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不做“守门员”攻防“两手硬”

“我们中山猛虎该醒了!”

中山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下称全会)报告以力透纸背的笔力,道出了一个清醒的反思者、积极的奋斗者、勇敢的追梦人姿态,向全市发出重振虎威行动号角。

重振虎威,先得有虎识。

何为虎识?是直面问题的勇气,是回望历史的智慧,是寻找机遇的奋进。

中山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前方等待的,既有潮平岸阔,也有急流险滩。“我们必须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眼前困难,用辩证的思维把握宏观形势,用全局的观点谋划未来发展。”这是中山看待历史、现在和未来的一个起点。

先有虎识,方能壮虎胆、提虎气、强虎劲。面对“改不改”的迷茫,遇到“怎么改”的困惑,全会报告释放出“大胆改”的信号:不做“守门员”,攻防“两手硬”。

●南方日报记者 罗丽娟

只有思想破冰,才能行动突围

呼吁重整行装再出发,全会报告没有回避问题,甚至坦诚、深刻地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

报告指出,当前的中山,进入了“滚石上山”的关键期,其难度之大、压力之强,远胜于“爬坡越坎”。

报告提出,中山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疲态初显,虎势渐失,是因为在发展阶段的递进提升中,因跟进不够而使自身的优势变成了劣势;是因为在国家经济的转型发展中,因调整不快而使发展的顺势变成了逆势;是因为在兄弟城市的你追我赶中,因创新不足而使区域的强势变成了弱势。有纵横对比,有宏观和微观把握,有清醒而客观的判断,中山还提出了“四个之困”——

土地碎片之困: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开发强度大,部分镇区开发强度高于50%;土地资源粗放利用,大量用地“三规”不符,有5.28万亩批而未供用地、5.08万亩未开发闲置土地,严重影响我市土地的集中开发、连片开发。

产业升级之困:工业投资总投资比重近10年来下降,与佛山、东莞相比有一定差距。报告还指出,如果按投资的乘数效应,这就意味着,今后一个时期,中山与这些珠三角城市的差距仍将继续拉大。此外,一镇一品产业集群竞争力弱化,也让保障产业发展的平合载体支撑不足。

交通瓶颈之困:对外通道少、承载能力弱、通达能力不足,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珠三角排第8位,与核心城市联系不强;对内交通网络不完善,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为180公里,远低于深圳、广州和东莞等周边城市。公交化轨道交通缺失,人民群众期盼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

队伍建设之困:干部梯队“断层”现象明显,专业干部配备滞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薄弱。这些问题是“长期发展积累的,是发展中的阵痛”。但报告也指出,看不到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找不出差距是最大的差距,没有发现危机是最大的危机——只有思想上破冰,行动上才能突围。

“以新应新、以新赢新,归根结底是要解放思想,破除观念障碍。”面对问题与挑战,报告强调不应遮遮掩掩、怨天尤人,更不能畏缩不前、无所作为:全市党员干部要更加清晰我们肩上共同的责任,以居安思危、居危思危的忧患意识,处危解危的奋进意识。

不当“守业者”“守门员”,必须观大势谋大事

“我们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前瞻意识。”全会报告指出,经济全球化正在遭遇逆风和回头浪,与中山市长期性、结构性、体制性、累积性问题交织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稳”的压力非同寻常,“进”的机遇非常难得。

这对于重振虎威提出了更大的考验。全会报告强调,中山必须从前所未有的风险中把握住前所未有的机遇,在面对危机中转危为机、化危为机。

所谓“善战者必以守为战,善守者必以战为守”。全会报告提出,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和竞争态势,“守”是“守”不住的。“中山决不能甘当‘守业者’‘守门员’,必须观大势、谋大事”,在攻防两手的娴熟运用中牢牢把握战略主动、实现攻守易势,努力把不利的外部因素影响降到最低,把有利的内部因素做到最大。

全会报告进一步强调,中山必须始终保持稳中求进的战略定力,提高“稳”的责任感,增强“进”的紧迫感,抢时间、拼质量、赢主动。与此同时,报告还对“稳”和“进”的辩证关系进行了阐述,耐人寻味——

“稳”不是自缚手脚、不思进取,而是该稳的坚决稳住,确保全市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大局稳定。面对严峻形势,“稳”是底线和基础,但不能一味求稳不思进取,面对危中有机,不进难稳、不进必退,只有“进”才能真正做到“稳”,必须以“进”为目标和手段,“以进求稳、以进促稳”。

“进”不是冲动蛮干、急于求成,更不是急功近利,而是该进的坚决进取,以进的导向引领稳、以进的政策保障稳、以进的改革推动稳、以进的开放扩大稳、以进的质量巩固稳。我们必须拿出奋进的魄力、奋进的底气、奋进的智慧,对认准的事出手要快、收手要稳,以更有力的“进”打牢“稳”的基础,从“掉队者”真正变为“并跑者”“领跑者”。

而奋力奔跑,是因为时间紧迫,机会稍纵即逝。全会报告指出,未来5年,将基本决定中山在湾区经济版图、中国经济版图、世界经济版图的地位,“可以说是五年定百年”。如果中山现在仍不能把握这个黄金期、窗口期、机遇期,不但“保位争先”“梯次渐进”成为空谈,甚至可能有“低端锁定”“叨陪末座”的危险。

“我们绝不能在这场大机遇中迟到,在这场大变革中缺位。”全会报告提出,中山要全力做好“融”的大文章,积极拥抱大湾区、拥抱大城市、拥抱高科技,在今天当好广州、深圳等超级城市的“配角”,在未来争做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角”。

机遇不是中山独有,靠“关键一招”赢未来

“机遇稍纵即逝,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遇也并非我们独有,谁先抓住,谁就发展得快、发展得好。”全会报告提出历史视野:差距在失去机遇中拉开,优势在抢抓机遇中形成。

“双区机遇”带来巨大发展潜力,几乎每个城市都在抢抓。全会报告清醒地指出:机遇是一种可能,有了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扎实进取的工作作风,才能变可能为现实;机遇又是一种资源,能不能敏锐地发现机遇,果断地抓住机遇,创造性用好机遇,是对各级干部智慧和能力的考验。

如何奋起直追?中山并非从零开始、推倒重来。事实上,这个曾走在改革开放前列的“优等生”,曾经创造了“敢为天下先”奇迹,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山再出发的行囊。

“历史总是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进的力量。”全会报告指出,在重振虎威的新征程上回首来时的路,重温中山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有着可贵改革精神和经验财富——

中山人拥有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的政治担当。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杨殷,参与领导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英勇献出生命,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县委书记任成秀一心为民,带领群众开挖排洪渠,战胜困扰中山多年的山洪水患;改革开放后,广大党员干部带领中山人民埋头苦干、奋力拼搏,勇夺联合国人居奖,五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四次捧回“长安杯”,成为全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

中山人拥有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基因。100多年前,郑观应、容闳等一批近代思想先驱首开风气之先,勇敢“睁眼看世界”;40多年前,板芙公社里溪大队率先实施“联产到劳”改革,成为“广东小岗村”;改革开放后,中山勇立潮头、先行先试,诞生了全国第一个中外合作旅游宾馆、第一个大型游乐场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全国全省第一,唱响“不走回头路”时代强音。

中山人拥有亲商爱商、护商扶商的重商传统。远有马应彪、郭乐等先辈创办四大现代百货公司,风靡上海“十里洋场”,开启中国近现代百货业发展大幕;近有工业“十大舰队”威震华南,“威力”“小霸王”“爱多”畅销天下;中山还曾举全市之力创建了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古镇灯饰等“一镇一品”享誉国内外,共同撑起中山“工业强市”的脊梁。

中山人拥有愈战愈勇、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中山建县之初,只是南国一隅,“其地最狭,其民最贫”,先辈筚路蓝缕,将沧海变成桑田,到民国时成为全国模范县;改革开放后,又奋发图强、实干苦干巧干,“杀出一条血路”,由农业县一步步发展成现代化城市,用全省1%的土地,创造了多年位居全省前列的经济总量。

“正是这些奋斗精神、这些改革基因、这些重商传统、这些家国情怀,一代一代人坚守、一代一代人传承,一代一代人发扬光大,才创造了当年成为广东‘四小虎’之一的发展奇迹,成为海内外中山人共同的荣光。”

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靠“关键一招”赢得未来,全会报告发出号召:中山既不能因往日荣光而夜郎自大、坐井观天、孤芳自赏,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也不能面对当下困难而妄自菲薄、顾影自怜、碌碌无为。

知重负重不退缩、勇担责任不逃避、顶住压力不短视。坚信,有中山人民优秀的精神传承,有全市上下的万众一心,一切困难和挑战都会成为重振中山虎威征途上的铺路石。

来论

只有合适的丛林法则,才能调动森林的丰富资源

林东

聚焦实体经济,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崛起,其提振之路必然要求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

改革初期,中山采用“市—镇”两级建制的好处在于扁平化、行政效率高、能激发镇区活力,让镇一级可以灵活自主地自行发展经济。时至今日,现有的行政体制模式与当前的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已不再适应匹配,而且弊端频现:“市—镇”中间存在断层,缺县(区)一级政府的统筹协调,大大制约甚至严重影响了镇区的发展,导致镇区经济疲软、活力不再,虎威不再。

制度瓶颈“不想动”“不能动”“不敢动”待破题

当前,中山市镇两级行政管理模式已然成为制约中山发展的体制障碍:市辖镇引发“碎片式”发展致“虎威”不再,比如25个镇区都是竞争关系而共享程度不足,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组团发展缺乏法律保障导致作用不大,大多只着眼于招商项目、重大设施建设的统筹落地等层面,并没有正视历史遗留的行政体制隔阂等核心问题,缺乏碰触行政体制改革的决心和沉淀的时间;事财两权下放不同步导致“小马拉大车”,多年来事权不断下放,但财权却从来没有得到调整。

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其一,晋升空间遭遇天花板导致干部“不想动”。

中山的镇是科级建制,从镇一级成长起来的干部升任班子成员只是副科级别,而镇区的主要领导则通常是由市委任处级以上干部担任,即所谓的“高配”,镇干部在本地晋升正科级基本无望,导致基层干部人才的流失。要知道,培养一名懂镇情、熟业务、能与群众打交道、经验丰富的干部不容易。

其二,财力分散入不敷出导致镇区发展“不能动”。

扁平化的“市—镇”建制必然导致行政部门的重复设置,由于各镇区均按县级体制设置部门,镇区一级在有限的财力情况下要承担庞大行政机构体系里各部门的开支,就必然导致行政资源浪费和财力分散,大部分镇区入不敷出。而且上级事权不断下放,财权却没有随之调整,镇区靠出让土地这一传统而粗放的方式达到平衡收支,但单纯的出让土地难以为继,故大部分镇区苦于基础设施落后,民生保障不够,无法投入大量的财力去将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配套做强做优,这就反过来影响投资环境。

其三,行政执法举步维艰导致镇政府“不敢动”。目前中山很多部门职能下放,但执法主体仍是市级部门。一方面,市级部门审批时间长、程序繁琐;另一方面,出于部门利益考虑,一旦涉及执法,市级部门为避免背上法律责任总是保持谨慎观望,甚至以“走程序”为挡箭牌,有关部门互相扯皮最终宁拖不办,总体行政效率低下。

对策建议锐意改革行政体制

中山要重振虎威,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锐意改革中山的行政体制。要大胆将组团发展的路径向县建制的方向推进,而不仅仅是满足于停留在协调机构的层面。建议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实施步骤,从近期和远期两个目标同时推进。

近期目标,是继续推进组团发展。一方面,摸准家底。立足于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产业布局、功能聚集、历史渊源、文化关联的实际情况对组团进行调整划分,做到既有产业功能的考量,又不失人文观照。另一方面,找准定位。要明确未来的市中心和副中心、将来县城所在地,提前定点布局,以点带面,为新的组团奠定基础并逐步做实新的组团。

远期目标,是谋划行政区划调整。可参考珠海模式,珠海市土地面积1711.24平方公里,辖3个行政区(下辖15个镇、9个街道)和5个经济功能区,人口数量189.11万人,2018年人均生产总值15.94万元。珠海的人口和土地面积都比中山少,仍保持三级政府建制,近年来发展迅猛,财政收入已超中山,2018年珠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14.74亿元,并且源源不断地输出干部。

老虎是森林之王,然而,虎威并不是天成的,老虎对森林的治理同样依赖于丛林法则。只有建构起合适的丛林法则,才能调动整个森林的丰富资源。而在这个构建过程中,要抓抢“双区”驱动的时代机遇,凭虎胆、用虎劲,才能满足重振虎威的新期待!

(作者系黄圃镇党委书记、镇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