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走出家鄉的榆林人|堅守中醫治療腫瘤,他收穫幾多讚譽!

走出家鄉的榆林人|堅守中醫治療腫瘤,他收穫幾多讚譽!

點擊上方

“榆林日報”

關注我們

龔亞斌簡歷:

走出家乡的榆林人|坚守中医治疗肿瘤,他收获几多赞誉!

1995年-2003年,陝西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專業,本科 碩士 師從陳光偉教授

2008年-2011年,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腫瘤),博士,導師徐振曄教授

2011.7-2016.2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

2016.3至今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腫瘤科行政副主任

從走出貧窮的家鄉到今天的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龔亞斌在醫學的路上已經探索了23年。

1976年,龔亞斌出生在神木市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原太合寨鄉大溝岔村),父母為了讓孩子們有一個好的學習條件,在他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全家就搬到了神木城裡,租住在學校附近的一間民房裡。 兄弟姐妹較多,家裡經濟困難,可他性格堅毅,不管幹什麼,都不甘落後,學習上更是格外上進、刻苦。1995年,19歲的龔亞斌如願考入了陝西中醫學院。本科畢業時又如願考上本校的研究生,攻讀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專業。

走出家乡的榆林人|坚守中医治疗肿瘤,他收获几多赞誉!

龔亞斌說:“上大學的時候,同學們都叫我鐵人,班幹部、學生會事情很多,我要擠著時間學習。我認為班幹部如果學習差了,說明你精力有限,不能為大家服務,那就不要當班幹部了。”

2003年碩士畢業後,龔亞斌來到青島市黃島中醫院腫瘤科工作。初到青島的龔亞斌的工資只有1300塊錢,而就這1300元的工資,約一半的錢他都給看不起病的老百姓買藥了。 因為上學欠下了2萬元的學費,生活即使精打細算也還是攢不下錢,曾一度萌生了辭職下海的念頭。但當時的院領導知道他的困難後,主動幫忙,借了他2萬元,沒有了債務壓力的龔亞斌在醫院一干就是五年。說起當時的事情,龔亞斌還是一臉感動,他說:“院長知道他要辭職,就給我父母打電話,問我為啥要走、有啥困難、有啥條件?也幫我解決了當時的困難。那裡的老百姓也是比較淳樸,你多關心一下或者幫他買點藥,他就給你買個襪子呀,背心呀什麼的,在青島工作的那幾年,襪子、背心基本沒買過,都是病人買來的。”

走出家乡的榆林人|坚守中医治疗肿瘤,他收获几多赞誉!

從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從醫的幾年裡,龔亞斌深深喜歡上了中醫這個專業。但年輕的龔亞斌所焦慮的是自己專業的成長,他深知從醫之路的漫長和艱辛,唯有發憤圖強,刻苦鑽研,使自己的業務水平精益求精,才能更好為病人排憂解難。2007年,他考入復旦大學的博士,但不是腫瘤專業,龔亞斌毅然放棄,2008年,他又考入上海中醫藥大學,攻讀中醫腫瘤專業的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他留在了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腫瘤科。2016年,偶然的機會他來到離家比較近的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腫瘤科工作。

多年的學習讓龔亞斌對中醫腫瘤治療有了更深的認識,他說,手術、放療、化療作為西醫治療惡性腫瘤主要治療手段,而中醫治療腫瘤的理念是積極改善腫瘤患者生活質量,視腫瘤為一種慢性疾病,一個穩定瘤體,讓病灶穩定,讓病人帶瘤生存。他說:“前段時間有一個迪拜非常有錢的女性病人,乳腺癌肺轉移,她在全球頂級的梅奧診治療、德國也做過免疫治療,效果都不是太好。後來她到我們醫院,我們用針灸、推拿、吃中藥,靜脈吊中藥對她進行治療,症狀明顯改善。”

走出家乡的榆林人|坚守中医治疗肿瘤,他收获几多赞誉!

這樣的成功案例讓龔亞斌在欣喜之餘,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讓更多病人接受合理治療。他的醫學理想不僅僅侷限在單一的治病救人,讓更多腫瘤患者瞭解放療治療腫瘤的康復希望,讓更多醫生掌握先進的治療技術,才是他正在努力的方向。每天和腫瘤患者打交道,見多了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也讓龔亞斌具備了一種堅強和韌力。而這樣的精神正是來源於對生命的敬畏和社會的責任。

多年來,龔亞斌用臨床經驗、獨有的治療理念和溫暖的人文關懷為廣大腫瘤患者燃起了生的希望,成為醫院腫瘤專業的骨幹。臨床的努力也讓龔亞斌收穫諸多讚譽。他先後主持部市級、局級科研項目7項,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SCI收錄7篇,申請發明專利3項,已授權1項,編寫專著7部,參編2部,培養碩士研究生7名。

他憑著十多年的中醫實踐和診療經驗,治癒人群遍佈國內外,深受廣大患者的歡迎和信賴。與此同時他還非常注重心理療法,通過與病患者推心置腹的深入溝通,找到疾病的根源,找到“心藥”制定治療方案,使病患者明明白白治療,放鬆心情服藥,確保藥效的最大發揮。

儘管遠在上海,龔亞斌還是每年都要回老家,而他最關注的還是家鄉中醫事業的發展。面對目前中醫的現狀,他有些擔憂。他說:“老家那邊,中醫院都關門了,現在年輕醫生也不搞中醫,這個我是非常擔憂的。中醫講究的是傳承,中醫的發展,關鍵還是要人才。希望有更多的機會,為家鄉的人民健康,做出我的貢獻。”

記者 安娜 劉銀才 趙亭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