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于謙:老北京人的面子是金不換的

于謙:老北京人的面子是金不換的

導讀:前幾天在朋友推薦下看了于謙老師寫的書《玩兒》,其中有一句話太喜歡了,老北京人的面子是金不換的!簡直愛死了,然後就迫不及待的寫下了這篇文章。

生在北京,長在北京的孩子們,打小兒就接受的是“京式教育”。慢慢地,等孩子長大成北京人了,“有裡有面兒”也就刻在北京人的骨子裡了。

于謙:老北京人的面子是金不換的

“京式教育”
要說咱北京的家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刀子嘴豆腐心”。自家孩子犯錯了,罵起來絕對不含糊。但您放心,罵歸罵,但絕不刻薄。

于謙:老北京人的面子是金不換的

北京孩子要是在外邊打架了或是散德行了,無論原因先提溜回來一頓教育。該嚴厲的時候,北京家長絕對不含糊,這樣孩子才會明辨是非。

于謙:老北京人的面子是金不換的

雖說是一頓教育臭罵的,有時候來氣了還會給兩下子。但北京家長那真是打在你心痛在我身,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跟孩子一塊哭的場景經常能看見。

于謙:老北京人的面子是金不換的

但是絕對不會當著外人面管教孩子

但是孩子要是做了什麼好事,北京家長也不會怎麼誇他,只會說:“這是你該做的”!但家長一出門,恨不得逮誰跟誰說自家孩子做好事了。

于謙:老北京人的面子是金不換的

北京家長最大的特點,就是會讓孩子從小就負責買早點、打醬油這樣的小事。倒不是為了能偷那幾步的懶,而是讓一個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于謙:老北京人的面子是金不換的

也正因為北京家長這刀子嘴豆腐心的“京式教育”,讓北京孩子們長大成人之後還是講德行,不能讓別人挑眼,時刻提醒自己要做到“有裡有面兒”。

于謙:老北京人的面子是金不換的

有裡有面兒

有人說北京人的“有裡有面兒”是北京的規矩,其實在我看來不是。這是北京孩子從小在規矩上悟出來的,但可以說想做到可並不容易!

于謙:老北京人的面子是金不換的

有裡

裡,是裡頭的意思,也就是北京人的內在。大都是小時候就在長輩身上學來的規矩,這規矩也是容括了言行舉止,都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

于謙:老北京人的面子是金不換的

只要您講德行,甭管北京人外地人,都得給您豎大拇哥!咱先來說說這言行舉止上的規矩,我要是漏下哪個還得麻煩您補充一下~

于謙:老北京人的面子是金不換的

言行

見面甭管是碰到誰了,您得叫人;

跟別人說話得說“您”,第三人稱“怹”;

張嘴閉嘴要說:“勞駕”、“麻煩”、“謝謝”

說話的時候得時刻注意嗓音和場合

行為不能讓對方感到不舒服才是最好

  ...

于謙:老北京人的面子是金不換的

舉止

站有站相,挺胸抬頭,直視對方

坐有坐相,坐著不叉著腿,長輩面前不蹺二郎腿

女孩子不許歪著身子倚靠在門框上

不能反手給人盛飯或是倒茶倒酒

出去串門絕不能亂翻亂拿別人家東西

入座得等長輩先坐下

跟街坊借來的藥鍋不能主動去還,得等別人來要

  ...

于謙:老北京人的面子是金不換的

飯桌上

吃飯的時候絕對不能吧唧嘴

長輩動筷子之前,晚輩不能先動筷子

夾菜的時候不亂攪和,多愛吃也不能老夾

筷子不能豎著插碗裡

不咬筷子更不能用筷子敲碗

給長輩敬酒的時候杯子要低,怹放杯了自己再放

  ...

于謙:老北京人的面子是金不換的

有面兒

裡子是對內在的要求,那這個外就是對外的待人接物了。這個面兒不光是要給足別人面子,自己也得要面子。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可得明白。

于謙:老北京人的面子是金不換的

北京有這麼句俗語:“甭管怎麼這,咱大面兒上得說得過去

”。這說得過去也就是既要給對方留面子,也不能讓自己丟了面子。  

于謙:老北京人的面子是金不換的

您別看說得輕巧,但實際上可講究著呢。咱就說請別人吃飯吧,有句老話說的是:“三天為請,兩天為叫,當天為提溜”。您看看,請客吃飯都不是那麼容易的。  

于謙:老北京人的面子是金不換的

要是接待一位特別不喜歡的人,就連一舉一動都讓您看不順眼。

那北京人可能會在心裡罵上兩句,但是面兒上還是得過得去,該熱情熱情,該客氣客氣。

于謙:老北京人的面子是金不換的

所以說,這有裡有面兒都是老祖宗一輩兒一輩兒傳下來的規矩,時間長了習慣成自然。不少外地友人也被咱帶著開始講究有裡有面兒了。

于謙:老北京人的面子是金不換的

有裡有面兒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別人舒服”。也希望大家夥兒都能繼承發揚咱老北京這些優良傳統,既讓別人舒服,咱也不能丟了自己的面兒!


來都來了,就別走了

關注“四九城大磊子”,關注咱四九城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于謙:老北京人的面子是金不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