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新冠疫情会常态化吗?

手机用户6995563445


1.常态化? 疫情已在回落,但可以确定的是,经过此次,未来在解决疫病突发事件、以及发展一套抗疫的常态化机制是对政府的警示和考验。

2.以史为鉴,历史上,瘟疫对人类的威胁不曾中断,一直有层出不穷的新型病种,人也一直在与其较量!


言值公社


新冠疫情会常态化吗?答案是:不会。

但在1-2年内,国家及各级政府应该会非常关注、重视公共医疗卫生及居民健康安全相关事宜。不会的理由如下:

一、对照2003年的非典疫情分析

2003年的非典,自3月开始,当年夏天(因为紫外线及高温)结束。根据当年的统计官方数据,那一年,中国的经济回归到正常增速,差不多花了9个月时间。

经分析,此次的疫情,经济恢复到正常增速(现在差不多GDP是5~6 %)差不多也需要9个月的时间,也就是第三季度应该会恢复生产、生活、生态的基本正常。


二、当前社会各界的防控力度、成效显著

1.各级政府的防控力度强、举措硬。

此次的疫情虽然比非典要严重,但国家、各级政府对疫情的防控力度、排查举措是空前的,目前的成效也是显著的,是绝对有希望,甚至能够提前恢复到健康轨道。

2.当今的卫生医疗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另外,当今的医疗水平较17年前有了巨大进步,在处理这类医疗安全问题上,社会各界要有足够的信心。

3.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积极战“疫”

我想,这一点大家也在生活中实际感受到了,全社会人民的积极响应和居家不外出隔离,已经非常有效的防范了扩散、传染的可能性。


三、全球命运共同体需要健康、安全的地球

当今的中国,已是全球经济、社会、生态等诸多领域发展不可获取的一部分,甚至是起到了非常决定性的作用,以经济贡献为例,国家的经济、进出口已经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世界需要中国,更离不开中国。而此次疫情,世界组织、联合国也积极支持,并肯定了中国的行动,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受到影响,世界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这类影响不仅仅是局限在当前的医疗卫生,更会逐步影响到经济、产业的发展。


综上分析,新冠疫情肯定不会常态化。


愚人行走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会常态化吗?从目前全国疫情态势来看,这种病毒疫情,即使全面结束,根据各省市防疫防控的情况来看,根据国家防疫防控专家,生物研究人员,各大医院专家,主治医生的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中西医综合治疗的情况下,又有很多新的治疗药品,加上预防病毒疫苗的出现,可治办法又多,今后出现这种病,也没有现在这么可怕了,但是,每个人对防疫防控的有效措施,还是要经常性注意的。


天梦138378988


“新冠病毒”有可能转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样长期在人间存在的病。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对此我们要做好准备。也就是说,从流行病学上对它的流行规律、从病毒学上对它的生物学规律、从临床上防诊治方面相对的措施、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防范措施,我们都要针对这个疾病、这个病原的特点做出相应的安排。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带给我们警示是什么,有些事是今后必须常态化做的。

1:禁食野生动物,禁捕,禁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但人与野生动物要避免不必要接触,要有界限与边界。要各安其道,在自身正常的活动范围生活,活动。

2:在交通枢纽包括机场,火车站,客运站等设置大型自动红外测温仪,将体温异常者挡在交通工具之外,因为这些交通工具人员聚集,相对封闭,空间狭小,容易一人发病,传染多人的高风险性。

3:交通工具比如飞机,火车,轮船要预留隔离区域,对于在途中出现的发热病人有效隔离。

4:人员健康网上信息申报有必要继续保留,并于全国防疫部门联网,每年国家全民实行免费健康体检,或给予半费补贴。

5:医院对出入医院的所有就诊患者及家属实行红外测温,进医院必测温,及时筛查出可疑发热患者,及时在发热门诊诊治,医院的测温是最佳的筛查与接治机构和部门。

6:环卫要对垃圾要及时清运并对垃圾桶进行消毒。环卫工人要做好防护。

7:餐饮企业要实行分餐制,两人以上的就餐者每位都要实行双筷,一双自用,一双公筷。

8:住宿酒店企业要对客房实行认真的消毒与房内设施与用品卫生清洁。

9:出入境口岸,移民局要做好检验检疫工作,拒疫病与国门之外。

10:完善公共卫生健康体系与应急物资储备。

11:不带病工作和学习。及时就医。要戴口罩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12:工厂和学校要做好消杀和卫生清洁,并对人员做好管控,企业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发现异常人员要及时报告





爱你一棒槌哈


我认为新冠疫情常态化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医药研制技术提高,控制疫情是没问题的,再加上中国人民非常听话,自觉遵守国家抗疫情规则,减少出门,不去聚会,不走亲戚,不去上班,不去人多商场购物,听党的话就是为国贡献,这是控制疫情最好的办法,经国人努力下,疫情慢慢的退去。

2020能春天到来,即将春暖花开,随着地面温度提升,在灿烂阳光照耀下,高温天气能杀死一切病毒,赶走新冠疫情是没问题的。希望疫情不要常态化,尽早离开,永不再来。

祝,国人在新的环境下更好的生活,安心工作吧!

好了,再见,本人才疏学浅,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指教。


rcy郑州人家好


百度百科解释,疫病的发生和蔓延就是疫情。发生和蔓延的根源是细菌和病毒。各种细菌病毒是伴随着人类共同成长的,当病毒细菌集中爆发的时候就产生了疫情。疫情并没有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而消失,反而以更多的形式,更多的渠道来传播,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某种形式的疫情因为疫苗的出现不可能常态,但是不同形式的疫情可能会不断产生,形成常态化,其实到现在流感就经常发生,但是由于死亡数太低,且有有效的治疗,而引不起人们重视而已。

疫情,绝大多数来自大自然,尤其野生动物的传播。但是,也有人类自己人为传播,比如生化武器等。

所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抑制人类的贪婪,提高医学科技水平,或许是疫情不能成为常态的有效措施。


胡老师教写作


中国肯定不会,原因有三。

第一,经过这次的经验教训,全国人们的防护意识越来越强,比如说,戴口罩、勤洗手,讲卫生等等,一旦出现病毒感染症状立即主动隔离,并且周围各部门、社区的相关防御机制也将会启动起来共同防御病毒。

第二,随着夏天的临近,外界气温会逐渐的升高,不利于病毒外界生存。201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就是由SARS冠性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和这次的新冠病毒相似,也是在五六月份之后气温逐渐升高之后就销声匿迹了。

第三,随着新冠病毒的检测越来越快,越来越方便。只要国外的新冠状病毒疫情还没有消除,全国的机场、客运站都会对来自疫情国家的人进行检测检查入境,必要时还可以关闭签证入境通道。

第四,中国是负责任的国家,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控制好本国疫情之后,会主动帮助其他疫情国家和地区,最终在全球范围内消除病毒疫情。

防范新冠状病毒,人人有责!春暖花开的春天定会到来!


做热爱生活的主人


新型冠状肺炎。是属于首例。历史上安宁在1856年、1922年、1924年分别在境内得鼠疫。死亡率很高。有青龙叶旧村、马料河村、大普河村死亡人数占百分之四十左右。小普河村、珊峨村全村人死绝。之后,由于自然变化消失了。而此次新型冠状肺炎,二是国家医疗科技发达,进行及时治疗。一是在党中央强有力的指挥下,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住。三是人民群众绝对服从领导。各位宅居生活。四是武汉受到了疫情的漫延。一方有难,众志成城。随着气候好转,疫情防治会受到有效控制。今后,不会出现新情况。更不会常态化。


袁玉芳讲人文历史兰花


肯定不会常态化。

就不从医学知识看,就从历史规律来看,历史上最厉害的病毒,最古老的落后的年代,都没有常态化,何况是高度发达文明的今天。以前的霍乱,天花,病毒,西班牙大瘟疫死亡人数2500万,最后还不是遏制住了。任何传染病,人类都能找到切断它传播的途径。

从医学角度讲,这些传染病毒宿主本来是动物,在人类身上传播,一代一代传开去,自动都会变弱,再加上气候变化,人类的预防措施,相应的医药,相信和非典一样,突然就消失了。


老杜叔叔


疫情期间,全国有10余家互联网医疗平台推出在线问诊专页,200多家公立医院开展新冠肺炎免费互联网诊疗或线上咨询,服务近千万人次,对疫情防控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此趋势下,在线诊疗未来会否成为就医常态,成为广受人们关注的问题。

梳理媒体报道就会发现,在线诊疗模式具有不少优势:筛查关口前移,排查疑似患者;避免交叉感染,安抚公众情绪;缓解门诊压力,提升就诊体验。尤其在疫情期间,这些优势就显得更为突出。比如,通过在线问诊可以对患者进行初筛,减轻医院发热预检等方面的工作。而提供慢性病、常见病复诊,以及药品配送等相关服务,更可以减少居民到医院就诊出现交叉感染的意外情况。

互联网时代,在线诊疗模式迎合了公众的需求。有数据显示,在互联网医疗中,使用线上问诊的活跃用户数占比超过半数。2019年在线问诊行业规模在35亿元左右。1月24日至今,整体诊疗人次近千万。这些均显示出了在线诊疗模式受市场欢迎的程度。当然,对于公众而言,最为期待的是在线诊疗能够走向常态化。

在线诊疗走向常态化虽有市场,但强而有力的规范是基础。就目前看来,在线诊疗模式确有一定局限性,如医生资质、服务水平差异,无法解决用户购药的直接诉求,难与线下医疗机构形成紧密连接等。这些问题若不早日解决,在线诊疗也就难以真正造福于民。而且,在互联网诊疗中的一些法律风险也不得不防。为此,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集中整合发布已经注册审批的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平台,便于群众及时获取相关诊疗服务信息。也就是说,开展在线诊疗也应具备相应的资质,这为在线诊疗实现常态化打下了基础。

“互联网+医疗健康”是发展趋势。虽然从现实来看,在线诊疗并不能完全替代线下就医,该去医院时还应当去医院,但互联网医疗完全可以成为分级诊疗中的一环。随着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在线诊疗不仅有着现实需求,也有着更多探索创新的可能,期待它早日走向常态化,让现代医疗技术惠及更多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