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不做“守門員”攻防“兩手硬”

“我們中山猛虎該醒了!”

中山市委十四屆八次全會(下稱全會)報告以力透紙背的筆力,道出了一個清醒的反思者、積極的奮鬥者、勇敢的追夢人姿態,向全市發出重振虎威行動號角。

重振虎威,先得有虎識。

何為虎識?是直面問題的勇氣,是回望歷史的智慧,是尋找機遇的奮進。

中山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前方等待的,既有潮平岸闊,也有急流險灘。“我們必須用歷史的眼光看待眼前困難,用辯證的思維把握宏觀形勢,用全局的觀點謀劃未來發展。”這是中山看待歷史、現在和未來的一個起點。

先有虎識,方能壯虎膽、提虎氣、強虎勁。面對“改不改”的迷茫,遇到“怎麼改”的困惑,全會報告釋放出“大膽改”的信號:不做“守門員”,攻防“兩手硬”。

●南方日報記者 羅麗娟

只有思想破冰,才能行動突圍

呼籲重整行裝再出發,全會報告沒有迴避問題,甚至坦誠、深刻地分析了當前存在的問題。

報告指出,當前的中山,進入了“滾石上山”的關鍵期,其難度之大、壓力之強,遠勝於“爬坡越坎”。

報告提出,中山清醒地認識到,今天疲態初顯,虎勢漸失,是因為在發展階段的遞進提升中,因跟進不夠而使自身的優勢變成了劣勢;是因為在國家經濟的轉型發展中,因調整不快而使發展的順勢變成了逆勢;是因為在兄弟城市的你追我趕中,因創新不足而使區域的強勢變成了弱勢。有縱橫對比,有宏觀和微觀把握,有清醒而客觀的判斷,中山還提出了“四個之困”——

土地碎片之困:土地供需矛盾突出,開發強度大,部分鎮區開發強度高於50%;土地資源粗放利用,大量用地“三規”不符,有5.28萬畝批而未供用地、5.08萬畝未開發閒置土地,嚴重影響我市土地的集中開發、連片開發。

產業升級之困:工業投資總投資比重近10年來下降,與佛山、東莞相比有一定差距。報告還指出,如果按投資的乘數效應,這就意味著,今後一個時期,中山與這些珠三角城市的差距仍將繼續拉大。此外,一鎮一品產業集群競爭力弱化,也讓保障產業發展的平合載體支撐不足。

交通瓶頸之困:對外通道少、承載能力弱、通達能力不足,高速公路通車裡程在珠三角排第8位,與核心城市聯繫不強;對內交通網絡不完善,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為180公里,遠低於深圳、廣州和東莞等周邊城市。公交化軌道交通缺失,人民群眾期盼打通出行“最後一公里”。

隊伍建設之困:幹部梯隊“斷層”現象明顯,專業幹部配備滯後,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薄弱。這些問題是“長期發展積累的,是發展中的陣痛”。但報告也指出,看不到問題是最大的問題,找不出差距是最大的差距,沒有發現危機是最大的危機——只有思想上破冰,行動上才能突圍。

“以新應新、以新贏新,歸根結底是要解放思想,破除觀念障礙。”面對問題與挑戰,報告強調不應遮遮掩掩、怨天尤人,更不能畏縮不前、無所作為:全市黨員幹部要更加清晰我們肩上共同的責任,以居安思危、居危思危的憂患意識,處危解危的奮進意識。

不當“守業者”“守門員”,必須觀大勢謀大事

“我們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必須增強危機意識、前瞻意識。”全會報告指出,經濟全球化正在遭遇逆風和回頭浪,與中山市長期性、結構性、體制性、累積性問題交織疊加,經濟下行壓力將進一步加大,“穩”的壓力非同尋常,“進”的機遇非常難得。

這對於重振虎威提出了更大的考驗。全會報告強調,中山必須從前所未有的風險中把握住前所未有的機遇,在面對危機中轉危為機、化危為機。

所謂“善戰者必以守為戰,善守者必以戰為守”。全會報告提出,面對複雜嚴峻的發展形勢和競爭態勢,“守”是“守”不住的。“中山決不能甘當‘守業者’‘守門員’,必須觀大勢、謀大事”,在攻防兩手的嫻熟運用中牢牢把握戰略主動、實現攻守易勢,努力把不利的外部因素影響降到最低,把有利的內部因素做到最大。

全會報告進一步強調,中山必須始終保持穩中求進的戰略定力,提高“穩”的責任感,增強“進”的緊迫感,搶時間、拼質量、贏主動。與此同時,報告還對“穩”和“進”的辯證關係進行了闡述,耐人尋味——

“穩”不是自縛手腳、不思進取,而是該穩的堅決穩住,確保全市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確保全市經濟社會大局穩定。面對嚴峻形勢,“穩”是底線和基礎,但不能一味求穩不思進取,面對危中有機,不進難穩、不進必退,只有“進”才能真正做到“穩”,必須以“進”為目標和手段,“以進求穩、以進促穩”。

“進”不是衝動蠻幹、急於求成,更不是急功近利,而是該進的堅決進取,以進的導向引領穩、以進的政策保障穩、以進的改革推動穩、以進的開放擴大穩、以進的質量鞏固穩。我們必須拿出奮進的魄力、奮進的底氣、奮進的智慧,對認準的事出手要快、收手要穩,以更有力的“進”打牢“穩”的基礎,從“掉隊者”真正變為“並跑者”“領跑者”。

而奮力奔跑,是因為時間緊迫,機會稍縱即逝。全會報告指出,未來5年,將基本決定中山在灣區經濟版圖、中國經濟版圖、世界經濟版圖的地位,“可以說是五年定百年”。如果中山現在仍不能把握這個黃金期、窗口期、機遇期,不但“保位爭先”“梯次漸進”成為空談,甚至可能有“低端鎖定”“叨陪末座”的危險。

“我們絕不能在這場大機遇中遲到,在這場大變革中缺位。”全會報告提出,中山要全力做好“融”的大文章,積極擁抱大灣區、擁抱大城市、擁抱高科技,在今天當好廣州、深圳等超級城市的“配角”,在未來爭做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主角”。

機遇不是中山獨有,靠“關鍵一招”贏未來

“機遇稍縱即逝,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機遇也並非我們獨有,誰先抓住,誰就發展得快、發展得好。”全會報告提出歷史視野:差距在失去機遇中拉開,優勢在搶抓機遇中形成。

“雙區機遇”帶來巨大發展潛力,幾乎每個城市都在搶抓。全會報告清醒地指出:機遇是一種可能,有了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紮實進取的工作作風,才能變可能為現實;機遇又是一種資源,能不能敏銳地發現機遇,果斷地抓住機遇,創造性用好機遇,是對各級幹部智慧和能力的考驗。

如何奮起直追?中山並非從零開始、推倒重來。事實上,這個曾走在改革開放前列的“優等生”,曾經創造了“敢為天下先”奇蹟,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山再出發的行囊。

“歷史總是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進的力量。”全會報告指出,在重振虎威的新徵程上回首來時的路,重溫中山不平凡的發展歷程,有著可貴改革精神和經驗財富——

中山人擁有對黨忠誠、為民服務的政治擔當。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楊殷,參與領導省港大罷工和廣州起義,英勇獻出生命,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縣委書記任成秀一心為民,帶領群眾開挖排洪渠,戰勝困擾中山多年的山洪水患;改革開放後,廣大黨員幹部帶領中山人民埋頭苦幹、奮力拼搏,勇奪聯合國人居獎,五次蟬聯“全國文明城市”、四次捧回“長安杯”,成為全國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

中山人擁有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改革基因。100多年前,鄭觀應、容閎等一批近代思想先驅首開風氣之先,勇敢“睜眼看世界”;40多年前,板芙公社裡溪大隊率先實施“聯產到勞”改革,成為“廣東小崗村”;改革開放後,中山勇立潮頭、先行先試,誕生了全國第一個中外合作旅遊賓館、第一個大型遊樂場等,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全國全省第一,唱響“不走回頭路”時代強音。

中山人擁有親商愛商、護商扶商的重商傳統。遠有馬應彪、郭樂等先輩創辦四大現代百貨公司,風靡上海“十里洋場”,開啟中國近現代百貨業發展大幕;近有工業“十大艦隊”威震華南,“威力”“小霸王”“愛多”暢銷天下;中山還曾舉全市之力創建了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古鎮燈飾等“一鎮一品”享譽國內外,共同撐起中山“工業強市”的脊樑。

中山人擁有愈戰愈勇、一往無前的奮鬥精神。中山建縣之初,只是南國一隅,“其地最狹,其民最貧”,先輩篳路藍縷,將滄海變成桑田,到民國時成為全國模範縣;改革開放後,又奮發圖強、實幹苦幹巧幹,“殺出一條血路”,由農業縣一步步發展成現代化城市,用全省1%的土地,創造了多年位居全省前列的經濟總量。

“正是這些奮鬥精神、這些改革基因、這些重商傳統、這些家國情懷,一代一代人堅守、一代一代人傳承,一代一代人發揚光大,才創造了當年成為廣東‘四小虎’之一的發展奇蹟,成為海內外中山人共同的榮光。”

對歷史的最好紀念,就是創造新的歷史。靠“關鍵一招”贏得未來,全會報告發出號召:中山既不能因往日榮光而夜郎自大、坐井觀天、孤芳自賞,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也不能面對當下困難而妄自菲薄、顧影自憐、碌碌無為。

知重負重不退縮、勇擔責任不逃避、頂住壓力不短視。堅信,有中山人民優秀的精神傳承,有全市上下的萬眾一心,一切困難和挑戰都會成為重振中山虎威征途上的鋪路石。

來論

只有合適的叢林法則,才能調動森林的豐富資源

林東

聚焦實體經濟,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崛起,其提振之路必然要求進一步優化頂層設計。

改革初期,中山採用“市—鎮”兩級建制的好處在於扁平化、行政效率高、能激發鎮區活力,讓鎮一級可以靈活自主地自行發展經濟。時至今日,現有的行政體制模式與當前的經濟環境和法律環境已不再適應匹配,而且弊端頻現:“市—鎮”中間存在斷層,缺縣(區)一級政府的統籌協調,大大制約甚至嚴重影響了鎮區的發展,導致鎮區經濟疲軟、活力不再,虎威不再。

制度瓶頸“不想動”“不能動”“不敢動”待破題

當前,中山市鎮兩級行政管理模式已然成為制約中山發展的體制障礙:市轄鎮引發“碎片式”發展致“虎威”不再,比如25個鎮區都是競爭關係而共享程度不足,不可避免地出現重複建設的情況;組團發展缺乏法律保障導致作用不大,大多隻著眼於招商項目、重大設施建設的統籌落地等層面,並沒有正視歷史遺留的行政體制隔閡等核心問題,缺乏碰觸行政體制改革的決心和沉澱的時間;事財兩權下放不同步導致“小馬拉大車”,多年來事權不斷下放,但財權卻從來沒有得到調整。

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其一,晉升空間遭遇天花板導致幹部“不想動”。

中山的鎮是科級建制,從鎮一級成長起來的幹部升任班子成員只是副科級別,而鎮區的主要領導則通常是由市委任處級以上幹部擔任,即所謂的“高配”,鎮幹部在本地晉升正科級基本無望,導致基層幹部人才的流失。要知道,培養一名懂鎮情、熟業務、能與群眾打交道、經驗豐富的幹部不容易。

其二,財力分散入不敷出導致鎮區發展“不能動”。

扁平化的“市—鎮”建制必然導致行政部門的重複設置,由於各鎮區均按縣級體制設置部門,鎮區一級在有限的財力情況下要承擔龐大行政機構體系裡各部門的開支,就必然導致行政資源浪費和財力分散,大部分鎮區入不敷出。而且上級事權不斷下放,財權卻沒有隨之調整,鎮區靠出讓土地這一傳統而粗放的方式達到平衡收支,但單純的出讓土地難以為繼,故大部分鎮區苦於基礎設施落後,民生保障不夠,無法投入大量的財力去將基礎設施和營商環境配套做強做優,這就反過來影響投資環境。

其三,行政執法舉步維艱導致鎮政府“不敢動”。目前中山很多部門職能下放,但執法主體仍是市級部門。一方面,市級部門審批時間長、程序繁瑣;另一方面,出於部門利益考慮,一旦涉及執法,市級部門為避免背上法律責任總是保持謹慎觀望,甚至以“走程序”為擋箭牌,有關部門互相扯皮最終寧拖不辦,總體行政效率低下。

對策建議銳意改革行政體制

中山要重振虎威,就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引領作用,銳意改革中山的行政體制。要大膽將組團發展的路徑向縣建制的方向推進,而不僅僅是滿足於停留在協調機構的層面。建議通過科學合理規劃實施步驟,從近期和遠期兩個目標同時推進。

近期目標,是繼續推進組團發展。一方面,摸準家底。立足於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按產業佈局、功能聚集、歷史淵源、文化關聯的實際情況對組團進行調整劃分,做到既有產業功能的考量,又不失人文觀照。另一方面,找準定位。要明確未來的市中心和副中心、將來縣城所在地,提前定點佈局,以點帶面,為新的組團奠定基礎並逐步做實新的組團。

遠期目標,是謀劃行政區劃調整。可參考珠海模式,珠海市土地面積1711.24平方公里,轄3個行政區(下轄15個鎮、9個街道)和5個經濟功能區,人口數量189.11萬人,2018年人均生產總值15.94萬元。珠海的人口和土地面積都比中山少,仍保持三級政府建制,近年來發展迅猛,財政收入已超中山,2018年珠海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14.74億元,並且源源不斷地輸出幹部。

老虎是森林之王,然而,虎威並不是天成的,老虎對森林的治理同樣依賴於叢林法則。只有建構起合適的叢林法則,才能調動整個森林的豐富資源。而在這個構建過程中,要抓搶“雙區”驅動的時代機遇,憑虎膽、用虎勁,才能滿足重振虎威的新期待!

(作者系黃圃鎮黨委書記、鎮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