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李渊为何控制不了李世民?

历史的天空2018


这一切要归功于李渊的仁慈之心,李渊这个人对待敌人可以说是一点也不拖泥带水,但是对待他的这几个儿子,他是极尽的宠爱,他不想让几个儿子因为皇位闹得不愉快,但是他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帝王之家是最无情的,没有所谓兄弟情。

他做的最蠢的一件事情就是想要用天策上将来安抚李世民。他觉得给了李世民这一个相当于太子的职位,就能够让李世民心安,但是他错了,李世民并没有去感谢他,甚至还因为这些事这,在心里埋怨他,因为整个唐朝可以说有一大半都是李世民攻打下来的,跟他李建成的关系可以说不是太大。

而且在后期的时候他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就是把李世民从长安调到了洛阳。但这样并没有阻碍李世民势力的发展。照样在朝廷当中安插了自己的很多亲信,在之后的几年还是回到了长安。要是换一个开国皇帝的话,有可能会直接把李世民的兵权给下掉,给他分一块封地,让他去这个封地里面养老,但是李渊没有这样做,这也是他控制不住李世民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除此之外李世民手下的能人异士可以说是非常的多,无论是谋士还是能打仗的将军。而且这些人对于李世民是誓死效忠的,他们对于李渊只是有礼节上的效忠。这些人就成为了李世民最后翻盘的一个很大的筹码,要不然玄武门之变也不可能如此的顺利进行。





南山农场主


李渊之所以控制不住李世民,有很多原因,主要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接下来我为你仔细分析一下。


一、客观原因

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打下大唐一半江山,李渊为了奖励李世民,将他封为“天策上将”,这是一个无法再超越的职位,仅次于太子。

李渊有一步路走错了,就是他原本答应李世民成立大唐之后立李世民为太子,可是战争胜利之后他却立了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他与李世民的隔阂由此产生。



虽然后来李渊为了弥补心里的愧疚,给了李世民很多高级职称,可是李世民并不买账,因为他要的是天下。

也正是因为李渊在弥补李世民的同时,没有平衡好太子与李世民之间的势力,导致李世民功大压主,实力一度超过李建成,危及到太子之位。

于是李建成为了保住自己太子之位,展开一系列的夺权之路,先是用一匹烈马让李世民骑,结果李世民多次从马上摔下还没事。

接着李建成又派人刺杀李世民未遂、毒酒没能毒死李世民,最后打算利用昆明池送别来搞个兵变,结果被人走漏风声。

李世民终于忍无可忍,打算先下手为强,从而发动玄武门之变,将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杀了,并且还杀了两人共计10个儿子。

这时候李世民手下已经聚集了大批能人,比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谋士,还有尉迟恭、秦琼等武将拥护,再加上李建成与李元吉党羽冯立、王珪等看到尉迟恭将李建成和李元吉人头提出之后,都该跑的跑,该投降的投降,如今李世民已经是胜券在握。

事已至此,太子李建成去世,李世民权利滔天,不管怎么说也是自己儿子,李渊没有办法只能将太子之位传给李世民。

这是客观事实上李渊已经无法控制李世民的权利,只能出此下策。


二、主观原因

前边说过,李渊对李世民多少有些愧疚,所以内心总想通过弥补李世民来达到让李世民不恨自己的目的,也正是这种原因,李渊没法让自己狠心去控制李世民。

其次,李渊眼看自己两个儿子已经因为皇权之争去世,作为一个父亲,李渊十分伤心难过甚至绝望。

自己做皇帝也做了很多年,而且年龄也大了,是时候让自己退休把权利交给李世民。要是自己不交出皇权,万一李世民再来个逼宫,那自己不是得不偿失。


即是为了自保,也为了让李世民成为皇帝能够名正言顺一些,所以李渊也不想再去控制李世民,免得夜长梦多,惹来更多麻烦。

事实上证明,李渊的做法很明智,李世民不仅是一个明君,还将自己一手创立的唐朝发展的十分繁荣昌盛,自己安心做个快乐的太上皇,逍遥自在!


结语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很显然,李渊作为一个皇帝,也是熟读历史之人,他自然明白,该放手时就放手,才能善终!



嗔痴历史观


李世民手里的权力还有威望,是在战争中自己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不是李渊给的;

李渊虽然名义上是李世民的父亲,实际上也是。但是李渊没有李世民的眼光,就连起兵反隋都是李世民的鼓动下做出的选择。

李世民培养了誓死效忠自己的队伍,身为皇帝的李渊 不是不想动李世民,给太子李建成清理障碍,是李渊动不了。

大唐王朝将近一半的军队都在李世民麾下,就是李渊收回军权,可军心还在李世民那里,李世民振臂一呼,军队还是听李世民的。

李世民是个优秀的军事家,知道怎么笼络人心、军心,该发善心就发善心,该起杀心就痛下杀手。李世民做的多数事情都恰到好处,所以官民对他弑兄杀弟,软禁李渊的事不在意,李世民也成了中国古代史中唯一一位士大夫和百姓都认可的一位皇帝。


过去即历史


先说句题外话——李世民“写”的一手好历史!

李渊为什么控制不了李世民?

一句话,李世民开府议事了!李世民的“秦王府”可不只是简单一所大院子,李世民的秦王府是一种权力机构,是一个政治组织,是一个“合法”的朋党组织。

我们来看看所谓的秦王府十八学士都是些什么人吧!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褚亮、陆德明、姚思廉、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

恩,全是当时之世一等一的人才,这些人才全从李世民这里领工资,这些人聚在一起作为合法的政治势力生存在李渊的眼皮底下,李渊怎么控制他们?

李渊怎么也是一代开国帝王,自小就开始学习治国领兵的本事哪里去了?竟然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他也是没有办法,因为太子那里也有一大帮人马,也在开府议事,李渊为了制衡太子才给了李世民搭建自家班子的权力,就是说,李世民和李渊本来是政治同盟者。

当然了,太子也是李世民的制衡者,李渊应该是左右逢源的最后“仲裁者 ”。

恩,事情就是这样,亲父子也逃脱不了权力圈子的运转规律,权力需要互相制约,可惜李建成能力太小,心太软,没有想到亲兄弟之间政治斗争也可以下死手。

李建成死,权力瞬间变成了两方对决,李渊有什么呢?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父亲”身份。

不要说帝王家了,普通人家的父亲人老了,也会失去权威的,除非这个父亲手握着巨量的金钱,手握巨量金钱的父亲自然也不是普通家庭了。

据传说,有一个做水生意的大老板女儿曾经开除了很多他父亲手下的高管,理念不合嘛!后来大老板还是又请回了几个高管,你们说是为什么呢?

反正是开工资,请谁做高管不是一样吗?不听话可以扣工资吗!亲父女二人干么要争这些呢?

当然了,也可以说是父亲在替女儿把关,看你怎么信了。


葭明通半瓶历史


华夏五干年的历史,李渊为何控制不了李世明。先说一说朱棣吧,朱棣也是造反而成功的王爷,朱棣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治国。而朱元璋选的接班人,朱允炆,只是一个文人而已,写写画画还可以,说打仗不行,说治国不懂,这样的人怎么能做一个大国的最高领导人嘛。而朱棣在当时和朱允炆交锋打仗那个年代,在很多人眼中的印象,就是凶残,暴君,靠造反夺取皇位,杀人无数。但话又说回来,朱棣还是功大于过的是一个好帝王,朱棣经过多次对元朝的作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保卫并扩大了中国的疆域领土,平这一点扩大了中国的僵域和领土,对中国的历史作出了贡献。在朱棣统治时期,国泰民安。他很有远见,派郑和下西洋获得的财物都收入国库,然后,利益让天下老百姓共享嘛。再说李世民,唐朝的天下是李世明打下来的,而李建成是一个不误正业,整天花天洒地,这样的人怎能做国家的皇帝,还多次陷害李世明想治李世明余死地,在这样你死我和的情况下,李世明别无选择,才发运了,玄武门之变!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首都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门玄武门,李世明精心准备的突然袭击,应用了兵法,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玄武门之变,打破了自古以来只有长子继承皇位的传统观念。在李世明统一治天下那个时代,对国家实行以德治天下,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道不拾遗,夜蒲团付的好生活,让各族人民友好相处,这是历史上流传的,贞观之治,也就是唐朝盛世,李世明的功绩足够冠以干古一帝。


卿烈锋1


古代权力斗争是不重男女和血缘关系的。你在权力斗争场上,别人不会因为你是女人就会对你手下留情,也不会因为是父父子子、兄兄弟弟而网开一面。

(1)李渊不断地封赏李世民,就代表着他本身不够智慧:长子继承制也是有前提的,作为深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的时代,谁的功劳大、谁强才是选择根本

李渊家族的族源无疑是汉人,但匈奴、鲜卑、突厥对于陕西李家同样有重要影响。从西晋到隋唐,北方强势少数民族对于北方乃至全国汉人都或多或少有影响。

因此,传统的“长子继承制”并不稳固,连女皇帝都能接受,更何况“次子称帝”。因此,随着李世民功劳越来越大,“征位之心”大起很正常。

(2)军方大部分支持是李世民成功的关键,李世民看着武将的价值对李渊来说比谁当太子更重要

李世民的功劳主要建立在军事领域,李渊建国后逐渐正统化,造成武将集团其实力强,李渊不得不对其封赏。

有人说李渊应该防着李世民,但问题是,说这话的人是不是因为自己得不到父亲重视,而产生某种怨恨?才会说胡话?

父亲对儿子的信任,肯定高于其他人。历史上像李隆基那样的父亲并不多见。但其心里基础也是怕儿子掌权,自己失去权力。

综上所述

李世民掌握军权中的最强部分,是李渊不能制衡他的根本。也是李世民成功的关键。同时,武将们大部分也是按照对自己的最大利益行事的。

我们要理解,如果武将们包括李靖、徐茂公、秦琼等人是按评书影视剧生活的话,他们也不会投奔过几次“主人”。

生活在乱世的人都讲究“投明主”,明主的评价也不是我们这些人中品德高尚、为人敦厚,而是谁做事明白,只可能带领他们打下并坐稳天下的人。

很明显,李世民不但比其哥哥强,也比其父强。在此情况下,李渊管不住李世民就很容易理解了。现实社会,爹能管住儿子的其实也不多。比如我。


坐古谈今


讲个关系相同,但是结果相反的故事。

唐肃宗的太子是长子李豫,即后来的代宗,而次子越王李系是天下兵马大元帅,用来制约太子的,防止太子想不开提前接班,

这个很符合唐朝的政治格局,即太子主政,亲王主军,相互制约。

而当初肃宗想用建宁王做李世民,来制衡太子的,但是建宁王却做了李元吉,跟太子关系很好,于是就用越王李系制衡太子,

而建宁王后来想清君侧,杀了太监和张皇后,李泌没有阻止成功,于是建宁王就被杀了,

太子后来也想清君侧,帅军逼宫,杀了皇后和太监,李泌阻止了他,

肃宗临死前,张皇后等人想着太子登基后难以控制,于是想废了太子,改立越王李系,

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知道皇后的图谋,于是带兵到凌霄门,等候太子,保护太子到禁军中。当晚,领兵到三殿,将越王系及内官等囚禁,又将皇后软禁于别殿。肃宗因此而崩,元振等迎太子于九仙门,见群臣,行监国之礼。随后,即皇帝位于柩前。

讲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

太子随时都想着提前接班的,越王李系也想提前接班,建宁王也想帮太子提前接班。

这种关系跟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是不是很像?

李渊打天下,太子李建成长期主政,李世民和李元吉长期用兵,李世民就是用来制约太子的。

李渊如果想避免玄武门之变,其实很容易,杀了李世民就行了,但是,把李世民清理出局了,太子想提前接班了,李渊怎么办?

李渊几乎每天都能收到李世民想造反的消息,也能每天收到李建成想造反的消息,他怎么判断消息的真伪?判断不了,

李渊对此,毫无办法,不仅李渊,后来李世民、李治、李旦、李隆基、李亨、李豫等,也遇到相同问题,都无法解决。

如果只是李世民人品的问题,那自然容易解决,但是,清理李世民,权力平衡就打破了。

李建成肯定也想过提前接班的,但是被谋士劝住了,没有实施而已,


南朝居士


众观中国历史,自秦汉到明清,历朝历代开国君主无一不是心狠手辣之人。“狡兔死走狗烹”,历史上似乎除了唐朝的开国功臣是个例外,其他的每朝每代几乎没有一个好的下场,心狠的如刘邦,朱元璋几乎杀尽曾经帮他打天下的文臣武将,就算仁慈的赵匡胤也是杯酒释兵权,只有唐朝的开国功臣等到了他们应有的荣华富贵,得以善终。



李渊自太原起兵到入住长安建立唐朝时,所辖领土只限关中与河南一带,全国尚未统一,因此他经常派遣李建成,李世民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利,可以说唐朝的天下是他的儿子们打下的,他更多是坐镇中央,为一位守成自主。



李渊世代门阀,本身为人宽厚,自太原起兵,就命李建成,李世民各领一军。唐朝建立,剩下的统一全国更多是李世民在完成,为了弥补李世民,册封其为“天策上将”,仅次于太子李建成,这无疑助长李世民夺取更高权利的心思,在加上他本身的势利,只得落得一个玄武门以后李世民为太子的事实。


A走走停停


史书上对于唐朝盛世的描写中,有大量对于唐太宗李世民的丰功伟绩的描写,世人也对于李世民推崇不已,但对于李世民的父亲、唐朝的开创者李渊却了解甚少,即使在许多典籍中有描写过李渊也大多是一笔带过。那是否李渊就有众典籍上写的那么不堪呢?我觉得并不然。

个人觉得李渊就是一个被低估和忽视的帝王之一,论家世,其祖父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父亲是北周时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世袭唐国公,母亲是当时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而李渊本人在八岁就袭封唐国公。在这样的家世下,光起点就比隋朝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高了不知道多少。在这样的环境下,其眼界和所受教育也是极为的高。


乱世之中武力至上,在武力上野史中有过记载,李渊曾率数十骑与数百盗匪不期而遇,李渊临危不惧搭弓射箭,连射七十多箭都箭无虚发,中箭的盗匪应声而倒,盗匪见此吓得肝胆俱裂,顿失军心溃散而去。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李渊还是有一定武力的,而且其射箭也及准。

在政治方面李渊也不会比其他帝皇差多少,在接替隋朝仅仅几年时间,就恢复了因战乱而荒废的农、商业。李渊在位期间被世人称为“武德之治”,这是隋末乱世以后的第一个治世,也为后来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打下基础。

【正是唐高祖其人建立了初唐的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从任何现实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其结果来看,唐王朝已经打下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总而言之,唐高祖为他儿子的辉煌统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剑桥中国隋唐史》

那如此有能力的李渊为什么后来对于自己儿子李世民却无可奈何,最后眼睁睁的看着儿子间兄弟相残的事情发生在眼前呢?我觉得原因如下:


一、李世民势大,李渊力薄

李世民十七岁曾就加云定兴的的军队,协同去雁门关搭救被突厥围困的隋炀帝。十八岁就跟随其父李渊南征北战,征战期间因仁德和掌兵受到将领谋士和民众的拥护。期间李世民逐渐势大,且民心都所向于他。

再加上李渊称帝后就专心于处理国家内政保障后勤,在太极宫中运筹帷幄。将军权下放给李世民和李靖,任其扫荡南北。我们都知道无论在那个时代,拥有军队就拥有了话语权,失去了军队的李渊显然就也没有了话语权,以至于后面无力制止玄武门之变。


二、李渊优柔寡断

在李渊众多子女中,李建成作为嫡长子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而李世民却是最有能力当皇帝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渊将李建成立为太子,而又将李世民册封为天策上将,其位置仅次于皇帝。

李建成虽为太子但李世民却并没有被李渊剥离军权,且地位也与太子不分高下。就是李渊这样对于继承人方面的优柔寡断,就致使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日益尖锐,最后诱发了兄弟相残场面的发生。


潮汐探史


后世的人们都称赞李世民为千古一帝,千年难遇的明君贤主,在很多的电视剧里面也能看出他是一个很厉害很威严的皇帝。但是大家却忘了李世民的宣传工作做的十分到位,对于唐朝初期的这段历史,我们至今都不知道真正的历史是怎么样的,看透历史的真相,李渊将帝位传给了李世民,唐朝初年"玄武门之变"发生,李渊是这场政变的受害者。因为这场政变,他被迫下台,当了太上皇。但是,不得不说,李渊又对这场政变负有极大的责任。正是因为他没有控制好局面,才造成这一场惨剧的发生。那么作为大唐的开国之君,为何连自己的儿子都控制不了呢?

李渊做的最蠢的一件事情就是想要用天策上将来安抚李世民。他觉得给了李世民这一个相当于太子的职位,就能够让李世民心安,但是他错了,李世民并没有去感谢他,甚至还因为这些事这,在心里埋怨他,因为整个唐朝可以说有一大半都是李世民攻打下来的,跟他李建成的关系可以说不是太大。

史书之所以没有记载玄武门之变中李渊真实的处境,怕是和李世民强迫史官修改史书脱不了干系。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一直心中有愧,他害怕史官将一些真实的细节流传后世,于是一再要求史官给他翻阅有关玄武门之变的记载,并最终抹杀掉其中的很多细节。

大家认为李渊在儿子面前无能为力吗?情况其实不是这样的,他的三个心爱的儿子在战争期间失去了大部分生命。如果此时被废除,他的许多有能力的追随者不仅会被激怒和反抗,甚至整个唐朝的继承候选人都没有更好的选择,他选择默许一切为了国家财富的伟大事业,那个时候他的心里应该也是十分的不好受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