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過學的,恐怕沒有不知道《論語》的,不過坦率的說,真正通讀過《論語》的人也未必有多少。
我想主要可能原因有三:
一是畢竟是兩千幾百年前的文字了,很多語句晦澀難懂。對於某句話是什麼意思,千百年來,一干專家都打得火熱,都說自己理解得對。
二是《論語》屬於語錄體,談不上什麼故事和情節,所以也就欠缺閱讀的吸引力。
三是,《論語》一共20篇,各篇只是“拈篇首語為題”,其實每篇並沒有什麼統一的主題;篇與篇之間的內容又常有交叉,常常會給人一種雜亂無章的感覺,讀了也不容易記住。
不過,就算是沒讀過,也無所謂。
《論語》已經流傳了2000多年,作為華夏的一分子,不管你讀過沒讀過、甚至願意不願意,其實《論語》早已經滲透到你的汗毛孔裡了。
不信的話我們驗證一下,看看下面這些成語或俗語你是否聽到過:
飽食終日,不恥下問,不教而誅,察言觀色,成人之美,大言不慚,道聽途說,犯上作亂,過猶不及,和而不同,後生可畏,患得患失,禍起蕭牆,既往不咎,見賢思齊,見義勇為,盡善盡美,精益求精,敬而遠之,舉一反三,侃侃而談,貧而樂道,巧言令色,取義成仁,如臨深淵,色厲內荏,殺身成仁,食不厭精,斯文掃地,死而後已,死而無悔,望而生畏,溫故知新,文過飾非,循序漸進,循循善誘,一言興邦,一以貫之,以德報怨,以文會友,愚不可及,怨天尤人,戰戰兢兢,溫良恭儉讓,朽木不可雕,弟子服其勞,言必信行必果,聽其言而觀其行,是可忍孰不可忍,四海之內皆兄弟,知其不可而為之,老而不死是為賊,道不同不相為謀,既來之則安之,割雞焉用牛刀,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無可無不可,學而優則仕,不得其門而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
是不是基本都知道、甚至很熟悉?
這就對了。這些都來自於《論語》。
一本書15000多字,出了300多個成語,絕對是空前絕後。這就是《論語》的影響力。
正因其經典,所以歷史才有了“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典故(傳說?)。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話說宋太宗趙光義有一次對宰相趙普說:聽說你平生只讀《論語》?趙普說:我平生所學的東西逃不脫《論語》的範疇。過去,我以半部《論語》輔佐太祖平定天下;現在我要用另一半輔佐您讓天下太平。
其實這事聽起來,更像是酸儒們給自己臉上貼金的一種自我吹噓。
不過,從《論語》中所包含的恁多原則的角度出發,說平天下,似乎也不算是太過分。至少,對修身、齊家還是沒壞處。
《論語》是一部君子之書,是一部想把自己培養成君子的書。潛移默化之中,它在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思想、行為,甚至在塑造著整個民族的性格。
雖然如此,西方有說:有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
魯迅也說過: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相信每個人讀《論語》,都會有自己的感悟。
作為人在職場的我們,又能從《論語》中悟到些什麼呢?
閱讀更多 老耿的銷售生活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