义。

整个20世纪,只有一个拉美国家扭转了社会的进程,那就是智利。皮诺切特以前,智利和其他拉美国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都是在宝藏上瞎折腾的舞蹈者。皮诺切特终止了这一切,用刺刀赶跑了工人领袖和左派,用皮鞭把人民赶到工作岗位上。皮诺切特发誓说,他要把智利变成一个企业家的国度,而不是无产者的国度。他所执行的经济思想,其实就是英美那一套,他所聘请的智囊,大部分来源于芝加哥大学,他们共同信奉自由市场学派的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更是亲自访问智利,为皮诺切特献计献策。

新政策带来经济起飞,这显然冲击了智利人民的大脑,即便皮诺切特被赶下台,后来的统治者大多萧规曹随,智利仍是整个拉美地区经济最有活力的国家。希望这样的活力不要被“伊比利亚习气”侵染遮盖,也希望这样的所有的拉美国家都“以智利为师”。


菁城子


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也就是地处北纬32°42′和南纬56°54′之间的大陆,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因为这一地区的国家在历史上多为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国的殖民地,而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等皆起源于拉丁语,故而得名拉丁美洲(简称拉美)。

通常情况下我们一提起拉美可能更多想到的会是足球,而不是经济。当然拉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致,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一样有穷有富:智利介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就新闻自由、人类发展指数、政府清廉指数、教育水平等方面看:智利已足以比肩发达国家;然而就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而言:智利属于中等发展水平国家。海地则与此形成鲜明对比:700多美元的人均GDP使海地名列全球最不发达国家的行列。尽管拉美各国的发展水平差异巨大,但就整体而言:拉美的确没诞生一个名副其实的发达经济体。

从地缘区位来看:美洲大陆同其他大陆之间远隔重洋。这种地缘格局的优势在于:当自身实力不足时有天然的地缘屏障保护自己不受外来侵犯;劣势则在于:如果要崛起成为超级大国并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对外辐射其实也是相当困难的。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位于亚欧大陆,即使是身为世界霸主的美国也要大力维持自己在亚欧大陆的势力存在,然而拉美各国并没美国那个实力。人类历史上前两次工业革命都发源于欧洲,扩散到北美和日本,而地理位置偏僻的拉美则与之失之交臂。第三次工业革命由美国引领,欧洲、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则大力赶超,而拉美再次失之交臂。

从国土开发来看:拉美的主体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中美洲和亚马逊的热带雨林以及热带稀疏草原的开发难度无疑是相当巨大的,尤其是亚马逊雨林生活着世上最大的蛇类——亚马逊森蚺以及食人鱼等危险物种,一直以来都有“人类禁区”之称。这样的国土环境意味着拉美各国的国土开发难度和成本是巨大的。

从对外贸易来看:拉美各国缺乏完整的流通市场——在殖民地时期作为宗主国的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国对拉美殖民地的对外贸易进行了严格的管制,各殖民地之间严格禁止互相贸易,只能供给宗主国需要的商品。而拉美的地形也阻碍了各地之间的贸易交流——由于巍峨的安第斯山脉纵贯南北,使拉美东西部之间的贸易交流甚至比同区域外国家的交流更麻烦。而远离其他大陆的地理特征也使拉美同其他大陆的贸易颇为受限。

从产业模式来看:殖民地时期宗主国是按自己的需要发展拉美经济的,所有殖民地都是以为宗主国供给需要的商品的目的而发展自身产业,而不是以最适合本地区实情的方式发展,这就导致了拉美各国的产业单一化。拉美各国独立后又被美国视为自家后花园,以致于拉美各国的产业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被打上了美国烙印,时至今日拉美绝大多数国家仍保持着以出口初级农矿产品创汇的低端发展模式,并没能建立完善齐全的工业体系。

从分配体系来看:贫富分化是拉美相当突出的问题——在拉美各大城市中富人区和贫民窟泾渭分明,而后者充斥着卖淫、贩毒、贩卖人口等恶行,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聚集地。巨大的贫富分化撕裂了拉美社会,使拉美各国缺乏团结统一的发展向心力。

从政治格局来看:拉美绝大多数国家历史上从殖民地时期到军政府时期保持着长期的独裁统治,尽管如今这些国家大多以民选政府代替了昔日的军政府,但没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政治体制:一方面这些国家的政府依然维持着高度集权的统治模式,另一方面毕竟又建立了形式上的民主选举制度,于是一些急于上位的政治组织就利用底层民众对贫富分化的不满而煽动对立情绪,导致拉美各国的政局动荡。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首席投资官评论员门宁:

拉丁美洲共有三十四个国家和地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不能单纯用一个穷字来概况整个拉美。

比如巴西、阿根廷、智力、波多黎各、乌拉圭、哥斯达黎加的人均GDP都已经超过接近或者超过了10000美元,而中国2017年的人均GDP是8836美元,这些国家应该都不算穷。

而且这些国家的房价,相对于中国来说并不高,所以这些“穷国”的生活水平并不会太差。

不过拉美确实有不少国家比较贫穷,也有一些富国遇到了困难,比如委内瑞拉、阿根廷的货币纷纷崩溃,经济陷入衰退。

目前困扰拉美发展的问题,主要是以下两点:

1、经济结构单一

拉美的资源丰富,使得部分拉美国家陷入了资源诅咒,即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的更慢。主要原因是过于依赖资源出口,导致国内的制造业脆弱,对风险抵抗力差。比如委内瑞拉,是世界第一储油国,却没有像沙特一样成为土豪,国内通胀率超过10000%,民不聊生,这就是过度依赖能源出口的恶果。

2、贫富差距大,社会动荡

巴西的人均GDP略高于中国,但巴西的治安状况远远差于中国,黑帮、毒贩等不安定因素始终无法剿除,这和贫富差距太大有很大关联。巴西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549,远高于中国的0.467。不患寡而患不均,放之四海而皆准,贫富差距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3、高负债率

拉美长期作为欧洲美国的殖民地,经济基础薄弱,为了发展向欧美借了大量外债。随着美元加息,这些外债逐渐成为拉美国家的负担,制约了拉美国家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