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 李鸿章诗词欣赏-由豪情万丈到恢弘苍凉!临终诗—写尽一生血与泪

李鸿章诗词欣赏-由豪情万丈到恢弘苍凉!临终诗—写尽一生血与泪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李鸿章传世诗作不多。

李鸿章诗词欣赏-由豪情万丈到恢弘苍凉!临终诗—写尽一生血与泪

二十自述并序 四首选一

蹉跎往事付东流,弹指光阴二十秋。

青眼时邀名士赏,赤心聊为故人酬。

胸中自命真千古,世外浮沉只一沤。

久愧蓬莱仙岛客,簪花多在少年头。

【背景】这首诗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正月作于上海城南草堂。这一年李鸿章虚岁二十。

【赏析】这是一个二十岁热血青年心语。“簪花多在少年头”是“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另一种说法。

李鸿章诗词欣赏-由豪情万丈到恢弘苍凉!临终诗—写尽一生血与泪

赴试途中有感 十首选二 其一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背景】道光二十三年(1843),二十一岁的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这是李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时作的《赴试途中有感》(或作《入都》)诗十首。

【赏析】这首诗是本组诗中流行最广者。它以酣畅的笔调表达了青年学子入京赶考,志在必得的豪情壮志。“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两句气势磅礴”,

而“笑指”的结尾有表达了踌躇满志的淡定情怀。因此广为热血青年用来励志。

李鸿章诗词欣赏-由豪情万丈到恢弘苍凉!临终诗—写尽一生血与泪

丙辰夏明光镇旅店题壁 二首选一

四年牛马走风尘,浩劫茫茫剩此身。

怀酒藉浇胸磊块,枕戈试放胆轮囷。

愁弹短铗成何事?力挽狂澜定有人。

绿鬓渐凋旄节落,关河徒倚独伤神。

【背景】1851年起,李鸿章累充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他利用职务之便,潜心经史,曾写成《通鉴》一书。然而正当正当他踌躇满志之时,太平军兴,1853年,太平军已经打到了安徽地区,为了协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李鸿章被咸丰帝派回老家办理团练。开始了他书生带兵的战争经历。战争开始时,由于既无兵权又无实战经验,除起初在舒城得手外,其它各地均因太平军顽强抵抗而受挫。到处碰壁,颇不得志

【赏析】尾联“绿鬓渐凋旄节落,关河徒倚独伤神。”描写失败落寞的心态很传神。

李鸿章诗词欣赏-由豪情万丈到恢弘苍凉!临终诗—写尽一生血与泪

再叠前韵赠仲仙

浮生萍梗泛江湖,望断乡园天一隅。

心欲奋飞随塞雁,力难返哺恋慈乌。

河山破碎新军纪,书剑飘零旧酒徒。

国难未除家未复,此身虽去也踟躇。

【背景】1857年2月,太平军在皖北发动了防御中的攻势,连克桐城、舒城等地,打败清军,击溃李鸿章所部团勇,李鸿章奉母仓皇北逃。1858年8月,太平军克复庐州,将李鸿章祖宅“焚毁一空”,凡此种种,更使得鸿章耿耿于怀,遗恨难消。再一次逃经明光镇时,他有感而发,特赋此诗。

【赏析】李鸿章这首诗是在他人生最低谷时有感而发的。那种国破家亡,书剑飘零,惆怅徘徊的复杂心情刻画得很生动。

李鸿章诗词欣赏-由豪情万丈到恢弘苍凉!临终诗—写尽一生血与泪

万年道中寄镜蓉琼芝二女并示静芳侄女 二首选一

半生失计从军易,四海为家行路难。

惟有娇痴小儿女,几时望月泪能干?

【背景】1859年1月,李鸿章在哥哥李翰章的牵线搭桥下,投奔到湘军首脑曾国藩的湘军大营,充当了幕僚。由于连年的战争,这个时期的他对战争已经感到了厌倦。1861年夏李鸿章在重返曾幕,路经万年(江西饶州府)时,赋此诗寄怀。

【赏析】此诗道尽李鸿章对从军之路,饱受困苦之态。对亲人离别思念跃然纸上,读之世人怆然。

夜听四弟吹笛

江山如此一登楼,万象无声铁笛幽。

往日家园皆梦里,中年哀乐到心头。

不堪离思天边月,更触豪情塞上秋。

与汝归耕定何处?牧童牛背互吟讴。

【背景】1861年9月夫人周氏去世,两个女儿失去了母亲。家庭的不幸已使李鸿章哀伤不已。战争的挫折,更增加了它的厌战情绪。

【赏析】这首诗思乡之情写得很优美动人。

临终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路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已,诸君莫作等闲看。

【背景】1862年,秉承曾国藩意旨,李鸿章回到安徽,招募组建“淮军”,配合曾国藩的湘军和洋枪队镇压太平军始。从此李鸿章迎来了“隆隆直上”的大发展时期。此后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了四十年。其中也不乏几经沉浮。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朝廷电催各省封疆大臣率兵北上共同灭洋。李鸿章由两广总督重新调任为大清国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8月15日,北京城沦陷,朝廷逃亡。10月11日,李鸿章到达北京。由于心理压力巨大,李鸿章病倒了。经过艰苦的谈判,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11月7日,这位大清重臣已处在油尽灯枯之际,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享年78岁。此诗是李鸿章临终之前由其子李经述代为笔录的。但有不同版本。李鸿章所处时代正是大清帝国走向衰亡,面对外强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动荡的时代,而李鸿章本人又处在风口浪尖之上,徒有兴邦大志,却完全无法挽救颓局。因此在临终前不免感慨万千。

【赏析】读罢掩卷,感慨万千。大概只有像李鸿章这样叱诧风云于乱世,文治武功震惊世界的老臣,才能饱蘸一生的血泪,在生命临终之时,写出如此恢弘而又苍凉感人的诗篇!

李鸿章诗词欣赏-由豪情万丈到恢弘苍凉!临终诗—写尽一生血与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