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王興欲加碼,美團單車不再“坐以待斃”?​

王興欲加碼,美團單車不再“坐以待斃”?​

文|鋅刻度 鄧曉進 許偉 陳鄧新

2019年11月21日,美團公佈了2019年第三季度的業績。

財報顯示,美團Q3總營收275億元,淨利潤為19億元。在這份拿得出手的財報發佈之後,美團CEO王興在電話會議中,明確地提到了:“我們的共享單車是明年核心的一個投資的領域。

自去年4月以27億美元接盤摩拜單車之後,給美團帶來的負面影響如烏雲籠罩。這次收購完成後,不到一個月淨虧損就超過4億元。

以至於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對於共享單車的問題,美團的策略可以用兩個關鍵詞來形容:收縮和低調。

而這次久違的高調,讓業界沸騰。

有人說,美團業績上升,底氣足了;有人說,在共享單車市場份額上美團已經被拉開了距離,再不出手就真的輸了……

美團接盤摩拜之路如履薄冰

2018年12月,對於中國昔日的兩大共享單車巨頭來說,註定是特別的。

這一年的12月4日,ofo的創始人戴威,收到了“限消令”,加入到失信被執行人的行列。上千萬用戶排隊退換押金,讓戴威從天選之子跌入低谷,成為業界圍觀的最苦逼創業者。

而與此同時,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瑋煒辭去摩拜單車CEO職務,跟隨她一起離開的還有15億元人民幣。一個“80後”,只用了3年時間就成了億萬富翁,跟戴威的境遇比起來簡直是“冰火兩重天”。

王興欲加碼,美團單車不再“坐以待斃”?​

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瑋煒

當然,也就在摩拜原始團隊紛紛退出的時候,摩拜單車未來的故事也交由美團單車來書寫了。

美團因共享單車承受的重壓,超出了其預期。

美團在收購摩拜的近10個月中,股權變更、原團隊退出、裁員、從微信下線……直至2019年1月23日美團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王慧文發佈內部信,宣佈摩拜單車正式更名為美團單車,美團App成為其唯一入口。

這一系列將摩拜融入美團的動作,是必須的,但是也讓美團付出了巨大成本。

首當其衝的就是折舊費用。

截至2018年4月30日數據,摩拜單車共有4810萬名活躍單車用戶及710萬輛單車;當月,摩拜擁有2.6億次騎行,每次收入0.56元,總收入1.47億元,折舊3.96億元,經營成本1.58億元,總虧損4.07億元。

而隨著閒置、待維修檢查的單車越來越多,美團在這方面的費用在一段時間內還在持續增加。這帶來的後續影響也直接反應到了美團2018年第四季度的財報中:收入為198.03億元,毛利為44.81億元,經營虧損為37.35億元。

其實,2018年4月4日收購摩拜100%股權起,摩拜貢獻的收入為15.07億元,同期帶來虧損45.5億元,摩拜單車業務被併購9個月中形成的虧損佔美團點評全年虧損額的41%,摩拜單車成為了美團虧損中的重災區。

面對困境,美團採取了收縮戰略。關閉了所有的國際業務,將重點放在中國國內市場。裁掉了亞太市場運營團隊,並在亞洲以外地區進行更多裁員。

美團CFO陳少暉曾表示,作出這個決定是因為美團計劃進一步減小摩拜的運營虧損。但止損僅僅是美團解決摩拜經營壓力的一種最直接簡單的方式。

戰略收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降成本增效益,盈利始終是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在經歷了一輪行業洗牌之後,活下去的道路很明晰了,一味低價的策略也走到了終點。2019年7月,美團單車漲價了。起步價從1元漲至1.5元,時長費不變,維持每15分鐘0.5元的價格。

而漲價已經在三個月前成為了行業共識。

今年4 月,哈囉單車、小藍單車陸續宣佈調整北京地區的計費規則。哈囉單車從 4 月 15 日起實行新的計費規則,每 15 分鐘 1 元。小藍單車計費標準為:起步價 1 元/ 15 分鐘,時長費為0. 5 元/ 15 分鐘。

到了10月,美團單車迎來了第二次漲價,以北京為例,全部車型新的計費規則為,30分鐘之內收取1.5元,超出30分鐘,每30分鐘收費1.5元。而這一次漲價,又是所有共享單車平臺的一次集體行動。

兩次漲價之後,一位長期使用共享單車的用戶告訴鋅刻度,價格上漲之後,算下來比坐公車要貴了。

是煙霧彈,還是要大幹一場?

在共享單車領域處於頹勢的美團,為何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突然高調宣佈明年要重點發展共享單車業務?是煙霧彈,還是要大幹一場?

這就要從美團收購摩拜單車的初衷談起了。

摩拜單車為重要的線下入口,在王慧文看來,除了財務模型不太好,這基本就是個完美的生意:“不僅高頻剛需,它的流量來自於線下,自帶曝光,基本不需要營銷成本了,何況摩拜是有規模效應的,還有政府准入。”

王興欲加碼,美團單車不再“坐以待斃”?​

美團高級副總裁王慧文

換而言之,作為“高頻剛需”的摩拜自帶流量,當美團App代替摩拜App和微信掃碼成為其國內唯一入口,也就意味著美團擁有了這一部分線下流量。

而在用戶掃碼借還單車這一過程中,必然會經歷"觀看點擊"、"信用免押"、"結賬付款"這三個過程,它們又分別對應"廣告"、"金融"和"支付",這三塊業務正是當下互聯網企業爭奪的重點業務。

那麼,作為線下入口的共享單車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但讓美團始料未及的是,當時以為“共享單車企業不太好的財務模型只是現狀”,後來卻成為了讓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共享單車僅僅依靠押金賺錢的模式並不成立,而依靠騎車費和廣告收益獲得盈利也不容易。

如果一家企業如果沒有足夠的利潤支撐運營,必然很難穩定和長久的發展下去。

自2017年開始,酷騎、小藍、町町、悟空等共享單車企業集體倒閉、破產,以及用戶押金擠兌現象頻發都是實證。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被美團寄予厚望的摩拜單車業務自然是沒能達到預期。

要知道,2018年美團淨虧損85.2億元,其中由摩拜業務帶來的虧損就高達45.5億元,佔了一半多。以此來看,共享單車業務反而成為了美團的“拖油瓶”。在此情況下,做出收縮單車業務的決定也就不難理解了。

同理,美團單車業務的發展出現轉機,以至將成為“明年核心投資領域”則是基於美團今年第二季度及第三季度整體盈利、新業務能及時止損且營收轉正的基礎之上。

對此,王興表示,美團在過去幾個季度一直都在改善經營效率,減少虧損,並且在不同業務板塊之間協調資源。而未來,“美團將在具備成長性的新業務上加大投入,也會加大在單車業務上的投入以帶來更多線下曝光。”

既然線下流量如此重要,作為流量入口的單車業務在經過業務調整後又有了顯著起色,那在自家主營業務獲得連續兩個季度盈利的情況下,繼續向看好的項目加註又何樂而不為呢?

看來這一次,王興真的是要大幹一場。

決戰共享單車下半場

王興欲重返戰場,然而共享單車市場卻早已變天。

潮起創始人、互聯網分析師于斌公開表示:“摩拜、ofo在過去數年間不計代價的纏鬥,以及過於粗放的發展策略,最終導致共享單車的雙巨頭格局逐漸成為過去式。”

當前,共享單車市場由昔日ofo、摩拜雙寡頭主導的上半場,進入哈囉單車、美團單車、青桔單車三足鼎立的下半場,競爭依然激烈與殘酷。

2019年6月5日,廣州共享單車招標結果顯示,美團單車、哈囉單車與青桔單車中標,其餘品牌出局。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9月11日,哈囉單車在廣州投放10萬輛單車,用戶總騎行次數約3000萬次,兩個月內率先完成佈局。

今年7月底,北京市只有哈囉單車、美團單車、青桔單車、ofo單車與便利蜂單車這5家公司被納入監管,意味著其餘品牌也出局了。

事實上,共享單車變成了互聯網巨頭之間的遊戲,唯有它們依然在全國持續投入:阿里巴巴旗下的哈囉單車從低線城市起家,逐步上躍高線城市,2019年終於覆蓋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而摩拜單車正逐步置換為美團單車,小藍單車則被替換為滴滴旗下的青桔單車。

這場廝殺,哈囉單車的打法是開拓增量市場,美團單車的打法是守住存量市場,自然美團單車被哈囉單車反超了。

哈囉出行聯合創始人李開逐於今年年初宣稱:“哈囉單車佔據一半市場份額,目前排名第一。”

QuestMobile發佈的《2019中國移動互聯網半年大報告》顯示,哈囉單車月活規模達6300萬,而美團單車月活規模為4898.7萬。

倘若美團單車明年的打法由防守轉為進攻,主戰場會在哪兒呢。

王興欲加碼,美團單車不再“坐以待斃”?​

美團單車

一名共享單車公司前高管告訴鋅刻度:“角力下半場,除了拼投放份額與精細化運營,更為重要的是抓住共享電動車這個新的賽點。”

從2018年起,共享電動車在資本的推波助瀾之下掀起一場出行的革新。

電動車相比自行車,優勢為速度更快、里程更遠、省力便捷,劣勢為投入成本較高、價格較高、維護難度提升。

不過,共享單車經過兩輪漲價後,價格優勢就沒有那麼明顯了。

譬如美團單車前30分鐘為1.5元,考慮到學校、街道等應用場景多為3公里的短途,兩種出行方式的耗時都可控制在30分鐘內,共享電動車只比共享單車貴0.5元,也在用戶的承受範圍內。

目前,哈囉與滴滴在該細分賽道佈局超前。

哈囉成立了子品牌哈囉助力車、滴滴推出街兔電單車品牌,雙雙切入戰場,而美團也順勢跟進了該業務,不過未獨立運行,重視程度明顯不及前兩者。

而明年隨著美團的資源傾斜,在共享電動車領域的擴張步伐加快,哈囉、美團與滴滴的“三國殺”必將更為慘烈。

王興做好準備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