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福报是有定数的,这三个行为消耗福报不说,还可能招灾,要当心


福报是有定数的,这三个行为消耗福报不说,还可能招灾,要当心

佛经有云:人的福报,冥冥之中都有定数。一个人一生的衣食财禄,自出身起就是有定数的。

你该享多少福,该受多少苦,都在因果薄上记录得清清楚楚。当你的福报透支完的时候,恶报便会源源不断地袭来。

也许对此你持有将信将疑的态度,那是因为你渴望自己和身边那些有福之人一样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这种攀比和欲望带给你无穷无尽的痛苦,对福报的渴求就会显得无比强烈。

星云大师说:钱只能在这辈子花,福报却生生世世都可以用

比起金钱,人更应该珍惜福报、储存福报。切不可贪图一时享受,过度消耗太多福报,早早陷入累世债业的因果轮回中。

福报是有定数的,这三个行为消耗福报不说,还可能招灾,要当心:

【一】误把假相当“真福”

福报是有定数的,这三个行为消耗福报不说,还可能招灾,要当心

一个人的福气分为两种,一种是应该享的福,那是他世代累积下来的善因修来的福分,属于好的福报;

还有一种是不应该享的福,就是在福报之外侥幸得来的福,属于坏的福报。

就好比很多人办了信用卡,买得很爽快,就像花的不是自己的钱一样。这些表面看似安足的生活其实都是福报的假象,属于坏的福报。

再比如有些人身处优越的环境中,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这些并不是他通过努力得来的,不义之财或者暂时的纸醉金迷都会让人迷失方向,认为自己本就命该如此。

实际上等于提前透支他的福报,繁华消失后,回到现实里,受苦受难的还是自己。

倘若你学佛,懂得因果,就要明白“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该享的清福可以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荣华富贵实在不可取,及时警戒自己,警戒身边的福报,不能盲目享福。

福报是有定数的,这三个行为消耗福报不说,还可能招灾,要当心

如果你真的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福之人,就应该多去积累福报,多种善因、多做善事,唯有这样,才能去享受应有的福报,好的福报。

还要记得,无论哪一种福分都是有限的,享受的过程都在消福,倘若不能惜福修福、福报用尽之后则会遭受恶报。

【二】沉迷享受,忘记初心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沉浸在物质繁荣带来的享受里,整天无所事事,肆无忌惮地享福。

实际上,无论处于哪个时代,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一生的福报都是有定数的。早早将一生的福分享受完,剩下的也就是吃苦受难了。

佛陀说,苦难的根源,是众生太想追求幸福,从而让妄想蒙蔽了双眼。总是把坏事当成好事,把虚假当成真实,这样痛苦就会一直存在。

福报是有定数的,这三个行为消耗福报不说,还可能招灾,要当心

的确,吃苦是在了苦,享福是在消福。

当一个人为了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早起晚归、日日奋斗,在遭受痛苦之后,恶业了结,才会为自己种下善因,迎来真正的幸福。

苦难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只有受尽苦难的人,才能接近没有苦难的幸福。

如果你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缺,那就离修行的路越来越远,所谓:

势不可使尽,使尽则祸必至;福不可受尽,受尽则缘必孤;话不可说尽,说尽则人必易;规矩不可行尽,行尽则人必繁。

一句话总结:物极必反。

福报是有定数的,这三个行为消耗福报不说,还可能招灾,要当心

早早的你将自己累世修来的福分消耗完,甚至将儿孙的福分提前透支了,剩下的日子就只会一无所有,甚至遭受恶报。因此,一定要警醒啊!

【三】肆意挥霍,不懂节制

《苦尽甘来禅定慧生》中说,要珍惜福分,福不能享尽,福尽就无福了。无论是一杯水,一粒米都当珍惜来之不易。

《地藏经》中有言:“饮食无度之众,终得饥渴咽病报”,意思就是说饮食没有节制、贪图口欲、浪费严重的人,会因此埋下恶因,消损福报。

这样说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让你明白福报修来很不容易,但是肆意消耗却很快。就像一个人赚钱很辛苦,但如果不计划,大手大脚花起钱来,很快就挥霍完了。

一碗饭吃几口就倒掉,水龙头的水哗哗流着不知珍惜,刚买的衣服穿几天觉得款式不新颖了随手丢掉,诸如此类的现象生活中比比皆是。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行为实则一次次消耗掉了你的福报。

福报是有定数的,这三个行为消耗福报不说,还可能招灾,要当心

古人说:井涸而后知水之可贵,病而后知健康之可贵

凡一切幸福之事,均过去方知。如今你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累世积攒的福报,浪费一次,便是造业一次。不要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

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消,但日有所损。

想拥有更多福报就要有相应的德行来承载,那些与德行不对等的福报,若是过早过多的在你身上显现出来,你要警醒而不是沉迷。

从现在起,做一个要惜福修福的人才算不枉费今生可贵的福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