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请教,学书法临帖到底临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换帖了呢?

有点字儿



字要写出真功夫,必须要临摹。学习就是仿鉴,修炼内功的阶段,主要靠的是临学,通俗地讲就是要向人家学习。天赋在这里就不深谈了,不少朋友都对自己的天赋自信满满,好像真的是上苍厚爱、天纵英才,压根没那回事,其实99%的人在书法学习的天赋上都处于一个水平线,所谓的“有天赋”无外乎个人兴趣爱好、家庭环境薰染、接触书法比较早等现实原因。



临摹作为书法学习最重要的方法途径,是值得每一位书学者去认真思考、规划、安排的事情,在书法学习的初始阶段,谁书法学得好,其实也就是临习得好。最初的临摹就是仿学,以形为主、力求逼真复制(后期主要是以意为主,重在知会用笔结字的方法技巧),与原作的相似度越高越好。当然,“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启功先生曾对临摹作过相对量化的阐述,他认为高质量的临摹可以达到“六七分相似”,这个“六七分相似”可以作为临摹效果是否过关量化评判的参照。



实际上,“六七分相似”只是个大概,仍属于定性而非定量的分析,比如,“六七分”这个比率如何去现实地界定?况且,每个人对这个比率的认识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即便是启功先生的“六七分相似”,实质上也不具备实质意义的操作性,什么样子什么效果的临摹才算真正过关,可以切入下一个帖子,并不好把握。


对此抱庸有三点建议。

一是进步几乎趋于停滞时果断换帖。对原帖中每字的用笔方法、结字技巧都搞明白了,不仅可以很娴熟的对临,而且可以很流畅的背临,这个时候可以果断换帖。反之,就是还有必要去进一步的读帖和临摹。

二是对原帖已经临摹到无感时应当果断换帖。我们无论临摹哪个帖子,都应是本着仰望与敬畏之心,其中的奇趣妙理是激发临摹动力的源泉。而再好的一本帖子,看多了练久了,也是会腻的,当腻反心理出现的时候,往往是临摹熟滑的体现,这时如果仍旧强迫自已去坚持,效果也是很差的,不如换一本帖子去临习,过段时间再视情拣起。

三是不能急于求成。临摹是书法学习者终生不竟的功课,初学者尤其需要稳扎稳打,尤其需要临好第一本帖子。读帖之路很长,临摹之路漫漫,而方法与机理是大致相同的,所谓一通则百顺,因此,务必克服心浮气躁,平心静气地去临摹。


抱庸浅谈。文中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抱庸詩書


临帖临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换帖了?这个问题不好说。如果你只是随便写写的话,那么你怎么高兴怎么来,如果说一个帖子你临了一段时间之后,不喜欢了,那么大可以再换一个你喜欢的帖子来学习。

笔者临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百首》

但是,如果你是很认真想学书法的话,那么初学的时候,最好以一个帖子作为你的根基,把一本帖子给吃透了,临像了,然后再换帖子。这其实就是临帖当中的一个入帖到出帖的过程。大意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有我无他

刚开始临帖的时候,往往都是很难临的像了,再费劲,写的好像跟字帖也是有很大差距的。

这个时候,有些人就很容易动摇了,于是开始抄帖式的临帖,对着字帖照着抄临一遍,也不管临的像不像,有人提出异议了,还可以用意临来搪塞一下。说白了,就是功夫没有到家,不愿意下苦功夫。这样的人就是我一开始说的那种人,无所谓了,想怎么写怎么写,图个乐子罢了。

硬笔临赵孟頫《心经》

但是有的人,就能静下心来,沉住气,一点点的精临,一个字一个字过关。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就会进入到下一个阶段:有他无我。

第二个阶段,有他无我

这个时候,临帖就能临的比较像了,从第一个阶段到第二个阶段,说起来容易,其实这中间的功夫可是不简单的。没有苦功夫,是不可能达到临帖的形似的。

这个阶段不论是对照着临帖还是不看字帖,都能写的与字帖上的字极其相似,这就是把古人的这本法帖的书写技巧基本上掌握了,多是古人的字,没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

临《启功絮语》

到了这个阶段之后,其实就可以换帖来学习了。如果始终在一个帖子里时间太长也不是好事,就会陷进去出不来了,容易成“奴”。

第三个阶段,有我有他

这个阶段的临帖,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古人一些名家的临帖,又像又不像。这阶段就是一个融汇贯通的阶段,你将自己之前的所学与新学的帖子融汇到了一起,他中有你,你中有他。这个阶段就是比较高级的阶段了,说说几句话的事情,做起来可能就是几十年的功夫了。

王铎临《圣教序》

启功临《玄秘塔》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著名书法大家留下来的各种临帖作品,跟原帖相比较的话,又像又不像的。例如王铎临的《集字圣教序》,赵孟頫临的《兰亭序》,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临的柳公权的《玄秘塔》等等,多是这样的。

对于初学者来说,我想我们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出帖的问题,而是先进去再说。很多学书法的人,还没做到入帖,就琢磨着出帖了,最后很容易流落成“江湖体”“四不像”涂成笑柄耳。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传统书法文化分享,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翰墨今香


学书法,临帖是必须的。但是,临帖到什么程度才能换帖呢?当一个学书法之人遇到这个难题后,托人找到启功先生,向启功先生领教,启功先生告诉他:“临帖。临帖。当把帖临到七分像时,加上三分自己的个性,就成书法家啦!”这就是启功先生著名的“临帖七分像”理论。



通过启功先生的“临帖七分像”理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把帖临到七分像时,就可以换帖了。

但话又说回来了,一个学书之人,如果真正把帖临到七分像,那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啊!据说启功先生晚年临赵孟頫的字,当别人夸他已临到八分像时,启功先生就笑的合不拢嘴了……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中州耕牛堂主


临帖既要形似,又要神似。形似即入帖,神似则出帖。达到此程度不易。余学临文征明三年,收效甚微。心浮气燥不行,赶進度也不行。只有老老实实的埋头苦练,学书无捷径可图。








一叶小舟82704


对于初学书法者,从来还没有接触过毛笔的人,可以试试先从篆书入手,因为篆书的基本笔画,横撇竖捺点等,都是以中锋运笔,笔画的变化相对较少。等基本掌控毛笔后,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帖开始入门,楷书,隶书,行书,甚至草书都可以作为入门范本。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书法也要一帖一路,对一本帖的不停的研究,临摹,直至熟悉掌握,可以边临,边试着创作。


ZCL-2017


学习书法可以自学,但必须临帖,临帖是理解书法学习书法的必要途径,这大概应是所有学书法者之共识。临什么样的帖,一是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现有基础,选定一个大的方向。比方说,如果是想习楷书,又是初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观感,从几位主要的楷书大家中选择一位以及他的某部代表作,反复临摹,其中还需要对一些特定的你感觉比较难写的字,单独花专门的时间反复书写,以求总体临帖的每一个字都能大致达到同等水平。到了适当的火候,可以试验脱稿默写(如果原帖文章较长,可以辅助以自己用钢笔手写的手稿,以免记忆有误),力求形似。一般来说,在临写行书或草书字帖时,文章里反复多次出现的同一个字对临帖者是个严重考验,需要反复临写、默诵,加以区分。如果一幅字帖你已经临写得非常相似,且感觉无法再进一步,那就要及早考虑换帖了。当然,临习过的帖子,日后可以回过头来再次临摹,观察自己的功夫有没有加深,有无大的进步。这只是我学书法一来一点点个人体会,仅供参考。下面是我默写的张芝冠军帖,它是我在学习了适当多的草书字体后下功夫按照以上次序学习后,脱开原稿自己书写临摹的一幅作品。



罗阳人家张明尧


初学书法大抵要经过实临、意临、临习性创作三个阶段。学习书法不是必须要换帖的,认准一家,扎根其中,广泛吸收,自成风貌。经常换帖,浅尝辄止,害人不浅!

1、实临阶段,就是将范本对照着写,通过观察与理解法帖来摹拟范字。看一笔写一笔,看一字写一字,看一行写一行。待对范本中每一字、每一行都可凭印象全写出来,再跟原帖相比,要能八九不离十。

2、意临阶段,临习法帖气韵、意境。不求一字一画肖合形毕,但求整体气韵生动自然。不适于初习者运用,实临阶段能写到八九不离十了可尝试意临。

3、临习性创作,就是“集古字”。选取法帖中的字进行“移植创作”,或对联,或条幅,或扇面,将法帖上的字用到创作的内容中来,这是从临写到创作的一条捷径,很多人忽视这个阶段。

4、学习书法就是要深入扎根一家(历史上公认的名家),在此基础上广泛吸收,才能自成风貌。说要经常换帖的,这种说法是误导,害人不浅,致使很多学书之人朝三暮四、浅尝辄止,写出来哪家都不像,最终学无所成!


欢迎书法同道关注“麓风轩”,一起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麓风轩


初学书法者,首先,选好书体。楷、草、隶、篆、行里选一种自己最喜欢的书体。然后找名家的书帖,开始读帖,读帖不是读书,是研究名家的笔画、字形。如横与横之间的距离、长短。撇、点的位置,然后开始动笔临帖。临到看见一般的汉字大脑里就出现书法的字形,就可以换帖了。临写时注意布局。笔画在字中的布局,长短,粗细,上、下、左、右的位置。字在列中的布局,列在篇中的布局等等,这样才能完成一幅作品。当然,还有落款和印章。

书法不是写字。是利用汉字创造艺术。


祝你成功。


南山智叟2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啊。我认为,不管三七二十一,开始临,临段时间有所体会了,不管是好的坏的体会,再研究下一步。不然呢,那么多所谓的法,看了,听了,也是一头雾水。研究了所有的游泳方法,不下水喝几口水,是学不会游泳的。



色墨瞎想


初学选贴很重要,一旦选定,就要坚定地学下去,不要轻易换贴。学书法最忌"朝三暮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