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代表委員聚焦“文化建設”有文化,才有鄉愁

代表委員聚焦“文化建設”有文化,才有鄉愁

資料圖

“加快大劇院建設,完成博物館、美術館主體工程。推進農村文化禮堂提質擴面,實現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蓋。新增城市書房10個。實施傳統村落保護3個以上,橋頭遺址爭創省級遺址公園。推進名人故居保護提升,加快西門老街、廿三里老街等保護性開發。”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義烏,是一座新興的國際商貿名城,魅力在於市場、在於特色、更在於文化。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有關文化的話題成為眾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關注焦點之一。不僅是文藝界代表,很多其他界別的代表也對文化建設給予了重點關注,並就如何推動義烏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橋頭遺址,期待提升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所謂城市文化,是一個城市的文化遺產和歷史記憶。許多城市之所以被世人熟知,是由於自身獨特的文化遺產。

那麼,在外人眼裡,義烏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城市?除了“國際商貿名城”,“城市文化”能否成為其另一張名片?

在數千年的發展長河中,勤勞勇敢的義烏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其中,既有以雞毛換糖、敲糖幫為代表的商業文化,又有以“義烏三寶”為代表的飲食文化,還有以道情、小鑼書為代表的曲藝文化,以及以顏烏葬父、孝感天地為代表的孝義文化等等,這些都是義烏經濟社會發展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

“橋頭遺址被評為年度浙江考古十大發現之首”,這是去年義烏文化領域的一件大事。

有報道稱,上山文化的發掘,將著名的河姆渡等史前文明上溯了3000年。位於城西街道橋頭村的義烏橋頭遺址,是上山文化中晚期的典型聚落遺址之一,距今約9000年,也是迄今為止義烏髮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橋頭遺址已取得多個亮眼的成績:‘浙江第一人’—— 橋頭遺址發現完整遺骸;‘世界之最’——東亞大陸最早的環壕聚落;世界或中國最早——橋頭遺址彩陶;世界最早釀酒——9000年前,橋頭人或已有釀酒技術……”來自城西街道吳坎頭村的人大代表吳璀雲提及這個話題,頗為自豪。

在他看來,橋頭遺址揭開歷史面紗一角的同時也帶來更多謎團。比如部分陶器上不同類型的彩繪圖案(符號)有何意義?數千年前,古橋頭人經歷了怎樣的覆滅性災難,為什麼會留下這麼多的器物,有沒有人倖存?如果倖存,其後代如今又在哪裡?還有更多未解之謎,有待考古學家們繼續探索發現。

當前,吳璀雲表達了自己的三個“希望”:希望市委市政府能更加重視這項工作;相關部門加強同其他縣市的聯繫,提高“上山文化”捆綁申遺的可能性,為義烏增加一張金字招牌;更希望能將其與“良渚文化”“河姆渡遺址”等新石器時代文化一起進行深入研究。

當一個城市見證了時代的變遷,並將昔日的情感沉澱進文明的血脈時,這個城市便有了屬於自己的文化。

傳統村落,亟須保護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曾經,這句詩情畫意的語言不僅喚醒了國人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的一些思考,也引發了學界對“鄉愁”文化意義的解讀。

有文化,才有鄉愁。喚醒鄉愁,是城市記憶的激活,也是後人對歷史的尊重。如今,全國很多城市都面臨“鄉愁文化在商業文明中迷失”的尷尬境地,一些有關老街、老宅、文物古蹟等歷史座標串聯起來的城市記憶在現實中逐漸迷失,一些傳統節日和風俗文化在西方文化和現代消費觀的擠壓下開始淡去。

“傳統村落是我國農耕文明的精粹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蘊藏著豐厚的歷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態景觀資源。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加強傳統村落鄉土建築和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迫在眉睫了。”季慎峰是義烏老車站創意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也是一名政協委員。

“調研得出,義烏市的23個傳統村落‘空心化’現象較嚴重。”在他看來,傳統村落出現萎縮是一個普遍現象,這與國家對傳統村落保護提出的“力求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活態傳承”是一對矛盾,也是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一個難題。針對義烏實際,他提出了比較詳實的建議,如強化宣傳教育、完善政策法規、加強組織領導、謹慎規劃設計、加強建設和保護後的經營與管理機制等。

“傳統村落文化資源是鄉村歷史、文化、自然遺產的活化石和博物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面臨著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鄉村旅遊開發和城鄉統籌發展等多重挑戰,亟須全社會的力量參與保護和建設。”為此,他建議在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青年返鄉創業、開發學校研學項目等層面進行系列研究,制定出既有深度和力度,又接地氣的政策;建立“民營公助”或“民有公補”的保護利用機制,也可以進行產權不轉移的認領、認養、認保等模式的公開拍賣,加快義烏市或市外雄厚的民資進入這個領域,形成多元化、社會化、轉移性的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機制。

有人說,一座城市如果能找到自己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個性,市民也就能共享這份集體記憶,它更能喚起市民對城市的文化認同。這句話,值得深思。

(原標題《代表委員聚焦“文化建設” 有文化,才有鄉愁》,原作者林曉燕。編輯童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