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智力教育、品德教育、美的教育(二)

(二)智力教育

家庭的智育教育,孩子入学前和入学后有很大不同。入学以后,家庭的智力教育基本上是辅助性的,但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入学以前,智育教育主要靠家庭承担。智育教育,决不能理解为只是认字和数数,而应当是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认识世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要使孩子具有聪明、机敏的头脑。

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有先天的因素,这包括遗传因素和胎儿的良好教育。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后天的培养训练。一个人如果没有后天的培养训练,其先天秉赋无论怎样优越,仍然会变成智力低下的人。

婴儿呱呱落地时,脑子是一张白纸。但是,当他一来到世界上,就开始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感知世界。到三四个月,就能开始区别简单的颜色、形状和声音。随着身体的发育,感知世界的能力也迅速提高。一岁左右就开始学说话和走路,到两岁左右就能说话和走路。视野在不断扩大。这时候,孩子不仅善于分辨事物,而且开始寻求答案。幼儿期的孩子问题特别多,这是智力开发的有利时机。父母应当针对幼儿这种爱问的特点,对孩子的问题,耐心地进行通俗而又有趣的解答。不能漫不经心地应付,更不能嫌麻烦而不许孩子发问。如果胡乱解答,那就更不应当。

有些父母,在孩子稍微懂事以后,就急于教孩子认字,认数学字码,学简单的算术,这当然是有必要的。对于两岁到3岁的孩子,给他讲一些有趣的童话故事,看一些生动的画册,教几首简单的歌曲,比硬逼着孩子认字,更有利于开发智力。4岁、5岁的孩子,智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可以引导孩子看图识字,学写简单的字,画图画,算简单的算术。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对孩子要求过高,也是不切实际的。

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智力教育、品德教育、美的教育(二)

(三)品德教育

孩子刚开始懂事,就会区别好与坏:看本画册,看个电影,总要问哪是好人还是坏人。“好”与“坏”就是儿童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重要标准。这就表明,从儿童懂得区分“好人”与“坏人”的时候起,对儿童进行循序渐进的品德教育,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主要包括思想和性格两个方面。就思想方面来说,要教育孩子爱国家、爱父母、爱老师、爱一切好人,爱孩子自己的好朋友、爱惜“一切好人”的劳动成果、爱劳动等。对于幼儿来说,爱劳动和爱自己的小朋友,今天尤其需要重视。入学以后,则要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教育,鼓励孩子奋发向上,成为未来的有用之才。孩子有了崇高的理想,学习文化知识和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也会更高,就有可能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对孩子性格教育,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勇敢、坚强、不怕困难和勇于改正缺点的品质。在孩子的生活历程中,总要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这时候就要鼓励孩子拿出勇气和毅力来克服困难,奋勇前进。作业不会做,就要耐心指导,学习成绩不理想,就应帮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使他振作精神,迎头赶上。家务劳动不会做,就应指导孩子经常练习。有些做父母的,看到孩子作业做不出,就越粗代庖,孩子不会做家务劳动的,他们一手包办。其结果必然导致孩子害怕困难的心理。

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智力教育、品德教育、美的教育(二)

(四)美的教育

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美的教育,主要是指对孩子美的情感教育和培养。美的情感是人的审美需要能否满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它是在个人根据自己掌握的审美标准对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

一般来说,人感到美的事物总会同时使人产生愉快的体验,如当我们带着孩子游览名山大川感到美不胜收时,总会伴随有心旷神怡的体验,让人感到美的东西总有某种吸引力,使人趋向它。甚至达到迷恋的程度。

美是有着客观标准的,所以有的事物(特别是自然景物)确实可能使一切人都产生美的感受。但是往往美感具有主体性,因为人所掌握的评价美的标准,所形成的审美需要,总要受到他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受到他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意识倾向、文化素养,审美习惯和水平的影响。因此,使人产生美感的事物往往不同,而同一事物使人们产生的美的感受也常不一样。作为家长对孩子进行美的情感教育时,一定要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意识,塑造美的心灵,从美与丑的分辨中爱美,憎丑。

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智力教育、品德教育、美的教育(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