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龍且也是“一代戰神”,那他為何會輸給韓信呢?

曉樂歷史庫


客觀來說,龍且應該算得上是項羽賬下最拿得出手的戰將,想當年英布反叛時,就是龍且率軍前去平叛,而且他也不負眾望,直接長驅直入大破英布,還將英布趕出了九江。正是因為龍且的出色表現,在韓信破趙滅齊後,項羽就派遣龍且率軍前去進攻韓信。

當時,項羽和劉邦正在西線的滎陽成皋戰場打得難捨難分,項羽控制著滎陽,劉邦佔據著成皋,誰也無法前進一步,算得上是勢均力敵。現在,他們之間的勝負,就看誰能夠在東線戰場取得勝利。

但問題是,項羽在東線戰場的現狀實在太慘,因為魏、趙、代國全部被滅,燕國投降,齊國的軍事主力已被韓信給摧毀,如果如果韓信奪取齊國後,率軍南下,項羽的老巢就無法倖免。在這種背景下,龍且此番前去進攻韓信,就顯得至關重要。

龍且攻打韓信,一共率領了多少軍隊?號稱20萬!這意味著項羽把一個兵團,都調到了東部戰場。在當時項羽本身已經兵力吃緊的情況下,仍然將一個兵團都調撥給龍且,足以說明這場戰役的重要性。毫不誇張的說,這場戰役龍且如果勝,項羽就將取得勝利,如果敗,劉邦就將取得勝利,如果相持不下,那劉邦和項羽很有可能平分天下。

對此,劉邦也不甘示弱,於是也派遣大批軍隊援助韓信。從史記的功臣年表去看,當時韓信系統之外,有陳武軍,蔡寅軍,丁覆軍,王周軍,陳涓軍,都參與了攻打龍且的戰役,所以從兵力上來說,兩人的差距應該不會太大。



對於當時的龍且而言,面對韓信的大軍,他有兩種選擇:一種選擇,就是與韓信打持久戰,因為齊國的軍事主力雖然被韓信出其不意的擊潰,但齊國百足之蟲雖死不僵,而且齊王田廣、齊相田橫都還活著,只要龍且借重齊國舊勢力,獲勝的機會應該比較大。而另一種選擇,就是直撲韓信的軍事主力,一戰把韓信徹底打敗。

從最後的結果看,龍且顯然選擇了後者,龍且為什麼會選擇後者呢?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一是項羽在西部戰場擁有的主動權,正在漸漸喪失,現在項羽讓龍且帶著這樣龐大的一個兵團到東部戰場攻打韓信,這肯定會讓項羽在西部戰場更加吃緊。所以,無論龍且還是項羽,都耽誤不起時間,他們必須速戰速決。否則,就算取得東部戰場的勝利,也難以彌補西部戰場的損失。

第二個原因,如果龍且聯合齊國力量攻打韓信,那打敗韓信後,齊系力量就會趁機復活。而齊國復活後,第一個念頭,肯定就是想辦法把楚軍趕出齊國,因為楚國的力量留在齊國,齊國等於前門驅虎,後門入狼。如果最後仗打成這樣,項羽自然不會陷入危機之中。但是,項羽的戰略被動局面,顯然還是無法扭轉。

第三個原因,大約是因為龍且對打敗韓信非常有信心。所以,龍且就直奔韓信的軍事主力而去。一切是顯然的,只要龍且打敗了韓信的軍事主力,就可以趁勢席捲齊國故地。而等到龍且征服齊國,再利用齊國的人力、物力、財力,足可以壓制住趙國張耳和四處遊逛的彭越,這樣項羽的戰略劣勢,就可以全面扭轉過來。



再者,當時韓信的履歷實在太過簡單,因為他真正崛起的時間,還不到一年,而且他每場戰役結束後都會故意放煙霧彈,讓人無法正確分析他過去的戰例。所以,龍且簡單的分析韓信過去的勝利,大約會認為,韓信那種鑽過別人褲襠的人,可以一勝再勝,主要就是因為他的對手都太弱智。

而韓信呢?他在和龍且交戰時,肯定也會通過各種表現,繼續讓讓龍且這種心理無限放大,讓龍且覺得自己之所以一再勝利,不過是走狗屎運。於是,龍且在缺乏瞭解附近地理的背景下,就全力追擊韓信的軍隊。

結果,韓信在夜裡,早就讓軍隊把維水上游用沙袋堵了起來。自己先率軍從維河涉水逃走,龍且率人剛剛渡過維河,那些沙袋就被韓信的士兵挖掉了。於是,本來很和緩、很淺的河水,突然洶湧而下。

於是,龍且的軍隊當時就被截為兩部分,龍且只率領著一小半部隊過了河,後面的部分暫時都無法過來。在這種背景下,龍且親率的先頭部隊,就被韓信全殲,龍且本人也被灌嬰的手下丁復斬首。龍且死後,他剩餘的大半部隊開始全面潰散,最後被韓信的部隊追上去挨個殲滅。

此戰過後,項羽可以說是輸得一塌糊塗,他也由此徹底喪失了和劉邦並駕齊驅的資格,此時項羽的生或死,全賴韓信一念之間,如果韓信趁勢率軍南下,項羽就是無力迴天;如果韓信趁機擁兵自重或者反叛,那項羽就又有機會捲土重來。但可惜的是,韓信最終沒有給項羽這個機會。


我是趙帥鍋


龍且敗給韓信一點都不冤,韓信出世前,項羽就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戰神。看看項羽打過的仗,哪一仗不是教科書似的戰爭史詩?

項羽破釜沉舟,至今成為常用成語;鉅鹿一戰,五萬人大破四十萬秦軍,名將章邯戰敗投降;彭城之戰,以有限兵力兩路作戰,麻痺劉邦,然後帶三萬人馬遠程奔襲,在彭城打敗劉邦56萬大軍,劉邦慌張逃命時連父親、老婆都顧不上,被項羽的楚軍生擒。

可以說,韓信未出,項羽可謂是百戰百勝,所向無敵。可見,在楚漢爭雄的時候,講軍事才華,韓信無疑是真正的寂寞高手,天下第一。韓信作為一個從來沒有帶過兵的人,第一次帶兵作戰就打了一個千古傳奇的戰爭:“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大勝名將章邯,逼的章邯拔劍自刎。

征伐齊國時,劉邦像一個潑皮一樣,私闖他的營帳,搶走他的兵符,調走了他的兵。給他留了一小支隊伍就讓他去打強大的齊國。就是那一點兵,儘管他努力拼湊,居然也能帶著風捲殘雲的打下了齊國。

最後垓下之戰,更是把昔日的戰神,強大的楚軍一步一步逼的走投無路,十面埋伏之中。然後悠閒一曲楚鄉音,吹散江東八千子弟兵,讓項羽差不多成了孤家寡人。最後無顏過江東而霸王別姬後揮劍自刎。

龍且雖然也是項羽帳下最能征善戰的驍將,而且也打過很多漂亮的戰役,但是其軍事才華在秦末基本上史書無名,更比項羽差的甚遠。連項羽跟韓信交手都是節節敗退,沒有還手之力,何況他龍且?他輸給韓信再正常不過了,一點也不冤。

韓信用兵,跟項羽不同,項羽善於突襲,打硬仗,憑著自己的勇猛無匹和快速反應以快打快。但是韓信主要是謀略,每一次戰前都精心觀察地形、制定方案、仔細推演、猜度敵人。所以無論你有多麼勇猛,在他的細緻謀劃下,也都是秀才遇到兵,乖乖縛手就擒。


謝金澎


先說說龍且,龍且為項羽手下的大將,位居將軍,戰功赫赫。

公元前208年,龍且領命攻打亢父,救援東阿,並且在東阿大戰中擊敗了當時的秦軍將軍章邯,名聲大噪。

公元前205年,劉邦項羽大戰,劉邦遣蕭何策反當時項羽的手下大將英布,英布背叛項羽投靠劉邦。項羽大怒,派龍且領兵圍剿英布,英布也是戰功赫赫將軍,在淮南戰役中卻被龍且打敗。

從以上兩佔可看出龍且是一個很有實力的將軍並非浪得虛名。

龍且與韓信濰水之戰

韓信兵力五萬,龍且兵力二十萬,是四倍於韓信。但是就是這樣兵力懸殊下,龍且戰敗身亡。為什麼龍且會輸給韓信呢?

原因是身為大將軍的龍且打心眼裡根本看不起韓信,輕視韓信這個對手。當然這與韓信早年的經歷有關,韓信受胯下之辱,吃飯都要靠別人施捨,而且並無名氣。龍且身為大將軍自然是看不起這樣的人的。

當一個人驕傲自大的時候,他就會放鬆警惕,不專心對待一件事情。後來,龍且被引進韓信設計的圈套裡。

韓信將濰水上游河水截流,在兩軍對戰時。故意戰敗而逃,引龍且帶少量兵馬追擊,當龍且過河之後立馬命軍士放水截斷了龍且身後的大部隊,使得龍且孤立無援最終被韓信擊殺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龍且輸在輕敵,冒進,過於驕傲,原本可以避免戰敗,卻不聽謀臣的意見,剛愎自用。做人可不能太驕傲了,否則落得個兵敗身亡的下場。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奮鬥喵趣味歷史


確實,在正史中的龍且打敗過章邯,也打敗過英布,即使不是一代戰神,武力值和戰績也是可圈可點的,但是他在濰水之戰中以優勢兵力敗於兵力遠遜楚軍的韓信之手,自己更被漢將斬殺。

濰水之戰龍且失敗的原因當然是他中了韓信的計策,但是之所以如此,其實和龍且的氣類個性風格有關。

龍且自幼與項羽一起長大,情若兄弟,換句話說,他就是項羽的發小,因此龍且與項羽其實是同一類人,這一類人氣度尊貴也自命不凡,韓信甘受胯下之辱在他們看來不是深沉忍辱,而就是不折不扣的怯弱膽小。

另一方面,龍且不覺得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一樁真正的大功——這和楚軍方面項羽的考核制度或許也有關——因此拒絕了門客建議的修築深溝高壘固守讓齊王招降已經被漢軍攻佔的城池並等待漢軍後勤不力自行瓦解的獻言建策,非要打一場硬碰硬的戰事。

韓信佯敗使用水攻的策略的表面現象正好與龍且認為韓信膽小的認知一致,因此他順理成章地走進了韓信的圈套。

龍且的失敗與項羽的失敗一樣,是他的秉性氣質決定的,也是古典貴族面對浪人冒險家的失敗。


談古論金


說龍且是一代戰神沒有有力證據,楚漢戰爭中,作為戰敗方的項羽部將記載不多,有可能遺失部份,如蒲將軍等平白無故失蹤,龍且的事蹟也很簡單,只說他曾在英布反叛時擊走他,在滎陽之戰中,應該是率領騎兵騷擾切斷劉邦的糧道,收到一定效果。而龍且之敗,也不出奇,緣於驕兵輕敵,貪功心切,對上平常將領還很危險,何況對手是一代兵仙韓信。龍且大軍覆沒,項羽的大本營全暴露在漢軍眼下,門戶洞開,離敗亡也不遠了。


前206年,劉邦在漢中出兵,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迅速平定三秦,大軍直出關東,來到魏國,項羽正在齊地平定田榮之亂,讓龍且、魏相項他阻擋,在定陶以南與漢將曹參、灌嬰交戰失利。(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以致劉邦烏合大軍五十多萬,攻破楚都彭城,項羽急忙帶三萬騎兵回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敗劉邦聯軍。彭城之戰後,項羽見龍且擅於騎射,便將楚國僱傭的樓煩騎兵盡數交給他帶領。敗走後劉邦收拾殘兵,與韓信兵分二路南北夾攻項羽勢力。

同時,派出辯士隨何到九江遊說英布叛楚,正值英布因沒有親自帶兵幫助項羽攻打齊地,心不自安,隨何又當機立斷斬殺了楚國使者,逼得英布反叛項羽。(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隨後項羽便差遣龍且、項聲率軍十萬攻打九江國,大破英布軍,英布逃亡到漢,漢王劉邦前倨後恭迎入英布,給他人馬繼續收復失地兼牽制項羽。而韓信北路軍勢如破竹,魏代趙諸侯國一碰即潰,連連破城,期間還為劉邦至少支援了兩次兵馬。在攻下趙國後聽從李左車計謀,大軍壓境收降燕國,威懾齊國。


劉邦在命令韓信攻齊後,又聽了辯士酈食其的意見讓他出使齊國勸降,酈生靠三寸不爛之舌說服齊王田廣和齊相田橫,韓信得知,不管不顧繼續進兵攻打齊國。齊國猝不及防大敗,收集殘兵負隅頑抗。(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項羽得到消息,馬上從滎陽前線抽調龍且增援齊地。龍且率號稱二十萬的大軍到達,與齊國將領華毋傷等會合,面對韓信大軍,有人勸龍且說,齊楚聯軍因地近家園,一旦有失兵無戰心,不如堅守耗退韓信。龍且以前與韓信同在楚營相識,又知道他曾受胯下之辱,很看不起他,說不必這麼麻煩。

於是盡提大軍前來迎戰韓信軍,韓信心知龍且瞧不起他,於是讓大軍退到濰水一邊,又命人做了一萬多條袋子,盛滿沙土,壅塞濰河上流。先派出小部隊涉水攻打龍且,打不過,假裝要撤退,龍且見狀大急,馬上大軍盡出,淌過濰水來追,大軍正在河中,上游漢軍搬開沙袋,傾刻大水鬨然而至,眾軍躲走不及,被淹死大半,韓信灌嬰乘機率兵殺出,楚軍全軍覆沒,龍且華毋傷等戰死。


南方鵬


楚漢戰爭期間,龍且是項羽手下為數不多的肱股大臣之一,但是他在率領二十萬精兵救援齊國之時,卻敗在了剛被封壇拜將不久的韓信手中,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成王敗寇,我們可以通過史書瞭解大部分劉邦手下的文臣武將,卻很難對項羽的隊伍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大將龍且到底軍事能力怎麼樣,我們很難有一個系統的瞭解,但是陳平曾經說過“彼項王骨鯁之臣亞父、鍾離眛、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人耳”,在家上龍且與曹咎、周殷三人並列為楚國的大司馬,可見他在項羽部下屬於第一梯隊的重臣。但是他最終敗給了初出茅廬的韓信。他失敗的原因可以歸結為“驕傲自大”。

韓信在平定趙國、燕國之後,又聽從謀士蒯徹的建議出兵攻打併且征服了已經向劉邦投降的齊國,楚王項羽在接到齊王田廣的救援請求之後,命龍且率領二十萬精兵救援齊國。當龍且抵達齊國,尚未與韓信交戰之時,他部下有人提出一個萬全之計:

漢兵遠鬥,窮寇久戰,鋒不可當也。齊、楚自居其地戰,兵易敗散。不如深壁,令齊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城聞王在,楚來救,必反漢。漢二千里客居齊,齊城皆反之,其勢無所得食,可毋戰而降也。

意思是現在楚軍有必勝的把握,原因有三:第一、雖然已經攻破趙國、燕國和齊國,但是韓信屬於孤軍深入,而此時漢朝本部大軍正被楚王項羽圍困在滎陽,所以韓信並沒有什麼援軍。第二、齊王田廣雖然已經流亡,但是他的威信還在,可以讓他著急已經被韓信攻克的城池共同抵抗韓信,齊國與楚國裡應外合,韓信便會陷於被動。第三、漢軍是客場,沒有援兵、缺乏糧草,我們根本就沒有出兵的必要,等他內耗就行了。

但是龍且完全聽不進去,他說:

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寄食於漂母,無資身之策;受辱幹跨下,無兼人之勇,不足畏也(有的《史記》版本中並未記載這句話)。且救齊而降之,吾何功?今戰而勝之,齊半可得,何為而止!

由此可見,龍且向項羽一樣,也是專以武力征伐天下,他不相信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另一方面,龍且輕視韓信的為人——自己都養活不了,只能寄食於漂母;為人膽小懦弱,竟然忍受胯下之辱,這種人也配率兵打仗?他怎麼能和我等貴族相提並論?

所以,韓信在暗中阻截濰水之後故意佯敗而去,這更加讓龍且認為韓信膽小懦弱(龍且果喜曰:“固知信怯”),於是命令楚軍集體渡河並全力出擊韓信軍。結果就是韓信乘龍且部隊半渡而擊,最終龍且被漢騎將灌嬰斬殺。這場戰爭中的二十萬楚國士兵,除了一部分戰死之外,幾乎全都被韓信俘虜(信遂追北至城陽,皆虜楚卒)。

這也就是龍且死後,項羽開始對漢軍產生恐懼的原因之一。此後,項羽也轉變了對韓信的看法,他開始放棄之前的武力征服政策,轉而派遣說客武涉前往遊說韓信,希望他能夠背叛劉邦,投靠項羽甚至是與劉、項三足鼎立。


國史通論


龍且是項羽帳下的第一猛將,而且他和項羽是發小,給項羽一起長大的。在項羽反秦和滅項的過程中,龍且都跟隨著項羽拼殺在第一前線,而且立有大功的。

龍且跟著項羽,都當上了將軍,那時候的韓信,還是一個普通的士兵呢,項羽讓韓信給他看大門,就是所謂的執戟郎。

韓信正是因為不被項羽重用,所以他才離開項羽,跑到了劉邦帳下的。

韓信在劉邦那裡,遇到了蕭何,蕭何把韓信推薦給了劉邦。

劉邦讓韓信當了大將軍,而且韓信當了大將軍之後,打了一系列的勝仗,比如他的第一戰,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打敗了秦末名將章邯。

背水之戰韓信更是挫敗二十萬趙國精銳部隊,可以說韓信當了大將軍之後,一路斬荊披棘,凱歌猛進,基本上就沒有打過敗仗過。

韓信因為背水之戰,用三萬士兵,打敗了趙國二十萬精銳部隊,正是這一戰,讓他也邁入到了名將之列。

韓信打完背水之戰後,攻打齊國的時候,正好遇到了猛將龍且。

龍且是項羽派到齊國去的,項羽明白齊國的重要性,若是齊國被韓信給攻打下來,那麼項羽終將會被劉邦所擊敗。

所以,齊國絕對不能丟。

為了以防萬一,項羽就派了他最為信任的龍且,帶著二十萬大軍,去齊國迎擊韓信去了。當時項羽只有三十萬人馬了,他這一出手,就給了龍且二十萬,可以說項羽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壓在了龍且身上。

龍且帶上這二十萬大軍就出發了。

正是因為項羽讓他去打韓信,所以,他絲毫感覺不到壓力,在他看來,韓信就是他的手下敗將。

若是韓信遇到他,肯定會夾著尾巴逃跑的。至少龍且是這麼想的。

龍且到了齊國之後,告訴齊國的將領,不要害怕韓信,韓信這個人我還是瞭解的,他的膽子最小了,只要碰到比他厲害的將領,他就不敢戀戰了。

正是因為龍且驕傲了,他根本就沒有想過來如何對付韓信。在他的印象裡,只要和韓信硬碰硬,韓信最終是抵不過他的。

龍且是一名驍勇善戰的將士,韓信當然也知道了。

韓信明白和龍且對陣不能硬碰硬。所以,他想了一個計策,那就是利用濰水河裡的水,來和龍且一戰。

在戰爭開打之前,韓信命令士兵,用麻袋裝上土,在濰水河的上游,把水給堵死。

等龍且的大軍,經過濰水河下游的時候,韓信就命令上游的士兵,把濰水河上游的麻袋給挪開。

就這樣大水滾滾而來,把龍且帶領的正在過河的士兵,給衝了一個七零八落,大部分士兵都被水給沖走了,龍且也在亂軍中被殺。

正是因為龍且的這一次失敗,導致了項羽最終的失敗。

龍且之所以會失敗,就是因為他太驕傲了。

在他看來,韓信根本不堪一擊,之前韓信取得的勝利,他認為那是因為對手太弱了,若是遇上他,韓信必敗無疑。

可惜他不知道的是,韓信打仗,從來都不是硬拼,而是選擇利用大自然的力量,韓信尤其擅長利用水戰,正如他打的背水之戰,打的濰水之戰。

戰爭不是兒戲,俗話說的好,驕兵必敗。

儘管龍且是一員猛將,但是,他遇到了韓信這樣不世出的軍事天才,等待他的也是死路一條。所以,龍且遇到韓信,不敗才沒有天理。


漢史趣聞


謀略不如韓信,悍勇不如項羽,龍且顯然當不起“一代戰神”這個稱號。雖然一直跟隨項羽南征北戰,深受項羽信任,但實際上他獨自領兵作戰的機會並不多,除了曾率兵大破英布之外,兩次獨自領兵作戰都慘遭失利,最終自己也戰死沙場。

△龍且

龍且根本當不起“一代戰神”這個稱號

龍且或許算得上一員大將,但無論是領兵作戰還是個人武力,在那個群星璀璨的歲月,他均不算特別出色,距離“一代戰神”這個稱號,還差的很遠。

1、領兵作戰戰績一般。不可否認,龍且是項羽麾下很重要的一員戰將,然而關於他肚子領兵作戰的記載其實並不多,僅有的三次出戰,也是一勝兩敗,成績並不算出色。

△領兵作戰,龍且顯然不如韓信

第一戰:前206年,漢王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統三秦之地,龍且奉命和魏相相他與漢軍作戰,結果在定陶以南敗於曹參、灌嬰。

第二戰:前204年,漢使隨何成功遊說英布叛楚,項羽隨即命令龍且、項聲領兵十萬攻打英布,大敗英布軍,英布逃亡投奔劉邦。這應該是龍且獨自領軍作戰唯一一次獲勝。

第三戰:前203年,韓信連破趙、代之後,攻入齊地,項羽逐命龍且與齊王田廣合兵,號稱20萬,共抗韓信,韓信則以土石堵塞河水上游,洋裝敗退誘使龍且追擊,待龍且大軍半渡之際洩水而下,龍且逐被擊敗,龍且亦被斬殺。

△個人武力,龍且更是不如項羽

2、個人武力也不出眾。在眾多文學和影視作品中,龍且總被塑造為一員虎將,或許龍且作戰的確勇猛,但要說其個人武力有多麼出眾,倒也並不見得。古代作戰,畢竟不如《三國演義》當中所說的那樣,並沒有武將單挑的傳統,因此判斷一個武將的武力並不簡單,但從龍且的最後一戰來看,戰敗之際龍且竟然被灌嬰手下丁復斬殺,可見其武力應該也不算過於出眾,更無法與項羽相提並論,項羽在垓下之戰後,率領數十騎可是數次殺破重圍而出,那才是真正的悍勇無比。

龍且敗於韓信並不冤

從關於龍且有限的記載來看,作為獨自領兵的統帥,他似乎並不以謀略見長,而從其與韓信交戰的過程來看,他或許是過於輕敵了。

△龍且太過輕視韓信

根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龍且在率兵進入齊地後,曾有人向龍且獻計,“漢軍遠來作戰,所向披靡,而齊、楚本土作戰,士兵容易渙散,不如深溝高壘,以守為攻。招撫已經淪陷的城邑,使齊地百姓知道齊王還在,楚國已經來救,這樣漢軍必然得不到糧食,會不戰而潰。”

而龍且卻並未聽從這個建議,《史記·淮陰侯列傳》明確記載,龍且說道,“我知道韓信的能力,要戰敗他並不難。而且如果不戰而降之,那我有何戰功?不若戰而勝之,這樣至少可得齊國一半的土地。”

△韓信以謀略完勝龍且

韓信或許對於龍且的為人早有耳聞,或許是看出龍且過於輕敵,他令人連夜用沙土堵塞了塞濰河上流,率領一半士兵涉水向龍且發動進攻,在龍且出兵迎戰後,隨即洋裝敗退,引龍且追擊。龍且果然以為韓信怯懦,逐率兵渡江追擊。

就在龍且大軍渡河之際,韓信名人掘開河道,河水奔流而下,龍且的軍隊頓時被河水截為兩段,只有少部分軍隊渡過了河水。韓信逐揮軍猛攻龍且的渡河部隊,楚軍大敗,龍且也被灌嬰手下丁復斬殺,而東岸的齊、楚聯軍則潰散,韓信率軍渡水追擊至城陽,楚兵皆被俘虜。


香茗史館


你可以為龍且的失敗找到很多理由,比如說驕傲自大,急功冒進,剛愎自用等等很多東西,但是我個人覺得他最大的問題就是對手是韓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每個戰略也會有自己的瑕疵,但是能夠找到敵人的缺點,能夠抓住戰略的瑕疵,而且一擊必中,那就是要看統帥的能力了。



龍且號稱項羽手下第一猛將,在歷史上對於龍且的記錄主要的總共有四戰。

第一次,秦二世二年,東阿破秦軍。第二次,漢高祖二年,於定陶敗於劉邦軍。第三,高祖三年,大破英布。第四次,濰水之戰,與韓信對戰,援齊二十萬楚軍全軍覆沒。

實際上,龍且最大的戰績就是破了一次英布,但是對於這次戰鬥史書上並沒有過多描述,你讓他衝鋒陷陣或許還可以,說龍且是猛將是可以的,但是作為統帥還是能力不足的,所以說龍且“一代戰神”是不太準確的。

龍且非常得項羽信任,從這點看他應該是和項羽有點類似的,屬於打仗勇猛的,像宋義,韓信這樣總想用計謀的人,估計啥時候也入不了項羽法眼。而依靠武力打仗的龍且最大的問題就是碰到了用兵如神的韓信。

漢三年九月,韓信強攻齊國,齊王田廣向楚國求救。正在圍攻滎陽的項羽,不得不抽派人手援助齊國。而此時韓信滅了燕,趙,魏,代,如果齊國再被滅了,那項羽就被包圍了。所以項羽不得不救,而項羽也派來最強大的力量來援助齊國,他派龍且率領20萬楚軍,援助齊國。

有人向龍且建議,漢軍挾連勝氣勢,銳不可當,可以暫閉鋒芒。漢軍遠道而來,而齊,楚都是在本土作戰,所以可以堅壁不出,待敵軍勢弱,然後讓齊王收攏殘軍,然後打著齊王的旗號招降就可以了。但是龍且卻認為韓信此人膽小怕事,還向漂母乞食,根本不足為慮。

然後龍且和韓信在濰水展開大戰,韓信命人把濰水上游堵住。然後示敵以弱,佯敗逃跑,龍且在追擊的時候,走到濰水,韓信用大水把龍且軍截成兩段,渡過河的只有一小部分士兵,所以韓信調過頭來猛攻龍且,在斬殺龍且之後,楚軍大敗,20萬大軍全軍覆沒。

要說龍且輕敵冒進是有的,剛愎自用也是有的,但是最重要的是韓信能謀略得當,抓住戰績,一擊而中。龍且情敵冒進是有原因的,項羽給龍且的是主力大軍,以絕對優勢兵力,就是希望他速戰速決,項羽真正的注意力還在困在滎陽的劉邦身上。韓信示敵以弱只是一個方面,主要還是韓信看到了項羽需要龍且速戰速決。

所以,濰水之戰龍且戰敗的原因很多,什麼輕敵冒進了,什麼驕傲自大了,但是主要還是對手是韓信,實際上韓信用兵總能迅速的找到破綻,每一個作戰計劃不可能盡善盡美,最主要的是你有沒有發現破綻的能力,很遺憾韓信就是發現破綻的高手。


漁耕樵讀


龍且是項羽陣營五大名將之首,一度位及大司馬,“一代戰神”雖有些誇張,但也尚且說的過去,他不僅戰勝過悍將英布。還力挫過秦將章邯。一生為項羽大殺四方,屢立戰功,卻以多輸少敗給了韓信。


事件背景

當韓信於北線打下整個河北地區,併合並了齊國與趙國。下一步的進攻趨勢必將是楚國,且韓信整軍待發,時刻準備出征,且齊王已經向項羽求救,項羽方面得知這一消息,便令龍且率二十萬大軍,向韓信進軍。而此時的韓信僅有五萬兵馬。

戰爭經過

當韓信攻破臨淄時,龍且大軍已然動身,龍且帳下謀士建議,漢軍遠征,軍士疲憊,齊楚本土作戰兵,以逸待勞,應深溝高壘,以守為攻。招撫淪陷城邑軍民,齊王尚在,楚軍來救,人心必附楚而御漢。龍且卻未聽從謀士建議,率軍與韓信軍隔濰水東西對峙。韓信一方面令軍士連夜做出一萬餘條沙袋,壅塞濰河上流,一方面率軍涉水攻擊龍且後佯裝敗退,龍且認為韓信已成敗勢,便率軍渡江追擊。就在楚軍渡河之時,韓信命人決開壅塞濰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沖垮龍且大軍退路,楚軍大多人馬並未渡過河水,韓信趁機出軍猛攻楚軍前隊,斬殺龍且。



龍且戰敗原因

(一)蔑視對手

龍且為人驕傲自滿,剛愎自用,從心裡上便看不起韓信這位“執戟郎中”,戰端開始之前,謀士之建議其實非常中肯,而龍且非常自負,認為兵力優勢和自己的戰爭才華可以輕而易舉的打敗韓信,因此草率用兵。身為項羽帳下第一猛將,面對劉邦這個手下敗將的大將軍,龍且多少會有心理優勢,因此有驕傲的資本,將驕兵則驕,驕兵必敗。



(二)對手太強

韓信確實是軍事天才,在此戰役中,巧妙的運用了地理優勢,且以退為進,虛虛實實的將龍且的兵力優勢轉為兵力劣勢。而龍且的戰場打法過於簡單,這並非是其真的沒有指揮才能,更多的是心裡蔑視韓信的原因,在韓信佯裝敗退之時,龍且不問虛實的出動大軍渡河追殺,且不看河水深淺變化有何異常,這種軍事失誤也絕非這個級別的將領應該出現的。


( 三)急於求成

龍且在整場戰役裡都表現了急於求成的心態,一方面迫於項羽方面的軍事壓力,企圖戰勝韓信後立刻會援項羽,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兵力優勢,覺得戰勝韓信理當速勝。因此未採納謀士穩紮穩打的建議,在看見韓信敗退後更是迫不及待的追擊韓信,以至於前軍變孤軍,功虧一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