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夷陵之战,蜀汉为何会一败涂地?

困徒2002


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表面上看是为兄弟报仇,其实也是被迫之举,曹魏势大不能和他联合,只能敌对,东吴更没有联合的希望了。自从关羽丢失了荆州后,刘备的战略方针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他谋划的取荆,益两州,而后称霸天下的计划要泡汤,刘备能不着急吗?史书记载,诸葛亮也没太阻拦,可能在内部已经形成共识了,因为他的想法是,即使不全吞灭吴国,也要把荆州夺回来,实现他和诸葛亮以前的完整计划。他留下诸葛亮看家,自己带兵去打仗。



.刘备虽然在夷陵之战前做了准备,但是还是战败了,这其中的原因,

第一,刘备在军事上有缺欠和轻敌,刘备自出道就东打西杀,仗是没少打,但还是缺乏经验,蜀军在攻打吴国,是一路高歌,在胜利的面前,不免有骄傲的思想,有轻敌现象,他没有带诸葛亮来也说明了这一点,刘备没看起陆逊,蜀兵小看了吴兵,在这样上下齐傲的情况下,就应了骄兵必败的古训了。

第二,遇上超强对手,刘备要是遇上别的统帅,都不是问题,可遇上陆逊是他最大的克星,陆逊是个机灵鬼,通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他把刘备琢磨得透透的,刘备的一切行动都在他的掌控之中,等待机会成熟,在一网打尽,

第三,孙权对刘备发动夷陵大战也有充分准备,孙权自从得了荆州后,也悬几分欢喜几分忧。地盘夺会来?可是不太合情理,他也认为刘备会来夺地报仇,所以也开始备战,他也没想到刘备打得这样顺利,吓得老毛病又犯了,想讲和,给荆州,送杀張飞的人,最后陆逊的出现增加了他的信心,才把'仗打下去,直至最后胜利


国哥爱生活


夷陵之战,刘备败的很惨,大家普遍认为刘备失败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刘备指挥不当。

第二,刘备内部不和。

可是,如果我们再把视角往高处放一放,那么夷陵之战刘备的惨败,其实就是三个意外!!!

第一个意外:关羽意外被杀。

大家应该都知道,夷陵之战的起因,是因为东吴陆逊,吕蒙,偷袭关羽,致使关羽身亡。

而孙权和刘备一直是同盟关系,为什么下黑手呢?

俗话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而东吴孙权的角色,就是中立,平衡,自保。

当时刘备打败刘璋,夺取了益州,之后关羽攻打汉中,怒斩庞德,逼降于禁,水淹樊城,围住曹仁,声名大噪,以至刘备集团,实力大盛。最后曹操都怕了。

所以,孙权也怕,他怕三方鼎力的局面被打破,以至最后威胁自己。于是,孙权帮助曹操,偷袭了关羽。

其实本意上,孙权也就是想平衡一下各方的实力,打一打,各自撤退就行了。可万万没想到,关羽被马忠那个操蛋货给杀了。

于是这下玩大了,都知道,刘关张三兄弟义气,关羽被杀,那刘备肯定不罢休。最后没办法,孙权只能硬着头皮,把人头送给曹操,继续向曹操示好,然后自己把关羽的尸体厚葬,希望稳定一下局面。

第二个意外:张飞意外被杀。

当刘备这边得知关羽被杀后,那也是群情愤慨,其中最生气的,莫过于脾气暴躁的张飞。

可刘备心里明白,这个亏,白吃了。

首先,东吴占据天险,易守难攻。

其次,曹操虎视眈眈,定然不会不管。

最后,刘备也不一定打得过,因为东吴那边,能人也是不少,比如吕蒙,比如陆逊。

所以,刘备只能按兵不动。但是又不能毫无作为,毕竟是好哥们,如果没点表示,那自己的仁义光环,可就装不下去了。

于是刘备开始扬言,孙权小儿,我要打你了,你快点做准备。然后自己盘算着,到时候发动个战争意思意思,顺便再捞点好处。

可坏就坏在,张飞不懂政治,他是真把这事,当成给关羽报仇的机会,而且自己也真想给关羽报仇。结果张飞借酒消愁,被手下给杀了。而且凶手还都投降了孙权。

于是刘备,又尴尬了,现在两个兄弟都死了,还都和东吴有关。那自己现在不但要表示,而且还得表示个大的,不然真说不过去了。

第三个意外:陆逊整的太投入。

当这一战必不可打的时候,其实各种因素都上来了,比如刘备刚称帝,需要立威,比如需要给刘禅铺路,比如关羽死了,张飞死了,蜀国照样牛逼,让别人不敢乱动。

于是刘备趁着吕蒙刚死的劲,带兵就干过去了。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不去。

首先,诸葛亮是搞政治战略的,如果让他三军阵前,咔咔咔打仗,他还真不是太灵光。这在以后的数次北伐中,能看出来。

其次,刘备和诸葛亮应该提前商量好了,目的就是去显摆一圈回来,然后能捞点好处就捞点好处。也不是什么大事,所以诸葛亮坐镇后方就行。而且诸葛亮在以前的军事部署中,也经常都是坐镇后方,比如赤壁之战后刘备入蜀,外面就是诸葛亮在管事。

最后,那边还有一个曹魏呢,如果真把所有人都开过去,那曹丕不得高兴死。

所以,诸葛亮及赵云,不去也正常,本来也没想打出点什么,而且现实也打不出什么。就算走狗屎运打贏了,曹丕也不会坐视不管,不可能让刘备灭了东吴。

再看东吴这边呢,孙权也很配合。先前指挥偷袭关羽的那一场战役,是陆逊和吕蒙,现在吕蒙挂了,那我把剩下的陆逊给你,让你出出气,反正他年轻,顺便让他锻炼锻炼。

到时候打个差不多,咱们一收场,这事就算过去了,你好我好大家好。

结果仗一打起来,双方就不当家了,刘备一直想赢,赢不了。陆逊年轻气盛,又不想输。然后双方就在那里死死地纠缠了七八个月。

其实刘备苦啊,我就是想让你们服个软,有那么难吗?

孙权也苦,我也想服个软来着,关键你打败他啊,陆逊年纪轻轻的,你整不了他,我也没办法啊,让我平白无故投降,我也要面啊。。

于是,刘备越打越急,最后一不小心,让陆逊钻了空子,弄了一个惨败。仰天长叹:草。

不懂政治的陆逊:哈哈,我终于打赢了。

孙权:我草,陆逊你个啥查!!

这也是为什么刘备兵败之后,赢了的孙权反而与刘备求和。因为孙权本就不想打,不想结仇,结果陆逊越打仇越深。。

所以,夷陵之战的惨败,归结两个字就是,意外。

本人从事教育工作,如果有哪位朋友觉得小编写的不错,可以点击一下右上方红色关注,后期会不断创作关于三国的题材,多谢支持[玫瑰][玫瑰][玫瑰]


梦辰文学


刘备引军五万屯于吴蜀边境,当地山高林木。刘备没有向三国演义里那样,催军前进,而是一直屯于此地。至于为什么?刘备不是傻子,他不做亏本的买卖。他不希望自己与东吴血拼,而让曹魏捡便宜。所以他屯兵边境,给东吴造成压力,然后希望曹魏南下进攻东吴。(曹魏一统天下之心是三国之中最强的,且曹丕初登帝位,他需要战功,所以刘备认为曹丕会出兵的)

很遗憾的是,曹丕很聪明,他在魏吴边境屯军,却不南下。这时的东吴处于风雨缥缈,稍有不慎,便举国覆没。

孙权不善军事却善用人,关键时刻启用了陆逊。陆逊仔细分析了魏蜀吴三国心理,认为魏国必不出兵南下,至少在吴蜀之战结束之前不会。于是他做了一个一场大胆的行动。

陆逊利用东吴多水军且位于夏季,水量充沛之时,将魏吴边境的军队秘密调至吴蜀边境,以绝对优势之兵力击溃蜀军,然后立即返回。等到魏军反应过来时,吴军已回防。

征战多年的刘备败在了陆逊手里,气不过来,病逝白帝城。(不否认诸葛亮是杰出的军事家,但刘备,关羽的军事才能并不弱于诸葛亮,曹操,其具体体现于汉中之战中,此战,刘备为绝对主导,诸葛亮在后方负责后勤。)





仁德历史


夷陵之战刘备不听劝告,执意要给关羽报仇,在做了一年多的准备后对孙权发动了军事行动。军事是讲究战略战术的,从战略上来讲刘备对孙权发动复仇行动犯了兵家大忌,毫无战略意义,反而更加使吴魏两家一起团结对付蜀。如果是复仇就要目标明确,行动迅速,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从蜀对战争的准备,不是这样的。夷陵之战从刘备发动进攻、蜀吴两军相持、陆逊反攻经历了大约一年的时间,刘备就注定失败了。再从战术上,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军情,首先是守卫,僵持了七八个月后,等蜀军疲劳了才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陆逊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刘备在刚开始是“以怒起兵,持强冒进”,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夷陵之战中,陆逊“火烧连营”是重要转折,这是刘备最大的军事失误。也是这一次战争63岁的刘备败给了39岁的陆逊,从此刘备郁闷不已,不久就病死白帝城。


问道龙湖


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刘备准备不足,指挥失当。二是孙权有备无患,应对得当。

第一点,刘备在发动夷陵战争时,是有很多人反对的,比如赵云就说,国贼是曹魏,不是东吴孙权,只要击败了魏,那东吴就不在话下,如果和东吴相持不下,恐怕会有变故,但刘备什么都听不进去。那好,那打咱们就好好打,结果刘备是武无上将,文无良谋。关羽,张飞,黄忠都已病故,马超魏延在北边防着曹魏,赵云因为反对刘备不受重用。谋臣方面,庞统,法正先后去世,诸葛亮镇守成都,可谓将帅乏人。

临阵指挥时,刘备本可以从长计议,稳扎稳打,但他一意孤行,非常浮躁,不顾一切的向前推进,最后又把七百里连营一头扎进林子,岂有不败的道理。

第二点,孙权在面对气势汹汹的刘备时,展现了高超的智慧。首先他能屈能伸,完全倒向曹魏,向曹丕称臣,接受了他的封号,并在长江上布下层层防线,这样就稳住了曹魏,可以集中精力对付刘备。

其次,他用人有方,任命刘备非常轻视的陆逊为前线总指挥,而陆逊也不负众望,在与刘备交战之时,前期沉着冷静,据守不战,耗尽了刘备的士气,最后又敏锐的抓住战机,火烧连营。

这就是我认为的,蜀汉夷陵之败的原因。


山河若微


公元221年,称帝后的刘备为结义兄弟关羽报仇为由,倾全国之力对东吴发动了战争,东吴方求和失败后派陆逊阻击蜀军,据记载,当时蜀国讨伐东吴时一共八万兵力,而陆逊作为防守方共计约10万兵力,首先两军兵力并没有很大的悬殊。

那么,这次夷陵之战为什么会一败涂地呢?

古人出征想要胜利离不开三件事:天时地利人和。

而刘备此次出征却完全违背了以上三点,首先天时,刘备出征时正值酷暑,作为进攻方的蜀军首先就要长途跋涉,在酷暑下长途跋涉对军队的士气无疑是致命的。

其次,地利,因为蜀军是进攻方,所以作战基本上都是东吴熟悉的地方,而东吴作为防守方,偷袭成功率大大提高了。

人和,此次出征前,刘备的这个决定遭到了诸葛亮和赵云等人的劝阻。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刘备却是三个都缺,这样败了也不足为奇了。

那么,此次出征刘备为什么没有带作为蜀汉主力军师的诸葛亮呢?

首先,这次刘备出征,诸葛亮本来就是不看好,不同意的,因此在出征前两人肯定闹的也不愉快,这或许是刘备没有带诸葛亮出征的原因之一。

再有就是出征后,自己的大本营必须有人坐守,而且协调粮草的补给也是一件大事,所以这个担子就落到了诸葛亮的肩上了。

还有就是从夷陵之战之前,刘备入川前,出征带庞统。入川后,带法正,可见诸葛亮在刘备眼中并不十分可信。

因此,刘备此次讨伐东吴,一没有天时地利人和,二没有贤臣辅佐,三是刘备心急不懂计谋,所以夷陵之战大败。





zhongguo夤露心语


因为刘备报仇心切,加上不懂战略战术,一错在错,本来借荆州夺益州都是侵犯吳国主权,牵设主权问题是吳核心利益问题,当然会奋力反抗。刘备根本没有带兵打仗与指辉能力,抱着私愤出征,扎营布阵是门外汉,那有会不失败理由,他是一国之君,谁个又阻拦得了,所以兵败退白帝,是刘备自己断送自已江山的结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