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淮安名人——边寿民


淮安名人——边寿民

边维祺(1684-1752年)字颐公、渐僧,号寿民、苇间居士、六安居士、苇间老民、绰绰老人等,自署淮阴边寿民。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21岁入县学,中秀才;后多次参加乡试,均未中举。从此,他对仕途心灰意冷,于淮城东北隅梁陂桥建草屋而居,名"苇间书屋",困居其间潜心书画艺术。苇间书屋在远离闹市的芦苇丛中,周围恬静安详,往来大雁常停憩于苇间水际。他细心观察揣摩,大雁渐渐成为其绘画的主要对象,描绘芦雁的艺术日臻成熟,有"边芦雁"之称。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边维祺开始出游,卖文鬻画,结识了当时"扬州画派"的画家金冬心、华新罗、许江门、蔡松原、郑板桥、高凤翰等人,成为扬州画派的高手。在楚州,边维祺常与家乡文士唱和泼墨,聚会于河下"曲江楼",与程嗣立、周振采(字白民)、陆立(字竹民)、王家贲、刘培元、吴宁谔、邱谨等人被称为"曲江十子"。晚年,边维祺不复出游,在苇间书屋吟诗作画,整理诗集。边维祺以绘芦雁著称,兼及花卉、禽鱼、果品、茶具等。其书法师钟繇,精隶楷;其诗词直抒胸臆,不假雕琢,情意感人。但书名、诗名为画名所淹。其画作甚多,但所存很少,仅存《瓶梅图》、《芦雁图》等数幅。另著有《苇间老人题画集》及《苇间书屋题画诗》。


淮安边氏是世代书香之家,但边寿民祖与父都无功名,属于寒门。他自幼聪颖,诗文书画,为长者所称,虽境遇困穷,却能坚守寒士清操。据传,他对于同宗富家、同里豪绅,不乐往来,安贫守道,课徒之业,以文字笔墨自适。
早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边寿民20周岁之际,即入学为诸生,但由于他鄙薄章句帖括之文,应乡试而不中式,乃更寄情于诗画。他居住在山阳旧城东北隅梁陂桥附近,远离闹市,清幽静寂,四面环水,芦苇丛生,风景绝佳,入秋尤宜,秋水澄碧,芦花飘白,蓼花透红,游憩其间,此身如在画图中。淮人程嗣立(字风衣,号水南,1688—1744年)工诗,善书画,好交游。家有柳衣园(在城西北河下镇),园有曲江楼,日与文士聚会唱酬于其中。边寿民等经常参与曲江文会,同会者有“曲江十子”之称。“曲江会课”,颇负时誉。边寿民友人中,相交最厚者,周振采(1687—1756年),字白民,号菘畦,山阳人;陆立(1689—?年),字竹民,亦山阳人;时人合称为“三民”。友人史震林为作《三民合记》。《合记》谓寿民“有草亭,匾曰‘莲叶仙舟’”,“土阶积苔,座无俗客”。寿民尝谓客曰“俗盖有二:粗俗可耐,文俗难忍。”客曰:“粗俗则易知矣,文亦有俗乎?”寿民曰:“姑举其略:古也而馊,今也而油,赘言若疣,套言若球,佯问若搜,强辨若咻,偷视侧眸,假听点头,足恭意偷,目高气浮,钓名胜钩,刺利胜矛,步如曳牛,坐如锁猴。 扬州、苏州、杭州一带是他常游之地。雍正五年(1727年)他44岁时和雍正九年(1731年)48岁时两度作江汉之行,所以有“楚水吴山都历遍”之句。他还远适北国。他在《柳梢青·雁》中所云“塞北风霜,江南烟树,到处为家”,虽指雁言,亦为以雁自喻。而下文“匹马秋风,孤舟夜雨,人在天涯”则实为诗人自道。就出游时间言,所谓“廿载余”,约指他25岁至49岁,即康熙四十七年至雍正十年(1708—1732年)这段时期。其间,由40岁至49岁,即雍正元年至十年(1723—1732年),他的行踪,或游杭州西湖,或在山阳会友,或作江汉之行,或在扬州作客,或在江阴作画,几乎每年都有记载可考。在25岁至39岁,即康熙四十七年至六十一年(1708—1722年)这15年间,正当壮盛之年,罕见记载,未悉行踪,如有经年远游当在此际。

就在外活动言,旧时文人漫游四方者,或入幕依人,或访友揽胜,或卖文鬻画。边寿民游览名胜如西湖、黄山则有之,然不甚频繁;受聘入幕,则毫无迹象;“饥驱作客”,卖画谋生,自是他的主要活动内容。然而,人们不能不胸存疑团,出外仕宦、商贾、旅游者多,边寿民何以特别担惊受怕,以致归来定居之后,犹有余悸,深为慨叹呢?康、乾之世,宇内安然,南来北往还较方便,边寿民何以采用“冒险轻身”这样十分严峻的字样,又何以产生自必死而视“不死”为“奇”这样非同寻常的心态?边寿民所云“壮志已随流水去”真相何如?其远行的经历遭际“究竟如何”?
漫游期间,边寿民的画传遍南北,声名日盛。康熙皇帝的第四子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在王府中“张其画四幅于屏”。尝劝边寿民“一游都门,可博进取”。对于封建时代的寒士来说,直接受知于帝王,确实是一条猎取富贵的捷径,清前期以诗或画邀恩宠、备侍从者,不鲜其例。然而,边寿民漠然不以为意,可见他志不在此。约在雍正元年(1723年),边寿民自绘《苇间老人泼墨图》;乾隆元年至十二年(1736—1747年),又先后请友人为绘《苇间书屋图》6幅。他在待客、访友、出游当中,随时随地为二图征求题词,分装成册。这是他40岁后30年间锲而不舍的一项重要活动。身后,二图先后归淮人屠潢、胡云樵、朱虞生,后由淮人何楚侯携藏京寓,1979年何君病逝后,下落不明。

据丁志安所藏二图题咏抄本题《泼墨图》者80人,题《苇间书屋图》者50人。众多同时代人的题咏,是探索、研究边寿民其人其诗其画的珍贵资料。
边寿民的家庭情况,记载甚少。原配夫人姓氏不详,似先逝,无所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