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一些年轻人超前消费,真的很好吗?

斗士犟


本人活了35年,没有一张信用卡,最多用花呗,能用个一两千,我不喜欢超前消费,不爱名牌,有钱就买稍微好些,没钱二三十的衣服也是那样,手机也买过二手的,也曾一套夏天几十的衣服穿三年,一个冬天的棉服穿七八年,因为没钱所以不花,老公也没本事,一天200元养一家三口,不舍得孩子们分开,挣的不够花,加上孩子生病,有时候几天吃一次肉,买条刺少的鱼给孩子吃,我们不怎么吃,孩子们小还总是生病,去一次医院一千多,看病历本有一次差不多整整在医院一个月,没钱,不去跟人家聚餐,没钱不往人堆里去,前三年流行直播,一部手机买不起,还是分期付款买的,分了两年,一生中,就这一次分期付款买的,因为实在没钱了,在最穷最苦的日子里,没用用过信用卡,贷款之类,后来日子好些,还是很节约,因为钱太难挣,现在家里一套新房刚装修好,一部汉拉达,路边两套门面,年入百万,更用不着信用卡了,所以为什么要去超前消费,没钱多余的可以不花,可以忍住,


齐齐llj


年轻人超前消费主要是通过信用卡、网贷进行消费。视消费情况可分适度消费和过度消费,现在来看看这两种情况:

一、适度消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消费,不盲目追求消费档次。例如月薪2000元,每月衣食住行需要花钱,那么最多只分期买个3000左右的手机,不追求七八千的手机。那么整体来说分期付款没什么压力,对生活没影响,每月还款无压力。这个超前消费还是可以的,能提前用上心仪的手机,又不担心没钱还贷款。

二、过度消费:消费远远超出自身的实际收入,盲目追求高档次生活品质。还是月薪2000为例,贷款买了8000的手机,没有分期能达到六七百甚至更多,那么导致衣食住行上的花费青黄不接,这时候就用其他的信用卡或网贷,那么这样拆东墙补西墙,最后是窟窿补不住了。这时候就会压力倍增,顶不住压力就会跳楼或干违法乱纪的事情,最终自暴自弃。每年某果发布新手机,总会有人网上问候当年割肾买手机的同学,所以过度超前不合理,不提倡,应该理性消费。


心宸


确切地说,很不好!

超前消费本质就是借钱消费、预支消费!个人的超前消费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投资类/刚需类,比如按揭贷款买房,特别是公积金贷款,这基本是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家庭消费行为,只要月供在合理范围之内,买房自住或合理投资,完全没问题,至于说房贷压力之类的就是另一个社会问题了,不在讨论范围!第二类,个人日常消费,比如,买手机、电脑、包包、化妆品等等,而与这类提前消费行为相联系的往往是信用卡、花呗借呗、白条、微粒贷、网贷等等不一而足。对这两类提前消费行为做个简单对比,需求层面,一个是基本刚需,另一个是可有可无;利息成本方面,房贷,特别是公积金贷款,基本是国家基准利率,而信用卡网贷这些都是踩着四倍基准利率的高利贷红线的,更有甚者,一些不正规网贷,真实的利率远远超过了年化36%,试问拿什么来还?而一旦逾期,逾期费用、征信变黑等等各种债务压力的负面影响,一个正常人,谁还有心情做好其他事情!

所以,奉劝年轻人一句,珍爱生命,远离网贷,切莫提前消费!


德赛筅笙


超前消费不是不好,而是要把握好一个度。我们都知道,我国发工资一般是这样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都是10号以前;外资企业就是一般在10-20号;大部分民营企业就在月底。所以很多在民营企业工作的年轻同胞们只有超前消费了:工资基本上支撑不到月底,所以只好开通花呗、借呗以及其它信用卡。这样的话如果拿来应急良性循环,是非常好的,大家都相安无事。但是人人都有意外的时候,一旦打破这种平衡,我们只有去不断提高信用额度,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很多经济问题。很多人还了银行贷款就没有多少钱了,还有些人由于过度超前消费,收入反而还不起贷款了,于是就出现了分期还款、最低额度还款,更有代为还款的平台,时间一长严重影响到生活,甚至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更有一些学生、没有收入的年轻人为买手机或者生活用品参与到网贷、信用卡大军中去,最后严重影响到学习和人生安全,在社会上也一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国家只好出台一系列政策来规范网贷和银行信用卡业务。所以年轻人的无力超前消费是不可取的,这种行为非常不好;而有能力的适度应急超前消费就无可厚非了。


期货财富


我不赞同年轻人超前消费!

中国有句老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有多大能力办多少事,有多少钱花多少钱。还有一直奉行的“勤俭持家”,可以说几千年就没有超前消费的基因。

那现在如火如荼的超前消费是怎么形成的呢?其实它的历史很短暂,短暂到四五十岁的人都记忆犹新。记得是初中的时候吧,一个中国老太太和外国老太太买房的故事,竟然都来到了中学试卷中,它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后来才知道这不过是一个卖房子的房地产专家编写的。

可想而知,没有超前消费,没有透支性的消费,房价怎么会有现在的高度呢?怎么刺激经济的发展呢?

超前消费对于商家和刺激经济发展显然是有效果的。可是对于个人呢?尤其是年轻人呢?

不管是花呗、贷呗等各类平台,如果有节制能理性的运用,可以说是个不错的生活工具。可是对于年轻人呢?很多年轻人不是先考虑怎么还,而是先花了再说!从不考虑后果。

我在前面回答问题时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女大学生竟然为了还一两千元的花呗,不稀用自己的身体去交易。如此种种,值得整个社会去深思。





动静之间万物显尽


甜竹筑客:

超前消费真的好吗?我觉得有超前消费这个经济选项是好的

 

第一,信用卡消费,这个增加了民众的选择,当一个人突然生病,手上的钱又应该买了一个大件家具花完了,有一个信用卡支付生病的医疗费用是很多的选择。如果没有这个信用卡的选择,可能他就要去借钱,如果借不到就会很困难。这无疑极大的提高民众承担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二,买房贷款,以现在90%的普通老百姓,很难一次性的支付全额商品房价格,有银行的住房贷款,增加民众可以提前购房这一项选择。这无疑极大的提高民众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

 

贷款或者提前消费每一个一生中都会遇到,这个经济选项是好的。只是用的人谨慎,根据自身情况保守投资、保守消费。

 

最后引用一句名言“枪不会杀人,是人杀人”。



甜竹筑客


本来国人的消费观念一向是保守的,勤俭节约,量入为出,还有存点钱以防不时之需;而西方人的消费观念是超前消费,花明天的钱享受。如今,随着东西方消费观念的不断碰撞,越来越多的国人接受了借钱花的观念,尤其以当今的年轻人最为突出,花呗、信用卡等等,充斥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超前消费。


但是现代社会为什么年轻人喜欢超前消费,消费欲望如此之高呢?


我想原因在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货发展,以前买包辣条就开心得不得了,现在随便在网上买买零食都要花好几百。

以前进个十元店买个首饰就很开心,现在怎么着也得是潘多拉起步。买个口红也得是迪奥、香奈儿、杨树林。以前用诺基亚都很开心,现在人人都想要苹果,再不济华为也是要的。

还有年轻人的冲动消费,喜欢在晚上的时候买东西。一买买很多。尤其现在流行健身,没钱也要办健身卡,可坚持去健身房的人又有几个呢?


超前消费真的适合年轻人吗?


肯定是不适合的。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使用花呗,信用卡。以前还有一种人叫做月光族,现在月光族都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因为有很多人,月初刚发下工资时,还可花呗信用卡后就没了。借钱是需要还的。你借钱挥霍的时候很潇洒,但是你还钱时的样子真的很狼狈。

超前消费带给大部人的都是弊多于利。年轻人还是想清楚什么最适合自己,什么是正真想要的最好,花自己踏踏实实赚来的钱最好。

现在可以用花呗,那以后呢?消费应该在自己的合理范围之内,那才是好的,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承受的要比你想象中多。


财会日常


超前消费好不好,这要看情况,不能一概而论知:

1,超前消费,如果同时过度消费了,那无异于慢性自杀,我用信用卡不一定称作为“卡奴”;但是过度透支消费行为,甚至“以卡养卡”,自己的银行储蓄账户上永无存款,一直在“刷卡,还卡,刷下张卡,还上张卡”中无限循环,这总有一天会爆雷,导致个人信用,财产通通破产。

2,超前消费,要看钱花到哪里去了。超前消费的代表国家,美国。很多美国大学生,就是靠贷款才能够完成学业,然后工作多年后才可以把上学的贷款还完。这种也是超前消费,如果我没有钱读书,我借钱读书,那就是在“投资自己”,这种超前消费很值得,也是在自己当前财务不允许的情况下的必要行为。但是,如果超前消费只是单纯的吃喝玩乐,爱慕虚荣,购买奢侈品这些毫无意义的行为,那么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提前消费行为。

3,为什么有些年轻人超前消费行为比较多,因为这些人“欲望大于能力”。我当前买不起一样东西,但是我无法忍受我没有这样东西,总以一种“钱还能赚的回来”的假鸡汤欺骗自己,不进行自我克制,而是放纵欲望。这种心理的超前消费,必须根除。


铁钧子


很高兴回答年轻人超前消费这个问题。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年轻人的消费观念相对于父辈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要一分为二看待。

年轻人的消费观,金钱观发生变化,导致超前消费行为与传统消费观影响下的父辈有所背离。因此也产生矛盾冲突也是个社会现象。

传统观念中并不倡导超前消费的。小时候常听长辈教育孩子"不花没到手的钱"。特别是计划经济时代。负债是会被另眼相看的。正因为这些传统观念让一些人对超前消费嗤之以鼻。

有这样一则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同龄中美夫妇,都有同样的愿望希望拥有漂亮的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国夫妇努力工作多年以后有了积蓄,终于住进别墅,享受快乐的老年时光。而美国夫妇年轻时就贷款买了这样的房子,同样是努力工作多年后他们也还清了贷款真正拥有了这座房子,但是他们已经在这里居住了几十年。同样的事件不同的流程效果完全不同。这就是超前消费的例子。这个故事说明提前消费也并不是一种坏选择。

个人不排斥年轻人超前消费,节制和理性非常重要。一定要区分应急和挥霍两个概念。网上不时流传,年轻人信用卡透支到倾家荡产。花呗花到还不起。更有甚者大学生为了买手机借高利贷,最后把自已推入深渊虎口。这些为一时之快而抱恨终生的事情不要干。建议年轻人在面对诱惑时一定要理性,量力而行,切勿透支人生。一旦被打上失信的标签以后会寸步难行,大好人生以灰暗开始多可怕。

实质上这一系列事件并不是超前消费问题,而是价值观发生了问题,这个跟个人生长环境,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从小树立正确消费观和价值观,超前消费这个问题便不那么重要了。

超前消费不是洪水猛兽但是一定要把握个度。凡事恰到好处过尤不及。

希望我的回答能一些年轻人有所帮助。


典食成今


超前消费这件事,不要去判断行为本身好不好,而要判断超前消费的幅度与赚钱能力的差距有多大。

追求享受,是人的天性。有的人愿意延迟享受,这很好;有的人愿意超前享受,这也没什么错。所以,单就行为本身来说,没有太大问题。或者说,判断超前行为好不好没太大意义。

更重要的是,超前消费的幅度如何?这里有一个原则:如果超前消费的幅度大于自己赚钱的能力,那就是不可取的;如果小于自己的赚钱能力,那就是个人喜好了。

现在,想超前消费的可能性太大了。不仅商家提供分期付款,而且金融机构也愿意提供分期付款的服务。因为,无论是信用卡,还是花呗,还是白条。一旦你选择分期付款,那么利息收入都是银行贷款利率的几倍起步。

换句话说,那些具有放款资格的企业与其说是白借给你钱用,不如说是给自己拉生意。

为什么说,超前消费的额度不要超过自己的赚钱能力呢?这是因为复利的威力实在太大。信用卡是按月计算复利的,看似每天的利率不高,年化下来接近20%。一旦你的消费大幅度超出了你的赚钱能力,在复利的作用下,你可能就掉进了无形的陷阱,很难爬上来。

如果你赚钱的能力可以覆盖你的消费额度,也还是要建议你关注自己的资产安全,也就是你对抗风险的能力。人活一世,生老病死,谁都难免有个意外,有个突发状况。这时候如果没有一定的积累,可能会被迫借贷,从而威胁自己的资产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