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青白江人 汶川地震十週年 那些人,那些事,我們從不曾忘卻!

青白江人 汶川地震十週年 那些人,那些事,我們從不曾忘卻!

青白江人 汶川地震十週年 那些人,那些事,我們從不曾忘卻!

歷史的畫面

無聲的語言

青白江人 汶川地震十周年 那些人,那些事,我们从不曾忘却!

5.12

汶川地震十週年祭

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

一場世所罕見的災難降臨汶川,一時間,山河破碎、大地哀鳴。有人在那一刻失去了至親,有人在那一刻重新認識了生命,有人在那一刻改變了人生軌跡……時間定格,那一刻在國人心底留下了永恆的記憶。

在那一刻

你在哪裡

在做什麼

玉帶幼兒園園長夏克秀:

救學生娃跑掉了鞋

地震發生時,幼兒園裡有近兩百個孩子在二樓寢室睡午覺,很多孩子都被嚇到了,又哭又鬧。當時學校的老師、廚師、保安等全體員工根本沒有思考,全部下意識地跑到寢室裡搶救孩子,抱的抱、背的背,一趟又一趟地上下樓。大家雖然心裡也很害怕,期間還有餘震,但是沒有一個人臨陣脫逃,大概用了10分鐘的時間總算把所有孩子都轉移到了空地上。這時才發現有的老師鞋子跑掉了,大多孩子的衣服鞋子也都留在了寢室,大人小孩都忍不住哭作了一團,但慶幸的是沒有一個孩子受傷。從那以後,學校每年都會安排應急培訓和演練,孩子的安全大於天。

穩住手術床縫合傷口

青白江人 汶川地震十周年 那些人,那些事,我们从不曾忘却!

2008年5月12日下午1點,我完成術前準備開始了一臺普通的膽囊切除術。然而意外在14時28分發生,“下一步,縫和傷口……”我話還沒說完,手術室內的一切突然劇烈晃動,就連手術器械都震落到地上,大家馬上意識到地震發生了。雖然內心還是有短暫的慌亂,但這一刻病人最重要。我穩住心神一針一線地為病人進行術後縫合,直到縫完最後一針,手術室內的四個人才合力用擔架將體重達180多斤的病人安全轉移出手術室,並送到了醫院為病人臨時準備的治療點。

祥福鎮甘泉村村民黎豔英:

生個娃叫汶震

青白江人 汶川地震十周年 那些人,那些事,我们从不曾忘却!

當時,我在區婦幼保健院通過剖腹手術產下一名男嬰,由於比較瘦小,娃娃一出生就被送往保溫箱,而我就在一旁進行傷口縫合。就在縫完最後一針時,突然發生了地震,只聽護士長大喊一聲“保護病人”,四名護士急忙彎腰呈弓形將我護住。由於電梯無法使用,幾位護士就一直保持著這個姿勢保護著我,直到搖晃漸漸平息,才將我轉移到醫院搭建的臨時帳蓬裡住下。雖然當時我不能動彈,但能清楚地看到和聽到所發生的一切,醫護人員的舉動讓我感動。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我給娃娃取名叫汶震。他常說會永遠記住母親生他的不容易,也感恩醫院阿姨們的照顧。將努力學習,將來好好孝敬父母,回報社會。

網友A:

地面起了波紋

那一年,我騎自行車正走在怡湖公園大門口,地面就像水面一樣,有波紋,我的自行車就像騎行在沼澤地裡,軟綿綿的,我還好奇為什麼工商銀行大樓突然湧出來好多人,蹲在公園門口鐵樹下的阿姨告訴我說:地震了……

網友B:

善好後才跑出廠門

那天下午,我跟以往一樣來到公司上班,地震的時候我正在磨內孔(我是磨床工人),聽到砰砰砰的聲音,還以為是公路上的鑽石機在鑽地下,誰知總感覺磨床在動,我還以為是自己不在狀態。突然又是砰砰砰的幾聲巨響,就聽到同事們大喊:“地震了。”當時的我還是比較鎮靜,怕把工件和磨床損壞了,立即把行程退了,還把機床關了。才飛快地從後門跑出去,只見廠房和對面的家屬樓左右搖晃。等地震稍微輕微點的時候,我和同事們相互看看對方,一個個臉都嚇白了,話也說不出來了,靜了好一會才緩過神來,開始打電話問家人平安。

十年前的那場災難

有人失去了至親,有人獲得成長

有人在一線救援,有人奉獻在後勤保障

……

十年,依然無法忘卻

青白江人 汶川地震十周年 那些人,那些事,我们从不曾忘却!

“溫故2008”,讓我們在向死而生的奮進中掂度生命的分量。重訪當事人物,回顧那些不能遺忘的經歷,告慰逝者、撫慰生者,為所有前行的人加油!

白波:終究沒能當一個好兒子

“十年了!我換了工作,結了婚,孩子已經7歲,要是母親能看到我娶妻生子,該有多好!”即使過了十年,白波說起這段往事,仍會哽咽。10年前的那場地震,他救了很多人,卻沒能救回自己的母親……

10年前的5月12日早上7點多,母親像往常一樣叮囑白波起床後,便和區老年大學的朋友們愉快地踏上了去青城山的旅途。這一去,天人永隔!

青白江人 汶川地震十周年 那些人,那些事,我们从不曾忘却!

下午,地震發生。川化集團公司接到了到彭州災區參與搶險的任務。他擔心母親的安危,不停地撥打電話,可一直打不通,心急如焚……帶著忐忑的心情,他踏上了救援的道路。風雨交加、餘震不斷……5月13日凌晨4點,救援分隊終於抵達了彭州思文鎮,當地的職工醫院全部垮塌。在沒有任何大型救援設備的情況下,白波和隊員們完全依靠軍工鏟、鐵鎬等小型工具挖掘。“當時費了很大的勁,搜救出來第一個人,卻已經沒有呼吸。看著家屬抱頭痛哭,我們無力安慰。”來不及悲傷,來不及思考,同行的24人爭分奪秒又繼續救人。雨越下越大,手指全部磨破,最後,搜救出了5位倖存者和3具遺體。

還清晰地記得,第5位倖存者當時被兩塊樓板夾得死死的,完全不能動彈。白波為他搭了一個簡易的防護棚,一邊為他輸液陪他聊天,一邊進行救援。大家想盡了辦法,始終無法撬開樓板。沒有想到的是,這位倖存者主動向救援人員提出要求截肢。“這是一個多麼艱難的決定!”為了讓他活著,救援隊最後不得已對其進行了截肢。得救後,虛弱的倖存者緊緊握住白波的手,說了好多句謝謝,那一刻,白波淚如雨下。

一邊是急迫的救援,另一邊是遠方的牽掛。“如果我的媽媽正遭遇危險,那一邊的救援隊也會全力以赴,救別人就是救自己的媽媽。”這樣想著,白波好受一些了,也挖得更賣力了。隨後,白波和救援隊又趕往白鹿鎮。“感覺進了一座死城,滿地遺體。白鹿鎮中心小學外的橋斷了,白水河水流湍急,師生、家長根本無法涉河,全部被困在學校。”救援隊用射繩槍打到對面,沿著繩子爬到了對岸學校,繫上安全帶,十多位隊員站在河裡,依次傳遞受困群眾。兩個小時成功轉移了200多名人員。那幾天,山裡一直下雨,救援隊把帳篷全部讓給了群眾。他們白天救援,晚上搜山,完全沒有休息。

高強度的救援工作讓他和隊友都疲憊不堪。但他仍抱著僥倖心理,也許母親已經安全回家,只因為自己在外救援,聯繫不上而已。4天后,5月16日,白波隨隊回到青白江。他的願望沒有成真,他得到了母親在青城後山遇難的消息。當天,來不及休息,他奔赴都江堰災區。在母親遇難的位置,這個七尺男兒雙膝跪地,仰天長哭,他救了幾百名受困者,卻終究救不回自己的母親。他自責、懊悔、內疚……

但是災情就是命令,救援工作仍在繼續,他需要歸隊!短暫的悲傷之後,白波強忍淚水,在母親遇難的地方嗑了3個響頭,希望媽媽不要怪他,他要去救更多的人。隨即,他又跟隨隊伍奔赴德陽和北川災區參與救援。

青白江人 汶川地震十周年 那些人,那些事,我们从不曾忘却!

2008年,白波和他的團隊因抗震救災表現突出,獲得了四川省勞動模範和抗震救災先進個人及集體等榮譽,值得驕傲;2008年,白波失去了母親,那是一段痛苦不堪的回憶。“當年一起參加抗震救災的兄弟現在還常常聚在一起,但我們從來不提那年的事。我特別想念母親。等孩子再大一點,有獨立認知和判斷的時候,我會告訴他奶奶和抗震救災的故事。希望能讓他更加堅強,懂得感恩,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張黎:再過十年,也不會忘記那一天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當晚,區公安分局庚即組織20人的抗震救災突擊隊奔赴彭州支援。剛進入分局交巡警大隊僅一個月的張黎聞訊後,還沒來得及同家人取得聯繫便主動請纓。就在出發前一刻,他仍舊不停地撥打著那個熟悉的卻怎麼也撥不通的電話號碼。

5月13日5時,帶著對家人的牽掛,張黎毅然登上救援車向重災區彭州市疾馳而去。當天8時,救援隊來到彭州市通濟鎮,張黎被眼前的悲慘景象所震驚——大片房屋倒塌損毀,廢墟里的死傷者不計其數。徹夜未眠的張黎來不及喝一口水,就立刻和戰友們投入到了搶救傷員的工作中。為了在這一片廢墟里找到更多生機,張黎他們見人就挖,有傷員就抬;沒有鐵鍬,就用手刨;沒有搬運工具,就用肩扛;雙手磨破了,流出殷紅的血,來不及擦。那一刻,他們是在跟“死神”賽跑。

青白江人 汶川地震十周年 那些人,那些事,我们从不曾忘却!

獲救的群眾越來越多,可張黎仍沒有父母的任何消息。“爸爸媽媽,你們是否平安?”他無數次自言自語。然而看到這麼多人需要救助,這麼多傷員需要轉移,張黎不容自己多想,又投入緊張的救災中……當天11時許,當張黎和戰友們來到彭州白鹿鎮時,聽當地群眾說河對面有上千名師生被圍困。已經一天一夜沒有休息、沒有進食的張黎奮不顧身跳進湍急刺骨的河水中,艱難地一步一步往前走,在10餘米寬的河床中一次次往返,先後將30多名師生背到了對岸。

從彭州回青白江的路上,張黎終於與父母通上了電話。他告訴自己,家人平安已是最大的幸福,災區還需要他,災區的群眾還需要他。他簡短安慰父母后,又參與到救援工作中。

青白江人 汶川地震十周年 那些人,那些事,我们从不曾忘却!

在受災群眾安置點,有一對龍鳳胎姐弟受到驚嚇一直哭個不停。每次張黎都會買一些零食和玩具去看他們,還給他們取了名字:小鳳和小龍。對張黎熟悉了以後,兩個孩子不僅不哭了,每次見到他都會笑個不停。雖然兩個孩子才兩三歲,但他們清脆的笑聲就是對張黎感謝和信任的最好表達。

季德信:跑快一分鐘多救一個人

2008年5月14日下午4點,位於華金大道二段522號(原區衛計局辦公地點)門口,又有10餘輛救護車依次排開,等待出發。時年62歲的區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季德信穿上白大褂,身背急救箱,提前半小時到達集合點,等待分配。

“季德信、李毅……6號救護車!”聽到自己的名字,季德信趕緊到指定救護車與隊友匯合,他們與6號車在接下來的5天時間裡“形影不離”。當天下午5點,救護車到達位於都江堰512大地震抗震救災指揮部,根據安排,6號救護車主要參與都江堰幸福小區。

青白江人 汶川地震十周年 那些人,那些事,我们从不曾忘却!

“醫生,醫生,這裡有人,快!”救護車剛停穩,就聽到消防官兵的呼救聲,季德信一行飛奔下車,在消防官兵的引導下,看到了廢墟下的女傷者,“大姐,我是醫生,別慌,我們一定救你出去……”由於傷者被橫樑壓住不能動彈,穩定傷者情緒後,季德信為傷者帶上遮光眼罩,打好吊針輸入葡萄糖水,為避免患者精神鬆懈,他開始和傷者聊天。

救援工作遠沒有想象中順利,這一聊從下午6點持續到晚上9點,困住查大姐的橫樑終於被拿開。次日凌晨,由於都江堰通往映秀的道路中斷,紫坪鋪水庫成了唯一可以從汶川、映秀等重災區運出傷員的通道。季德信所在的救護車立即前往此處轉運病人到火車北站。生命在這裡接力,希望在這裡傳遞。

就這樣,一輛救護車載著醫生、護士、志願者奔跑在“生命搶救線”上,5天時間幾乎不眠不休。“跑快一分鐘,就可以多搶救一個人。”季德信說。

易培豔:兩進災區給生者帶去希望

說起10年前的那場災難,易培豔難掩激動。剛上了一個深夜班,5月12日她正在家中輪休,天搖地動的那一刻,她第一個反應是:“地震了,科室人員肯定不夠……”她衝下樓,飛快往醫院趕去。那一刻,平常車水馬龍的大彎北路,連一輛車都沒有。

沿著怡湖西路,連走帶跑,往區醫院老地址趕去,途中正好碰到剛剛從幼兒園接回娃娃的丈夫。看到家人平安,易培豔安心了。來不及多聊,一家人匆匆分別,再見已是半個月後。

易培豔到醫院看到,120急救指揮車全部出動,不大的急診大廳,坐滿了手腳受傷的人;換上白大褂,她迅速投入搶救傷員的工作。當天下午6點,易培豔又接到了命令,作為首批醫療救援隊的一員,前往彭州參加搶救。由於傷員數量遠遠超出了彭州人民醫院負荷,當天晚上,根據指揮部指示,又再次連夜將彭州傷員轉回青白江區人民醫院救治。“就跟打戰一樣。”回到青白江已是凌晨,把所有的病人安置好後,易培豔和衣在醫院搭建的值班帳篷裡打了個盹。

青白江人 汶川地震十周年 那些人,那些事,我们从不曾忘却!

5月13日下午,醫院再次“點兵”組建醫療救援隊進入災區,作為急診科護士,易培豔再次入選。次日一早她便隨車到達了此次地震的重災區——汶川。此時,都江堰通往汶川的公路已經完全中斷,無法通行。紫坪鋪水庫的“水上通道”是唯一的救援通道。背上急救箱、穿上救生衣、坐上衝鋒舟,經過3個多小時的“跋涉”,易培豔一行終於到達漩口鎮衛生院。有位病人骨折情況惡化,需要轉運,“我們又連夜乘坐衝鋒舟出去。”每個衝鋒舟的救生衣是有限的,易培豔二話不說就把自己的救生衣給了傷員。“餘震不斷,通過水庫的時候,兩邊山上不斷有碎石飛落下來,有的戳破了衝鋒舟,導致衝鋒舟進水,我們就用礦泉水瓶把水舀出去……”回憶起10年前的那場經歷,易培豔覺得後怕,但在當時她真的是一點也沒有退縮。

青白江人 汶川地震十周年 那些人,那些事,我们从不曾忘却!

5月15日一早,易培豔一行再次來到紫坪鋪水庫轉運傷員,“救護車所攜帶的食物,幾乎都送給了沿路需要的人;而我們吃的食物,又是沿路的好心人給的。”愛的力量就這樣在災區傳遞著,給生者希望,給逝者以安慰。易培豔說,大災面前她看到了愛,有愛的地方就是家,有了“家人”的陪伴,才讓那些經歷災難的人有勇氣活著。

劉魁:搬運物資生怕背少了、扛輕了

“領導,第一批進災區的名額咋沒我呢?七尺男兒,危難時刻我必須去。”2008年5月13日,得知紅陽街道安排的第一批趕赴災區的民兵中沒有自己的名字,劉魁急了,找到紅陽街道武裝部領導主動“請戰”。

終於,5月15日,劉魁和30名民兵一起趕赴彭縣,承擔起災區物資搬運的工作。當晚凌晨2點鐘,青白江民兵接到了第一個任務:前往10多公里外的火車站卸下各地運來的救災物資。

“再加一件,還背得動。”昏暗的燈光下,劉魁渾厚的聲音格外響亮,生怕背少了、扛輕了。劉魁回憶說,“輕的有幾十斤,重的一百多斤,換作平時可能會打閃,但當時就想盡快把物資送到災區人民手中,完全沒有覺得重。”

青白江人 汶川地震十周年 那些人,那些事,我们从不曾忘却!

兩火車皮重達100噸的物資,劉魁和戰友們不停歇地搬運了3個小時,直到凌晨5點鐘才回到縣政府應急指揮部。顧不得洗上一把臉,擦拭一下身體,疲憊的劉魁靠在椅子上就睡著了。不分晝夜,隨時待命。就這樣劉魁和戰友們每天來來回回搬運物資,沒過兩天,肩膀開始紅腫脫皮,汗水浸得生疼。儘管自己也疼、也累,可每當搬運物資時,他依然衝在最前頭,把最重的往身上扛。

半個月過去了,青白江的民兵隊伍出色地完成了救災任務,劉魁和戰友們撤出了彭縣。僅僅半個月,身材魁梧的他瘦了整整20斤。如今10年過去了,曾經的年輕小夥子已經成了中年大叔,劉魁卻依然笑著說:“不管年齡多大,只要國家需要,他依然會挺身而出。”

易春豔:前線正在救援後勤不能拖後腿

2008年5月14日凌晨。冒著餘震的危險,當時擔任區民政局優撫安置科的科長易春豔帶著被困在都江堰災區的70餘位區老年大學的老人回到青白江。她一邊安撫老人的情緒,一邊安慰失去至親的家屬,整整一晚沒閤眼。

青白江人 汶川地震十周年 那些人,那些事,我们从不曾忘却!

早上7點,她又急忙和局上的其他領導同事匯合。因為從5月13日開始,區民政部門每天都會接到眾多普通群眾、社會團體、企業單位等捐贈的大量物資和款項。易春豔主動請纓,承擔全區捐贈物資款項統計、調配任務。為確保捐贈款物登記詳細、管理有序、使用得當、監督到位,她每天無數次往返奔波於各個捐贈接收點、重災區群眾安置點和捐贈物資倉庫,夜以繼日、加班加點,經常要工作到凌晨3時許,甚至通宵達旦。

有退休老奶奶拿著多年的積蓄捐款,有讀小學的學生把自己的壓歲錢和新衣服捐獻出來,有上班族專門請假來當志願者。“我們在各個募捐點接收物資、款項,每天要把所有募捐點接收到的物資,全部運送到青白江物資總倉庫,然後再通過大車按照指揮部的要求,分送到各個災區。”易春豔表示,當時運輸車輛嚴重不夠,所有從募捐點到青白江倉庫的中轉運輸車輛,全是“過路車”。“打包完東西,看見有車經過,我們就攔下來,亮出身份,請司機義務幫忙運到總倉庫。”讓她特別感動的是,從來沒有一輛車拒絕幫忙,也沒有一件物資丟失。“有很多司機不僅把物資運了過去,還主動到募捐點、倉庫、安置點當志願者幫忙,所有人都無比牽掛災區的群眾。”

5月19日,剛做完子宮肌瘤切除手術一個多月的易春豔,由於勞累過度暈倒在了募捐點。大家見狀,立刻將她送進醫院,經過短暫治療後,易春豔甦醒過來。醫生勸他好好休息幾天,可她卻說:“前線正在爭分奪秒地救援,後方怎能拖後腿!”於是,她輸了一晚的液,第二天一早又毅然回到了緊張又忙碌的工作崗位,繼續投入到抗震救災工作中。

陳哲:一名中學生的社會責任

“5.12”地震發生後,電視上、廣播裡一遍遍滾動播放的災情報道牽動著當時大彎中學高二學生陳哲的心。其實,第一次經歷地震的他內心充滿了恐懼,但看到地震過後慘烈的場景,他又想為災區做點事。

5月13日,陳哲與有關部門聯繫,試圖和專業救援隊伍一道前往災區,但由於年齡未滿18歲,又缺乏專業的救援技能,最終溝通無果。“對!上不了前線,就做好後方保障。”5月13日下午兩點過,在陳哲的號召下,歐亞蒞、彭博、楊靜雯等幾個同學來到醫院。“災難面前,大家特別有默契,醫生沒說、我們沒問,到了那裡就開始搬運傷員。”陳哲回憶,當時醫院收治了很多傷員,幾乎所有的都是肢體傷殘,行動極其不便。當時醫生護士等專業力量全部投入到救治當中,所以搬運的任務都交給了社會力量。

“以前很不想聽到救護車的聲音,但在那個特殊時期,每一輛救護車的到來都意味著生命的生還。”當晚,一名腿部骨折斷裂的傷員被送到醫院。接過這名傷員,陳哲發現他的右腿已血肉模糊,僅僅連著一點肉,縫合手術迫在眉睫。可是,手術室在三樓,餘震又接連不斷,大家心裡都打著鼓。“餘震和死亡哪個先來,誰知道呢?但是上了戰場,就絕不回頭!”冒著餘震的威脅,在這座空無一人的大樓裡,第一次走進手術室的陳哲和彭博格外鎮靜,他們拿著傷者的斷腿,醫生爭分奪秒進行縫合,手術成功了。

後面幾天,送來的傷員越來越多,他們被安排在了醫院一樓,只有被子和床墊,沒有床鋪,更沒有家人的陪伴。感受到了傷者心中深深的恐懼和孤獨,陳哲又通過手機、QQ聯繫班裡的其他同學,組織大家一起到醫院參與志願服務。運輸傷員、安撫傷員、人員登記、安排物資……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當時全區各個學校整合資源,組織了超過3000名學生到各大醫院參與志願服務。每天當現場分配任務叫到‘大彎中學’的時候,我都會大聲喊出‘到’,提醒自己扛起責任。”

從5月13日一直到學校復課前,陳哲每天都堅守在醫院,他是臨時“聯絡員”,是出色的志願者,他被評為了“四川省抗震救災優秀學生”。第二年,陳哲考進入西南交通大學,選擇就讀工程管理專業。他說,地震過後更需要災後重建,他希望學習更多專業知識,把家鄉建設得更美。

救災數據

●據統計,大地震發生之後那一年,我區共接收社會救災捐款1688.2萬元;救災捐物價值788.43萬元,共產黨員繳納“特殊黨費”126.14萬元。

●那一年,我區承擔了彭州市敖平鎮和葛仙山鎮7528套板房的建設。

●區人民醫院共收治重災區傷員516人,完成17臺緊急危重手術。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按照成都市政府統一安排,都江堰市向峨鄉的受災群眾被疏散到我區,安置在工業園區的臨時安置點內。

青白江人 汶川地震十周年 那些人,那些事,我们从不曾忘却!

在這些災民中,萬敏的兒子唐柯吉才8個月大,由於是早產兒,體質弱,整天哭鬧不休。萬敏母子的情況引起了志願者和熱心群眾的關注,大家紛紛給母子倆送來營養品和衣物。在大家的關心和幫助下,孩子的身體狀況漸漸好了起來。

青白江人 汶川地震十周年 那些人,那些事,我们从不曾忘却!青白江人 汶川地震十周年 那些人,那些事,我们从不曾忘却!

後來,萬敏一家在青白江定居下來並自主創業。萬敏和丈夫在工作之餘經常到敬老院、特殊教育學校等地去當志願者。夫妻倆的行動直接教育和影響著兒子。如今唐柯吉已經10歲了,也經常和父母一起參與志願服務,用力所能及的行動感恩和回報社會。

彭州市葛仙山鎮有12486戶人家受災,房屋倒塌14939間,受損80557間,93.8%的房屋嚴重損毀不能入住。敖平鎮有3892戶房屋倒塌,嚴重受損的房屋4997戶。2008年5月25日,我區組織對口援建隊伍奔赴彭州市,全面打響了我區援建彭州市葛仙山鎮和敖平鎮的戰役。

青白江人 汶川地震十周年 那些人,那些事,我们从不曾忘却!

10年,恢復重建;10年,破繭成蝶。曾經盲目瘡痍的土地如今是否變了模樣?曾經滿心掛念的“親人”如今生活得怎樣?近日,當年參與對口援建的人員一同回訪兩地,重溫那一段艱苦而難忘的歲月,感受如今當地人民欣欣向榮的生活。

憶往昔:暖

砂漿離析

“鐵人”用身體來攪拌

前往葛仙山鎮的區建設局質檢站副站長周凱民,是當年援建項目工程質量負責人。站在原來的華南板房區,周凱民思如泉湧,他給我們講述了一件至今都無法忘記的事情。

青白江人 汶川地震十周年 那些人,那些事,我们从不曾忘却!

那是2008年6月13日的傍晚,他從青白江調來一輛裝滿潤管砂漿的罐車,由於在運輸過程中遇到堵車,當運到華南板房區時,砂漿已經開始離析了,罐車無法攪拌,而施工現場又急等著用這批砂漿,怎麼辦?就在這個時候,一位援建工人拿起鐵鏟,大喊了一聲:“都讓開,讓我來!”還沒等別人反應過來,他已經鑽進罐車,用力揮舞著鐵鏟,人工攪拌起砂漿來。經過20多分鐘的努力,砂漿這才攪拌均勻。當他在工友的幫助下爬出罐車時,渾身上下粘滿了水泥漿,早已筋疲力盡不想動了。

在華南村安置小區,院裡散步的60多歲的陳禮易老人看到周凱民,遲疑了一下,欣喜地喊道:“你不就是當年來幫我們建板房的小周嗎?”“是的,我是小周。”周凱民沒想到當地還有村民記得他。陳大媽熱情地拉著周凱民的手,就像是見到了久別重逢的親人。她告訴我們:“十年了,當年你們青白江援建隊就是在這裡幫我們修建板房,現在這裡已經是漂亮的安置小區了,大家過上了越來越好的幸福生活。”

慷慨解囊

村主任把自家產業捐獻

周凱民回憶說,當時我區援建指揮部的同志和村民們都住在簡易的帳篷裡,因為天熱和經常下雨,一大家人擠在帳篷裡很是艱苦,他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所以,各處安置點都在加緊板房建設進度。援建人員早上天不亮就開始工作,直到晚上九、十點鐘才能休息。

在熙玉村的一個半山腰上,周凱民指著一處地方說:“這也是當年的一個板房安置點。”那裡原來是一個停車場,是該村村委會主任劉光華的產業。早在2003年,劉光華帶領鄉親們在山坡上種植梨樹,為了吸引城裡的遊客前來遊玩、採摘果實,他在2004年將自己的自留地平整出來並硬化成停車場。地震過後,援建隊來到這裡選擇修建板房的地址,他主動提出:“我那塊3畝地的停車場是現成的,就在那裡搭建板房吧。”有了現成的場地,工期大大縮短,援建隊很快就在停車場上搭建起了板房。當搭起第一間時,劉光華首先將從山上搬下來的70多歲的楊婆婆一家安置進去,而他只在最後要了一間板房用於堆放救災物資,他和家人仍蝸居在悶熱的帳篷裡。

為趕工期

不分晝夜把活幹

在彭石路與水仙路交匯處,有一條河水湍急的人民渠,在人民渠的一側,坐落著一棟藍灰色為主色調的高大建築物,“這裡就是當年楠橋臨時安置點所在地,我們的指揮部就設在彭石路與人民渠中間的綠化帶上。”

青白江人 汶川地震十周年 那些人,那些事,我们从不曾忘却!

黃尚德說,“當時條件非常艱苦,沒有房間宿舍,大家只能住帳篷。因為在彭石路邊上,過往車輛很多,蚊子也非常多,根本睡不著,很多人都把車子開到河邊上當臨時住所,眯上一會兒瞌睡,隨時準備開工。那時候,這個工地上每天都有數百人、近千輛工程車同時作業,大家都在趕工期,想的就是儘快把受災群眾安置進去。”

“這個點佔地92畝,當時需要搭建臨時板房1000餘套。青白江援建隊大概是6月初入駐,入駐當天就投入了緊張的建設當中。但是這個點最大的難度就是地勢低窪,平均落差在八九十公分,全部需要用土石填起。”敖平鎮黨委委員段洪英說。“哪裡來那麼多的土石方,我們就把附近倒塌的牆磚樓板拉過來填。當時我們青白江的幾家建築公司和房地產公司也參與了進來。為了趕工期,青白江所有的商砼公司也都來支援這邊的建設,一車一車地往這邊拉混凝土。”黃尚德說。

經過近兩個月的緊張施工,千戶居民及時搬進了楠橋安置點。當地群眾以各種方式來表達感激之情。在此期間,黃尚德和所住帳篷對面的超市老闆王方良也成了無話不說的鐵哥們兒,黃尚德每晚工作結束後,都要到對面超市打點熱水洗腳解解乏。“當時援建隊員們都很辛苦,每天都要乾得很晚才能休息,我們又幫不上什麼忙,只有盡最大的努力在生活上給予他們一些幫助和便利。”再見黃尚德,王方良激動不已,緊緊握住老朋友的雙手久久不願鬆開。

看今朝:喜

葛仙山鎮

一三互動農業旅遊雙翅齊飛

故地重遊,一切都已不是原來的樣子。“變化簡直太大了,以前壓根沒有這些道路,尤其是這些綠道,太漂亮、太實用了。”周凱明感慨道。

青白江人 汶川地震十周年 那些人,那些事,我们从不曾忘却!

說起當年的援建工作,周春十分激動,話裡行間充滿了無限感激,“感謝青白江當年兄弟情深,給予了我們極大的幫助,為我們今後的恢復重建奠定了基礎。值得肯定地是,災後重建後,葛仙山鎮成為整個彭州市變化最大、發展最快、發展最好的鄉鎮。”

據介紹,震前的葛仙山鎮本底資源豐富,已具備一定基礎的產業發展條件,但由於交通閉塞,銷售農產品只能靠肩挑背扛,那時候的葛仙山是名副其實的窮鄉僻壤。這十年,鎮黨委、政府居危思變,緊緊圍繞發展規劃謀發展,牢牢把握“鄉村旅遊提檔升級示範區”建設的大好機遇,主動作為,乘勢而上,為葛仙山鎮打造田園、生態、魅力小鎮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據悉,今年中國體育行業知名企業萊茵達股份有限公司與彭州市政府達成了葛仙山運動休閒小鎮項目的合作,該項目擬投資40億元人民幣,致力於將葛仙山鎮打造成為一個集體育運動、休閒娛樂、創業地產、互聯網創客聚落為一體,以消費型文化體育旅遊休閒為特色的國際型體育旅遊度假區。

“飲水思源,奮勇前進。葛仙山鎮人將永遠牢記援建單位的恩情,以更加矯健的身姿、更加快速的發展,牢牢抓住順勢而為的發展態勢,繼往開來,為打造田園生態魅力小鎮而努力奮鬥。”周春表示。

敖平鎮

互聯網+助力特色小鎮提檔升級

敖平鎮位於彭州市東北,地勢平坦,河渠縱橫,地下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自流灌溉,氣候宜人,全年無霜期長,特別適宜種植川芎。截至2017年,全鎮川芎種植面積達2.6萬畝,年產川芎6000餘噸……川穹產業是農民生產、生活和經濟來源的一項支柱性產業之一。

青白江人 汶川地震十周年 那些人,那些事,我们从不曾忘却!

近年來,彭州市堅持以“科技推廣,培育龍頭企業(體系),標準化基地,市場體系,信息網路平臺建設,藥材深加工和技術培訓”為工作重點,以科研院所為技術支撐單位,依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四川綠色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和中藥材天地網,在敖平鎮紫泉、鳳泉、興泉等村推行標準化生產,採用“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基地+專合組織”等模式,建設標準化種植、銷售、加工及技術研發為一體的道地中藥材川穹產業鏈條,促進現代道地中藥材川穹產業可持續發展。

據悉,為更好地服務農戶,服務產地,推進敖平“互聯網+”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從2014年起,敖平鎮政府就開始與成都中藥材天地網進行深度合作。成都天地網科技有限公司投資的川芎產業鏈項目——中藥材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基地、道地藥材初加工項目,也即將在川芎產業園投產。

“看嘛,這個基地就是在原臨時安置點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如果沒有當初青白江援建隊的大力支持,也就沒有今天這麼好的產業發展基礎。”段洪英表示。過去的板房痕跡已經消失,唯一看的到的就是地面上鋪的大大小小的鵝卵石和石子,似乎訴說著當年的故事。

青白江人 汶川地震十周年 那些人,那些事,我们从不曾忘却!

2018年5月12日

十年

斗轉星移,人世更迭

我們更努力,我們更堅強

緬懷過去,不畏將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