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日習經典《論語》孔子一心想振興周朝的治道

曾仕強頻道 儒道易行

王道管理諮詢

日習經典《論語》孔子一心想振興周朝的治道

傳播聖賢智慧,弘揚道統文化!踐行中國式管理!敬請關注儒道易行!您將得到《中國式管理》的智慧和方法以及《易經》、《論語》等經典的研習及傳承!

日習經典《論語》孔子一心想振興周朝的治道

原 文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注 釋

公山弗擾:是季氏家臣,曾經據費邑反叛。《史記》所載“公山不狃”,便是此人。

畔:同“叛”。

末之也已:指無處可去了吧。

徒:即徒然。

義 釋

《四書集註》:程子曰:“聖人以天下無不可有為之人,亦無不可改過之人,故欲往。然而終不往者,知其必不能改故也。”

《四書蕅益解》:原不說公山決能用我。卓吾雲。言必為西周。不為東周也。

《論語新解》:

公山弗擾以費畔:公山弗擾即公山不狃,季氏家臣。以費畔,畔季氏也。語詳《左傳》。或曰:其事在魯定公十二年,孔子方為魯司寇聽政,主墮三都,弗擾不肯墮,遂畔,寧有召孔子而孔子欲往之理?《論語》乃經後儒討論編集成書,其取捨間未必不無一二濫收,不當以其載在《論語》而必信以為實。或曰:弗擾之召當在定公八年,陽貨入讙陽關以叛,其時不狃已為費宰,陰觀成敗,雖叛形未露,然據費而遙為陽貨之聲援,即叛也。故《論語》以叛書。時孔子尚未仕,不狃為人與陽貨有不同,即見於《左傳》者可證。其召孔子,當有一番說辭。或孔子認為事有可為,故有欲往之意。或曰:孔子之不助畔,天下人所知,而不狃召孔子,其志不在於惡矣。天下未至於不可為,而先以不可為引身自退,而絕志於斯世,此非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精神。則孔子有欲往之意,何足深疑!

末之也已:末,無義。之,往義。末之,猶雲無處去。已,嘆辭。或說:已,止義,當一字自作一讀,猶雲無去處即止也。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下“之”字亦往義。謂何必去之公山氏。

而豈徒哉:徒,空義。言既來召我,決非空召,應有意於用我。

吾其為東周乎:一說:言興周道於東方。一說:東周指平王東遷以後。孔子謂如有用我者,我不致如東周之一無作為,言必興起西周之盛也。就文理言,注重“乎”字,語氣較重,應如後說。注重“其”字,語氣較緩,應依前說。惟前說徑直,後說委曲,當從前說為是。

日習經典《論語》孔子一心想振興周朝的治道

今 譯

公山弗擾佔據費邑,背叛季氏,派人來請孔子,孔子準備前往。

子路很不高興,說:“沒有地方去了吧,為什麼一定要到公山氏那裡去呢?”

孔子說:“叫我去的人,難道是沒事叫我嗎?假如有人用我,我將在東方復興周朝的治道。”

主 旨

孔子一心想振興周朝的治道。

引 述

孔子不在乎當官與否,因為同樣可以弘揚大道。但是有從政的機會,也從來不會輕易放棄。把周朝的治道復興起來,一直是他的心願。

公山弗擾提供的機會合不合適,孔子想一探究竟。子路不高興,孔子給予說明。老師教導學生,作出一番闡述,和學生聽了老師的指點,提出若干說詞,實際上並不相同,這是我們必須用心辨明的。

子路的語氣欠佳,用意卻十分善良。孔子在這一方面,並不計較,他只是表明自己的心願,真是恰到好處。

生 活 智 慧

(一)一般人聽話,不在乎說話的內容,卻斤斤計較說話的態度和語氣。孔子剛好相反,他比較重視說話的內容,對於說話的態度和語氣,往往先加以包容,等待道理說明白了,才找機會加以指點。

(二)我們說話時,最好注意自己的態度和語氣,以免觸怒聽的人,根本聽不進去。再好意也將引起反感,豈不是自尋煩惱?

(三)有機會,要試試看。不輕易放棄,才是負責任的態度。試了不行,要果決地離開,不應該留戀,才合理。

建 議

對長上要恭敬,這是基本的禮節。對師長說話,必須有禮貌。即使不高興,也不能隨意表現出來。

別 裁

公山弗擾是一個人,公山是姓,弗擾是名,費是地名。公山弗擾在費這個地方叛變了,獨立了。這時魯國的季家三弟兄,勢力非常強,而季桓子的部下又叛變了。春秋時代的末期,發生種種叛變,社會非常混亂。公山弗擾叛變以後,使人來請孔子去幫忙,據說孔子準備去,子路大為不高興。我們知道子路有好幾次對老師不高興,這次又大為不高興了。他們師生之間感情有這樣好,而彼此又這樣瞭解。這次子路說:末之也已,(這個“末”字有人說古書上印錯了,應該是“未”字。“之”字是至的意思。)老師你沒有地方去了嗎?什麼地方不能去?公山弗擾這樣一個叛變的人,令人看不起的人,你還要到他那裡去嗎?孔子說,他要來請我,我也不是主動的,假使有人肯真正用我的話,能聽我的話,“吾其為東周乎!”這句話有兩個解釋,一是孔子說,我可以把這個時代挽回,仍然擁護東周;一是東周的文化可以重新在這個地方興起來。實際上孔子去了沒有?子路發了一頓脾氣,並不是子路把他擋住,他本來是逗逗學生說想去,事實上,他絕不會去的。但子路這個人比較直爽,一聽以為孔子真的要去。有好幾次都是如此,像上論提到過,一次孔子說想要出國,子路就馬上要跟著走了。這一次,子路也是聽到了便跳腳,馬上向老師提出反對意見。為什麼我又說孔子不會去呢?

日習經典《論語》孔子一心想振興周朝的治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