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乾隆为何在四十三年为其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

yunyaling1987


乾隆帝名为爱新觉罗·弘历,满族人,在他25岁的时候登基,在位长达六十余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乾隆帝是清世宗雍正皇帝胤禛的第四个儿子,初期被封为和硕宝亲王。在乾隆六十年也就是1795年,弘历禅位于皇十五子爱新觉罗·颙琰。

后来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乾隆帝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而且年寿最高的皇帝。那么乾隆帝为何在四十三年为其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呢?

在圣旨中乾隆帝是这样写的”允禩,允禟等孽自由作,得罪已死,其子孙仍是天潢支派,若俱屏其宗碟之外,与庶民无异。当初办理此事诸王大臣再三固请,实非我皇考本意。其作何处理之处,着诸王满汉文武大臣各抒己见,确议俱奏” 乾隆帝其实对于皇叔这件事情,深感有愧,毕竟其皇叔的后代还是皇族后代,做个普通百姓实在是不合适,后来乾隆帝恢复了他们宗室的身份,并且让他们搬回了王府,而自己的亲叔叔胤禵也放了出来,给了他爵位。

其实每位皇帝在继位之后都会先整治一下朝纲。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也是为了避免有人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而在帝王世家,每位皇帝的皇位得以继承也是伴随着很多人的牺牲的,不过后来乾隆帝为其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不仅仅是为了他的叔叔胤禩平反,很多在雍正时期被诬陷的人以及宗室都被乾隆平了反。

这个时候乾隆这么做应该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做法,应该是学习他的祖父康熙的从政原则,为人宽大为怀,这也许也和乾隆从小接受儒家教育有关系。乾隆也想当一个伟大的皇帝,学习唐朝时期唐太宗的宽厚,开明,自己也想要创建一个贞观盛世。

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笼络人心了,为了赢得大家对他的支持。因为乾隆想做一个仁政爱民的明君,也想做好爱新觉罗家的当家人。他不光要得到民心,还要得到宗族的支持,这样他的皇权才能更加稳固。因此他恢复了他们的爵位,部分人甚至还恢复了官职。这种举动不仅缓和了皇室成员为争夺储位产生的历史矛盾,还安抚了宗室人心,乾隆的皇权得到了稳固。

那么乾隆为什么要替八阿哥平反呢?难道他就不怕背上一个不孝子孙的罪名吗?当然乾隆帝有他自己的办法。

如果乾隆帝他直接替八阿哥他们等人平反的话就会打康熙的脸,因为这就直接说明了康熙是错的,所以,这其中如何处理就显得很重要,乾隆要在拉拢人心的同时,也不能说康熙是错的。

那么这要怎么做才好呢?身为皇帝的乾隆不愧是德才皆备,他想了一个好办法,他找了一个合适的时机,然后下了一道圣旨,在这道圣旨里,他先表示了康熙对于胤禩与胤禟处理方式的赞同,继而又说他们俩也并没有犯太大的罪,可以宽容一点,还说康熙在晚年的时候也是觉得处理的不合适。

接着,他又表示自己已经在位几十年了,如果他不替他们平反的话就更没有人敢了,就这样,乾隆找了一个完美的理由替他们平了反,还维护了康熙的脸面,同时也给他拉拢到了人心。

不过,平心而论,在乾隆处理这件事上,我觉得是值得称赞的。乾隆这样做,也为爱新觉罗后世做出了表率。使宗室兄弟之间多了一丝温情。


无笔


乾隆不仅为胤禩平反,还恢复了所有遭到雍正严惩的皇叔们的爵位和宗籍,有人说,乾隆这样做是否定雍正的决策,是大不孝行为,其实乾隆这样做,和当时的政治背景有着莫大的关系。

(乾隆继位)

说起来,清朝经过康熙和雍正两朝皇帝的励精图治,到乾隆接手的时候,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再加上在交接王位的问题上,得到雍正很好的安排,因此比之前几朝皇权交接都要顺利。

乾隆在年少时与康熙有过一年的交集,可以说在他心目中,康熙是他的偶像,康熙的仁政也让他深受影响。

乾隆继位之前,由于得到雍正的保护,没有发生与前朝大臣互通往来的问题,因此在他继位后,没有可以用的心腹,只能遵雍正遗诏,任命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和张廷玉为总理事务大臣。

乾隆在几位大臣的辅佐下,对雍正的铁腕政权进行了一些反思,并整改了一些严厉的政策。

乾隆的举措立刻得到了朝野上下的拥护,据清人袁枚记载,乾隆元年,乾隆每下达一个诏令,都会受到朝臣和百姓的欢呼,甚至在民间将乾隆比作尧舜之君。

(康乾盛世)

乾隆想做一个仁政爱民的明君,也想做好爱新觉罗家的当家人。

他不光要得到民心,还要得到宗族的支持,这样他的皇权才能更加稳固。因此,他本着“亲亲睦族”的态度,为曾经被雍正圈禁的皇叔允䄉、允禵等人一一翻案,并解除圈禁,恢复了他们的爵位,部分人甚至还恢复了官职。

此举不光缓和了皇室成员为争夺储位产生的历史矛盾,还安抚了宗室人心,乾隆的皇权得到了稳固。

不过皇叔允禩和允禟两人却迟迟没有翻案。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才下谕旨恢复了允禩和允禟的原名,并入宗籍。

乾隆为何要拖这么久才为允禩和允禟翻案呢?

其实早在乾隆初年,乾隆本来想一并翻案,但是新帝继位,便不断地推翻先帝的决策,是极为不孝的行为。

(胤禩)

胤禩与胤禟当初和雍正争储时,是最为针锋相对的两个人,雍正恨他们恨到无以复加,不仅削除了他们的爵位和宗籍,还给他们改名“阿奇那”和“塞思黑”(猪和狗的意思),最后将他们永久圈禁在高墙之内。

如果乾隆在这件事上也否定了雍正的决策,那就相当于是当着天下人打雍正的脸,这事他不能做。

因此他一直在考虑怎么找一个借口既能维护雍正的颜面,又能为允禩和允禟两位皇叔翻案。

乾隆四十三年,老一辈也死得差不多了,历史伤痕也渐渐愈合。

乾隆适时地下了一道谕旨,先是说胤禩与胤禟就“心术而论”,“觊觎窥窃,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怨尤诽谤,亦情事所有”,以此肯定了雍正处理二人是正确的。

(雍正剧照)

然后又说胤禩与胤禟“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意颇悔之”,意思是说虽然这二人有怨尤诽谤,但没有大逆不道的行为,因此雍正到了晚年,也曾对此颇有悔意。

最后乾隆说:“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胤禩、胤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意思是说自己已经亲政四十三年,这件事情非常重大,我要是再不说,后世的人就更不敢说了,因此他为胤禩与胤禟翻了案,不光恢复了他们的名誉,还一并收入宗籍。

乾隆这样做,一方面也维护了雍正的颜面;另一方面,借口雍正晚年后悔当初对兄弟太过严厉,圆了他的心愿;最后也是显示自己“亲亲睦族”的宽大气度,为自己博个明君的好名声。

不过,凭心而论,乾隆在处理这件事上,的确是值得称赞的,毕竟在雍正及以前,宗室兄弟之间心狠手辣有之,尔虞我诈有之,唯独缺少一丝温情,乾隆这样做也是为爱新觉罗后世做出了表率。


张生全精彩历史


老实说,历史上的八阿哥其实是怪冤的。

在康熙在的时候,老爷子拼命地打压他,让他毫无出头之日;老爷子不在了,老四拼命打他,最终落了个凄惨的结局。

说真的,其实康熙也并不是怎么特别讨厌或痛恨老八,事实上,八阿哥的母亲地位很低,但康熙并没有因此而看轻他。

相反,八阿哥从小到大受到的恩宠比别的阿哥还要多,比如封贝勒爷,在同年龄段的阿哥中,八阿哥是最早的。

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八阿哥好学、脾气好、善解人意、会做人有关吧?



也正因为如此,在太子第一次被废时,康熙令众臣推荐一个阿哥为储君,结果大学士马齐等都推了八阿哥。

然而,康熙却出尔反尔,绝不承认,因为其本意是希望众臣重新推举废太子,没想到居然是八阿哥!

由此,八阿哥悲惨的大半生,就是因为这个推举事件开始了。

论事实,这事真不能怪八阿哥,毕竟,这是民主形式,八阿哥也是民心所向啊。

康熙认为八阿哥不能继位,并不是因为他的母亲出身低,而是认为他太柔弱,会被群臣所制,这是他绝不愿意看到的。

其次,八阿哥是个妻管严,子嗣太少(只有一个),这也是康熙不同意八阿哥为储君的理由之一。

于是乎,为了防止群臣再度拥护,康熙之后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八阿哥,其目的就要让八阿哥和群臣明白——我绝不会选老八为储君,就死了这条心吧!



等到雍正继位后,其对八阿哥的影响力还是颇为忌惮的。早在康熙末年的“九王夺嫡”中,闹事对风头正劲又结党的八王党十分厌恶。

但是,其继位后,却用了个欲擒故纵的把戏,先把八阿哥和十三阿哥同时封为亲王、总理大臣,但这个意义却是两样的。

对老十三,雍正是真心信任并重用,但对老八,却是明升暗贬,处处使绊子,有意要抓他的把柄。

结果,不管八阿哥做什么,雍正总是要挑他的刺,八阿哥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终,在雍正四年正月,八阿哥被革去王爵,开除宗籍,交宗人府囚禁于高墙之内,其福晋也被命自尽,并挫骨扬灰。

之后,八阿哥被改名为“阿其那”,同党九阿哥被改名“塞思黑”,大意是猪狗之类。



这还不解恨,最终八阿哥允禩并定罪40条、九阿哥允禟定罪28条,两人在雍正四年八月与九月相继死于非命。

从这个角度上说,雍正杀弟大体是可以成立的。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也就是近半个世纪后,乾隆发布了一道谕旨,其中说:

就“心术而论”,允禩与允禟“觊觎窥窃,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怨尤诽谤,亦情事所有”, 但“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意颇悔之”。

因此,“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允禩、允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

乾隆的话说得还是很中肯,“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



讲真,这么个大冤案,乾隆又离得最近、威望最高,他都不敢平反,试问后代子孙谁敢?

由此也可看出,乾隆对老爹当年骨肉相残的举措其实是颇有微词的。

最终,八阿哥、九阿哥被恢复原名,子孙也归入宗籍。

迟到的正义也是正义,虽然晚了点,但也算是为允禩和允禟恢复名誉了。


坑爹史册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乾隆并不存在给胤禩平反,只是减轻了他的惩罚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下乾隆实录。在《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一千四十八》记载了乾隆四十三年关于胤禩的处置,也就是“平反”诏令。原文如下

『皇祖第八子允禩、第九子允禟、居心险诈。结党妄行。罪皆自取。皇考尚不忍重治其罪。仅令削除谱牒。更改其名。以示愧辱。就两人心术而论。其潜蓄觊觎窥窃之谋。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伊等怨尤诽谤。亦属情事所有。盖伊两人、未尝无隐然悖逆之心。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是以皇考虽明暴其罪状。犹为曲示矜全。圣心如日在天。固众所共仰也。迨皇考晚年。屡向朕谕及此事。辄愀然不乐。意颇悔之。若将留以有待者。朕即位之初。深有念于孔子三年无改之言。未敢遽易成案。今临御四十三年矣。近降旨复睿亲王封爵。及仍给还功绩诸王原封爵号。因念宗藩远派。既为核实酬庸。而近属本支。岂宜略而不办。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亦无敢言者。所有允禩、允禟、二人。自不合还其原爵。仍当复其原名收入玉牒。两人子孙。亦当一并叙入。并著军机大臣、会同宗人府。查明应入支派。列谱呈览。朕此举、实仰体我皇考当日仁心。以申未竟之绪。谅皇祖、皇考、在天之灵。亦当愉慰也。』

这篇诏令分了几层意思,第一,开篇明确了胤禩罪很大,这就是定性,我们知道,“平反”是做无罪处理,并恢复原来的待遇和名誉。这篇诏书显然没有这个意思。第二,说雍正后来对把胤禩削爵,除籍,改名的事情颇为后悔,把补救措施留给了乾隆。第三,乾隆觉得此事不能一下子办,拖了四十三年才办。第四,鉴于胤禩确实有罪,爵位就不给恢复了,只是恢复胤禩名字,重新加入宗籍。第五,告诉祖宗,乾隆的任务完成,他们可以安息。

继续查《清史稿》,可以发现在雍正十三年冬十月,有如下记载『冬十月癸亥赏阿其那、塞思黑子孙红带,收入玉牒』,由于雍正已经在当年八月去世,此时在位的是乾隆。乾隆在雍正死后两个月,就把胤禩和胤禟的子孙赐红带子,所谓红带子阿哥,黄带子觉罗,清朝皇族区分为宗室、觉罗。由清太祖努尔哈赤之父显祖塔克世起算,太祖及其兄弟以下子孙称“宗室”,腰系黄带子。塔克世之叔伯兄弟支系则称为“觉罗”,腰系红带子。革退宗室者系红带,乾隆用一个“赏”字来表明自己把他八叔九叔的子孙赏回觉罗,是大恩典,但此时没有“平反”的意思。

进一步查乾隆实录,在《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一千五十》记载『(乾隆四十三年)军机大臣等遵旨覆奏、查允禩、允禟子孙。现在圈禁者。惟允禟长子弘晸。其余两家子孙。俱系正蓝旗官兵看守。不准出外行走。应将弘晸释放。并彻看守官兵。至所有女、孙女。年长者已嫁。未嫁者俱幼。报闻。』原来胤禩和胤禟的子孙要么被圈禁,要么被监视居住,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从雍正年间算起),至此方得解禁,而且只是解禁,没有恢复爵位,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爵位了,成了普通的旗民。

所以,我认为乾隆对他的八叔和九叔没有什么好感,否则从他前面的圣旨来说,他连得罪了世祖皇帝的睿亲王多尔衮都能平反,他的亲叔叔们怎么就不行呢?从他即位起,事情过了四十三年,才给了这么个意见,一般皇帝,干得长的,也就二三十年,假如挂了,谁来做这事,乾隆估计自己也没想到能干这么长时间,可能人老了,心也慈悲了,想起把这事办了,才有『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但是其处理结果,实在担不得“平反”二字。



青史拾贝


其实,如果大家仔细查看历史的话,就会发现在乾隆四十三年时,乾隆不仅给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还给九阿哥胤禟也平反,将他们都改回原本的名字,还恢复其宗室身份。

不仅如此,对于当年的多尔衮、多铎、豪格等人,乾隆也下诏对他们进行翻案,恢复其宗室身份,还特意安排他们的后人承袭爵位。

并且,乾隆还亲自册封满清八大宗室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自此,满清八大铁帽子王的说法也才正式形成。

对此,很多人肯定会很好奇,乾隆为什么要对这些曾经被皇帝打倒的人全部平反呢?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说乾隆不喜欢父亲雍正这种苛刻的执政方法,也知道八阿哥等人都是冤枉的,因此他便效仿康熙实施仁政,对以前的父祖辈的政敌都进行平反,借以此来笼络人心。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问题是,乾隆想实施仁政,想笼络人心,在他刚登基时就可以实施,或着在登基几年或十几年时都可以实施,为何偏偏要等到当皇帝的第四十三年,而且偏偏要在这一年进行大规模的平反运动,这显然不是简单的实施仁政,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其实,对于政治人物来说,他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其政治的需要。换句话说,都是为达到自己的某个政治目的,并不是单纯的心血来潮或同情某人而做出的举动。

那么,乾隆大规模的平反背后,究竟是有着怎么样的政治目的呢? 这个还要从乾隆四十三年发生的一件事情说起。

在这一年,乾隆正好68岁,恰好当年的康熙正是68岁时去世的。乾隆在登基之时,处处把自己拿来与康熙对比,现在康熙在68岁时去世,乾隆在68岁时虽然身体看起来还很不错,但总免不了会让大家担心,因为之前清朝的皇帝,就没有人能够活过68岁。

当然,对于大多数臣民来说,乾隆能不能活过68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乾隆至今还没有立皇太子,也没有像雍正那样提前写下传位诏书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

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如果乾隆突然去世,该由谁来继承大统呢?要知道乾隆当时还有5个成年儿子呢!

根据史书上记载,在嘉庆被立为皇储人选之前,乾隆只明确对两个儿子表示过要立为皇储,一个是富察皇后的大儿子永琏,他在乾隆刚登基时,就被乾隆帝密定皇储缄其名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但可惜的是,永琏在8岁时就因病去世。

后来,在乾隆十年的时候,富察皇后又生下第二个儿子永琮,乾隆本打算立他为皇太子,结果永琮在两岁时就不幸夭折。这两个皇储人员的意外去世,让乾隆也是深受打击,所以此后他再也没有想要立太子的想法。



当然,当时乾隆还年轻,所以也没有人去过问和干涉这个事情。但问题是时,等到乾隆四十三年时,乾隆已经活到康熙去世的年龄,却还没有表示出要立谁为太子,臣民们自然就开始议论纷纷,尤其是那些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汉族大臣和读书人们。

于是,这一年从开始,几乎每次在朝堂之上,都会有人提到这个事情。甚至到后来,还有人直接公开上书要求乾隆立皇后和太子,这搞得乾隆非常被动。因为,整个朝堂之上,帮助乾隆说话的人实在太少。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乾隆感觉到有些孤立无援。

因此,乾隆开始把目光投向宗室,他希望能够从宗室获取支持力量,以此来压制朝臣。但问题是,满清宗室从顺治帝开始,就不断受到皇帝的打压,尤其是雍正上位后,从灭八王、到“三大政”、“摊丁入亩”等,严重损害宗室们利益。

等到乾隆上台后,虽然没有像父亲那样严厉打击宗室,但也没有对他们有过多的恩惠,双方基本上是进水不犯河水。在这种背景下,这些宗室自然很难对乾隆有什么感情,所以对于当时乾隆的处境,他们基本都是无动于衷,甚至还暗自高兴,总而言之,你也会有今天!

最终,乾隆为拉拢宗室这股力量,便开始大规模的进行平反运动,那些被以前皇帝打击的宗室们,都先后获得平反,他们的后代,都重新得到爵位和重用。不仅如此,乾隆还特意册封“八大铁帽子王”,让这八大宗室的权力和地位凌驾于所有朝臣和亲王之上。

这一年,可以说是满清宗室从入关以来,最扬眉吐气的一年。因此,他们自然对乾隆感恩戴德,于是纷纷转而支持乾隆。在这种背景下,乾隆便开始着手全力打击那些要他立太子的臣民,他先是下令将那位公开上书要求自己立皇后和太子的人处死,接着又借文字狱,把好几个大臣都给干掉。

自此,被闹得沸沸扬扬的立太子事件才总算得到平息,朝臣们经过这一番教训,再也不敢过问乾隆立太子的事情,乾隆也不用再遭到来自臣民们的压力。直到乾隆六十年,他才立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从这层意义上说,乾隆给八阿哥等人平反,就和当初雍正严厉打击他们一样,都是为巩固自己的权力。


我是赵帅锅


乾隆皇帝为几个叔叔平反有着区别。

乾隆登基以后释放了关押的老十和老十四,这二人是雍正死对头,但是老十背后的遏必隆家族和老十四亲兄弟身份,所以二人没有向老八,老九下场惨,乾隆登基释放被关押的叔叔也是为了缓和人们对雍正迫害兄弟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为了显示乾隆皇帝为人宽厚,此世对于乾隆来说皇位没有威胁,叔叔们年事已高,而且囚禁多年势力瓦解干干净净,对乾隆没有威胁,还能换得好名声。

老八和老九的平反是乾隆十几年以后的事了,这二人是雍正死敌,二人死也是很惨,乾隆也不敢过早的平反,会造成雍正迫害兄弟负面影响加深,多年以后二人的影响逐步淡化,乾隆平反二人只不过是为了团结皇族内部,做做样子罢了,毕竟二人死了二十多年了,乾隆也为了维护雍正形象,说出了雍正有意平反二人,同时也巩固了乾隆皇位,乾隆用这样手段使得皇室成员对乾隆认可,官员百姓更加爱戴这样宽厚君主。


武藤游戏7


真实的历史并不像《雍正王朝》展现的那样!其实八阿哥胤禩在雍正四年就死去了,当然也是按照“谋反”的罪名!

乾隆上台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励精图治,实现了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同时与自己的父亲雍正不同,乾隆没有统治的危机,政策就比较缓和!

乾隆为什么在四十三年为自己的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呢?

1.乾隆的“平反”政策由来已久!

雍正在任上劳累过度死亡,乾隆顺利继位登基,成为了新任的皇帝。

乾隆继任以后,就接连出台了许多的政策,相对于雍正时期的严厉,他的许多处置方式颇为柔和。他不仅在老爹制定的政策上进行改变,而且从他当上皇帝开始,就接连不断的给自己的一些族人平反,只是碍于老爹去世没多久,所以才没有对雍正当年最大的对手八阿哥胤禩“平反”!

2.乾隆为了突出自己对族人的关切!

终于,到了乾隆四十三年,这一年的乾隆已经68岁了。这么些年,他给人“平反”的事也没有少做,看着还有自己的叔叔悬在谋反的耻辱柱上,他就又动了心思。


首先,乾隆肯定了雍正对八阿哥胤禩的定论,说自己的老爹做的对。然后,话锋一转,说道错虽然有错,但是如果我现在不给叔叔们说句话,估计以后也没有人敢给他们说句话了。

所以,乾隆就恢复了八阿哥胤禩的宗籍,得以让其进入宗族。完全展现了乾隆关切族人的良好形象!

3.乾隆为了树立高大的个人形象同时粉饰太平!

乾隆四十三年,68岁的乾隆不仅仅给自己的叔叔八阿哥胤禩平了反,而且他还给前朝的袁崇焕平了反。

究其原因,不外乎此时的乾隆为了展现自己的宽广胸怀和此时的太平盛世!


归根结底,已经将要迈入“古稀之年”的乾隆想在自己的功劳簿上多添上几笔,所以就把以前所有的陈年旧事翻出来,可以“平反”的,也都平了反!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雍正上位后,打压曾经的对手,将自己的兄弟整得惨不忍睹。乾隆当皇帝不到两个月,就颁布谕旨,开始给雍正的政敌平反。

胤禟与胤禩的后代又成了皇族,搬回王府,重新过上贵族的生活;胤䄉也被放了出来,还给安排工作;胤禵不仅重获自由,而且得到乾隆赏赐的公爵、府邸和钱财。等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彻底为胤禩平反,恢复胤禩的宗室身份,并录入玉蝶。

在清朝强调以孝治天下,乾隆给胤禩等人平反,完全是与雍正对着干,那他为何还要这样做呢?

乾隆的内心深处,对雍正有着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他看不上父亲带有法家风格的执政思路

乾隆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崇拜的是施行“仁政”康熙。康熙是很有人情味的皇帝,不仅有政治手腕,而且为人比较宽厚。弘历第一次见康熙,就发自内心地觉得亲切。

乾隆能够当上皇帝,与康熙也有间接关系,爷孙两感情不错。既然胤禩等人是康熙的儿子,乾隆看在爷爷的份上,可以酌情考虑。

雍正的个性与康熙截然相反,弘历在他面前,就像贾宝玉在贾政面前一样,只觉得害怕,不觉得亲切。对于雍正,乾隆在上位之前就已经颇有不满。

弘历曾写过一篇议论文——《宽则得众论》,论述如何做一个好皇帝。他说做好皇帝的第一条标准就是宽容大度,“包荒纳垢,宥人细故,成己大德”,容忍臣子的“小毛病”才能赢得民心。

这篇文章是在隐晦地批评雍正。雍正对兄弟残酷,对臣子严苛,许多人已经心生不满。弘历不敢直接抨击雍正,只能将自己的想法通过文章隐晦地表达出来。他一登基,就反雍正之道而行之。

乾隆想笼络人心,做历史上最成功的帝王

新天子登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争取大家对他的支持。乾隆要赢得人心,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给别人尝到甜头。

被雍正打击过的皇族,一个个都噤若寒蝉,如同惊弓之鸟。乾隆将他们释放,让他们重获新生,这个举动很自然就能让他们对新天子感恩戴德。其他皇族看到乾隆的宽厚,也会有人由观察转为拥护。

乾隆曾系统地研究过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帝王,他将李世民视为自己的楷模。李世明治国理政的特点是什么呢?宽厚、开明。所以乾隆也想做一个宽厚开明的帝王。要开明不能只停留于口号,还要用真实案例佐证,所以,乾隆善待雍正的对手能起到一个榜样作用。

任何一个皇帝,不管多么伟大,总会出现弊端。要青出于蓝,就要勇敢地除旧布新。事实上,清朝前期几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都否定过前任,对原有的制度进行过革新。

雍正雷厉风行的措施,解决了康熙留下的问题,却过犹不及。乾隆要有所作为、想当最有成就的帝王就必须突破雍正的框架、纠正雍正走跑偏的赛道。

雍正处理“八爷党”案件时,将胤禩等人赐名“阿其那”、“塞思黑”,全家被开除宗籍,成为庶民,明显量刑过重。爱新觉罗家族成员衣食无着,很不利于皇家形象,乾隆有必要重新评估。

总评:乾隆作为爱新觉罗家的话事人,要照顾对自己没有威胁的家族成员,有必要为胤禩等人平反;作为大清的帝王,乾隆为胤禩等人平反是为了感天动地,为了青出于蓝,为了彪炳史册。


秋媚读史


乾隆想做一个仁政爱民的明君,也想做好爱新觉罗家的当家人,这一年他陆续为曾作为清朝最震荡性案件主要人物,多尔衮、多铎、豪格、允禩等人进行平反,将这些人物或配享太庙或是恢复宗族地位。这里最敏感曾备受关注的人物要属曾经在“九子夺嫡”表现强势的八阿哥允禩和其庞大的支持阵营的相关人物。皇叔允禩和允禟两人却迟迟没有翻案。这个“八阿哥”曾经因为绝对的支持力量让康熙一度废立太子中十分被动,甚至被气得老泪纵横。在两度废立太子时,八阿哥甚至以绝对优势得到了广泛支持。这也为雍正登基后首先处理“八阿哥”问题埋下了伏笔,原因就是在他爸爸雍正时期,八阿哥可谓是和雍正斗争最为激烈,也是一直被雍正打压的皇子,如此大规模的平反已经有人在闲言闲语,如若在为八阿哥一齐平反,肯定有人说他不孝,推翻雍正决策,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所以在经过深熟虑后决定过几年再说,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才下谕旨恢复了允禩和允禟的原名,并入宗籍。乾隆四十三年,老一辈也没得差不多了,历史伤痕也渐渐愈合。 乾隆适时地下了一道谕旨,先是说胤禩与胤禟就“心术而论”,“觊觎窥窃,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怨尤诽谤,亦情事所有”,以此肯定了雍正处理二人是正确的。然后又说胤禩与胤禟“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意颇悔之”,意思是说虽然这二人有怨尤诽谤,但没有大逆不道的行为,因此雍正到了晚年,也曾对此颇有悔意。



乾隆这样做,一方面也维护了雍正的颜面;另一方面,借口雍正晚年后悔当初对兄弟太过严厉,圆了他的心愿;最后也是显示自己“亲亲睦族”的宽大气度,为自己博个明君的好名声。


大老二爷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乾隆为其叔叔八阿哥平反是有其用意的。

一、彰显他气量大度,让世人认为他是个仁慈的君主。

乾隆的八叔九叔因为参与了八王议政、唆使弘时暗害乾隆,这一切的事情是有的,当然这和雍正为了加固手中的皇权所使用的手段也有很大的关系,皇位自古便是胜者为王败者寇,乾隆作为雍正的儿子,皇位的胜出者,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对他的影响已经是微乎其微了,所以他为阿奇那(他八叔)塞斯黑(他九叔)恢复名誉,人都已经死了,政治也稳定了,现在的平反就给世人的映像是他是个气量大度、仁慈的君王。所谓帝王心性就是这样了。

二、为了皇室的团结,也是给自己的后代子孙的权位争夺敲响警钟的同时,做一个榜样。

乾隆登基以后,不光是给他的八叔和九叔平反,还给多尔衮、多铎、豪格等人也进行了平反。

乾隆在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正月时发布谕旨,其中说,就“心术而论”,允禩与允禟“觊觎窥窃,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怨尤诽谤,亦情事所有”,再次肯定了雍正对允禩和允禟的处理是正确的。但是,乾隆说到这里时,突然口气转缓,说允禩与允禟“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意颇悔之”。因此,“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允禩、允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

乾隆的这些话表达了什么意思,他的父亲雍正的做法是正确的,不过皇室相残他的父亲也是有悔意的,只不过不得不做,我作为他的儿子帮他做。允禩和允禟其实最后就是让雍正暗中给残害了,这一点能瞒过老百姓,但是瞒不过朝廷和皇室的人。他这样说既表达了他父亲的悔意又表达了自己的仁慈,

现在已到晚年的乾隆深深的懂得当时斗争的残酷,因为他就是亲历者,这种毫无亲情可言的兄弟关系的冷漠,自己的后代之间也会发生,他现在的平反不但能给自己的儿子们敲响警钟,还能维护皇室进一步的团结。况且阿奇那塞斯黑的意思是猪、狗。做为皇室的象征龙,怎么会跟这种称谓联系在一起呢?皇室的正统与威严也是需要维护的,他们之间再怎么斗争那是家事,是不能跟猪狗扯上关系的。试想如果长久这么下去,是否会淡化百姓中皇室的威严呢?所以说乾隆为允禩和允禟的平反是有原因的,既能表达自己的仁慈、父亲的悔意,还能维护皇室的团结与威严,这一切的平反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权威已经巩固,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这就是我的理解,希望喜欢的朋友点赞评论关注我,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