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唐朝出现开元盛世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前言

唐玄宗一朝所开创的开元盛世无疑是整个唐朝历史上的巅峰时代,杜甫就曾写下《忆昔》以怀念当年的盛世局面: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唐朝出现开元盛世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唐玄宗李隆基

当然,开元盛世的到来绝非是突然的,而是在前代唐皇的共同努力下才逐渐构成了盛世的基础。唐初两位唐皇为唐帝国基本平定了外部忧患,使帝国外部的少数民族再也不敢贸然侵犯帝国本土。随后唐帝国又在李治、武则天等帝王的细心经营下逐渐使国家从连年战争所带来的副作用中走了出来。但这一时期因封建统治者过于崇尚佛教,导致许多百姓选择出家为僧,国家财政的大部分收入也拿去兴建佛寺和修缮佛像,致使帝国的发展出现了停滞。

唐朝出现开元盛世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开元盛世

唐玄宗继位后不久便对国家再次进行了一次深化改革,使政治更加清明,社会秩序也得到了好转。不仅如此,唐玄宗抑制佛教发展的政策也促使许多百姓重新回到土地上耕作,为开元盛世打好了经济基础。在经历多番努力后,唐帝国终于具备了各种盛世出现的条件,唐皇和帝国百姓一同携手走进了令万邦无比羡慕的开元盛世。

整顿吏治,使官场风气逐渐清明

唐玄宗继位后不久便着手对吏治进行了整顿,首先便是缩短京官和地方官之间的地位差距,并以政绩为衡量官员优劣的唯一标准。并且十分重视底层官员的素质与政绩,尤其是县令一级。这些底层官员最为贴近百姓,调动这些官员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唐廷下发政策的施行。对此,《诫牧宰敕》中曾有相关记载:

"郡县者国之举,牧宰者政之先也、朕每属意此官,有殊余职。顷来刺史、县令多不得人, 致令户口未能安业。"

唐朝出现开元盛世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唐代官服

在笔者看来,吏治的澄清对于开元盛世的到来有着重要意义。唐帝国在经历几代唐皇的精心治理后,逐渐从战争的副作用中走了出来,经济基础也得到了恢复。但如果不对吏治加以整顿,则很有可能扰乱刚刚恢复好的社会秩序,使君民不能够上下一心共同走进盛世。

几代唐皇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从贞观之治到武周之治,封建统治者都十分注重政治的清明和吏治的澄清,对于贪污腐败一事都是严厉打击,并且向各级官员灌输"以民为本"的爱民思想。同时,历代唐皇也在不断消除冗官现象,精简了行政机构,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财政支出。而这些节省下来的财政预算,则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农业发展和水利建设当中去。即便是用来增加军费预算,也能够保卫边关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唐朝出现开元盛世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开创武周之治的武则天

注重农业发展并兴修大规模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大多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虽然"抑商"从表象上看是较为激进的,但"重农"却没有任何错误。中国人是典型的农耕民族,所居住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也更加适合开战农业活动。反观英国及日本,因其坐落在岛屿之上,所以并不适合开展农业,而更加适合发展海外商业贸易。

唐朝出现开元盛世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日本地理位置图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之所以选择"抑商"这一激进的做法,主要是为了避免国家经济体制从农业转向商业,从而带来经济上的风险。只有对商业尽可能的打压,才能够保证百姓都安安心心从事农业生产,这也符合当时时代的逻辑。

而且历代封建王朝基本上都能通过大力发展农业来保证自给自足,这样就能保证社会的和谐有序,这也符合儒家的治国之道。

唐帝国也不例外,自从李渊建立唐帝国以来,就延续着以往的历史经验继续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历代唐皇也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贞观政要·论务农》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

唐朝出现开元盛世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正在从事生产的唐代农民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唐太宗对于农业是十分重视的。甚至提出就连战争也要为农时的收割让步,有此思想何愁经济不盛?唐太宗不仅在施政的过程中格外重视农业政策的推行,还常常教育皇子也要重视农业的发展。"重农"似乎成了历代唐皇的"家训",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直到唐昭宗时期仍然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

不仅如此,历代唐皇也对水利工程的发展十分在意。在唐代以前,经济重心一直位于北方,而南方则是从三国时代才开始逐渐被开发的。为了尽快开发南方地区,唐廷不断增加兴修水利的财政支出预算,兴建起许多大型水利工程。

不过,唐前期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还是放在了黄河一带,江南一带虽然也有修建但数量并不算太多。主要原因在于黄河地区常常发生洪涝,每一次决堤都会对沿岸百姓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周边的农作物也会因此颗粒无收。所以说,封建统治者的重农思想和大力发展水利工程建设等行为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唐朝出现开元盛世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正在进行秋收的唐代农民

遏制佛教势力的发展,使劳动力人口有所增加

唐高宗李治执政期间,武则天就曾经用自己的私人财产在洛阳龙门石窟雕刻了一尊以自己为原型的巨型佛像。此后,武则天在宗教上的花费日益增多。到武则天执政时期,唐帝国全境开始盛行信奉佛教的浪潮,许多百姓都选择出家为僧,各地也快速兴建起许多寺院。

唐朝出现开元盛世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实际上,崇尚佛教并非是从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始的。早在唐高祖李渊建立唐帝国时,就已经开始推崇佛教。对此,《武则天与佛教》中曾经提到:

"武德元年(618),他刚一登基便为太祖以下造旃檀等身佛3躯,永久供养。又以沙门景辉曾预言他"当承天命",与建胜业寺;以沙门昙献于隋末设粥救济饥民,为立慈悲寺;以义师起于太原,为立太原寺;又诏并州建立义兴寺,以旌起义方之功。把恩孝之道置于首位。武德二年(619),高祖下诏依照佛制,于正五九月及月十斋日,不得行刑屠钓,永为国式,光扬了佛教保护生态的理念。"

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唐初时期的佛教盛行是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的。唐高祖李渊希望通过推行佛教的方式稳固社会秩序,并且教化百姓心存善念,与他人和平共处。但武则天时期佛教盛行的因素主要是封建统治者的个人喜好。武则天幼时便接受了佛门思想的灌输,在唐太宗李世民死后,她还曾经进入感业寺进行过较长时间的修行,这为她重新进入皇宫后推行佛教有着长远影响。

在笔者看来,许多百姓选择出家为僧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盛行佛教这么简单。至武则天执政时期,唐帝国境内已经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土地兼并现象。许多百姓的土地渐渐被地主或当地豪强所吞并,失去了赖以生计的根本后只能选择投身寺院,或依附于寺院以减免税赋。

唐朝出现开元盛世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位于龙门石窟的巨型大佛

唐廷给予了寺院相当优惠的政策,那便是允许寺院拥有自己的土地,并且不设上限,而且也不对寺院的土地征收税赋,以表示对于佛教的尊崇。如此,佛教寺院开始逐渐形成一个利益集团,一些大型寺院甚至"富可敌国",严重影响了唐廷的财政收入。

唐玄宗继位后,对佛教势力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打压,命大多数依附于寺庙的僧人还俗,并回到土地上重新开始耕作。该政策实施后,唐帝国境内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开始快速增长,曾经被遗弃荒废的土地也重新生长出了幼苗,经济状况开始逐步好转,唐廷的财政收入也渐渐开始增多。

不仅如此,为了修复因土地兼并而带来的阶级矛盾激化问题,唐玄宗又出台了各项政策以遏制土地兼并现象的蔓延,延缓了其速度,也遏制了地主阶级和世家大族的扩张趋势。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唐玄宗并没有彻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只是延缓了而已。这一问题因受开元盛世的辉煌成就而被隐藏在黑暗之中,为将来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唐朝出现开元盛世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安史之乱形势图

结语

综上所述,开元盛世绝非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在历代唐皇的努力下逐渐形成的。当然,这也与唐帝国百姓的辛勤劳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农民没有专注生产,仅凭借唐廷下发的各项政策也是无法促成开元盛世局面的到来的。所以说,二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不过需要承认的是,开元盛世的出现也与唐玄宗本人勤政爱民有着很大关系。如果唐玄宗是一名昏君,想必也不会出现开元盛世,即便是前代唐皇已经为他构成了形成盛世的基础。

唐朝出现开元盛世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唐玄宗剧照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盛世出现的必要条件便是经济的繁荣。历代唐皇重视农桑,给帝国境内的农业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随着经济的逐渐繁荣,科技、文化、艺术、军事等等领域也都逐渐活跃了起来。虽然玄宗朝的末期爆发了影响整个东亚格局的安史之乱,但这并不意味着开元盛世下的军事力量薄弱。但安史之乱的爆发也确实终止了这一盛世的持续,在随后的时日里,唐帝国再也没有恢复往日的繁荣强盛。


参考文献:

1.《武则天与佛教》,崔正森著

2.《唐玄宗改革地方吏治》,田廷柱

3.《开元盛世经济繁荣的原因分析》,马旭

4.《唐太宗农业思想及其现代启示》,赵骞、胡毅

5.《贞观政要·论务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