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龍且有多重要?為啥龍且一死,西楚霸王項羽就知道自己離滅亡不遠了?

鐵錘文史


龍且是項羽手下的第一猛將,可以說他的重要性對於項羽是不言而喻的,他是項羽身邊少有的忠臣,他的死是對於西楚是十分重要的。

項羽旗下第一大將:

我們先要知道龍且在西楚軍隊的地位是很高的,因為他和季布、英布、虞子期、鍾離昧幾人是合稱為楚軍大將,而為什麼龍且會在項羽軍中會有如此高的地位,一方面他從小和項羽一起長大,還有一方面就是他從起義開始就一直跟著項羽,因此他是項羽絕對重要,他的能力絕對不容小視。

齊國對於項羽真的很重要:

我們先要知道齊國對項羽是十分重要的,在得知韓信攻打齊國的時候,項羽十分著急因此派出手下第一大將龍且率領二十萬大軍去救援齊國,而這個時候項羽和劉邦在榮陽正在交戰,這個時候在派出大軍區救援齊國說明這個時候齊國在項羽心裡是很重要的,一旦齊國成為劉邦的領土,他就會失去這個最後的盟友,這個對於項羽來說是十分危險的,齊國他必須要救。

我們知道項羽畢竟兵強馬壯,開始他們還是有一定的優勢,這一戰龍且是有可能取勝,我們知道龍且剛到濰水的時候,謀士有有給龍且建議,希望他可以以逸待勞,然後要齊王去策反漢軍中的齊人,從而從內部瓦解漢軍,因為,我們知道漢軍遠道而來,屬於異地作戰必然糧草有一定問題,如果漢軍糧草出現問題,必然會影響到漢軍士氣,可以說這個計謀是十分不錯的,但是,龍且並沒有聽取這個建議,希望可以正當擊敗韓信,這個時候龍且就犯了戰略上的錯誤,必敗。

濰水之戰

濰水之戰雙方是東西擺開陣勢,韓信在得知楚軍的佈陣後,派兵縫製一萬多口袋,裝滿沙子,堵住上游,然後在天明的時候率領部分軍隊進攻龍且陣地,然後在假裝不敵楚軍,引誘楚軍追擊,這個時候韓信抓住戰績掘開上游的沙袋,從而要打水洶湧而下,韓信並且組織部隊反擊,擊敗楚軍,龍且陣亡。

扭轉局面,項羽敗局已定:

韓信很快率軍強渡濰水,大敗楚軍擊敗齊國,從而在前203年徹底平定齊地,從而徹底扭轉了楚漢戰爭的局面迫使項羽求和,因為,這個時候不是他強劉邦弱,而是劉邦超過了他,楚漢的強弱已定,這一戰的失敗要項羽感到了害怕,畢竟龍且對自己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為在之前英布、周殷先後背叛自己,已經要自己損傷嚴重在加上這次戰役的二十萬精銳的損失,要項羽感到自己可能會失敗,從來不言苟合的項羽第一次派出使者希望可以跟劉邦議和,從這裡也看出了項羽必定失敗。

垓下之敗,劉邦創建大漢王朝

果真,龍且戰死後,項羽在之後的戰役一敗再敗最後退到垓下,在劉邦和韓信軍隊的圍攻下,項羽的命運已經註定,在加上韓信使出了四面楚歌之計從而要楚軍軍心全失,從而項羽決定突圍後最後烏江邊自刎而亡。

綜合所述

從這裡可以看出為什麼項羽會害怕,齊國戰役的失敗然後在加上龍且的死,這個時候可以說項羽身邊沒有什麼人可用,從而確定了項羽必敗,因為,這一戰確定了楚漢的局面。


莫地方


龍且作為項羽的五大將之一,非常勇猛,他和項羽從小一起長大,感情非常好,項羽對他也非常的信任,龍且對項羽也是最為忠心的!項羽是楚國皇族,龍且是楚大夫之後,地位也很顯赫。他為西楚立下赫赫戰功,一直跟隨項羽,直到戰死,從一而終,可敬!

我們知道龍且是在同韓信淮水之戰,韓信用誘敵之計殺死了龍且,按說韓信才區區幾萬人,是不可能打敗二十萬軍隊的龍且。這裡我們不得不說驕傲會使人失敗的道理。龍且心裡一直看不起韓信,總用老眼光看人,韓信是吃過漂母的餅,也受過胯下之辱,從軍後跟隨項羽也沒有立下什麼戰功!但不代表韓信沒有才華,只是跟隨項羽時沒有機會展現自己。龍且的輕敵導致了他濰水之戰的大敗,而且送了生命,當項羽聽到消息後,幾乎暈倒。一向馳騁天下的霸王何至如此!

龍且、項莊、鍾離昧、季布、英布五人合稱‘’西楚五大虎將‘’!龍且被稱為之首,他一直跟隨項羽南城北戰,有很多的戰功,由於同項羽的私交特好,項羽對他也是絕對的信任,所以我認為龍且和范增是對項羽沒有任何私心的人,他的死對項羽來說失去了左膀右臂!

項莊是項羽的堂兄弟,也號稱西楚第一劍客,他和項羽都是由叔父項梁撫養大的,鴻門宴上范增就是安排他刺殺劉邦,但由於項伯的通風報信,張良安排樊噲攪了局!

鍾離昧是在韓信投軍後加入楚軍的,而且他和韓信私交甚好,鍾離昧武功高強,也為楚軍立了很多戰功,後來由於韓信投靠劉邦,項羽開始不信任他,打擊他,鍾離昧沒有辦法,只好離開項羽,但他並沒有投靠劉邦,而是隱居了,直到劉邦統一天下後知道鍾離昧在韓信處,劉邦逼韓信交人,韓信不交。劉邦非常不滿,鍾離昧為了不連累韓信,自殺身亡!也是一豪傑!

季布英勇神武,項羽曾親自拜訪,而且同他切磋功夫,項羽打敗英布,兩人惺惺相惜,季布跟隨了項羽。在鍾離昧離開後也離開了項羽,劉邦統一後,在很多人的勸說下,並沒有殺死季布,而且還給了他官做,他一直活到漢文帝時期,也算是落個善終!

英布原來是秦國的囚犯,後來投靠了項羽,英布為項羽做了很多貢獻,但他認為跟隨項羽沒有前途,就投靠劉邦去了,後來為劉邦立了不少戰功,開始膨脹,後來英布造反,被劉邦誅殺!

還有一個人我們不得不說,陳平,他背叛項羽後,為劉邦獻了離間計,離間了項羽和亞父范增的關係。這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我們看完項羽身邊的這些人就知道,龍且是項羽的忠實戰士,他的死無疑加速了西楚的失敗,但項羽的剛愎自用,生性多疑也是西楚滅亡的根源!





一本夏


龍且之死,意味首項羽過去一切努力皆為徒勞,他在戰略上已徹底失敗!

驚恐的霸王

項羽囂張一生,從來就沒害怕過什麼。

可是,當他聽說龍且死去時,卻十分恐懼。

楚已亡龍且,項王恐···——《史記.淮陰侯列傳》。

龍且究竟有多重要?為何他一死,威風凜凜的霸王會感到恐慌呢?

獨一無二的龍且

在項羽的部下中,龍且是特殊的一個。

陳平在分析項羽集團時,曾經指出了項羽的骨鯁之臣:范增、鍾離昧、龍且、周殷。

在陳平施離間計後,范增、鍾離昧等逐漸被項羽疏遠。(小編以為,范增被疏遠應當與離間關係不大,但鍾離昧此後未受重用,或與離間有關)

但是,龍且未受影響,一直被項羽所重用。

此後,龍且就成了項羽手下少有,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

就能力而言,龍且曾經大敗英布,其將略,在天下也應該名列前茅!

正因為龍且的特殊地位,在睢陽,項羽一口氣給了龍且20萬大軍,讓他去打韓信。

要知道,當時項羽自己手裡都未必有20萬大軍!(項羽在未受重創的情況下撤軍時,手中只有10萬大軍)

可以說,龍且,既然是項羽的首將,他所統領的又是項羽軍主力的大部!

首將陣亡,大部主力被殲,項羽怎麼能不驚恐呢?

正面進攻的戰略的破產

楚漢相爭,各自秉持著不同的戰略思想。

百戰百勝的項羽,正面作戰能力強,自然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採取了中路突破的抉擇。

而正面打不過的劉邦,自然選擇了正面相持,側翼迂迴的戰略方針。

劉邦正面與項羽苦苦想持,並派韓信在北方戰場活躍、派軍支援英布在南方戰場活動、派軍支援彭越在梁地打遊戲。

項羽的戰略很直接:正面突破,只要擊敗劉邦軍,其他部分不足為慮!

截至前203年9月,項羽的中間突破戰略還是比較成功的。

正面戰場:項羽已經佔據成皋,並多此擊次擊敗劉邦。劉邦一度考慮放棄成皋以東,退守鞏、洛。

北方戰場:韓信雖然已經攻略魏、代、趙,但其主力已經被劉邦抽調走,看起來暫時無法左右戰局;

南方戰場:英布雖然重新活躍,但力量有限,對楚核心區域影響有限。

後方戰場:彭越雖活躍,但項羽只需要15天就能擺平!

可是,韓信在極短時間內破齊,並大破龍且!

如此,佔據齊地的韓信,隨時可以直接進攻彭城。

漢軍完成了對項羽的戰略包圍!

形勢瞬間逆轉!

這意味著:劉邦的外線戰略已經實現,項羽獨攻中路的戰略徹底破產!

“非戰之罪”

最讓人鬱悶的是:項羽是在屢戰屢勝中,一步一步走到失敗地步的。

彭城之戰後,項羽的每一次勝利,換來的都是局勢的進一步惡化。

前204年12月,項羽終於擊敗了英布,平定了九江。

換來的局勢是:韓信已經平定了魏、趙、代、燕。

前203年10月,項羽僅僅10幾天就擊破了彭越,安定了梁地。

換來的局勢是:西面,曹咎戰死,劉邦收復成皋;東面,韓信攻破齊地!

前203年11月,項羽再次壓制劉邦於廣武。

換來的局勢是:龍且戰死,20萬大軍灰飛煙滅!

也許,在項羽看來,贏得戰爭,唯一的方式就是不斷贏得戰役。

項羽努力奮鬥,贏得了一個又一個戰役勝利。

可是···現實卻是如此的殘酷!

當龍且死後,自己陷入危急時,對項羽來說,“非戰之罪”,是最大的無助。

因為這告訴項羽:他和對手不在一個維度上。你再打勝仗也沒用!

失敗的嘗試

囂張一世的項羽,第一次低下了高貴的頭顱。

他派武涉去找了韓信,希望韓信能投楚!

這一步棋,總算是回到了點子上!

當時,韓信,就是勝負的關鍵。

今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

說客說得也在理:劉邦是什麼樣的人?項羽今天死,你韓信下一個死!

可是,韓信拒絕了。

項羽失去了最後的希望,走向覆滅。

攻勢綜合症:龍且之殤

項羽手下大將有一個特點:面對漢軍時的發揮,令人匪夷所思!

曹咎率軍留守成皋,項羽給的指示非常明確:堅守不出,15天以內我就回來。

可是,曹咎身為大將,卻忍不住謾罵,直接帶軍出擊,結果全軍覆沒!

龍且率軍打擊韓信。有人指出:楚國大軍來到,只要堅守,齊國地方自然反對韓信,韓信就得不到糧食,自然失敗!

可是,龍且居然認為:“吾平時素知韓信為人,易與耳。且夫救齊不戰而降之,吾何功?今戰而勝之,齊之半可得,何為止!”

龍且的話,道出了楚軍將領屢次發揮失常的原因,也道出了項羽集團失敗的原因。

“韓信易與”嗎?此時的韓信已經通過連續勝利證明了自己不好對付;

不戰而降就無功嗎?難道不戰而勝不是唯一目的嗎?

項羽的楚軍,是一支奇蹟之軍。鉅鹿之戰、彭城之戰,他們不斷創造奇蹟。

可是,奇蹟上癮,就成了毒素。

鉅鹿之戰、彭城之戰,項羽的勝利劇情如出一轍:形勢不利——奮勇一擊——成功翻盤。

即或到了垓下失敗,項羽生命走到盡頭時,他依然以一波猛攻,驕傲地詢問手下:我怎麼樣?

顯然,不怕困難、藐視對手、一往無前地進攻,已成了項羽集團的“企業文化”。

曹咎、龍且,這些項羽身邊最信賴的人,之所以能得到項羽的重用,應當也是極為符合楚軍的“企業文化”:所向無前!

所向無前,是好習慣,可是,如果沒來由地輕視對手、罔顧形勢,一往無前,就成了莽撞!

曹咎、龍且、項羽,皆以此而死!

龍且,是項羽集團最重要的將領、重兵集團的司令,也是項羽集團戰略思想最重要的執行者、企業文化最堅定的信仰者。

龍且死去,不僅代表著項羽失去了大將和二十萬大軍,也代表著楚漢之爭的局勢瞬間被逆轉,項羽陷入劉邦集團的包圍。

當然,更重要的是,龍且之死,也代表著項羽集團戰略思想、企業文化的徹底失敗!

如此,項王何得不恐?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因為龍且死後,漢強楚弱的局面已經形成。


背景介紹:公元前205年,劉邦抓住項羽在齊國平叛,深陷齊地,不能分神的機會,聯合其他幾路諸侯,率領56萬聯軍,東出函谷關,攻打項羽的西楚國。聯軍一路上勢如破竹,迅速佔領彭城。正在齊地平叛的項羽聞訊後,親率3萬精兵殺回彭城,並且大敗劉邦。劉邦在彭城戰敗之後,本就鬆散的聯軍迅速瓦解,西魏國、代國、趙國先後叛漢。於是劉邦便派韓信北伐,韓信在滅了西魏國、代國、趙國之後,又迫使燕國投降,並且滅了齊國。韓信滅了齊國之後,齊王田廣逃到了高密,並且連夜派人向項羽求救。於是項羽派大將龍且帶領20萬軍隊到齊國幫齊王田廣打韓信。


龍且戰敗

龍且帶領20萬軍隊到達齊國之後,有人向龍且建議說韓信的軍隊遠道而來,兵鋒正盛,我們不能硬打,我們應當深挖戰壕,堅守城池,暫不出戰,然後派一個特別有號召力的齊國大臣,到齊國的各個城市去散佈消息,告訴他們齊王田廣沒有死,楚國的救兵已到。只要這個消息一散佈出去,已經投降韓信的70多個齊城,會集體造反的。韓信是遠道而來,齊國各地的城市都反了,到時候我們再和韓信決戰,韓信必敗無疑。

但是龍且卻說用不著,因為龍且認為韓信膽小怕事,非常好對付,並且如果韓信最後被迫不戰而降的話,龍且他自己沒有功勞。於是就要和韓信開戰。

開戰前,兩軍是隔著濰水列陣的,韓信頭一天晚上,派了一萬名士兵,帶著布袋,到濰水的上游,每一個袋子裡邊裝上沙子,做成沙袋,然後在濰水的上游攔住濰水,把水堵住之後,下游的水就變得很淺了。第二天,兩軍一開戰,韓信便帶著軍隊殺過來了(此時的濰水很淺),殺到一半,韓信就裝作一副怯懦的樣子逃跑了,韓信一逃,龍且非常高興(因為他的猜測沒有錯,韓信果然是膽小怕事),就帶著軍隊殺了過去,等到龍且的軍隊一進入濰水中,韓信就下令讓上游的一萬名士兵把沙袋全撤了,堵了一夜的濰水傾瀉而下。此時龍且只帶領少量的軍隊渡過了濰水,大部分軍隊還沒有過濰水。波濤洶湧的濰水迅速就將龍且的軍隊分隔成了兩端,過去的一少部分,未過去的一大部分,中間還有部分被河水沖走了。然後韓信就率軍包圍住了龍且和他帶領的已過河的少量的部隊,以多打少,將這些楚軍包括龍且在內全部殺死。沒過河的楚軍看到主將被殺後,全部潰散,然後韓信率領漢軍過河,迅速地消滅了20萬楚軍。就這樣,韓信徹底的佔領了齊地。

龍且

為什麼龍且死後,項羽就知道自己離滅亡不遠了?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 整體戰略包圍已經形成

龍且戰死後,韓信徹底平定齊地,而項羽也徹底的處在了劉邦集團的整體戰略包圍之中。

西邊:劉邦在彭城戰敗之後,可以說是被項羽追的是一路狂逃,直到在滎陽建立起防線,這才抵禦住了項羽的進攻。此後雖說在滎陽的戰場上,劉邦是敗多勝少,滎陽城也是幾番易手,但是最終,劉邦還是在滎陽擋住了項羽的進攻,項羽的進攻也停在了滎陽這裡,再也沒有向西更進一步了,雙方形成對峙的狀態。

北邊:項羽的北邊一直不安穩,劉邦在撤到滎陽的時候,彭越並沒有跟著一起撤退,而是回到了河上(今河南濮陽),後來彭越趁項羽在南陽攻打劉邦,後勤補給線拉長的機會,突然率軍南下,切斷了項羽的後勤補給線。迫使項羽回兵來打通補給線,這樣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劉邦的正面戰場上的壓力。

後來韓信北伐滅了西魏國、代國、趙國、燕國和齊國之後,項羽就不僅僅是要面對糧道被截的危險了。因為齊國就在現在的山東,西楚國的國都彭城就在今天的徐州,山東被韓信佔領,那麼徐州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如果此時韓信率軍南下攻佔彭城,那麼項羽的運糧通道將會徹底癱瘓,而且項羽也要直接面對韓信的軍事進攻了。

南邊: 南邊是九江王黥布,黥布曾是項羽手下的悍將,後被項羽封為九江王,統治九江、廬江二郡。公元前204年,黥布叛楚歸漢,雖然項羽後來派遣龍且率軍十萬將其擊潰,但是黥布的勢力還是存在的,後來黥布派人到九江招攬了自己的一些舊部,再加上劉邦撥了一些軍隊給他,黥布的勢力又恢復了一些。

東邊:東邊是黃海;

由此可以看出,龍且一死,項羽就處在整個劉邦集團的包圍之中了。

劉邦集團對項羽的包圍

二: 軍事實力的削弱

龍且是項羽手下的第一猛將,與季布、鍾離眜、英布、虞子期同為楚軍五大將。龍且自幼與項羽一起長大,情若兄弟,後隨項梁起義,曾在東阿大破秦軍,拯救反秦義軍田榮。英布背叛楚國後,項羽派龍且帶十萬楚軍去攻打英布,大敗英布,迫使英布逃離九江。後來韓信滅了齊國,齊王田廣向項羽求救,項羽派龍且前去營救,韓信詐敗,利用濰水,將龍且打敗,龍且也戰死了。龍且一死,可謂是斬斷了項羽的一臂,對項羽的損失不可謂不大啊。

而且龍且戰敗,損失的可不只是楚國的一員大將,還有他帶去的20萬楚軍。龍且戰敗後,20萬楚軍全軍覆沒。這樣一來,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楚國的軍事實力驟然下降。此時,劉邦有20萬軍隊,韓信滅齊後,手下的軍隊達到30萬,僅這二人,漢軍的兵力就超過了50萬,這還不算彭越和英布手下的軍隊。而此時項羽只剩下10萬楚軍。以10萬對50萬,即使是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勇的項羽恐怕心裡也在打鼓啊。

龍且戰死

三:軍心不穩

項羽與劉邦在滎陽對峙期間,雖然楚軍勝多敗少,但是劉邦就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屢敗屢戰。而且項羽後邊還有彭越在不斷的騷擾著項羽的後勤補給線。前有劉邦對峙,後有彭越威脅,劉邦和彭越就像是貓戲老鼠一樣,來回調動著項羽,使本來就疲憊的楚軍更加的被動。現在韓信又佔了齊地,滅了龍且,隨時可以揮軍南下,直接攻佔彭城。如果真的到了那一步,楚軍就不止是糧道被切斷,而是整個後路都沒有了。在這種情況下,楚軍的軍心怎麼會穩定呢?

彭越和韓信直接威脅著項羽的糧道和國都

四:漢強楚弱的局面已經形成了(最重要的原因)

韓信佔了齊地,那麼就意味著漢強楚弱的局面已經形成了。僅從軍事實力的對比來看,當時的情況是劉邦有20萬軍隊,韓信有30萬軍隊,項羽有10萬軍隊。所以韓信佔領齊地對項羽的威脅是非常大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項羽採取了空前絕後的一種行動:派說客。項羽一生都很迷信武力,派說客來解決問題是項羽此前從來沒有用到過的手段,但是這次項羽卻這麼做了。由此可以間接的看出項羽害怕了,因為漢強楚弱的局面已經形成了。

項羽

綜上所述:無論是整體戰略的包圍,還是軍事實力的下降,或者是軍心不穩的緣故。龍且死後,真正讓項羽感到自己離滅亡不遠的原因是漢強楚弱的局面已經形成了。


微觀歷史


項羽手下有五員大將:龍且、季布、英布、鍾離昧、虞子期。都是能夠領軍獨當一面的方面大員。謀士則有范增。

龍且統帥項羽手下的騎兵部隊。曾經敗於同樣統帥騎兵灌英手下,但也曾大破漢初三大名將之一的英布。可見實力不俗。也算得上是楚漢之間第一梯隊的戰將。

而在個人感情上,龍且是和項羽一起長大的好朋友。這種關係,別人就比不了了。

當時,項羽的謀士范增,被劉邦使用離間計,離開了項羽陣營。而英布更是帶著隊伍叛變。可以說,項羽實力減弱很多。

而且,項羽雖然本事大。但剛愎自用,平時只有范增能說動他。此時范增離開,身邊能跟項羽說得上話的,也就只有從小和項羽一起長大的龍且了。

一支軍隊或一個集體,固然是靠著領導者的能力帶出來的。但有些時候,也必須要有一些集體內部的人提出不同建議。關鍵時候踩一腳剎車的人,就是龍且。可能這個人說的也許不對。但只有這個人敢說。

當龍且戰死之後,項羽是什麼反應?史書上記載——項羽聞龍且軍被韓信破,則恐。

這就頗為值得玩味了。好朋友、好戰友死了,正常人不是應該傷心嗎?為什麼會“恐”呢?

因為,項羽知道,他失去的不僅僅是龍且率領的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不僅僅是好朋友天人兩隔。項羽是本能的就意識到:那個可以在他耳邊提個醒兒的人,不在了。以後,只能一個人思考、決策。


參習處


英布是項羽的貼心小棉襖,打仗打頭陣,鉅鹿之戰當先鋒;髒活全是他,坑降卒殺懷王。

但是,小棉襖還是衣服,啥時候想脫就脫,沒有就光著膀子穿大衣,總不至於沒有就凍死。

但是,龍且就不一樣了,他是項羽的真手足。

首先,感情到位才能彼此信任,這是忠誠的另一個底層邏輯

為人謀事而盡忠,員工為老闆謀事是為了工資;合夥人為公司謀事是為了分紅;謀臣為主公謀天下是為了富貴。但這都是利益忠誠,沒了利益也就沒了忠誠,甚至還能反目成仇。

所以,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卻有永遠的利益。

但是,人是講感情、講對錯、將倫理的,所以除了利益忠誠,真得有感情忠誠。龍且對項羽就是感情忠誠。

兩個人都是硬漢,還是發小,小時候一起玩、長大了一起造反,而且龍且早把自己的人設定位成了項羽的小弟。

對於這樣的人,項羽必須的留在身邊,就是能封出去當王,在亂世的時候也得考慮一下。因為主公身邊必須得有使著順手的兄弟。

所以,打九江,龍且帶著十萬大軍就去了;打齊國,龍且帶著20萬大軍就去了。獨自領軍,這非常危險,要是他帶著兵造反了,咋辦?能力不重要,龍且有忠誠、項羽有信任,這是最重要的。

英布很能幹,看上去也很聽話,但項羽從不敢分給他一支軍隊,讓他出去獨擋一面。擋不擋得住沒關係,重要的是英布這小子會不會擁兵造反。

其次,龍且真得很能幹,濰水之戰不能說明他無能

龍且肯定比英布能打。項羽在滎陽幹劉邦,英布卻在九江國造反了。於是,項羽趕緊讓龍且帶著十萬大軍去收拾英布。

龍且一到就把英布打得落花流水,要兵沒兵、要地沒地,然後灰頭頭臉地跑去投靠劉邦。所以,戰力上說龍且一點兒都不比英布差。

能帶十萬人的將軍,並不是有多勇猛,一個打十個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人有組織十萬人作戰的能力。這種指揮才能太重要了,整個楚漢爭霸期間也沒幾個人有這本事。所以才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這種將軍真得很難求。

濰水之戰,之所以失敗,不是龍且太無能,而是韓信太厲害。陰謀詭計、戰場使詐,韓信是秦末第一人。而且這種手段專克以兵形勢為主的楚國軍團。

另外還有兩個因素:一個是龍且太驕傲,他從骨子裡就沒把韓信當棵蔥,但是韓信不僅是蔥而且是棵山東大蔥。另一個是急於求勝,就是想趕緊打完山東之戰後,再帶著兵返回中原戰場,楚國集團不能分兵太久。

第三,龍且全軍覆沒,楚霸王確實感受到了恐懼

原因是項羽將面臨腹背受敵的窘境,沒有形勝之資的西楚國,扛不住兩線作戰。

項羽一直在進攻。成皋滎陽不是西楚之地,他是越國千里追過去、打劉邦的。齊地也不是西楚之國,龍且也是追過去、跟韓信較量的。

為什麼?

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

兵形勢為主要作戰特色的楚軍,就是善於進攻,就是要追著敵人打,防守不是他們專長。

另外,西楚之地根本就沒法防守,除了背後的大海,處處受敵。所以,楚霸王必須把西楚集團打造成一個刺蝟,就是四面出擊、打服四面。

但是,龍且戰敗直接產生了三大影響:

一是有生力量被報銷,項羽已經無法組織四面出擊了,因為兵不夠了。

二是沒了獨自領兵且絕對信任的將領了,即便有兵,誰能帶著去跟天下諸侯較量。西楚集團就剩下項羽這個大將了,至於鍾離眜可能有能力但項羽信不過,而信得過的項氏子弟又真心沒啥本事。

三是西楚門戶大開,韓信的齊國軍團可以直接南下掃蕩整個西楚,而且後來韓信就是這麼做的,垓下戰前,西楚已經不再姓項,被灌嬰的騎兵軍團來回掃蕩。

所以,征戰八年、從無敗績的項羽真心感覺到了恐懼。於是,趕緊答應鴻溝議和,趕緊回兵西楚,晚了就會被人端了根據地。

所以,早被項羽打怕的劉邦,才敢那麼囂張,鴻溝議和筆墨未乾,就帶著兵追過來、打項羽。

至於項羽是不是知道了自己離滅亡不遠了,那倒未必。因為有至少三個變數:

一個是韓信,韓信不要說投降項羽就是再在齊國多磨蹭一年,項羽迂迴獲得極大的迴旋。而且韓信敢磨蹭,立即就會失信劉邦,所以肯定也就得天下三分了。

另一個是成皋滎陽戰場出現變數,劉邦不再學烏龜,出來野戰,然後被項羽一戰報銷,那也可以了。

再一個是英布和彭越這兩個變數,英布打不進九江國,彭越趴在梁地起不來,也可以。但是這些變數都沒有出現。原因就是項羽軍事太厲害,厲害到沒朋友,而政治上搞聯合,動手又太晚、手腕也不硬。


減水書生


龍且是項羽手下第一猛將,對項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難得的是他還是項羽身邊少有的忠臣。今天筆者圍繞龍且戰死的濰水之戰來為讀者解釋一下為什麼龍且戰死會讓項羽如此沮喪。

先介紹一下龍且,龍且在楚國的地位很高,被譽為項羽手下第一猛將,與季布、鍾離昧、英布、虞子期合稱為楚軍五大將,和曹咎、周殷一樣是楚軍的大司馬,共同節制楚國的軍隊。

而且龍且自幼和項羽一起長大,從項梁起義就一直跟在項羽身邊,可以說是項羽最信任的人。龍且的能力也是不容小覷,英布背楚投漢的時候,就是龍且帶兵擊潰了同為楚軍五大將的英布。

提到濰水之戰,我們通常會稱它為楚漢之爭的轉折點。在濰水之戰以前的局面是楚強漢弱,直到濰水之戰,劉邦的老婆呂雉和父親劉太公還在項羽手裡押著呢!到了濰水之戰後,楚漢之間的實力對比就發生了變化,劉邦的優勢就逐漸開始顯現。

首先,我們要知道龍且去濰水去做什麼?當時韓信攻打的是齊國,項羽和齊國是盟友,接到齊國的求救之後,項羽就派龍且帶二十萬大軍去救援齊國。當時劉邦和項羽正在滎陽打的熱火朝天,這時分兵去救援齊國足以看出齊國在項羽心中的分量。站在項羽的角度,齊國是他的最後一個盟友了,如果齊國戰敗,齊國的大片土地和人口、資源可就全都落入了劉邦手中。龍且戰敗被殺後,這些都成為了現實。

其實在濰水之戰的過程中,龍且是有可能取勝的。龍且剛到濰水,手下的謀士就建議龍且說,我們應該以逸待勞堅守陣地,然後讓齊王派人帶著信物去策反漢軍中的齊人。因為漢軍遠道而來,再遇到後方齊人的不斷襲擾,糧草供應必然出現問題,這樣就可以大破漢軍。但是龍且非常驕傲,希望用正當實力打贏韓信來證明自己,最後卻被韓信用計打敗了。

我們再來從戰略層面看一看這次的濰水之戰,在項羽大舉進攻滎陽的時候,韓信提出了歷史上非常典型的迂迴戰略。韓信建議劉邦憑藉有利的地形在滎陽和項羽周旋,自己帶兵東進,消滅趙、代、燕、齊等割據勢力。再從齊國南下,進攻項羽的後方,從而完成戰略迂迴。濰水之戰後,韓信的目的基本達到了。這種戰略上的失敗才是項羽真正感到害怕的地方,項羽甚至一度希望向劉邦求和。

綜上所述,正是因為此戰影響甚大,雖然不在正面戰場,但還是被看做楚漢爭霸實力對比的轉折點。同時作為項羽手下第一大將的龍且也在這一戰中隕落,這使項羽大受打擊。從此項羽的後花園不再安全,項羽的糧食供應基地淮河南北直接暴露在韓信的兵鋒之下,就連都城彭城也無險可守,直接暴露在漢軍的攻擊之下。


鄧海春


龍且死不死的,和項羽是否失敗並無關係——項羽之所以失敗就在於答應和劉邦鴻溝為界協議

龍且戰敗,不過是成就了韓信稱王,並沒有改變天下局勢:

齊國由田廣統治,變成韓信統治。

項羽戰敗原因在於范增極力反對的和西漢割地議和:

“ 項王至,漢軍畏楚,盡走險阻。是時,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漢王復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王許之,即歸漢王父母妻子。軍皆呼萬歲……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

大家看出問題沒有:

1、項羽和劉邦和解,和項羽接受章邯約盟的理由是一樣的——楚軍缺少糧食。

2、項羽毫無心機,和約達成,就立即全部釋放劉邦的父母妻子,而不是多一個心眼——等劉邦撤軍回關中後再釋放;更在劉邦軍這個進攻方沒有撤退之前,項羽就匆忙撤軍走,這就給了劉邦追擊項羽的機會。

3、在軍事上,楚兵強漢兵弱,在後勤上,漢兵糧草多楚兵糧草少,各有優劣。

在漢三年劉邦也曾提出議和,但被范增極力反對:

“漢之三年,項王數侵奪漢甬道,漢王食乏,恐,請和,割滎陽以西為漢。項王欲聽之。歷陽侯范增曰:“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後必悔之。”項王乃與范增急圍滎陽。”

項羽和劉邦鴻溝為界協議讓項羽失去人心

項羽毫無防備的撤軍回國,給了劉邦趁機追擊的機會,深入西楚國腹地,形成了諸侯合擊的態勢。

西漢大軍突然出現在西楚國腹地,西楚國大部分人自然而言的認為項羽要被擊敗了,不值得效忠了。

這就是大司馬周殷背叛項羽,加入垓下之戰的原因。

劉邦深入到西楚國的陽夏、固陵,對於西楚人而言,是西楚已經失敗了——因為項羽並不能擊退劉邦軍。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龍且個人是項羽的大將,但是對項羽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重要。項羽所到震撼的原因是龍且所帶來的20萬軍隊,這是楚國最大的一股軍事實力,人員數量遠遠超過項羽當時正面戰場的軍隊,而這股軍事力量的消亡,也就基本主動了項羽的失敗。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王聞淮陰侯已舉河北,破齊、趙,且欲擊楚,乃使龍且往擊之。淮陰侯與戰,騎將灌嬰擊之,大破楚軍,殺龍且。韓信因自立為齊王。項王聞龍且軍破,則恐。

龍且作為項羽手下第一猛將,與季布、鍾離昧、英布、虞子期為楚軍五大將,與曹咎、周殷同為楚軍大司馬。並且和項羽一起長大,所以項羽對龍且也是極為信任,在得知韓信佔領燕、趙、魏等地,而又攻滅齊國時,可以從側面威脅楚國,所以項羽就派遣了龍且進入齊地,準備與韓信決戰。

龍且率領浩浩蕩蕩的20萬大軍,殺向齊國,韓信也帥軍抵抗。龍且與韓信,一個在淮水之東,一個在淮水之西,率軍擺下戰陣。龍且看不起韓信,依舊把韓信當做是胯下之辱的無能之輩,輕視和傲慢最終葬送了龍且。

面對龍且的大軍,韓信卻早已經想到了破敵之法,他命令人夜晚在淮水上游用沙袋子將水堵住,然後開始誘敵之計。白天韓信先命令的軍隊打過河去,然後佯裝戰敗,迅速撤到淮水西岸。龍且一看大喜,下令軍隊搶渡淮水,下陣來窮追猛打。當一半軍隊渡過淮水時,韓信命令上游的士兵拉毀堤壩,大水突然從天而降,把龍且正在渡河的部隊攔腰斬成兩段。登上淮水西岸的龍且部隊,被大水堵住了後路;韓信的軍隊黑壓壓一大片,呼天喊地殺將過來了,不一會兒工夫,西岸的龍且大軍全部被殺,龍且也在混戰中丟了性命。

此戰之後龍且的二十萬大軍全部報銷,所以項羽才恐懼,想策反韓信自立,結果沒有成功。韓信也在劉邦冊封為齊王之後與彭越、英布帥軍合圍項羽,此時韓信率領大軍有30萬,而項羽只有10萬人,在後無糧草,也無援兵的情況下,最終被韓信圍困垓下。

項羽在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的情況下,逃到了烏江邊上自刎而死。若是龍且不死,依靠保留的20萬軍隊,項羽或可有一戰之力,但是龍且20萬大軍的滅亡,已經註定了項羽失敗的結局。


帝國烽火


首先,不是龍且有多重要,而是此次龍且所負責的任務很重要。換言之,正是因為項羽把事關天下氣運、江山歸屬的任務交給了龍且,所以龍且之敗才會導致項羽深感自己距離滅亡不遠了。那麼,龍且到底擔負著怎樣的任務呢?

一:天下形勝之地——齊國的重要性

公元前203年,就在項羽被劉邦牽制在滎陽而不能動彈之際,具體負責第二戰場開闢的韓信卻一路勢如破竹的攻滅了趙國、魏國和燕國,並且此時已經兵臨齊國城下,一旦齊國被攻陷,那麼袁生“一統北方,整合資源以殲項羽”的戰略也就實現了。

當此之際,剛剛收到齊王田廣求救信的項羽自然也是心急火燎的恨不能肋生雙翅,親臨齊國臨淄,擊敗韓信大軍。但由於此時楚漢相爭的局勢已經逐漸進入尾聲,因形勢所迫而不得不分兵作戰的項羽已經有了些許焦頭爛額的感覺。

所謂“天時不如地利”,關於齊國戰略地位的重要性,身為兵法大家的項羽自然是一清二楚的,不然當初他也不會強行將齊國分割成三塊了。如今,一旦韓信成功覆滅齊國,那就意味著已經連為一體的北方中原地區將全部被劉邦收入囊中,如此一來,一向惶惶如喪家之犬的劉邦就能最大限度的整個北方資源。諸如:糧草、壯丁和馬匹等,除此之外,他還能最大限度的依託北方有利的地形地質,居高臨下的對西楚展開攻勢。換言之,齊國的安危,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決定了天下的歸屬。

二:不靠譜的哥們——狂妄自大的龍且

就在這分身乏術而又顧託無人之際,項羽就只能將援救齊國的重大任務交予性格暴躁而又剛愎自負的發小龍且。因為熟悉龍且的弱點,所以在出發之前,項羽也曾再三叮囑:“不要輕舉妄動,不能衝動行事”。但很顯然的是,一向驕傲慣了的龍且並沒有將項羽的囑咐放在心頭,浩浩蕩蕩的帶著楚軍主力的三分之二出發了(此時項羽嫡系主力部隊大約三十萬人,為了能夠實現援助齊國的戰略,項羽一下子給了龍且二十萬人)。

話說此時龍且所率領的隊伍,都是曾經追隨項羽戰勝攻取的百戰之師,相對於韓信臨時組織起來的烏合之眾,應該是有著必勝的把握和實力的,但世間之事,又豈是我們等閒就能預料到的?就在韓信兵臨城下之際,阻險扼要的龍且本可以聽從帳下謀臣的意見,以逸待勞,坐享其成。

人或說龍且曰:“漢兵遠鬥窮戰,其鋒不可當。齊、楚自居其地戰、兵易敗散。不如深壁,令齊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聞其王在,楚來救,必反漢。漢兵二千里客居,齊城皆反之,其勢無所得食,可無戰而降也。”

可生性倨傲,以戰勝為榮,以守城為恥的他卻非要輕冒兵刃,操刀上場與韓信大幹一場不可。而他之所以如此的理由,卻又可笑的令人髮指。

龍且曰:“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且夫救齊不戰而降之,吾何功?今戰而勝之,齊之半可得,何為止!”遂戰,與信夾濰水陳。韓信乃夜令人為萬餘囊,滿盛沙,壅水上流,引軍半渡,擊龍且。詳不勝,還走。龍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龍且軍大半不得渡,即急擊,殺龍且。

就此一役,韓信打的漂亮,龍且敗的乾脆。但在我看來,雖說龍且死不足惜,但卻因為他的倨傲、自矜生生葬送了二十萬百戰生還的楚軍精銳,使原本形勢大好的項羽頓時陷入極為被動的境地。而也正是龍且這愚蠢的坑貨行為,最終導致了項羽的徹底失敗。由此可見,無論是交朋友還是用人,我們都應該小心謹慎,萬萬不可盲目大意。

三:項羽的掙扎,武涉說韓信以三分天下

在失去戰略要地,被劉邦實現連接北方,擴大戰線以臨南方的戰略之後,形勢漸弱的項羽亦並未就此而束手待縛。在聽說韓信要求劉邦封其為齊王的消息後,心思敏銳,才氣無雙的項羽馬上派出了謀士武涉,因為他要賭一把——既賭劉邦的心胸氣度,又賭韓信的野心眼界。而兩者但凡有一條成功,不僅楚國目前的困境就能夠迎刃而解,甚至還可能有意外之喜也未來可知。

楚已亡龍且,項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說齊王信曰:“(項王)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漢王復興兵而東,侵人之分,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關,收諸侯之兵以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厭足如是甚也!且漢王不可必……然得脫,輒倍約,復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合,參分天下王之?”

而就說客武涉的言辭來看,真正的項羽完全不是我們映象中的莽夫,因為他對天下大勢的分析、判斷絲毫不弱於范增、張良等人,甚至於對劉邦的為人的看法以及未天下來形勢的走向問題,其眼光比張良等人還要精準、毒辣。換言之,若不是韓信優柔寡斷、好謀不臧的話,也許,天下大勢還將隨著項羽的安排一路往前發展,畢竟,相對於垂垂老矣的劉邦,青春正盛,勇武無敵且思慮精細、智謀無雙的項羽有大把的時間耗死天下英雄,然後從容整頓河山。

我是狐筆春秋,歡迎大家批評指教,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