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這個神祕的群體,曾多次把控朝政並導致天下大亂

這個神秘的群體,曾多次把控朝政並導致天下大亂

宦官無疑是中國歷史上的怪胎,漫長的中國歷史上,一共經歷了三次黑暗的宦官時代,每一次都是一場可怕的大悲劇。

皇帝咬破宦官的手起誓

第一次宦官時代是在東漢末年的漢桓帝年間。當時,大將軍梁冀獨攬朝綱,身為皇帝的桓帝對此十分不滿,卻苦於朝中盡是梁冀的心腹而無計可施。後來,他想到宮中的太監算是自己的奴僕,大可加以利用。

於是,漢桓帝和單超等幾位大太監密謀除掉梁冀,為了表示決心和真誠,漢桓帝甚至將單超的手咬出血鮮來起誓。

果然,事成之後,單超等十三位宦官均封為列侯,這是宦官在歷史上第一次集體取得如此顯赫的地位。

鑑於和皇帝有著黑社會弟兄似的血盟,單超等宦官的親友故舊一夜之間都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紛紛出任地方政府長官。這些宦官和他們的親戚一旦掌權後,除了貪汙和弄權,沒有別的愛好。

漢桓帝出於對宦官們功勞的肯定--同時更因為這位同性戀皇帝十分寵愛宦官張讓,他對這些奴才們的胡作非為不但不反對,反而像一個慈祥的老太太在為孫兒的調皮露出會意的微笑。他不止一次說,張讓是我父,趙忠(另一個宦官)是我母,他們不會幹對不起我的事情。

在皇帝的默許乃至縱容下,早已對士大夫恨之入骨的宦官們搞了三次大的政治恐怖活動。第一次是166年,宦官們誣告正直的首都監察長官(司隸校尉)李膺蔑視大赫令,與太學生們結黨營私,在宦官的鼓動下,全國抓了三百多人。

第二次是169年,一個叫張儉的官員看不慣宦官們的胡作非為,上書漢桓帝要求誅殺侯覽等人,宦官們立即報復,被誣為黨人並處死者數百人。

第三次是172年,再次搜捕黨人,抓了一千多人。

第一次宦官時代結束於189年,宦官們將大將軍何進騙進宮內殺死,何進手下的禁衛軍官袁紹和曹操率軍攻入皇宮,對宦官進行了絕滅性的屠殺。無論老幼,無論作惡與否,全都一律砍頭。

其中固然有為非作歹的十常侍,更多的卻是那些無權無勢,處於奴隸地位的小太監。滑稽的是,一些年長的洛陽市民,因為沒有留鬍鬚的緣故,也被當作太監殺了。

這個神秘的群體,曾多次把控朝政並導致天下大亂

我本來也不反,今天也被你們逼反

第二次宦官時代在唐朝中後期,歷時一百餘年。唐朝最有名的宦官是高力士,但真正揭開第二次宦官時代帷幕的,是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後,皇帝對擁兵自重的將領們充滿疑懼,疑懼的結果是發明了讓宦官出任監軍的辦法。

監軍是一個權威職位,高高在上的皇帝最容易相信“家奴”,他們的一紙密告可能使統帥們人頭落地。曾立下赫赫戰功的大將高仙芝和其副手封常清,就因不能滿足任監軍的宦官邊令誠的勒索而被誣以謀反的罪名雙雙處死。等到安祿山打進潼關兵臨長安城下,這位被皇帝認為忠心耿耿的邊令誠第一個揣著皇宮的鑰匙向叛軍投降。

撲滅安史之亂的重要將領僕固懷恩,一門之中為國戰死四十六人,女兒也為了國家的和親政策遠嫁異鄉,僅因為得罪了宦官駱奉仙,駱便誣他謀反,僕固懷恩深知如果這個誣告一旦上達皇帝耳中將會是什麼結果,於是,這位一向忠心耿耿的統帥真的只得叛變了。

出任監軍的宦官有著如此令人可怖的力量,在軍隊裡自然可以為所欲為。他們往往把精銳的部隊選拔作自己的衛隊,把挑剩的老弱殘兵給將領們帶去衝鋒陷陣。一旦取得勝利,宦官立即派人飛馬向皇帝報告,功勞全在宦官;一旦失利,罪過理所當然地由將領們承擔。  

宦官監軍不但沒能如唐朝皇帝們想象的那樣有利於對軍隊的掌握,反而使它成為一個火藥桶,宦官則是點燃火藥桶的導火線。他們不是誣陷統帥叛變或是謀反,便是將他們逼得叛變和謀反。

昭義監軍、宦官劉承偕經常凌辱節度使劉悟,甚至異想天開地想綁架他。劉悟忍無可忍,不得不鋌而走險,他將劉承偕殺死後脫離唐政府,並發表聲說,僕固懷恩本來不反,被你們逼反,我本來也不反,今天也被你們逼反。

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征討河溯四鎮有功,皇帝派宦官馬承倩前去慰問。馬在返回長安前,李寶臣親到其下榻處表示感謝,並送綢緞一百匹。馬卻嫌少,把這些綢緞全部扔在路旁大罵而去。

李寶臣又氣又怕,他的部下對他說,我們現在效命沙場,正是國家用得著我們的時候,宦官還這樣對待我們;如果有一天天下太平,我們還能活下去嗎?李寶臣恍然大悟,旋即脫離中央。

世界上沒有人能阻止宦官的暴行,因為皇帝是他最強大的後臺。唐憲宗李純在位時,不少大臣提醒他宦官們長期隨意誣陷那些不能滿足他們慾望的大臣,唐憲宗根本不信。

他說,宦官怎麼敢誣陷大臣呢?即使真有這回事,我這個當皇帝的也不會聽。並十分自信地宣稱,宦官不過是一個家奴,為了方便,差使他們奔走而已。如果違法亂紀,除掉他們就像拔掉一根毫毛一樣。

宦官的確是皇帝的家奴,但這些家奴勢力一旦發展到一定程度,不僅對他人是惡魔,對皇帝自己也是一隻打開了的潘多拉盒子。李純在無比自信地誇口之後,僅過了不到十年,就被宦官——也就是他的家奴陳弘志所謀殺。

此後,縱觀大唐中後期,宦官謀殺或是任意罷黜皇帝的事件屢見不鮮。唐昭宗李曄本是一個力求有所作為的君王,但在宦官的制約下,不要說作為,就連自身的性命也難保。

900年,掌握神策軍的兩個大宦官劉季述和王仲先借口李曄酒醉後殺了宮女而將李曄逮捕,立李曄的兒子李裕為帝。在將李曄逮捕後,兩個大宦官當面斥責他的種種過失,每斥責一條,就用手杖在地上劃一條線,一直劃了十多條。

這位可憐的皇帝低著頭不敢吭聲,幸好何皇后求情,才得以免死,但仍被這兩個可惡的家奴關進少陽院中,並用鐵汁將門鎖封死,派出一支軍隊看守。“上求錢帛俱不得,求紙筆亦不與。”

當時正值冬天,后妃和公主們沒有過冬的寒衣,李曄想要一頂帽子,后妃和王子王孫們想討幾件衣服,結果都被拒絕,啼飢號寒聲遠近可聞。 

第一次宦官時代的經歷告訴我們,宦官一旦取得了最高的權力後,一定會導致天下大亂,而天下大亂之後,他們往往也難逃被誅殺的結果。第一次宦官時代如此,第二次也是如此,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903年,後來稱帝的朱溫派軍殺進長安,也對宦官來了一場大屠殺,包括那兩位斥責皇帝不聽他們教導的大宦官在內,統統死於非命;其他不在長安而被派到各地的宦官,也被斬盡殺絕。

第一次宦官時代的經歷還告訴我們,宦官時代的結束,常常也離一個王朝的終結不遠了。果然,四年後,唐亡。

這個神秘的群體,曾多次把控朝政並導致天下大亂

宦官好像是明王朝皇帝的靈魂

第三次宦官時代在明朝來臨。這一次宦官時代從王振當權到明王朝滅亡,歷時達二百三十年左右之久。用柏楊的話說,宦官好像是明王朝皇帝的靈魂,明王朝皇帝不能沒有宦官,猶如一個人不能沒有靈魂。自明朝中期開始,除了極個別皇帝外,幾乎每個皇帝都有其寵信的宦官。

其實,明太祖朱元璋鑑於歷史上宦官亂政的教訓太多,對宦官一直抱著懷疑態度:“初,太祖禁中官預政。”然而,“自永樂後,漸加委寄”。

第一個寵信宦官而倒了大黴的是明朝皇帝是英宗朱祁鎮。朱祁鎮即位時只有九歲,王振任司禮監大太監,朱祁鎮對這個看著自己長大的和藹可親的沒有鬍鬚的中年人十分親切,尊他為王先生。

朱祁鎮的祖母張太后曾因王振假傳聖旨而欲取其性命,由於朱祁鎮的極力求情乃得免。不久,太后去世,王振大權在握,“導帝用重典御下,防大臣欺蔽。於是大臣下獄者不絕,而振得因以市權。”

侍講劉球因上疏勸朱祁鎮親政,王振以為他在敲山震虎,即令錦衣衛將其逮入獄中,亂刀砍死並肢解。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國子監祭酒)李時勉對前來視察的王振沒有特別恭敬,王振便指控他盜砍國家樹木,在大學門前帶枷示眾三天,太學生數千人奔走哭號亦無法解救。

一時間,王振權傾朝野,建設部副部長(工部侍郎)王佑沒有鬍鬚,王振問他原因,王佑竟然說:“老爺沒有,兒子輩安敢有。”

是時,瓦刺進攻大明,王振大約為了樹立更大的權威,堅持要求朱祁鎮親征。朱祁鎮真的聽了王振的話,倉促間連糧草也沒帶夠,竟然在奔到邊境的路上就有士兵餓死。到了大同,王振還要北進,但派出去的幾支部隊都派消滅了,軍心大亂,王振不得已,下令退兵。

退到土木堡時,瓦刺鐵騎追上來了,兵部尚書鄺野要求部隊立即入關防守,但運送王振沿途搜刮的金銀財寶的車隊還沒到,王振堅決不許,並痛罵這位可憐的兵部尚書不懂軍事。  

瓦刺騎兵卻不怕這位王公公,迅速地將這支腐朽的軍隊團團包圍,朱祁鎮身為君王,竟然作了俘虜,王振則被悲憤的軍官樊忠用鐵錘打碎了腦袋。

朱祁鎮在瓦刺作了幾年俘虜,後來釋放回到北京,併成功地發動了政變,重又登極。這時,這位糊塗皇帝依然對王振念念不忘,竟親自主持為這位宦官招魂,並建了祠廟祭祀。

明武宗正德時代的大宦官是劉瑾。劉瑾本姓談,因為無法謀生而冒一位姓劉的宦官之名進了宮。與王振一樣,他也是在正德童年時起就侍侯他,使正德對他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而這種親切感則成為他日後謀取政治權力的最大的本錢。

與王振的單槍匹馬不同,劉瑾有一個由宦官組成的核心集團,號稱八虎。劉瑾等人原初並不想幹預政治,只是“嘗慕王振之為人,日進鷹犬,歌舞,角力之戲,導帝微行。”由是,正德帝“大歡樂之,漸信用瑾,進內官監,總督團營。”

在劉瑾的教導下,原本就好動的正德更加荒淫,大學士劉健和謝遷及李東陽等人大為不滿,要求正德殺掉八虎。劉瑾等人是時羽翼未豐,大為恐懼,要求放他們一條生路,願意去南京守陵,再不回朱正德身邊。

迂腐而固執是文官的特點,謝遷等人教條地認為君子小人誓不兩立,堅持要將他們處死。八虎轉而求諸正德,並極力挑拔。當時,正德還是十多歲的小青年,逆反心理十分嚴重。次日早朝,朝臣們都以為八虎將人頭落地,不料,聖旨卻宣佈把謝遷和劉健撤職。  

劉瑾在引導正德冶遊玩樂上頗有一套,因此深為他喜歡。他每當有要事請示時,故意選在正德正玩得高興的時候,正德總是不耐煩地說:我拿你來幹什麼的,你不會處理?

這樣,劉瑾成了大明帝國最有權勢的人。他用皇帝的名義公佈奸黨名單,將那些反對過或有可能反對他的人盡數列入其中,然後令全體朝臣跪在金水橋邊等候宣讀。不久,有人將一封匿名的揭發劉瑾種種罪行的信塞在大殿上,正德看了後,竟然在上面批示:你所說的賢能的人,我偏不用,你揭發的人,我偏要用。

對此,劉瑾下令追查到底是誰寫的信,他將包括各部部長在內的三百多名官員集中跪在奉天門前的烈日下,這些高級官員從早晨一直跪到傍晚,包括順天府推官和兵部主事在內的一批官員竟然焦渴而死。天黑以後,沒死的官員們被抓進了錦衣衛的牢房。

這個神秘的群體,曾多次把控朝政並導致天下大亂

古往今來宦官為惡的集大成者

魏忠賢稱得上古往今來宦官為惡的集大成者,同時,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真正握有重權的大太監。

史稱,魏忠賢少年時即是一街頭混混,在一次與其他混混的鬥毆中,被人家打了個半死。躺在吱吱作響的木床上,魏忠賢覺得要出人頭地,必須想一個能走捷徑的辦法。於是,他“憤而自宮”,並把姓名改為李進忠,直到有了一定權勢後,才恢復了本姓,皇帝認為他是既忠且賢,因而賜名魏忠賢。

魏忠賢領導的是一個閹黨集團,其成員不僅包括太監,幾乎接納了來自當時各個層次的各懷鬼胎的機會主義者們。這個集團最核心的部分稱為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

五虎是核心的核心,由兵部尚書崔呈秀為首,禮部尚書田吉為次,主謀議;五彪由武將組成,包括錦衣衛都督田爾耕,鎮撫司許顯純;吏部尚書周應秋、太僕少卿曹欽程等為十狗。“自內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遍植死黨。”

由知識分子組成的東林黨與魏忠賢勢同水火,魏忠賢當然容不下他們的存在。他最先開刀的是名將熊廷弼,並以熊為索引,將東林黨諸多重要人物一網打盡。

他指使手下指控熊貪汙,當一些東林黨或其它有正義感的官員為熊辯護時,魏忠賢稱這些人全都接受了熊的重賄。於是,包括左都御史楊漣,都給事中魏大中等在內的大批東林黨在京官員,紛紛被捕入獄。

在酷刑下,這些人全都按審訊者的意途招了。他們之所以自證其罪,一則受不過刑,二則是希望按明朝慣例,犯人一旦招供後,就應由暗無天日的錦衣衛送到國家正式的司法系統三法司(即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得以獲得申訴的機會。

但事情並不像他們想象的那樣發展,在他們招認了各種罪證之後,並沒有如願得到轉移,而是繼續三天一次的嚴刑拷打追索莫須有的贓款。結果,在嚴刑拷打下,這些可憐的官員們全部死在錦衣衛的大牢裡。

楊漣的屍體被抬出來時,全身已經潰爛,胸前還有一個壓死他時的裝有泥土的口袋,他的耳朵裡有一根橫穿腦部的鐵釘。魏大中的屍體則一直蜷在牢裡,直到生蛆以後才讓家人認領。

一面血腥鎮壓,一面歌功頌德。浙江巡撫潘汝禎第一個發明了為魏忠賢建生祠的獨特的歌頌形式,魏大喜。於是“海內爭望風獻諂……爭頌德立祠,洶洶若不及“。

這樣一來,天下人都異口同聲地讚頌魏忠賢。大臣們的奏章,在提到魏忠賢的時候,都只稱”廠臣“而從不提其名。大學士黃立極、施鳳來、張瑞圖在代為皇帝擬的聖旨中,都稱”朕與廠臣“,從來不敢直書魏忠賢的名字。山東捕獲了一隻麒麟,巡撫李精白畫了它的像上報朝廷報喜,黃立極等人批示說:廠臣有道,所以仁獸才出現。’

對這些荒唐之舉的深層原因,揚州知府劉鐸的說法是:生在這個時代,應該為自己的功名著想,別人的生死,跟我有什麼相干?晚明士大夫的集體無恥竟到了如此地步,這已經超過了魏忠賢作為權宦而作惡的惡果本身。

當是時也,歐洲人正向亞洲美洲侵略擴張,後金汗國拼命嚮明王朝進攻,中國各地民變風起雲湧,明政府的幾乎全體官員,卻向一個宦官變態地搖尾諂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