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8 忠义之士为国赴死,围观百姓恨不能食其肉饮其血,戊戌六君子之死

朝代的更迭,无不伴随着流血,多少民族忠义之士,为国而慷慨赴死,前仆后继,他们造就了时代的进步,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家进入到前所未有的窘境,面对世界工业大潮,清政府早已被远远的甩在了后方,坚船利炮下敌人的嚣张跋扈,不可一世的高高在上的姿态,再加上那来自于心底深处的嘲讽和不屑,屈辱和尊严的被践踏叫醒了一批志士仁人,他们开始为了国家的强大富强而试图变法图存,洋务运动是如此,1898年的戊戌变法亦是如此。

忠义之士为国赴死,围观百姓恨不能食其肉饮其血,戊戌六君子之死

这本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的变法,虽然内容不免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可是大体还是为了清政府的延续和国家的崛起而努力,谭嗣同那“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怀激烈却没能惊醒沉睡中的雄狮,他也曾自言变法哪有不流血,那就从他自己开始吧,戊戌六君子被押赴刑场,面对的不是百姓的啼哭和悲恸,而是群情激愤,嘲讽、哄笑,恨不能食其肉,饮其血,场面一度混乱,丢菜叶、鸡蛋和唾面的不绝,这和忠义之士们为国赴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多么愚昧而无知的画面啊。

忠义之士为国赴死,围观百姓恨不能食其肉饮其血,戊戌六君子之死

封建时代二千多年的专制,出现了不少的弊病,自汉朝独尊儒术的“三纲五常”,到明朝的“八股之风”,再到清朝的“文字狱”,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是愚弄民众,左右舆论的导向,加强中央集权,告诉世人君权神授,忠君即爱国,从士农工商的阶级分立,利用官僚士大夫、地主绅士来统治管理底层的大众贫苦百姓,做到对言论的把控和方向的调控。

清政府是异族入侵,非华夏正统,所以汉族对抗激烈,一系列的血腥武力手段被上演,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等等血杀,一时间天下为之震动,在坐镇天下之后,满清视汉族为最大祸乱因素,所以对于文字的管制极为的严厉,终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因为文字狱而死的就达到数万人以上,血腥残酷的暴力手段用来震慑民众,一时间人人自危。闭关锁国的政策和愚民思想在清政府尤为突出,别说老百姓,就连那些科举的士子也是被官方的导向而愚弄,思想僵化,奴性泛滥,这就是终清一朝给人最直观的感觉。

忠义之士为国赴死,围观百姓恨不能食其肉饮其血,戊戌六君子之死

难怪鲁迅先生的文学小说中不少都是借清朝的画风来抨击和批判现实,这个“超级喷子”的鼻祖人物当真是用一大愤青的笔触来描绘清末民众的愚昧无知和可笑。戊戌六君子的死是悲壮的,可是在当时的人文环境之下,却变成了人人愤慨,争相唾弃,恨不能生食其肉,好似深仇大恨一般。

忠义之士为国赴死,围观百姓恨不能食其肉饮其血,戊戌六君子之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