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在這部細膩又燒腦的高分驚悚片裡,韓國老戲骨薛景求再現神演技!

人為什麼要讓自己變得更重,

不過是為了當一陣風來時,

自己不會被那麼輕易帶走。

在這部細膩又燒腦的高分驚悚片裡,韓國老戲骨薛景求再現神演技!

《殺人者的記憶法》,2017-09-06上映,豆瓣評分7.5

01

一方面,他是殺人不眨眼的殺人犯,

一一清除那些他覺得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

另一方面,他又是個患有記憶衰退症的老人,

為了不拖累女兒一再要求女兒把自己送去養老院。

冷酷與溫情,就是這麼矛盾著,也真實地存在著。

在電影《殺人者的記憶法》中,男主人公金炳壽就是這樣一個角色。

因為掙扎,也因為矛盾,

而在觀眾的認知裡有了更多的層次,

有了脫離劇本和電影本身之外的魅力。

他的前半生,

因為飽受父親的家暴而在毒打中殺掉了父親,

從此開始清除那些在他心目中不配苟活於世的人渣。

一場雪地裡的車禍,

將前半生的最後一起殺人案從他腦海中抹去。

多年前,他殺了誰,又為何而殺,

都已經忘卻,記憶像一盤日而復始的鐘,

他只記得前一天發生的事,

再往前所發生的,也就只能通過手機的錄音功能記得。

看到這裡,我們難免會半是慶幸半羨慕的覺得,

或許,他的後半生可以慢慢來過。

人總是會選擇性遺忘,

出於主觀或客觀,保護自己或是避免尷尬。

如果他就這樣忘卻,對於他所揹負的命案和噩夢來說,

未必不是一種解脫。

但是他不。

殺人的記憶法,是他一日一日往前追溯的記憶,

是敲在電腦裡的備忘錄。

我是一個殺人犯。

他這樣備忘道。

也許記憶會消失,但是習慣還在,殺人的手法還在。

發洩與救贖,毀滅與拯救,

都在他的手裡雙面而生,

就像他參加女兒為他申請的詩朗誦會時說的那樣,

殺人是詩,育兒是散文。

揮筆成詩是一蹴而就的熱情,

育兒卻是數十年如一日的耐心。

也像蔡駿經常愛在小說中取用的蝴蝶—美人骷髏一樣,

善與惡,正與邪,對與錯,

從來就不是對立存在的,

它們往往互伴而生,且在一念之間。

在這部細膩又燒腦的高分驚悚片裡,韓國老戲骨薛景求再現神演技!

02

為了不要讓本就艱難的人生更加沉重,

我們經常喊著要給生命減負、輕裝上陣,

要讓生活變得更加純粹。

不否認這也屬於人之本性的一種。

正如你我已能正視或拒絕正視的那樣,

人總是會選擇性遺忘,

忘卻那些對自己不利的有害的,

存留那些對自己有利的,

在日復一日的回首鞏固中,

漸漸覺得自己才是那個所做總是正確的。

別人一旦說個不同的意見,

話頭還未打住自己就先從心底湧起了委屈。

不,我才是對的呀,

我才是這些事件中的受害者啊,

為什麼你們的記憶總是混淆到奇怪的方向,

忽略甚至遺忘我所作出的貢獻?

在去年盛極一時的江歌案中,

劉鑫之所以成為萬夫所指,

究其原因,也不過是我們從她的身上看到了人的劣根性。

事發時,她隔著一扇門對江歌的呼救視而不見,

其實事情如果只是在這裡,

想必我們雖然會指責,

但依舊會理解。

趨利避害,本來就是人類生存至今的法門,

我們知道這不夠仗義磊落,

但總歸還是能夠理解。

然而事後的一切,才是真正掀起公眾暴怒的根源。

江歌媽媽赴日,劉鑫拒而不見;

江歌死去的第一個新年,

家裡籠罩著冷清的絕望,

而劉鑫,歡歡喜喜地在朋友圈展示著自己美好幸福的生活。

近三百天的不聞不見,直到個人信息被掛在了網上,

迫於輿論壓力不得不跟江歌媽媽見面,

然而對話中仍然可見試圖狡辯和裝可憐的小心機......

如果說遺忘是為了更好地卸掉重擔迎接未來,

站在劉鑫本人的角度,我們無法反駁。

也許對於劉鑫本人來說,這是一種自我宣示,

是對那噩夢般的記憶的忘卻,

但是當一切被放大到公眾的視野中,

她的一系列行為讓很多人痛心疾首,

直言自己的三觀盡被刷新。

這個世上,怎麼能有這麼匪夷所思的人?

網絡暴力,一直受到現代社會法律的指摘,

但是不可否認,

在一些特定情況下,

它是公眾情緒的意見環境,

不斷螺旋式覆蓋,

通過各種公眾媒體自媒體平臺的擴散,

甚至可以演化成為全國甚至全球上下一直的意見風暴。

沉寂了一年多隻是小範圍傳播的江歌案,

在江歌媽媽的努力下正式闖入公知視野,

在全媒體通過各種鏈接擴散,

人們對劉鑫及劉鑫父母的事後處理方式在感到不可思議的同時,

試圖伸張正義選擇去譴責去批判,

對劉鑫一家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

沒有人覺得這是網絡暴力和欺凌,

相比之下,反而有一種天道有輪迴的快意感。

我們在理智上可以理解,

但在感情上無法原諒。

在這部細膩又燒腦的高分驚悚片裡,韓國老戲骨薛景求再現神演技!

03

趨利避害,追逐美好,

本就是人類的本性。

但是少有人關注那一派欣欣向榮之下的種種黑暗和不堪。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

倘若這個案件並未發生在現在這個媒體通訊極度發達的現代,

倘若江歌媽媽儘管傷心欲絕卻最終還是選擇了吞聲飲泣,

倘若江歌媽媽就算想要抗爭卻對當代意見環境的運行一無所知,

倘若網絡並沒有那麼發達無法保證大多數人參與到其中,

倘若......

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這個事件都絕不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能夠在一年之後以風暴之勢登上輿論的高臺。

然而假設只是假設,

所有的一切硬件軟件都健全,

所以也就註定了劉鑫一家不可能安然度過,

註定了這場網絡論戰的發生,

註定了法律和道德之間的矛盾再次被擺上高臺。

關於江歌案其實該說的都說的差不多了,

人們翹首以盼,

不過是在等一個結果。

這個結果,是對這個案件的最終關注,

更是對自己內心的的一個交代。

我們為什麼如此全力以赴倍加關注?

我很贊成一位網友發言說的,

是因為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江歌。

我們害怕自己所作出的付出不被正視,

甚至是故意忽略刻意扭曲,

所選擇喜歡的不被理解,

甚至是遭遇抵抗強加汙衊,

我們發自內心害怕的,

是當自己成為了那個仗義善良的江歌,

終於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卻沒有人願意對得起自己,

在危險的境地一轉頭,

身後孤立無援,甚至滿含惡意。

還要怎樣,才能對這個世界更加失望。

我們多害怕自己的付出得不到直視得不到等比的回應啊,

按勞分配早已不僅僅適用於市場經濟,

更早就根深蒂固地紮根在了我們的價值觀裡。

我們在努力平衡現實與道德教材之間的矛盾,

我們在努力得做一個好人。

就像《無間道》裡很經典的天台那一幕戲。

“我想做個好人。”

“行,跟法官說。”

然而事實是,我們能夠跟誰說?

或者說,等到做了好人,

你又是否真的有命去享受做好人的愉悅?

極端情況發生時甚至嚴重傷害到你身邊的人時,

你的內心是否真的毫無後悔之意?

得不到應有的回應甚至是起碼的肯定的付出,

在當代親人之間已屬難得,

真當奢侈到發生在他人身上,

早已金貴到堪比活化石,

偏偏還是得不到一個起碼的真相和肯定,

也實在不怪公眾如此萬眾一心誠惶誠恐。

在這部細膩又燒腦的高分驚悚片裡,韓國老戲骨薛景求再現神演技!

04

之前網上有一段很火的話叫做,

“哪有什麼現世安穩,不過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

在特定的語境中,

這句話可以說是足夠精煉又詩意了。

在大多數情況下,

我們少有人感知到這份被負重,

甚至說跟我們也關係不大,

但是起碼,請一定要記得。

不是下意識去否定去忽略,

也不是為了讓自己內心毫無虧欠而故意扭曲,

更不是強行出揣測為自己製造完美的無辜假想,

而是正正經經地放在心底,

該承擔時勇敢去承擔,

就算處理不好也要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最起碼也要用正確的方式去對自己的內心有一個交代。

擁有兩個人格的金炳壽在影片的末尾同樣還是得不到救贖。

在他的第一人格里,

奮不顧身救了非親生女兒恩熙,

看似和解的矛盾因為最後一句臺詞再次投下重磅。

記憶是會騙人的。

因為記憶從始至終都是一個人的所有物,

尤其是在沒有目擊者的情況下,

被各種因素影響加工定型,

從我們口中說出來的事實,

更是經由自主選擇甚至下意識迴避篡改出來的。

所以,潛伏著第二人格依然隨時可能暴發,

換言之,

這個世界並不是一派和樂,

結局也不是一味的就此美好下去。

想知道一個人的道德底色,

不要去看精心修飾過的表面,

去看ta下意識的選擇,

往往這種洞見更加傷人也更加直接。

我們每天都面對著無數個選擇,

針對這些選擇也擁有著遺忘的主動權,

但你不能一笑置之,

就此避而不談,

人總要有所揹負,

才能更清楚地記得來時路,

不忘記自己是經歷了什麼選擇了什麼才一步步走到今天。

我們不是空降到這個世界的這個維度的這個節點來,

我們回首不是也不應該是一片空白,

去銘記,去承擔,

這才是我們在這個世界應該活成的一顆,

勇敢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