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你对“人类本性最深的需要可能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这句话有什么理解?

new2js


很多人说要强的人最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其实自卑的人才更需要别人的肯定。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最爱听的是什么?是别人的赞美。我们为什么需要被赞美?仅仅是做了好事需要肯定吗?因为它可以满足人们被理解、信任的心理需求。赞美可以帮助你建立信心,通过别人的目光找到自己的优点,在别人的欣赏中让自己相信,我原来如此之好。为什么还有人害怕赞美别人呢?生活中不乏对赞美别人说不出口的人。这些人大多是因为别人的优秀比对出自己的平庸,自卑作祟罢了。其实欣赏是一种良性循环,你真心去挖掘别人的欣赏,别人也会这样来对待你,赞美和欣赏是能改变人的神奇力量。


般若师太


深有感触!人希望做点事的时候,总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如果所有人都不做事,那么,人类无法发展。我不想说理想这样的大道理,这是所有人都会有的经历,就像小孩子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当我们大了,自认为变了,其实,心里是啥样,还是啥样,只是学会了隐藏。

这种领悟需要过程。被接受往往是不容易的,因为大家都想被认可,被表扬。面对失败,开始的不服气,抱怨别人,我经历过,后来,很久依然不被认可,我就认命了。这是好事,我开始不想与他人的纠缠,而是想自己的问题。一旦认真看自己,不拿自己的想法看自己,就发现自己其实很不足,人没有优秀到被别人接受。这样,你就又能开始自发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你能通过失败和压抑找寻到自己真正追求的东西,想要留下什么。

对了!这才是改变。不希望别人表扬米了,只为自己这一生,活精彩,留下价值。通过努力,这些价值如果确有价值,总会被认可,哪怕别人不知道你,或者你已不在。

被别人认可,最终还是希望被自己认可,就像伟人说的,死时看自己,笑着死,或遗憾死。

以前玩过微博,那时特想被认可。网上很多人林林总总,各有所需,其实又各自寂寞。努力啊,生命短暂,更要抓紧时间活。


萌之商都


我曾经从事过管理人的工作,遇见过很多问题,特别是有些时候,生气,赌气。后来我发现一个规律,没有人不希望自己不被认可,没有人会拒绝给予。可能认可的形式不一定一致,给予的也不一定都是物质。但是,把握住这个规律,就能够处理好身边的许多矛盾。


终会越来越好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斯说过:“人类本性中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愿望。

就像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效应那样,是一种成功期待,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得到赞美、欣赏和尊重。而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也说,人生的最高层次的两个需要就是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样告诉我们,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他有被肯定,被赏识的心理需求。

而且,一个人被赏识,被赞美之后,在内心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在很少被赞美的人身上变现尤为突出,甚至可以改变这个人的一生。我记得,我在初中、高中、大学期间各被老师赞美过一次,像我这样平凡又普通的孩子,记忆特别深刻:初一时,语文老师夸我课堂回答的一个问题非常完美深刻;高中的语文老师夸我作文写得不错;大学临近毕业时,班主任认真地告诉我,其实我很不错,尤其是那篇纪念香港回归的征文。就这三个鼓励和肯定,使我喜欢读书与写作,尽管写的很拙劣,但我热爱。所以我要说,被赏识的人,他的内驱力会被空前的激发出来。

这也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以鼓励赏识为主,多鼓励,少打击,尽可能多的找出您的孩子的发光的地方,不断地强化他的优点,这样,对塑造孩子自信的心理与性格极有好处。

希望我的回答得到您的肯定。


木子悠格


根据心理学之父马斯洛阐述的人类需求的五大层级来看,人们的最初始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这两个需求其实我们归结为生物生存的基本需求,也就是食物提供了机体成活的必要条件,而安全确保这个机体继续成活,其它的一切需求皆基于这两项需求之上。

当人类满足基本需求后,人们开始有多余的心思去思考基本需求之外的东西,俗话说温饱思淫欲,人类是群居动物,我们有得天独厚的语言系统和丰富的情感系统,我们希望在一个群体中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可和理解,当得到他们认可和理解以后,我们又进一步的希望在这个群体中具有压倒性的威望,这种威望不但是来自于他人的同时也是来自于自己的,祖人提倡的修身养性也就是要让我们修得良好的品格获得他们的尊重,而恪守律己却又是对自己的束缚,当我们在这个群体中获得绝对的主导劝,人类会开始尝试去支配这个群体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或壮大这个群体或奴役这个群体。

回到题主,人类最深的需求是得到别人的欣赏只是人类在为了融入这个群体而得到的需求,并不是人类最深的需求,人类是欲望无限膨大的个体,我们自己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最深的需求是什么,只有保持相对正确的普世观,我们才能进一步维持两性的持续发展。

希望回答对您有帮助。



珠三角漂流记


这个问题应该是心里学的范畴了。

人从内心的本质反应是喜欢停到赞美之词,排斥贬低之言。反应到现实生活中就是我们都喜欢停好听话,不喜欢听难听话(即便是事实)。

再就是一个很明显的现象为啥生活和工作中有那么多的马屁精,为啥有呢。有句话说的有需求就有市场,证明好多人都喜欢听阿谀奉承的话,哪怕是其他人听起来恶心到反胃。这何尝不是一种对他人的认可和“赞赏”。

所以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是阿迪认可,被褒奖,这样个人会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驿城全自动洗衣机维修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我理解“人类本性最深的需要可能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这句话,应该是属于第四层次尊重的需要。

人生活在社会里,有两面性:他是一个自然人,更是一个社会人。

作为自然人,他有生理的需要;作为社会人,他有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即尊敬,重视。尊重是相互的,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

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也是一种文明的社交方式,是建立和维系良好社交关系的基石。

我们每个人都是尊严的个体,都希望有稳定的社会地位,得到社会的认可,所以也是希望尊重他人的同时得到回报,受到他人的尊重。

那怎样才能尊重他人又同时得到他人的尊重呢?

一是心怀善意,替别人着想。

孔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不计较,学会宽容,和每个人都友好相处。须知最高的情商,是真心实意替别人着想的善意!

二是低调做人,保持谦逊态度。萧伯纳说过: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不因自己的身份、地位、事业发生变化而改变待人的态度,始终做一个谦虚、不卑不亢的人!

三是懂得感恩,乐于助人。巴金曾说: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受人玫瑰,手有余香!懂得感恩,帮助他人,为社会多做点好事,多积点德,生活才有意义!

山谷有回响,尊重他人自然会得到他人的尊重!


江夏知道


想得到别人欣赏的人,心理往往是自认为自已比他人优秀一点,心想有人分享。比如有的女同胞容貌美如天仙,让人仰望回头率高,她心里很自得,久而久之大家就与她拉开了距离,结果是适得其反...男同志(包括同学)在工作上小有成绩,就志高气昂了连早上见面都想让人先对他打招呼,其结反落得个寡家孤人。所以我认为想别人欣赏你的这种想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欣赏不是自已想出來的,而是靠自已的为人,道德,人品,正能量的工作态度等等做出來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好人大家会自觉自愿地拥护你,爱戴你。比如,华山医院的张文宏医生,我就从心里佩服他,欣赏他!因为他确实是做到了正能量。


兰雨46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几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这是生存问题,是动物性需求层次,人最先考虑的就是温饱、性等生理需求;

“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只是第四个层次的需求,属于比较高级的需求,说明前几个层次已经基本达到,这个时候的人已经不再为基本的生存发愁,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在社会上已经游刃有余,迫切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比如因一些机缘巧合发了财,改变原有的生活条件,置豪宅、换豪车,被冠以“暴发户”的头衔,这其实是满足了前几个需求层次,往更高需求递进的表现。

人最高级的需求是“自我实现”需求。富豪搞慈善,就属于这个需求范畴,人生该有的都有了,回馈社会,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状态。

站在塔尖,一个自我实现的人还会在乎楼底指三道四的人群吗?


泉城小角色


爱情中,常会有不断付出、不断受伤的“贱”

社会里,也有为了家人或者亲人的认可,拼命做事,却并不为了钱。

按马斯洛需求来看,这是渴望尊重、自我实现;

按中国人老话说,士为知己者死。

大抵说明了,人的某些利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其实还是很“利己”。

对于当下攀比虚浮的风气来说,

我更讨厌这种心态。

做一件事,应该是我需要做、我有义务做,和其他人无关。

比如,

其他人结婚了,我也得去相亲,好宽慰父母,让他们认可。实际上,我很委屈。

比如,拼命努力,就为了过年回家体面或者炫耀或者攀比。事实上,我很苦很累。

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我为什么要为了别人的认可或者理解,而痛苦?

我们为了谁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