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大餘縣抓實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紀事

最近,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通報,對2017年落實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地方予以表彰,大餘縣因“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利用秩序、土地利用計劃執行好”入列榜單,獲得2018年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1000畝的獎勵。

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說的大餘,土地資源極其寶貴。近年來,該縣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土地管理政策,惜地如金,盡善其用,不斷創新土地利用模式,實現了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雙贏。

把住關口 科學高效用地

“一直以來,國土部門對我們企業用地都比較關心支持。”在大餘縣新華工業小區,江西天盛金屬新材料有限公司綜合部主任王聞豔告訴記者,公司一期用地50畝,投產達標後國土部門又及時供應了二期用地20畝,幫助公司擴大投資規模,用於新建生產車間和環保設施升級改造。去年,公司實現生產總值1億多元、納稅3000多萬元。

地要用得好,供得把住關。大餘縣堅持規劃引領,科學修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嚴把規劃管控、土地供應、批後監管等關口,對全縣招商引資項目進行“會商會審”,對高能耗、高汙染、低效使用土地的項目堅決不予供地。到目前,該縣已拒絕禁止各類項目23個,騰出工業用地面積2750畝。

“對投資大、用地多、不是一次性投資的項目,我們實行規劃控制、分期供地,並根據項目地均投資強度、畝產利稅等情況,決定後期是否繼續供地,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土地閒置。”大餘縣國土資源局土地利用股股長薛振乾說,近年來,全縣認真執行土地利用計劃,規範土地利用秩序,嚴格年度土地利用計劃編制,科學管控供應土地的數量、用地類型、空間佈局及供應方式。對於已批覆的土地,該縣實行全程監管、跟蹤服務,確保有限土地資源的科學高效利用。

惜地如金,讓每一寸土地發揮出最大效益。大餘縣堅持盤活存量土地,常態化開展批而未用土地和閒置用地清理處置工作。

2017年初,該縣批而未用土地面積總量為3764畝,批而未用率為52.62%。通過一年的處置工作,共消化批而未用土地1807.59畝,批而未用率下降至27.35%,消化週期從5.2年下降至2.7年,至今年4月已下降至2.3年。處置工作排名全市第一,居全省前茅。

此外,該縣加大對閒置土地的處置力度,收回閒置土地5宗,涉及用地面積266.63畝,涉及企業3家。

另闢蹊徑 探索“工業上山”

工業發展需要不斷增加土地供應,但基本農田紅線又堅決不能觸碰,如何在解決工業用地供需矛盾中求得平衡?

“‘工業上山’,少佔耕地。”薛振乾說,大餘是典型的丘陵地區,低丘緩坡土地資源豐富。該縣充分用好國務院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國土資源政策,用活低丘緩坡試點政策,科學選址,充分利用低矮丘陵發展工業,破解用地瓶頸。

走進大餘縣新城工業小區,一排排多層標準化廠房映入眼簾。廠房內,入駐企業正開足馬力生產運營。這是大餘開發利用低丘緩坡助力主攻工業的項目之一,也是該縣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帶來紅火效益的樣本之一。

新城工業服務中心主任鄒錦峰告訴記者,新城工業小區規劃面積2800多畝,該縣利用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新模式,通過削高填低,將低丘緩坡地開發為平坦的工業園區,基本不佔用良田、好地,目前已開發徵用1500畝。現在建成的餘商創業園佔地200畝,已有近20家企業入駐。

向山地低丘緩坡要空間,引導“工業上山”,大餘探索出了一條破解工業建設用地瓶頸的可行之路。近年來,該縣共利用低丘緩坡荒灘等,開發出2672.6畝工業用地,解決了新華工業小區、食品藥品產業園、新城工業小區的項目建設用地問題,全力打造節約集約型工業園。

大餘縣國土資源局局長葉衛東說,推進“工業上山”,不僅大大減少了耕地佔用,避免了與農爭地,還盤活了山地荒坡資源,工業上山發展,村民投工投勞,可謂一舉多得。

“在開發低丘緩坡荒灘的同時,我們還要算好生態保護賬。”葉衛東表示,大餘始終堅持“生態優先、建保並重”理念,在低丘緩坡項目實施過程中,將地質災害、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放在首要位置,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協調共進。

與此同時,該縣還通過嚴控旅遊項目建設用地規模、多方式供應旅遊項目用地、引導土地流轉力助扶貧,積極探索旅遊項目節約集約用地發展模式。該縣丫山特色小鎮通過土地流轉,為小鎮幾百戶農戶提供了全新、穩定的收入來源,村民人均年可分紅2100元。

擴容盤活 延伸立體空間

在大餘縣高新電子產業園,記者看到,3棟標準化廠房都已封頂。與一般工業園不同的是,這裡的廠房多為4層至7層,將有7家高精尖電子產業企業入駐。

“原來這裡是另外一家企業所在地,因其品牌影響力不夠,加上市場衝擊,生產效益低下,縣政府就對該宗30.5畝地進行收回再利用,建設多層標準廠房,打造一個高新電子產業園,容積率也由原來的0.8提升到現在的2.04。”薛振乾說,“如果引進的7家企業按常規單獨建廠,30.5畝用地是根本辦不到的。”

節約集約用地不僅要盤活存量,還要擴展容量。

為盤活低效工業用地,不斷提升土地有效承載力,大餘對生產規模小、技術含量低、土地利用總體水平不高或汙染環境嚴重的企業實施“騰籠換鳥”。對適合多層廠房生產的工業項目,鼓勵企業循著“立體用地”思路,在符合土地利用規劃的前提下,向“空間”“地下”“強度”“密度”要土地增量,提高土地容積率。

新城鎮水南鄉村振興示範區,幾位老人坐在忠武廣場上的亭子里拉家常,美麗的牆體畫隨處可見,新建的遊客服務中心已進入室內裝修階段。見記者到來,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龔偉迎上前來介紹說:“以前這裡是20多棟危舊‘空心房’和一些牛欄、茅廁,我們將其統一拆除後建起了遊客服務中心、公共衛生間等,以此滿足鄉村旅遊項目用地的需要。”

近年來,大餘縣大力挖掘農村建設用地潛力,創新土地利用開發模式,將“空心房”整治與鄉村旅遊發展、農村公益設施建設結合起來,極大地提高了農村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2017年,全縣共拆除“空心房”57.7萬平方米,其中,直接用於鄉村旅遊項目建設1.01萬平方米,用於農村公益設施建設1.25萬平方米。

惜地如金,盡善其用。在實踐中,大餘縣通過土地開發整理、綜合整治、清理閒置、盤活低效土地等方式,深度挖潛,增容改造,大大拓展了用地空間。

土生萬物,地涵百業。推進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已經嚐到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甜頭的大餘,將進一步做深做活土地利用文章,不斷強化管理和創新,讓高質量發展之花在庾嶺大地璀璨綻放。 (葉功富 特約記者袁榮德 記者溫居林)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