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三讲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很多人会觉得诧异,为什么素书开篇大讲道德仁义礼,并以道德仁义礼贯穿始终,好像看起来并不怎么具体,居然会被人成为中国谋略第一书呢?通俗的来说,我们任何观念和任何决策的出发点,第一依据都是来自自己的宇宙观。所以,宇宙观的问题,才是首要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它是一切认知和决策的出发点和依据。

在我们的文化和思想里,道是宇宙的第一因。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再加上被人所统御的天下万物,从道到物,一共可以分为五个层级。第一层是道,第二层是天,第三层是地,第四层是人,第五层是物。

这五层的宇宙系统,人若处于更低的层级,他的心智边界,便是这一层级的系统内壁,而看不到更高的层级,因为更高的层级会对他遮蔽。如果人处在更高的层级,看更低的层级,无论更低层级的系统内部多么复杂,站在外部看,它只是更高层级更大系统里面的一个很小的子系统。

我们打个比方来说,一个人如果被装在密闭箱子里,一方面看不到箱子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他无法身居箱子之内,把整个箱子提起来,更无法操控这个箱子。因为这个箱子的外壁,对他来说,就是他宇宙观的最的尺度和边界,他所能影响和操控的一切,也只能局限于箱子内部的事物。

这个箱子对于这个人来说,便是心智桎梏。所谓桎梏,是指心智蒙蔽。韬略的本质是什么呢?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三讲

第一便是解蔽,跳到更高层级,站在外部看问题,寻找更高的认知体系。把要认知的对象,装入自己的心里,而不是钻进认知对象的内部寻找答案,这样永远都不会找到答案。因为任何系统,从内部看,都是无穷复杂的,即便是最低级的系统,从内部看都是无穷复杂的。这是韬的学问。

跳出更低层级,跃升到更高层级,从外部和整体,对更低层级的事物,进行一览无余的洞察,并对它们进行迎刃而解般的操控和改变。这是韬略之术的通用法则,和普遍原理。

我们现在所有的认知模式,也就是所谓的科学,不是跳出更低层级,寻求在更高层级认知和操控改变更低层级的事物。而是把自己关进箱子里面,再打开一个更小的箱子,然后再从更小的箱子里,打开一个比更小还小的箱子。这种认知心智,是逐次降级的,人的认知,也越来越流散零碎。所以,虽然现在的知识越来越多,人活的却越来越糊涂。

更有甚者,言必称数据。数据是比物更低的一个层级。是把物分解开,非但没有解除物蔽,还再次沦入更低层级的数蔽。也就是庄子所说的,数数然的那种人。

古人讲的阴阳术数,并不是从物的层次降低到更低的层次。而是以天地阴阳的更高层级,掌握物的产生和变化之理。这一点一定要分清楚,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数。

第二,跳到外部之后,才能对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进行简略化处理。才能站在外部操控更低层级的系统。比如,跳到笼子之外来操控笼子,就会发现,它只是一个笼子而已,要提起它,是一件非常简单和容易的事。这是略的学问。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三讲

对于超凡入圣这件事来说,需要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能解除物蔽,方能治物。跳到物之外,看待物,操万物,就可以影响和塑造天下财货器物。比如天赋很高的一些企业家们,商贾们等,他们比普通的凡俗之人,心智层次是高了一级的。因为他们可以跳到物之外看待天下物,理解宇宙在物货层次上是如何运转的。这个心智层级的最高代表,是吕不韦这样的人。

凡俗之人,之所以一辈子都是凡俗之人,是因为他终生都反被物所役使,被周遭的一切蒙蔽了心智,而不能跳出凡俗,解除物蔽,进而才能使物驭物,成为物之主。

在上一讲,我们最后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向张良这样的一身本事,能够改天换地的经天纬地之道,只有道德通天的圣贤才能掌握,而凡俗之人,尽管精于算计,也难以掌握呢?凡俗之人,之所以是凡人,是因为他们无法从周遭的事物中跳出来,无法从一曲之理,一孔之见中解蔽超拔出来。而道德通天的贤人君子则不然,他们看待天下万物,是站在更高的层级,站在外部居高临下的去认知它,去操控它,去改变它。

第二个阶段,能解除人蔽,方能治人。我们看《论语》,里面通篇都在一个主题:知人。可以说,儒家的宇宙观,就是建立在对人的认知之上。而且儒家是跳出人的桎梏来认识人,理解人,从外部来操控人。到了这个阶段,才可以具备治人的心智,才能为天下定人伦之序。历史上那些大儒,他们做的事,都是以人伦纲常为天下制定秩序。做到这个层次,才能使人驭人,成为人之主。

像吕不韦这样的人,即便积累再多的财富,也不会给天下带来和谐的秩序,因为他不知人。

第三个阶段,能解除地蔽,才能治世。只能治人,还不够。因为人要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必须得有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物质基础,则皆出产自大地。怎么才能让大地为人的生存,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物质产出呢?所以,这就提出了比知人更高的要求,要知天地。这就需要经营人和万物、土地三者的关系,并进行综合管理和经营。

怎样才能经略大地和大地上的人和万物呢?这就需要取法于天。唯有知天,才能知地。因为真正决定物产的,是天文和气候等更高层级的系统。比如自古以来的农业生产,都依赖于观象授时。所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古代辅佐君王的贤臣来说,这是基本技能。到了这个阶段,可以辅佐君王,治国安邦,建绝世之功。

第四个阶段,从知天地,到外天地。能解除天蔽,人与大道相通,才能提挈天地。像列子说的昔之圣人以阴阳二气因统天地。像《黄帝内经》所说,古之真人,提挈天地,都是站在最高层级,统御天地。

第五个阶段,与大道相通之后,离形去知,进而与道混冥为一体。这是最高的一个层级。

我们平常所理解的谋略,多是具体的一事一谋,只是术的技能。这只是一种急智应变,或者是小聪明,或者是熟能生巧的术。而不是从普遍法则和通用原理出发,从更高层级出发,解决更低层级的问题,对任何事都能游刃有余,应之无穷。后者才是真正的韬略之道。

道者,人之所蹈。这里的蹈,是抱而合之的意思。蹈海,蹈火,都是类似的意思,跳进去然后没入其中。这里的蹈字用的十分传神和形象。

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对于物来说,它是不能体道的,对于天地来说,它们也是不能体道的,而只能自然而然地循道而为。只有生而神灵的人,极少数的人才能体道。大多数的人,都不能体道。对于不能体道的那些人,因为他们具有智慧,就会对自然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力。

对于这些能够体道通天之人,他们天然地担负着辅佐大道,安定天下秩序的责任。一方面,要教化和约束这些对自然秩序存在潜在破坏力的人,让他们返璞归真,安于自然秩序。另一方面,只要能把人教化好,那么天地万物各个层级系统的秩序,都会按照自然秩序完好地运行下去。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三讲

这里的使万物不知其所由,万物包含了天地人和万物在内。既然各个层级的系统都因循自然之序,那么每一层级内部,都能够安于本层级的内部秩序,不会向更高层级跃升,也不会向更低层级坠落。我们前面说,更高的层级,对于更低的层级,都存在心智遮蔽。既然心智被遮蔽,只能本能地遵循自然之道,安于自然之序,而不能解蔽跳出本层级,跃升到更高的层级,寻求对本层级,甚至是各层级,重新塑造新的秩序。让万物循于自然之道,安于自然之序,对大道虽用而不知,这便是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是谁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呢?是体道的圣人使之。圣人辅佐天道安定万物,有两大使命,第一是让万物安于自然之序不要乱。第二是如果乱了,就要把他们恢复成自然的状态。打个比方来说,好比电脑系统崩溃了,怎么都修不好,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恢复出厂设置。

原始章的头两句,是《素书》最核心的两句。故每句独立作为一讲。等这两句都能理解了,后面的一些讲起来就快了。下一讲,我们讲原始章的余下内容。

附《素书》原始章第一

  •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三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