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若是換做趙雲去守荊州,能守得住荊州嗎?

王振華


本題僅以《三國演義》來解說,與歷史不符的地方,請多諒解。

關羽大意失荊州,表面上是關羽驕傲自滿。本質上是關羽沒有正確理解和把握劉備和諸葛亮制定的“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意圖,為了蠅頭小利而不顧國家的戰略規劃,最後導致了荊州丟失,關羽本人身死,劉備為了奪回荊州兵敗東吳,蜀國元氣大傷,也永遠失去了逐鹿中原的可能。

如果選趙雲守荊州,理論上講應該是守得住的。


一是趙雲個性內斂,比關羽更能如實地遵守“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規劃。如果趙雲守荊州,他會老老實實地按照諸葛亮的部署,一方面加強與東吳的團結,另一方面緊盯北面的魏軍,在沒有收到劉備和諸葛亮的最新指示前,他是不會自行其是,輕易出擊的。

二是趙雲性格較關羽更穩重。關羽守荊州時,孫權方面試探性地想讓自己的兒子娶關羽女兒,便派諸葛瑾到荊州去提親。關羽居然大怒,說“虎女安肯嫁犬子乎!”。聯姻本是古代外交中常用的手段,再說關羽女兒嫁給孫權的兒子,不僅名正言順,而且門當戶對。如果關羽答應了兩家聯姻,完全可以進一步鞏固與東吳的關係,可任性關羽竟然拒絕了,同時也關閉了與東吳交好的大門。

要是換成趙雲,這種好事他肯定不會自作主張,也不會斷然拒絕,他會先上報劉備和諸葛亮,得到指示後再執行。即使拒絕,也會採取婉言謝絕的方式,不至於太得罪孫權。

所以從關羽和趙雲對比來看,如果用趙雲可能結果比用關羽好。可是一向看人很準,也善於用人的劉備,為什麼會派關羽守荊州呢?

劉備要奪取益州,除了留下諸葛亮和關羽外,其它人全數跟著劉備走了。之所以派關羽守荊州,肯定有劉備的考慮。

關羽是劉備的結義兄弟,與劉備一同起家,在軍隊中有很高的威望,這一點是趙雲所不能比的。劉備留下關羽,一來是自家兄弟比較放心。二來關羽也壓得了陣,有他在,沒人敢不服氣。三來關羽的能力是劉備可以信任的。所以劉備最終選了關羽。

但劉備還是對關羽有不放心的地方,那就是容易意氣用事,所以又派出諸葛亮守城。關羽雖然傲氣,但經過華容道一事,對於諸葛亮的話,他還是比較聽從的。有了諸葛亮,劉備就比較放心地帶著龐統等人走了。

這裡還有一個本人的推測:劉備之所以讓關羽守荊州,可能還有一個不能明說的目的。那就是壓抑關羽的勢力,把奪取益州的功勞分給他人。

關羽在劉備營中的力量越來越強,最後事實上成了劉備之下的第二人。關羽性格傲慢,目中無人,經常遇事沒有事先請示彙報。劉備如果不提前做點技術處理,暗中打壓一下關羽,以後在劉備死後,可能無人能駕馭。所以他特意留下關羽,而把奪益州的功勞留給張飛等人。


華哥雜談


從三國演義的角度來看:

關羽和趙雲的武力值不分伯仲。

關羽曾過五關斬六將、殺顏良誅文丑、斬龐德擒于禁等;趙雲則大戰長坂坡、刺死高覽、掃蕩西川等。可謂勢均力敵。

趙雲的智謀略勝關羽。

漢水之戰趙雲巧設空城計擊退曹軍,箕谷之戰在形勢極為不利的情況下保全輜重兵員,都是趙雲有智謀的具體表現。

趙雲的性格比關羽更加穩重。

關羽為人極為傲慢,看不起很多人,比如上將黃忠、吳侯孫權等等。趙雲則是異常穩重,謹慎小心,一生幾乎未打過敗仗就是最好的明證。

話雖如此,但就荊州守備來說,我認為趙雲也不一定能守得住荊州,理由如下:

1、荊州的地理位置。



荊州此時為蜀國佔領。它北接魏國,東臨吳國,是兵家必經之地。對吳國而言,荊州在長江上游,要發揮水軍優勢,必須佔有荊州才行;對蜀國而言,向北可以攻擊曹魏,向東可以進攻孫吳;對魏國而言,佔領荊州可以大幅度消弱吳蜀兵力,讓原本就廣大的曹魏政權,在地域面積上更進一步,而且可以在荊州訓練水師。從上面的敘述中就可以看出,荊州對吳國的作用更為明顯和重要,這也是為什麼吳國三番四次的催要荊州(當初是劉備向孫吳借得),為什麼在關羽攻擊襄樊之時,作為孫劉聯盟的東吳,不但不幫忙,反而偷襲荊州的原因。

以上,從地理位置的層面上,荊州會受到來自不同方向敵人的進攻。所以不論趙雲或者是關羽去守荊州,結果應該是相同的。

2、歷史潮流和大勢所趨。

經濟上魏國重視農業生產且幅員遼闊,所以錢糧充足。

政治上魏國攜天子以令諸侯。

軍事上有魏七吳二蜀一之說。魏國兵力約80萬;吳國兵力約30萬;蜀國兵力約10萬(此為公元263年蜀漢《士民薄》所提供的資料)。

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對於長時間持續的消耗戰來說,魏國在這方面有著絕對的優勢,吳國次之,蜀國最差。

所以,個人的能力再強也阻擋不了歷史潮流。荊州被吳國襲擊並非偶然事件,即使趙雲在此統兵,也無絕勝的把握,因為實力使然。也許因為趙雲性格上的優勢,荊州在趙雲手裡會晚幾年丟掉,也僅此而已。


體育魂


照樣守不住。因為孫權為了自己的利益,是可以和曹操聯合起來的,而劉備和曹操是天生的死敵,他們中間沒有聯合的可能,除非在三國之外,有另外一股實力極大的影響了三國生存。從孫權的角度出發,他是不願意看到劉備佔據荊州,從而掐著自己的脖子,這無疑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自己縮頭做個萬年老末。曹操是當今天下公認的老大,我做不了這個位置,那也不能做老末。我祖上在江東建立基業的時候,劉備可還是個喪家犬啊。所以,出於這種生存和發展的角度考慮,孫權拿下荊州是勢在必行的,所以關羽攻取襄樊之地,你看正面戰場上遇到了多少曹操的一流名將?在這種情形之下,孫權自然要和曹操來個曖昧點的態度,不能再向先前一樣旗幟鮮明的反對曹操,因為主要矛盾已經從孫劉集團和曹操集團的矛盾轉變成孫劉集團之間的矛盾,孫劉集團已經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實際上呂子明白衣過江,暗襲荊州此舉有點像長平之戰秦國暗中換將白起的味道。所以這是從孫權集團生死存亡的角度來說,拿下荊州是刻不容緩也是勢在必行的,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孫權此人,作為傑出政治家的能屈能伸、大局觀念以及領導能力,及心黑臉皮厚手狠。說孫權能屈能伸識大局,是因為他知道在自己集團實力強弱時,相應的採取怎樣的措施最為穩妥;說他領導能力傑出,從奪荊州一戰,充分現實出厚黑學功力的高超。當然此戰也反應出劉備確實不是一位仁義之君,其厚黑學的本事也是極端高明。為了奪取荊州可以說是利慾薰心,不顧大局。為奪荊州打著給關羽報仇的旗號,這充分說明了其假仁假義的本質。


乾坤正法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看了一下樓下幾位的答案,十之八九認為趙雲不具備統兵的能力,更沒有指揮大軍的經驗,再者,趙雲也有沒自己的團隊,相比之下關羽有周倉、廖化、關平等得力助手,守荊州更穩。因此,關羽是最合適的人選。

看完,我只有一個感覺,全都是扯淡。最簡單,也是差別最明顯的一點,關羽有團隊能守住荊州,他守了嗎?關羽是怎麼死的?相信,如果把這些問題考慮清楚了,前面那些答主就不會睜著眼睛說瞎話了。

我認為,五虎上將任何一個人守荊州,都比關羽要來的穩妥。關羽為什麼會丟荊州,有兩大因素,這兩大因素,缺一不可。

一、關羽調兵攻樊城。

劉備漢中大捷,關羽立功心切,丟下荊州區打樊城。這個時候,孫權方面看到劉備氣勢如虹,國力越來越強,這時候他已經在琢磨怎麼在後背捅刀子了。

孫權之所以沒這麼做,就是知道荊州城內有守軍。即便關羽不在,東吳也沒有必勝的把握。也就是說,關羽不在,換做趙雲,東吳也不敢向荊州進兵。

魏軍方面,曹操新敗,魏軍根本無暇進攻荊州,也就是說,換趙雲守,壓力只有東吳。而以東吳一己之力,沒法對荊州的防禦產生威脅。

二、東吳出兵。

東吳之所以出兵,並且在關羽兵敗之後,不惜得罪劉備也要幹掉關羽,就是因為關羽這人太招人討厭。孫權曾派人關羽提親,關羽不答應就算了,還說什麼“虎女焉能配犬女”。這種話,就平常人家提親說媒都不敢講,何況孫權身為一方諸侯,向你關羽提親,怎麼就委屈你了?用東北話來講,關羽這人就是一個大虎逼。

最後,關羽這人眼睛長頭頂上了,全世界就只有他三兄弟是人。孫權設計換下呂蒙,用書生陸遜去麻痺關羽,關羽不但不提防,還因為陸遜一紙書信將人家當成草包。

陸遜之來荊州,本來就沒安好心,關羽還一副愣頭青的樣子,陸遜估計躲在被窩裡都要笑出聲來。

換做趙雲,以上兩個方面的問題都不會有。以趙雲萬事求穩的性格來看,如果他守荊州,斷然不會立功心切出兵去圍攻樊城,不作死就不會死;再者,對於東吳,趙雲也會堅守蜀漢方面聯吳的大政方針,絕不會像關羽這樣做事不動腦子。


雷場貓子


荊襄九郡,曹操佔據南陽,襄陽,南鄉;孫權佔有江夏,桂陽,長沙;留給關羽的是南郡,零陵和武陵。零陵和武陵那時候處於落後地區,兵馬錢糧自然供給不是很足!而且關羽的荊州部分與益州地理交通聯繫很薄弱,所以說關羽部相當於身處荊州,面對曹孫兩大強敵的一塊飛地!而且論關羽發動的襄樊戰役,其軍事能力還是很卓越的,威震華夏不是徒有虛名!只是兵力不足,面對曹操源源不斷而來的援軍,只能一批批交戰而不能迅速攻克樊城!對於孫權方面,關羽也是有提防的,修建烽火臺。而且等到呂蒙詐病,陸遜上任東吳大都督並給關羽寫交好信之時,他才進一步放鬆。足見之前關羽對呂蒙的還是比較提防,對東吳的對荊州態度還是很謹慎的!

至於關羽覆敗,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1.關羽以三郡之力,與曹孫兩國之力對峙,形勢確實很險峻!

2.荊州處於四戰之地,且與益州劉備幾乎難以相互照應,況且關羽所佔的荊州只是其中不足三分之一。

3.關羽的軍力不足。以三郡之力,防守兩國尚且不足,如今又要討伐其中一個,提防另一個。兵力調往前線,導致荊州荊州空虛,讓呂蒙有機可乘。

4.部眾將領素質不夠。手下將領,沒有一個足以獨當一面而使東吳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攻克南郡。身邊參謀,沒有一個能提醒督促關羽,讓其意識到聯合東吳的重要性和東吳可能潛在的危害!除了非常聽自己話的關平、廖化等人,就剩下投敵獻城、苟安求存的傅士仁糜芳等。至於馬良,王甫,趙累,終究不能擔起這樣的責任!

5.軍爭不伐交。不該拒絕孫權的提親,即使拒絕,也不該激怒東吳,應該進行盟誓。爭取讓他們一起起兵,或者至少安撫緩解他們奪取荊州的想法!畢竟此時,劉備之前在漢中之戰時,已經割讓了東三郡給孫權,東吳對於荊州的其餘地盤的佔據慾望暫時緩解了。當然最好和孫權接親,婚姻聯盟還是比較靠譜的。

6.關羽方面應該會同讓身處上庸的劉封部從漢水而下,進行策應,或者對敵後方進行干擾威脅。

7.在益州的劉備對伐交聯合東吳的工作不夠。劉備勢力雖然一時勢盛,然而總體上還是孫劉弱而曹操強大。如果派遣時節到東吳,說明當前局勢,讓一同起兵,或者許諾割地等條件,未必不會粉碎司馬懿的以荊州為餌而使孫劉兩家相鬥的外交企圖。

8.劉備對關羽兵力支援不足!益州與關羽距離遠而道路阻隔這是很明顯的事。對於關羽攻伐襄樊,沒有派出具有足夠資格的將領去代關羽暫守荊州,也沒有派出足夠兵力,一旦開戰,或勝則需要兵力進駐襄樊,如果繼續進攻宛城許昌,則需要更多的兵力;或敗則需要兵力補充荊州,甚至做好接應關羽敗軍,與曹孫兩家戰鬥的準備!對離荊州較近的上庸劉封,也沒有敕令其它隨時策應關羽的行動。

9.魏國將領也足夠優秀,曹仁能堅守樊城而不棄,徐晃能打破關羽設計佈置的非常堅固的防禦陣地。而且曹操勢力對此次戰役也是足夠重視,除過於禁部,徐晃部,還有其他軍力正在向襄樊雲集!

10.東吳的呂蒙陸遜兩位計謀也很高超,白衣渡江,讓關羽安排的烽火臺直接失效。又兵不血刃利用傅士仁糜芳得到公安和南郡。佔領荊州後,又不害其家小,出榜安民,對於後來關羽退軍時軍心簡直是釜底抽薪,直接讓關羽軍士卒敗亡,所剩寥寥!

11.關羽的覆敗,不在於和曹魏正面交鋒,曹魏只是遏制住了關羽進攻的鋒銳,呂蒙後方偷城才真正讓關羽失去了荊州,失去了軍隊和戰力。如果說關羽對這場戰役負的責任,那也只能說他太剛愎自用,對東吳的戰心和戰力和謀略估計不足。他對東吳的舉措,幾乎是站在東吳沒有很大背盟偷襲的可能的角度上再謹慎的,再退一步講,他認為即使東吳背盟,他也可以很快的從前線撤回,守衛荊州。他覺得自己確實很小心了,對於防衛荊州,可能覺得都有些防禦過頭!可惜他低估了東吳計謀之陰,奪城佔地之速,瓦解軍心之狠!以致關公最終敗走麥城,留下千古遺恨!


魔神刑天592


為什麼這麼說?

先看北伐前的態勢,魏蜀吳三方在荊州保持了相對的均衡,魏國主力屯據樊城,牽制關羽軍團;孫吳則由大都督魯肅駐紮江夏,表面上是聯蜀抗魏,背地裡肯定有自己的小算盤;關羽則佔據了另外半個荊州。

這種平衡雖然脆弱,但卻相對穩定。為什麼呢?三方都有投鼠忌器的心態,曹魏沒有能力一口吃掉雙方;吳國雖然佔據著“劉備借荊州不還”的道德制高點,但在沒有絕對把握收復全部荊州的前提下破壞孫劉聯盟,尤其還有魯肅這樣的鴿派將領。

這樣關羽的心態就很值得玩味了。首先,前幾年劉備伐蜀用兵不力,先是折損了軍師龐統,諸葛亮和趙雲不得不帶半數主力馳援,之後劉備又對漢中用兵,實際上一直沒有精力和兵力支援荊州,關羽軍團實際上就是孤軍作戰。其次,三強中蜀漢大局初定,正該暫時休養生息,而荊州雖然接連益州,但實際交通不便,貿然動手,難以得到漢中方向的呼應,劉備更是來不及派出怨軍。雖然新野上庸方向有孟達劉封的獨立兵團,但有幾個城池新降,劉封這傢伙對他二叔也是三心二意……

所以,如果關羽能一直保持穩守的態勢,我自巋然如山。那守荊州這事兒,不說十拿九穩,把握也是很大的,就算是趙雲、魏延這種將領,問題也不大。因為荊州軍團不離巢出動,孫吳背地裡下手的概率極小,那隻需要面對北方的曹魏攻勢,應對容易,而且如果曹魏再傾巢而出,那實際上又是一次孫劉聯手……

問題是,關羽他沒忍住!

實際上關羽北伐更像是孫曹聯手的一次處心積慮的陰謀。尤其是在吳國對蜀漢最和善的大都督魯肅故世之後,鷹派呂蒙上位,已經是對劉備和關羽的一次警告……但劉備拿下漢中後加冕漢中王,估計益州戰事的順利也刺激到自詡劉備帳下首席大將的關羽,鎮守荊州對他來說就是大材小用……數年與曹魏軍團對峙,寸功未立……加上曹操又有異動派出徐晃駐紮宛城,有圖謀荊州之意,得,我先下手為強吧……

也不能說關二高估了自己,也不能說他對孫吳沒有警惕性,但他自己有三個沒想到:1.北伐開端順利,卻輸給了徐晃;2.沒想到孫權真的動手了;3.沒想到糜芳傅士仁投降……

回到題主的問題……如果是趙雲主持荊州戰局,以他雖然勇猛但相對謙虛謹慎的性格,基本上不大會北伐,那孫吳也不敢背地裡下刀子,只是守荊州,沒有任何問題。

那如果趙雲也忍不住也北伐了……這個就複雜了。因為從三國演義中看,趙雲其實也沒有多少作為戰略軍團領導者的表現,更多的是衝鋒陷陣、陣斬敵將的戰將表現,姑且說他有很強的戰略觀吧,個人覺得,趙雲主持北伐肯定會延續謹慎態度,不會傾巢而動,所以北伐初期應該不至於像關二這麼順,圍襄陽估計也就是擺個姿勢,還是會留心背後的孫吳。

但素,還是不能低估了孫吳藉機解決荊州問題的決心和野心,尤其是呂蒙和陸遜這兩大牛人達成了共識,畢竟守揚必守荊,荊州對於孫吳的威脅太大了,說個不好聽的,關羽水軍沿江而下,孫吳一檄可定的概率比北伐還大……

所以呢,即便是趙雲守荊州,如果他對曹魏襄樊動手,那孫吳背後必然會下刀子,無非就是明還是暗……三國演義中,吳軍偽裝、糜芳傅士仁投降,所以呂蒙兵不血刃;但即便是真刀真槍幹,關羽守住荊州的概率也極低。因為襄樊的魏軍也不會閒著,還不趁這個機會瓜分蜀漢的荊州地盤?

那換成是趙雲,實戰中如果是當面面對曹魏的襄樊軍團,背後還有傾巢而出的吳國主力(實際上就是一次曹孫聯手),勝算能有多少呢?

最終結論:趙雲主政荊州的話,不北伐必能守住;北伐則荊州必失。換了諸葛亮處在這個處境下,結果也不可能逆轉。

圖片來自網絡,純粹為了美化,湊合看看。


搬不動的小強


換趙雲守荊州,應比關羽更為恰當。趙雲應當更能很好地領會劉備和諸葛亮東和孫吳北拒曹魏的戰略意圖,既與東吳搞好關係,又牢牢守住了荊州。為何如此說呢?

主要與主將的性格特徵有很大的關係,性格決定成敗。

首先,關羽高傲自大,目中無人,恃勇生驕,雖能成事,終究必然還是會招致失敗。看看關雲長單刀赴會就知道此人有多驕傲,再看看他目中居然不把老黃忠放眼裡也可知道,關羽勇武有餘而智力不足,自恃而不能容物,所以他只能為將,不應為帥。可惜劉大哥還是把守荊州的這個重要位置留給了他,沒辦法,主要就是自家人用著是放心。

其次,再來看趙雲,同樣是勇武善戰,論武功不在關羽張飛之下。論智力、論大局觀、論政治才能,均在關張之上。何以見得?長坂坡之戰,截江奪阿斗,足見其勇。偃旗息鼓智退曹兵足見其智。剛入蜀向劉備提出的政見足見其能。勝不驕敗不餒,不意氣用事,取智取桂陵而不納投誠降將趙範之嫂而勉遭失敗,足見其大局和慎重。

所以用趙雲守荊州,一方面容人雅量和大局觀不至於得罪東吳,另一方面謹慎行事不至於讓東吳有機可乘,第三其勇武謀略足以震懾東吳,因而趙雲理應守得住荊州。

可惜劉皇叔任人唯親,而不是任人唯賢,下爛了一盤好棋。











廣州濮雲軒茶莊


謝謝悟空問答讓我遇到這個問題, 看了大家的回答,我也忍不住要來回答自己的見解

《三國演義》中假如劉備把荊州交給趙雲去管理,讓諸葛亮幫著打理經營好幾年,那麼趙雲是可以守住荊州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趙雲智勇雙全

就單憑勇力而言,雖然關羽長得高大威猛了一些,但是趙雲的武功也是極高的。關羽因為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而名揚天下。但是趙子龍的長坂坡七進七出救出主母,那也是渾身是膽,英雄無限。關羽保護了兩位嫂嫂,趙雲又何嘗不是在萬軍從中救出了阿斗,要不是那位夫人自己跳井,趙雲也能把他背出來。

關羽的智力在於藉助了地勢,水淹了龐德于禁的七軍,好像很威武,但是還是沒有算到東吳的鼠輩來偷襲荊州。趙雲在街亭被攻破以後,親自上陣調兵遣將殺伐決斷,保護蜀軍安全退出戰場,其智力眼光能力遠在關羽之上。

第二,趙雲性格隨和

在《三國演義》趙雲的性格比較隨和,他不像關羽那樣,除了我哥哥劉備他就是天下老二,誰也不放在眼裡。關羽對孫權派來的使者說,虎女焉能嫁犬子。根本就不把孫權和江東放在眼裡,以至於人家算計他的時候,他還什麼都不知道,太自以為是,太目中無人了。

這個事如果是東吳使者來跟趙雲來結親,我看趙雲一定會先招待下來,讓後給劉備諸葛亮去信,問了主公和軍師的意見以後,在做出相應的對策。怎麼會說出那種目無尊長又得罪人的話。

第三,趙雲心思縝密

趙雲的心思的確很嚴密。比如《三國演義》那次東吳的使者暗中跟孫夫人聯絡,想要騙走孫夫人,被趙雲撞到了。趙雲一面叫人去通知諸葛亮,一面親在待人去追趕阿斗。最後留下了阿斗。後來張飛來了要殺孫夫人,趙雲說殺主母不好給勸住了。想的都是很周全的。如果孫夫人讓關羽撞見了,關羽可能會一刀把孫夫人砍成兩半,因為關羽會認為這是在背叛劉備。畔者當斬。

趙雲如果來守荊州,沒有劉備諸葛亮的命令,他不會主動去跟曹操開戰。因為他知道劉備在漢中跟曹操大戰,消耗很大,如果兩面作戰,消耗會更快。一個國家沒有這麼多的能量同時消耗,趙雲只會嚴防死守,做好防衛,絕對不會讓東吳的人偷襲。


所以我覺得如果讓趙雲來守荊州,那還是很有可能守住的。

或許我說的不是很正確,如果您有不同的見解可以寫在下面,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妖火讀歷史


陸小雞讀歷史


我們先來看一下劉備選擇讓關羽獨自鎮守荊州的背景:

公元208年,孫劉聯軍大破曹操於赤壁,劉備集團趁機佔領荊州大部,曹孫劉三足鼎立之局勢初步形成。

公元211年,漢中太守張魯伐川,劉璋聽聞後大懼,遂在法正等人的建議下請劉備入川,共拒張魯。劉備遂藉機率領謀臣龐統,武將魏延黃忠等人,興兵2萬人入川,留下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鎮守荊州。


實際上,劉備這個安排深謀遠慮。荊州是劉備的安身立命之所,更是伐川的糧草基地,劉備讓諸葛亮負責鎮守,這樣一方面能穩定荊州的內政,一方面能為入川提供源源不斷的糧草(諸葛亮最厲害的不是軍事,而是內政和後勤,而這是戰爭時期最重要的,參考西漢和明朝中開國功臣排行第一的蕭何和李善長)。而且有關羽和張飛在,可以確保荊州的安全。

但是劉備千算萬算,萬萬沒有算到劉璋手下還有張任這樣的英雄存在,把劉備阻在了雒城整整一年,還讓龐統死在了亂箭之下。


這個時候的劉備已經是騎虎難下,入川已經是不得不行之事,但是北邊曹操已經對於漢中虎視眈眈,劉備必須儘快入主成都才行。(劉備214年入主成都,曹操215年攻取漢中)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讓諸葛亮率領張飛趙雲支援,留下關羽鎮守荊州。

留下關羽,這也是一個很有講究的事情 。

荊州是劉備的大後方,絕對不容有失,劉備一定要把荊州放在一個信得過人手中,而關羽是不二人選。

首先關羽是劉關張三人創業元老之一,對於劉備絕對忠誠,相比而言趙雲這個半路入夥的人就差了一點意思。


其次,關羽有足夠的資歷鎮壓得住荊州群雄。前面也說了,關羽和張飛是劉備集團資歷最老的兩個人,就連諸葛亮也不及。而趙雲在劉氏集團資歷尚且,難以服眾。主將不能服眾,這是大忌!

再者,關羽身上掛著正兒八經的漢朝爵位(雖然說漢獻帝在曹操的操控下封的):漢壽亭侯。這也是劉備所考慮的一個因素。

我從來不否認趙雲的優秀,但絕對沒有《三國演義》中那般完美。趙雲比之關羽,自然是更加謙遜,更能執行“南聯孫權,北拒曹操”的策略。

但從劉備對趙雲的使用上可以看出,膽大心細的趙雲更適合做劉備的護衛隊長,而不是一個獨當一面的封疆大吏。

前面也分析了趙雲的種種劣勢,註定了趙雲無法在荊州站住腳跟,更不用說像關羽一樣鎮守荊州十數年!


小鎮月明


趙雲能否代替關羽守住荊州?大家一定想知道答案,回答這個問題要先搞清楚這兩點。

第一,趙雲能不能代替關羽守荊州,當時趙雲的威望不足以鎮守一方,就算趙雲願意,荊州一干人馬也不會同意,難以服眾,因為趙雲長期的工作是作為劉備的保鏢,監軍這樣的身份,威望遠不及關羽。趙雲也不具備關羽統帥的能力和計謀。因此劉備也不可能讓自己的保鏢去做鎮守一方的大將,這樣做很愚蠢,所以這種情況實際上是不會發生的。

第二,假設就算讓趙雲去守,能守得住嗎?讓我們來研究一下趙雲的軍事水平,大家都知道趙雲在三國演義裡面很厲害,可三國演義畢竟只是一部羅貫中寫的小說,那正史裡面他到底有沒有這麼厲害呢,其實正史裡趙雲並沒有三國演義那麼完美,他也是有缺陷的,而且劉備手下也只有四虎將,前將軍關羽,後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右將軍黃忠。趙雲是羅貫中比較喜歡他,所以小說裡面極力吹捧他。把他也和這四個統帥平起平坐。可正史裡面趙雲就是劉備的騎兵隊長,武藝不用說是一等一的高,算是劉備的貼身侍衛,相當於曹操的典韋和許褚。專門保護劉備的安全,劉備善於用人,他自己都說過,子龍適合留在大營,保護中樞,不能讓他統帥大軍。所以趙雲統帥能力並不行,也沒有那麼多計謀,這是他的軟肋。三國演義裡面把趙雲說得太完美了,沒有吃過敗仗,但是在正史裡面,趙雲有過敗仗的記錄,他和鄧芝一起率軍和曹真交過手,不過被曹真大敗,回去他還因為吃了敗仗被降職了,從鎮東將軍降職為鎮軍將軍,其實官職也就是一個雜牌將軍。所以以當時趙雲的威望,荊州的下屬兵馬也不會服趙雲,這樣統領起來也不是那麼順風順水。

所以答案是換成趙雲一定守不住荊州,還可能比關羽丟得更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