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为什么中流击楫成为绝唱?

看中国历史,有时候经常感叹一些变化。不同年代,人们面对外敌入侵的态度,往往会有巨大的不同。东晋时候,很著名的中流击楫与祖逖北伐,就是非常感动人心的反抗。这种事情,现在反而很少有人提了。这种壮举在后来也很少出现了。年代越往后,类似的事情就越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为什么中流击楫成为绝唱?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不同时期的社会组织表现。凡是有那么点历史知识的中国人都知道“王朝盛衰周期”这个梗。当中央因为内忧外患而出现瓦解崩溃的迹象后,地方力量就成为很多人的救命稻草。

但在秦皇汉武“努力下,汉人的地方力量大幅度萎缩了。虽然,强大的领主依旧有着几万部曲,却已经不可能有先秦时期的诸侯国实力了。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个阶段,这些地方土豪们的反抗与联合,依旧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为什么中流击楫成为绝唱?

汉武帝在瓦解地方自组织方面花了很大功夫

祖逖其实就是来自这种社会形态下的地方土豪。两晋时期,世家大族延续了汉代养部曲的习俗,大江南北遍地都是门阀的坞堡。这种地方领主自己出资建造的堡垒,不花国家一分钱。在外族入侵的大洪水中,犹如诺亚方舟一般,保护了乱世中的流民。这批依附于领主的人民,又反过来给领主提供了兵源与财富,强如中亚武士也对他们所有忌惮。在长达400年的南北朝,无论南北的胡汉统治者,都不敢对他们逼迫太盛。

为什么中流击楫成为绝唱?

东汉时期的豪强坞堡

作为范阳祖氏的后人,祖逖天生就是这个阶层的一员。因此当他以晋朝皇帝的名义去收复失地后,立刻得到了大批有荣誉感的领主的响应。靠着他们的支持,祖逖得以在得不到后方支援,还处处被提防的前提下,打得后赵节节败退。

为什么中流击楫成为绝唱?

祖逖在自己家族故地有着巨大号召力

可惜,当祖逖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的时候,东晋朝廷却派了戴渊做征西将军都督六州,节制祖逖。得知消息后,祖逖即是忧伤又是愤怒,不久后便去世了。后赵得知祖逖去世的消息,立刻派兵进攻。原先支持祖逖的领主们,对新来的空降领导不服,晋国在河南的领地得而复失。这也是南朝第一次北伐成功,失之交臂。

为什么中流击楫成为绝唱?

东晋的节制让后赵起死回生

随着南北朝战乱的结束,新生的隋朝对这股力量非常忌惮。不过隋文帝比汉武帝聪明得多,知道不能暴力去清剿,于是选择科举制度作为他的转化工具。

很多人以为科举是用来帮助底层人民实现阶级流动的,但是古人自己知道不是那么回事。李世民就说过,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这里的关键字不在英雄而在“吾”。

为什么中流击楫成为绝唱?

科举实际上是建立一个皇帝个人之下的新阶层

无论什么组织结构,人才是必须的。过去一个侯爵就能自称“孤”,其部下要自称“臣”。这说明在古典时期的中国还留存着封建式的人身依附,地方领主可以有属于自己的班底。

为什么中流击楫成为绝唱?

科举制度的壮大在很大程度上消灭了地方自保能力

随着科举在中国扎根,天下英雄都成了天子门生,不再依附于地方领主,曾经遍布中国的堡垒群迅速消散。到了宋朝初期,太行山义军连自保都很勉强,更别说帮助赵构北伐了。再到后来的等明清两朝,长江以北的地方自组织更是彻底消融,只有在福建和广东才能找回一丝当年的气息。

为什么中流击楫成为绝唱?

满清入关后的江南已经几乎没有抵抗能力

当地方的土豪们退出历史舞台,我们所熟悉的“王朝盛衰周期“才彻底和一般中国人的命运捆绑在一起。因为这以后,再也没有力量能够充当救生艇了。(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