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不要说我只是实习生

不要说我只是实习生

前些时候,实习医师小韩突然闷闷不乐地坐在办公室的角落里,任凭我怎么呼喊都不为所动,虽然我不是他的带教老师,但作为一名“过来人”,我猜想他肯定是在实习过程中受了委屈。

果不其然,在我的软磨硬泡下,他吞吞吐吐地道出了实情:

不要说我只是实习生

来了外科半个多月了,眼看就要轮转结束,还没有做过一次清创缝合,每天就是粘贴化验单、换药、各种跑腿签字……小韩越说越委屈,竟然差点哭了出来。我见势不妙,立马扬手示意他停止以免场面失控,待他眼泪稍微回收之后,我便拉他到了换药室。

换药室略显简陋,甚至连最基本的缝合模型都没有,但这些并不影响医生教学。我将一块纱布的两端从椅子的靠背上环绕过来,再用胶带固定,让纱布的两端保持一点距离并刚好有合适的张力,算是制作了一个简易的人造缝合模型。制作完成后,我示意小韩做皮肤缝合,这么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缓解他刚刚的消极排斥情绪,另一个是检查他到底有没有掌握缝合的基本功。

事实证明,小韩的基本功比较扎实,进出针及打结都十分流畅、规范。这一点超出了我的预期,心中认定他是在私下做了许多模拟练习的,于是我将此事报告了小韩的带教老师,第二天手术时小韩如愿地缝合了皮肤并得到了带教老师的肯定。

“缝合了6针”,手术结束后,小韩对自己缝合时的状态津津乐道,引得科室其他实习医生羡慕不已。

小韩恢复到刚进科室时那个活力四射的年轻医生,或许更甚于前,他每天早早来到科室查看病历,下午又认真地粘贴化验单,做事积极到了带教老师觉得“太主动”的地步,他的老师对这个实习生青睐有加,给了他更多的动手机会。

一次手术后,和科室同事聊起小韩,同事们居然全部赞不绝口,说他是个好苗子。我也暗自庆幸,在他失落的时候,给了他一点点鼓励,从而可以享受积极向上的情绪所带来的正能量。

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几日,小韩又闷闷不乐地坐到办公室角落。原来小韩给一个病人拆线的时候遭到了拒绝,因为他的胸牌写着“实习生”三个字,病人不希望实习医师为他拆线,虽然小韩据理力争但语言苍白无力,带教老师无奈只能自己动手。听完小韩的“控诉”,再看着小韩苦瓜一般的脸,觉得好笑又心疼。

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小韩还是那个积极主动的实习医师,没有人再提起这件事,只是那个不愿意实习医师拆线的病人,一直到出院也没有再让小韩处理过。

上周科内的实习护士因为静脉注射失败遭到病人家属呵斥,我从病房门口经过,看着小韩望着一脸委屈的实习护士愣神。

不要说我只是实习生

回想我刚刚进入实习的时候,对一切医疗活动都充满了期待,从最初查体时的紧张到第一次膝关节腔穿刺的兴奋,从首次进入手术室的激动到第一次真正缝合时的喜悦,每个第一次都是一次鼓励,而每个下一次都是一次期待,带教老师的赞许、病人的感谢,让实习生活充满斗志。在被外界称为免费劳动力的实习期,实习医生的成就感来源于医疗活动中一点一滴的肯定和激励。毫不夸张地说,实习期获得感是否能够满足,会影响以后是否进入医疗行业或进入哪个科室。

而往往,对于实习生,我们将其理解为“不懂”或“不会”的同义词,于是产生了“不要”的拒绝,然而事实也许并非如此,很多实习医师理论扎实、实践操作规范,而能进入三甲医院实习的学生更可能是班级的佼佼者,用一位老师的话说,他们可能是几十年后要提前预约的专家教授。

不要说我只是实习生

对于实习医生或实习护士,如果每个人能够多点支持和理解,也许会更好呢。

曾有一位主任感叹,培养一名合格的外科医生,需要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外科操作是一门“手艺活”,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固然重要,但外科实习需要操练,就好比开车需要练习是一个道理,在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之前,每次操作都是“练习”,每个医生都是“实习”。

因此,带教老师请多给实习生一个机会,这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亦是增进他们信心的源泉;病患朋友请多给实习生一次机会,他们对操作技能烂熟于心而无处施展,不必担心会出差错,毕竟有带教老师在身边呢;实习同学请珍惜自己的每次机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一次操作都是成为一名合格医务人员的阶梯。

小韩给我发微信说他打算考研,考普外方向,因为实习的大半年时间,他在普外最有成就感。我看着他的信息,想起曾经在自己实习结束告诉带教老师老熊,自己会在手术室挥洒青春的话语,莫名的,一阵暖流从左胸冲击全身,瞬时感觉面颊潮热,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我想起曾经病人拒绝我拆线时的那句话,“你们实习生啥也不懂”。

但此刻若穿越回当时,我会满怀信心地回答他:“不,我们懂得坚持和学习,我们懂得相信自己”。

我们是实习生,我们更是未来的医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