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雙黃連一響,黃金萬兩


雙黃連一響,黃金萬兩

文 | AI財經社健識局 唐煜 駱華生

編 | AI財經社健識局 嚴冬雪

一夜之間,雙黃連口服液成了網紅。

1月31日深夜,人民日報官微發文宣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和武漢病毒所聯合研究初步發現,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正在開展臨床研究。報道還稱,2003年非典時期,上海藥物所左建平團隊率先證實雙黃連口服液具有抗SARS冠狀病毒作用。

幾乎就在這條微博發出的瞬間,各大電商平臺的雙黃連口服液被搶購一空,有包括武漢在內的各地民眾深夜上街去藥房排隊搶購。

因疫情產生的焦慮和恐慌在雙黃連口服液售罄後再次膨脹,與此同時還有鋪天蓋地的質疑。當雙黃連再度重複板藍根的命運,牽動的已不僅僅只是有關中西醫間的學術論辯。

一切言之過早?

雙黃連口服液真的能抵抗新型冠狀病毒嗎?

“我不敢保證藥物必定無效,但目前說有效,就相當於對一個還在上幼兒園的孩子的家長說,‘你的孫子以後能當科學家’一樣,太早了。”一位在中藥大廠任職的人士認為,這可能是藥物所對於老藥新用途的一種嘗試。但很遺憾上海藥物研究所披露的太早了,被動了。

另一位中藥界人士,北京世紀壇醫院副主任藥師金銳表示,“這是個好消息,可能找到了具有抑制病毒潛力的藥物,但是潛在作用和真實臨床應用價值是兩回事,用藥苦寒似乎也與武漢肺炎的病證特徵(寒溼疫毒)不符。我們應該要謹慎等一等臨床研究的數據。”

與之相比,西醫背景的業內人士態度明確。剛看到這則消息,藥師冀連梅就感到有些不可思議,她從未聽說過雙黃連治療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有效,她馬上拿起手機開始搜索,結果沒搜到任何有關雙黃連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有效的研究文獻,用“雙黃連”和“SARS”作為關鍵詞,在知網上也僅查到一篇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的論文,對方研究的還是小白鼠。

“動物實驗只是人體外的基礎研究,很多藥物在人體試驗階段最終被證明無效,在這些臨床研究有任何肯定性的結論之前,我覺得都不應該在大眾媒體上去推廣。”冀連梅說。

而且,在冀連梅看來,“病毒沒有特效藥”是一個常識,也是上至鍾南山院士下至冀連梅這樣的普通藥師的共識。因此,1月31日半夜消息傳開後,騰訊醫典醫學團隊熬夜迅速推了一條闢謠:雙黃連對新型冠狀病毒有效嗎?尚無有力證據證明療效。

2月1日,中國疾控中心流性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在微博上發問:雙黃連對抑制新型冠狀病毒是否有效?應該經過嚴格的臨床藥理學審評,這種審評可能這麼快出結果嗎?我認為,聲稱雙黃連有效的有關科研單位,應該告訴我們,都經過了什麼樣的驗證程序,這樣才能做出判斷。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和鍾南山院士一樣奮鬥在一線李蘭娟院士也曾被問及,板藍根等中藥是否可以預防?李蘭娟急切地打斷記者提問,回答,“我提倡沒毛病不要亂吃藥!你沒病吃什麼藥!還有什麼抽菸對防病有用,亂七八糟的!”

同樣是用藥問題,美國的態度謹慎得多。據媒體報道,美國首例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在接受一種稱為“倫地西韋”(Remdesivir)的新藥治療後,病情得到顯著緩解。消息傳出後,這一藥物的研發公司美國吉利德科學公司(Gilead)在1月31日發表聲明稱,已經與中國醫療機構合作進行臨床試驗以驗證其安全有效性。但吉利德在聲明中強調,該藥目前在全球任何地方都沒有正式獲批,也並沒有被證實任何使用方面的安全性,只向小部分病人提供倫地西韋用於緊急情況下的治療。

近幾日,國內不斷有各種新的研究結果被報道出來,比如抗艾滋病藥物如克力芝(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片)、潤滑祛痰藥沐舒坦等,但每當這樣的“好消息”傳出不久,又會被闢謠僅是“建議在臨床治療中予以考慮和關注”。一個殘酷的現實是,目前並沒有任何預防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患者目前僅能通過對症支持治療和增強自身免疫力來和冠狀病毒對抗。

“現在是非常時期,國家立項了很多科研項目,非常努力地去找尋有效藥物,這個是好事,是可以理解的。但在這些研究有任何肯定性的結論之前,我覺得都不應該在公共媒體上去推廣。同時,我認為社會上也不應該去嘲笑這些搶購雙黃連口服液的人,在當前恐慌的情緒下,他們不具備專業知識。”

冀連梅認為,這次疫情是場長期戰,如果服用過多的雙黃連預防病毒,對肝臟和腎臟都會有危害,這類涉及人體健康的“重大”消息,權威的機構和專業人士應謹慎發佈。目前最有效的預防辦法,就是勤洗手,戴口罩,少熬夜,保護好自身的免疫系統。

在金銳所在的中醫藥圈子裡,這個消息也引發了一些爭議。

雙黃連由金銀花、黃芩、連翹三味中藥組成,本身屬於清熱解毒的苦寒藥。但關於此次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界的共識都是,應該要少用苦寒藥。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院士仝小林到武漢參與治療後也提出,應慎用苦寒藥。

在國家衛健委公佈的中醫診療方案中,組方用藥也是苦溫辛溫多,苦寒藥少。那麼,為什麼苦寒藥能夠有抑制新冠病毒的潛力,做病毒抑制實驗時備選藥物有哪些?是不是僅限於中藥清熱解毒藥?醫生們期待看到更多的實驗數據。

雙黃連一響,黃金萬兩

同時,金銳認為,苦寒藥容易導致腹瀉、腹痛等副作用,正常人不應該盲目地買來服用,還是應遵循國家衛健委公佈的醫學觀察期中成藥防治方案,最好是請中醫師來確診開方。

但事實上,在1月23日,北京市中醫管理局組織專家制定的《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治療方案(試用第一版)》中,雙黃連口服液就已被納入新型冠狀病毒治療方案。社交網絡上,圍繞雙黃連口服液的爭議還一度簡化成中醫黑與中醫粉的論戰,包括丁香園等多名醫學大V都牽涉其中。

在過去幾十年的數次疫情中,屢次現身的中藥都曾引發口水大戰。

神藥狂歡史

事實上,在中國過去的數次疫情中,所謂的“神藥”都曾顯露過其身影。

2017年12月,醫庫APP曾經發布一份“中國神藥排行榜”,排在其中的“神藥”基本上都是生物製品和中成藥。它們大都在適用症上模稜兩可,營造出特效或包治百病的跡象;同時,主要或僅在中國市場銷售,缺乏有效的臨床數據支撐,也難言療效顯著。

2020年這場席捲全國的疫情讓雙黃連口服液“封神”。但隨即,藿香正氣口服液也被國家衛健委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推薦為醫學觀察期推薦用藥。事實上,連花清瘟膠囊才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出現的第一批推薦用藥,,並曾17次被國家部門推薦為流感治療用藥。其龍頭生產廠商以嶺藥業也在此次疫情時宣佈向湖北紅十字會捐贈價值1000萬元的連花清瘟膠囊,也已出現在官方的推薦治療方案中。

中成藥受制於中醫“氣血精津液神”理論的影響,雖然沒有西醫作為現代醫學有大量臨床數據的支撐,但另一方面,同樣也沒有數據可以“證偽”。此外,公眾醫學理論知識的模糊也易導致對部分醫學概念的誤判。因此,在當時《財經》的報道中,無數藥品搶在2006年前夕這個當口,通過醫療系統、線下媒體等渠道狂轟濫炸,營銷成神藥和特效藥。而膠著的疫情往往會強化民眾對特效藥生產的急迫感,因此成為神藥的另一個推廣通道。

2003年,板藍根在非典時期的橫空出世,致使其成為千禧年後最著名的“神藥”之一。在當時的相關報道和背書中,板藍根的作用包括但不僅限於防治感冒、提高免疫力和抗多種病毒等疑難雜症。當時,非典最先起步的廣東地區盛傳板藍根可以消炎和預防非典,由此帶起了板藍根在全國的熱銷浪潮。但板藍根最早用於疫情的歷史則可以追溯到1988年時的上海甲肝爆發,而此後在1994年的紅眼病、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2013年H7N9禽流感的爆發中也都能見到其身影。

板藍根起源於上世紀6、70年代大規模的中草藥群眾運動,一度因為其易種植、省配置、甜口味的特點獲得群眾青睞,1988年在上海甲肝大爆發時,經由上海官方認可後更是如此。它價格低、製備簡單,而且符合民眾對於中醫藥“清熱解毒”這一概念的認知:事實上,在中醫理論中,解毒就是中和機體內有危害的物質,而清熱更是一個難以證實的醫學概念。因此板藍根也被人為塑造成了一種“萬能藥”。

儘管在這幾個不同的時期裡,也曾都有醫學界人士稱其無法用於“預防”,且板藍根此前更多用於感冒,但當時仍有不少人“一箱一箱地”往家裡搬板藍根,也有藥廠開始加班加點生產板藍根沖劑,當時廣州的龍頭藥業白雲山甚至拉上鍾南山團隊背書,聲稱鍾南山團隊當時已經證實,板藍根對SARS、支原體肺炎、急性支氣管肺炎、病毒性肺炎等多項病症都有療效。

儘管鍾南山院士曾指出“不建議盲目服用”,但板藍根的原料市價一度在2003年從2.3元一路走高至23.5元,此後雖然因為疫情結束而回落至3元之低,但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隨即致使板藍根市價再度衝上27元。當時,中華中醫藥學會感染病分會將板藍根顆粒等中藥產品列入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用藥範圍,《江蘇省兒童甲型H1N1流感中醫藥防治技術方案(試行)》更稱“一般兒童預防,可使用板藍根沖劑”。

雙黃連一響,黃金萬兩

流水的病毒和鐵打的板藍根構成了此後數次疫情的魔幻底色,幾乎每次有大型傳染病,板藍根相關概念股都會拉高几個漲停板,甚至在當年H7N9型禽流感病毒特性未被研究清楚時,地方防治預案中已經提及可以通過板藍根防治。

板藍根的好運在此後數年裡也先後被金銀花、連翹等中藥替代。2003年,與板藍根同屬於清熱解毒一列的金銀花被炒熱,2009年一度漲到350元;之後是2009年H1N1流感時小柴胡的發跡。它們的共性在於在多數疾病上,難以證實它們是否真有或是否沒有療效。例如,感冒可以自愈,事後也沒有任何病例證明有病毒性肺炎患者因服用板藍根或金銀花顆粒而痊癒。事實上,板藍根一次性服用過量還會引起中毒。

但它們都在最關鍵的時刻,經由企業或官方力量的推動登堂入室,在民間醫學理論的加持下,成為化解疫情的重要力量。最經典的例子是,潔爾陰作為“祛風除溼、清熱解毒”的純中藥製劑,2003年時還曾被上海藥物研究所發文稱為非典的預防劑,即使當時針對非典的病毒源頭甚至還未查明。

“神藥”之爭已經脫離了學術論辯,逐步演化為一個覆蓋範圍更廣泛的公眾話題。多年前乖乖喝下深棕色苦甜藥劑的人們是否能開始正視自己作為病患的訴求,或許並非一次或幾次神藥所引發的中西醫大論辯可以解決。

雙黃連口服液在各個平臺上都售罄脫銷,而就在WHO此前已將其從核心用藥下調為輔助用藥的同時,“神藥”奧司他韋仍然和燻醋、抗生素、板藍根一起,作為新型冠狀病毒的預防藥方在民間流傳。

雙黃連一響,黃金萬兩

圖/人民日報微博

這次圍繞雙黃連口服液,爭議點仍然是是否有足夠明確和詳盡的臨床數據。與此同時,上海藥物所此前涉嫌學術造假、宣稱已產出阿茨海默症特效藥物的前科不斷被翻出,和眾多醫學大V的發聲,讓許多西醫的擁躉堅信這是個大型的營銷事件,企業串聯研究所,再通過飢餓營銷搶佔全國市場。

2011年,美國電影《傳染病》中,裘德洛飾演的名人因為一場騙局而在瘟疫中為連翹站臺,“我們全都是小豚鼠……也許人們寧願相信,它是有作用的。”

“科學的事不想說得太過”

查詢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可知,目前國內共有13個雙黃連口服液的生產批號,包括哈藥集團三精製藥有限公司等12家企業。而據澎湃新聞報道,從大年初二(1月26日)開始,哈藥集團旗下的中藥二廠、哈藥生物和三精製藥就相繼開工,加班加點生產三精雙黃連口服液等藥品。恢復生產當天,三精製藥就生產了130萬支雙黃連口服液和18萬支清熱解毒口服液供應市場。

雙黃連一響,黃金萬兩

這則消息發酵後,健識局於今日聯繫哈藥集團總經理徐海瑛,徐海瑛向健識局表示,事情發生得比較突然,現在全國各地採購雙黃連口服液的代理商特別多,他們要做很多工作來保障供應鏈。

另一家主要生產企業太龍藥業也對健識局表示,公司正在全力生產,暫不方便接受採訪。太龍藥業的微信公眾號發佈消息,表示“中科院專家建議用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治療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建議從全國範圍擴大雙黃連口服液的臨床試用”。

各大藥廠無疑成為了這次的隱形冠軍。

1月31日晚上,看到大夥瘋搶雙黃連口服液的新聞,家在河南的小鹽在屏幕那頭嘲笑這些人的愚昧無知。直到第二天他才知道,那些深夜去藥店排隊買口服液的人中,也有自己68歲的媽媽。

小鹽說,2月1日早上,他還打趣地跟媽媽說:“去買雙黃連呀,都脫銷了。”結果老太太滿臉笑意地掏出一盒,說這是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自己死活不喝,非讓他喝一支,不喝就一直盯著他看。

小鹽一問才知道,老太太是聽到小區裡其他人說可以抗病毒,晚上11點跑去藥店排隊,人特別多,排了整整三個小時才買到一盒。而自己因為睡得太死,全然不知。“不知道怎麼形容我的心情,反正挺難過的,我想收回昨晚的話,這麼多排隊的人裡,肯定有你不知道的事,比如一個母親對一個兒子沉甸甸的愛,就衝這一點,讓我們再寬容點。”

雙黃連一響,黃金萬兩

圖/人民日報微博

網絡流傳的照片中,許多像小鹽母親這樣的民眾戴著口罩穿著棉睡衣,在凌晨的寒風中排隊買雙黃連口服液,隊伍長達四五米。在線上,雙黃連口服液當晚就在各大電商渠道售罄。甚至有人連夜在獸藥店下單搶購,店主不得不熬夜到凌晨兩三點,解釋自己賣的是獸藥。

一邊是全網售罄,一邊是全網群嘲和來自醫藥行業內部的抨擊。因為和雙黃連配方同樣含有金銀花,不少網友直言不如去買加多寶和王老吉,還有網友稱,如果要論清熱解毒,那麼綠豆湯理論上也可以預防新型冠狀病毒。

十幾年過去後,改變顯而易見。消息傳來後,各大專業媒體都第一時間進行了科普報道。2月1日,醫學大V丁香醫生打頭陣出來科普,“抑制”,是通過藥物來控制病毒複製的各個環節,從而達到控制病情的效果,要是身體裡沒有病毒,就沒有東西可以被“抑制”,如果身體裡有病毒可以被“抑制”,證明已經被感染了,再吃藥預防也沒什麼用。

而且要證明藥物真實有效,至少要經過動物實驗、一期臨床、二期臨床、三期臨床四個步驟,但現在僅是開始做臨床實驗,沒有任何公開數據能證明雙黃連在人體中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

而順著雙黃連,網友還翻出了17年前的一條舊聞,當時中科院上海研究所表示潔爾陰洗滌液能抑制SARS病毒,病人需吸入服用。但在經受過非典囤板藍根、核輻射囤鹽的智商稅後,這條存活了17年的新聞也在這次群嘲中,於2月1日當天被悄然404。

有媒體連夜採訪了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的相關人士,其表示初步發現雙黃連對病毒有抑制作用,但對於早期服用是否能控制病毒,目前還沒有詳細的研究。對於雙黃連對病毒有抑制作用的說法他認為是準確的,但也不能太拔高,“科學的事情不想說得太過”。

值得注意的是,有關這一研究的專報中專門提到,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在1月29日晚上至30日凌晨才開展針對雙黃連口服液在細胞水平的抗病毒活性測試,並證明雙黃連口服液具有抗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功能。

也就是說,從開展研究到對外發布消息,只用了不到兩天時間。

2月1日早上7點半,人民日報再次就雙黃連口服液發佈微博:抑制不等於預防和治療,請勿搶購自行服用雙黃連口服液。微博中特別指出,前一天的報道來源為“新華社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獲悉”。

同日,在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就媒體的回覆中,已指出臨床觀察不足,不主張健康人群大規模服用。

END

(王小楠、劉碎平對此文亦有貢獻)

《網易·另一面:“萬能神藥”板藍根發跡史》

《雜誌:“神藥”的命為啥這麼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