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7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一定要了解“黄河文化”具有的包容性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黄河文化、儒家思想深刻的融入到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那么黄河文化是怎样在包容百家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这种文化是否建立在一种自信的基础上?这种自信又和当今社会所崇尚的自信力有怎样的差别呢?

其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有一种模糊的意识,就是我们的文明就是一个黄河文明,我们的文化就是一个黄河文化,这个当然可能和我们历代的从传说时代开始,到后来的封建时代,有明确的史实记载的这些王朝,他们建立在黄河的上中下游有关系,但是也可能和我们典籍的记载有关系,因为我们典籍的传统大部分涉及到的是黄河流域的文明或者文化。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一定要了解“黄河文化”具有的包容性

从发源的角度来说,中华文化是一个多元的,但它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

这种特点是从是从开始就具备了。源头的源是多元,在包容之后就形成了元素的元,多种元素。一说起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的包容性几乎是在世界上最强的。什么原因呢?因为只有我们有一点文化的自觉,思考一下,理性的思考一下就会发现。

允许不同于自己文明的存在。允许不同于自己的信仰、爱好的人生活在一起,这是从老祖宗那里就开始有的。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一定要了解“黄河文化”具有的包容性

这种是不是还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自信?如果说我缺乏这种自信,我大概不会具有这样的胸怀。但是这种自信又和当今社会上所流行的自信力我觉得还是有一点差异。这种自信就是我坚守,而不是我自信我比你强。一定你会接受我的,我想中国人不存在这种观点。

它的包容是一种原始的,朴素的民主的思想,是一种平等的共生的。她和宽容不一样,宽容是居高临下的,是有条件的,如果你怎么做,我就宽容你这叫宽容。包容没有条件,我想这一点至今中国人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还是最高的准则。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一定要了解“黄河文化”具有的包容性

实际上这个也让我们自己受益不少,这是为什么呢?就是黄河中上游我们的先民和大自然的关系。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连今天最起码的金属的工具都没有,耕种土地从出土文物上可以证明,是用石刀、石镰,这些石头凿成的工具。那么坚硬的土地上面长着草、灌木乃至于乔木,要想开垦出一块地来种庄稼,需要多少的力量,因此单干不行。就在人民跨入农业社会的时候还没有一对一的婚姻,起码是对偶婚,也就是两个部落的人,年龄段差不多的男性与女性,互为夫妻。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一定要了解“黄河文化”具有的包容性

部族或者部落集体来生产集体生产就要求有统一的号令,有协调的动作,而不能正在除草就打起来了,或者因为拌嘴而耽误生产,人和人的关系要和谐,就是在这里种下种子。同时人是属于弱势大自然属于强势,一阵风来就可以把你的庄家摧毁,一阵洪水来连自己住的房子都没有,在这个时候人们就开始观察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