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每天只吃两顿饭,为何后来改成了三顿?

蒂亘花海


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一日三餐提供了一个人一天活动的基本能量,可是大家知道吗?在中国的古代,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我们只吃两顿饭,下到百姓,上到皇亲国戚,皇帝太后,都是只吃两顿饭的。

粮食不多

我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但是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并不算太高。而且由于工艺水平的问题,以及材料的问题,我们的农具也不是很给力,再加上没有所谓科学灌溉的理念,农地的产出并不丰富,兼之要交实物税,所以农民一年忙到头,自己能够留下来的粮食并不多,所以对于农民而言,吃三顿是有些奢侈的。

古人对于一日两餐还是很重视的,都有自己的特定称谓,早饭叫做朝食,成语灭此朝食,就是指的这顿早饭。第二顿饭通常是在下午三四点左右,这被称为哺食。通常古人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除了一大堆人侃大山之外,没有电影,手机,上床睡觉成了最大的娱乐活动。这样一天所消耗的能量也能够得到补充。

宋以后开始吃三餐

到了汉朝之后,农产品的数量种类有了一定的增加,水利灌溉的概念深入人心,农民的种植经验也比起以前来丰富的多,最重要的是农具的更新换代,铁器取代了青铜器,劳动效率大幅提高,这极大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老百姓的餐桌上的食物也更加丰富多彩了。

随着唐朝的建立,与西域各国展开了紧密的外交活动,一些西域的物产,也随着西域的商团进入大唐帝国。到了大宋,宋朝虽然战争不断,但是战争主要集中在边关地区,国内比较和平,安定,这对于宋朝国内的经济发展极为有利,大宋内陆地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北宋时期,他们的首都东京汴梁就成为了一个不夜城,要知道在唐朝时首都长安,只有元宵节一天是24小时宵禁不禁的。所以,马伯庸的长安12时辰只能选择元宵节这一天。

到了大宋天天都是元宵节,夜生活的丰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夜市,瓦子逐渐发展了起来。如果要逛夜市,只吃一顿午饭,肯定在体能上是搭不够的,于是很多人开始选择吃晚饭。随着经济的日益繁荣,整个社会开始逐渐改变了生活习惯,一天三顿饭,成为了大家共同的选择,久而久之,中国人逐渐有一天两顿变成了一天三顿。

总结

所以在我国的宋朝时期,我国的人民饮食习惯,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晚饭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一天三顿,成为了标准配置。


历史评说


我们现在一日三餐都嫌少了,很多年轻人都是一日四餐。而我们的古人以前一日只吃两餐,当然她们不是为了爱美减肥。


我国一直是一个农耕文明非常发达的国家,古代一直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一般来说,人们8点多出门下地劳作,到了晚上7点差不多就休息了,不像我们现在晚上10点睡都是早睡。不但农民是这样,就连当时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是这个模式。人们一天都是吃两顿饭,一次是早上起来,另一次是下午两点左右。由于相隔时间长,所以当时都讲究吃饱。

另一方面,古时候农业生产水平并不高,关于农业方面的相关问题都不够完善,农产品的产量并不丰富。在交完朝廷的粮税之后,其实他们自己也所剩无几,对于农民而言,吃三顿有点奢侈。


从商朝开始我们就一直是一日两餐,到了宋朝后,由于商品经济十分发达,晚上的宵禁取消了,人们出现了吃夜宵的习惯,这就有点第三餐的味道,就如同我们现在有了第四餐的味道一样。不过这也只是城内居民才有的待遇,对于农民来说还是和以前没什么差别。

接下来的元明清也是沿用这个模式,直到鸦片战争的爆发才改变。清朝被迫打开国门,西方文化渗透进来了,一日三餐才慢慢普及起来。

当下社会大多数人也是一日三餐,有些人甚至是一日四餐,还有些人延续了古人的一日两餐,毕竟为了身材,少吃一顿饭算什么。


雁城流浪僧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农业社会结束了呗。

古代人一天吃两顿,完全是为了生活或者说生存。

一般早饭在七八点(天亮以后),晚饭在下午三四点(天黑之前),没有晚饭。

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古人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农民,需要种地养活一家。

每天一早天刚亮,农夫就要下地干活了。

如果不吃饭,没有力气,一天的农活干不动。

所以,农夫必须吃了早饭以后出发,去田地耕作。

古代的良田是稀少的,很多根本就不靠近自己的村子,可能距离很远。

所以,如果古人还要吃午饭,要么就是农夫从田里回家,要么就是让妇女从家里送到田地。

如果农夫中午回家,一来一回加上吃饭,时间绝对不会短,白白耽误了几个小时。

这对于农业产量很低的古代来说,这几个小时就可能让一家人的口粮不足,最终活活饿死。

所以,回家吃饭不可能。

至于让女人送到田里呢?

家里女人也不是闲着的,要带孩子、做家务、有的还有纺织种菜之内。古代不避孕,妇女基本始终都在怀孕、哺乳中,长距离行走送饭不现实。

而且无论让谁送饭,等于要白白使用一个人力,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不可能的。

所以,干脆干到天快黑,农夫直接回家吃一顿晚饭,这样最省事。

那么,为什么不干脆干活到天黑,然后摸黑回去吃饭呢?

这是因为古代缺乏照明工具,农民几乎不点灯,当然不可能点灯去吃饭,所以必须赶在天亮前吃。

而随着农业社会的结束,一天三顿也就是必须的了。

从生理学角度考虑,一天两顿中间时间太长了,接近8个小时。这么久的时间,食物早就消化光了,对于肠胃都是很不好的。

所以古人的消化系统的毛病其实很多,有不少胃病。


萨沙


古代人确实一天吃两顿饭,早上一顿,晚上一顿,中午不吃,以前物资匮乏,一点不吃饭也是为了节省一点粮食以前我看过一本书,有一个财主对一个穷苦人说,你跟着我,我保你一天吃两顿饱饭。

古人饮食的习惯,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古人按太阳在顶空中的位置标志时间,太阳行至东南角叫隅中,朝食就在隅中之前,那个时刻叫食时。依此推测,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上午九点左右。



第二顿饭叫哺食,又叫飧,一般是申时(下午四点左右)吃,《说文》上说:“哺,申时食也。《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悲谷(传说中的西南方的大深谷),是谓哺时。”《后汉书·王符传》:“百姓废农桑而趋府廷者,相续道路,非朝铺不得通,非意气不得见。”朝指朝食时,哺指哺食时。在这个意义上后来写作晡。


一日三餐是从近代才全面开始的,虽然在唐朝也有推行三餐制度,但那只是小面积的推行,有一句话经常说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现代的人们觉得一日三餐最合适,要不然中午不吃饭饿得慌,古人和现代人的工作性质不一样,就连皇帝也是一天两顿饭,也许有人会问了,一天两顿饭,那是为了省粮食吧,但是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是最不缺粮食的人,也照旧是吃两顿饭,但是他这个两顿饭和普通人家不一样,他们饿了会吃一些饭后甜点,正餐不吃,但是零食不断。


结束语:古人长期一天两顿饭觉得习以为常,甚至他们会觉得一天三顿饭才奇怪呢,古人认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两顿饭更刚好符合规律,毕竟当时粮食精贵的很,其实在古代,吃几顿饭也是个人自由,汉武帝和秦始皇一天四餐五餐的吃也没人敢管。


佳宁说历史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同见面。

在宋朝以前,中国古人是一天吃两顿饭的,早上那顿叫“朝食”,朝食7至9点吃,晚上那顿叫“晡食”,晡食3至5点吃,朝食是主餐,古人称之为吃“大食”,用文字记载为“饔”(读音为庸),晡食是次餐,古人称吃“小食”,用文字记载为“飧”(读音为孙),有一个成语叫饔飧不继,意思是生活穷困,吃了上顿没下顿,它是指古人一天吃两顿饭,由于穷只能吃一顿了。其实要仔佃考究,这种理解是有问题的,饔飧不继本是说主餐还是吃的,然而我们把主餐和次餐放在平行线上了。


“一日三餐”是宋朝以后才形成的生活习惯,具体什么时间已无法考证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公元1005年宋与辽缔结“澶渊之盟”之后,虽然宋每年要送给辽10万两银、20万匹绢,但却换来了珍贵的百年和平,这期间人民安居乐业,物阜民丰,农业的发展促成了工商业及海外贸易的繁荣,由此形成了庞大的商人团体,“一日三餐”最早就是在商人群体里流行开来。

商人为什么要一日三餐呢?这是由其工作性质决定的,商人需要走南闯北,由于当时交通不发达,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要走上十天半个月的,一般天蒙蒙亮5至6点就要赶路,所以赶路之前为了增加体力就要吃一餐,如果5点吃饭,当走路走到中午12点时,这和朝食和晡食相隔的时间差不多,肚子也饿了,这就需要吃中午饭了,吃过中午饭后,商人还得赶路,6至7个小时后,又是人体饥饿的时候,当然又要吃晚餐了。

有人说“一日三餐”是宋以后跟外国人学的,因为当时海外贸易繁荣,西亚的阿拉伯商人在汴梁做生意的很多,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外国人再多也是少数,影响不到普通百姓。而商人是百姓中分化出来的,就生活在百姓中间,百姓又随时随地可能成为行商者,所以先由商人开始一日三餐,转而影响到全民一日三餐是可信的。

谢谢阅读


雪上长留马行处


根据历史记载,秦汉朝代之前的中原居民都是一天只吃两顿的。也许这个历史事实很难让你难以接受,但是这的的确确是真实存在的事件!宋朝开始,居民们才开始改变了一天两顿的习惯,变成了一天吃三顿!

为什么他们有这一个饮食习惯的转变呢?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有更多的粮食足够日食三餐了!

原先的居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他们大概早上八点多下地劳作,晚上七点多就寝。天子与庶民生活作息几乎一样,他们都是早起吃第一顿饭,古人称之为朝食,然后下午三四点左右吃第二顿就足够了,又谓哺食!他们虽然是只吃两顿,但是他们肚子是管饱,不会挨饿的。加上古代人不像现代人生活丰富,他们早起早睡,晚上不逛街不追剧不看电影,能量还是消耗得很慢的!



唐朝时代,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带回来了很多农作物的种子或者是块茎回大唐。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都丰富多样,使得全国上下的老百姓餐桌上都满是美味佳肴。到宋朝以后,老百姓们在种植农作物方面也钻研颇深,有所建树。他们沿着前人们的智慧,在增加农作物数量种类、使用更加便捷先进的农用工具后,大大地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使得国家粮仓满满的。

北宋时期开始,人们开始过起了吃宵夜的生活,他们夜生活丰富多彩,晚上相约一起逛夜市或者是瓦子。在这经济、文化、农业和商业一并处于高度发展的时期,社会相对比较稳定安然,人们也安居乐业,放心于吃喝玩乐。这种风气在经济鼎力支持的份上,整个社会都开始逐渐改变了生活习惯,变成一天吃三顿!



总结:从宋朝开始,人们在经济繁荣昌盛、粮食充足多样的情况下慢慢开始吃起来了晚饭,使得一天三顿成为所有家庭的标配。


楠栎论史


趣谈答案:因为南北宋时期经济发展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

一天吃两顿足够了

老百姓的确吃两顿饭,那么这两顿饭是在什么时候吃呢?

第1顿饭肯定是早上吃的,这一点实在是不用过多阐述了,毕竟经过一晚上的休整,第2天如果问你肚子饿不饿,你说不饿那才是扯犊子。

第2顿饭是在下午三四点,类似于欧美那一边的下午茶的时间段。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以当时的状态来看,一天吃两顿足够。

因为到了晚上六七点天色就黑了,黑了之后所有的人都不许外出,至于大家为什么不许外出,在之前的文章中也讲过:是为了安全。

既然都不外出了,活动量就会下降,既然活动量下降了,肚子就不会觉得饿,既然肚子不会饿,那吃不吃也就不吃劲了。

粮食不多

在秦汉时期粮食是真的不多,这一点咱不说大家也能够知道一二。

首先秦汉时期他们的种子就有问题,他们的土地也有问题,他们的那些农耕用具更是个问题。

差不多在春秋末期,也就是秦国慢慢崛起的时候,大量的农耕才走进了大地主,大家族里面,而那些小农小户根本没有权利使用这些农耕。

粮食不多的话就只能够少吃了,不能说越是不多越多吃吧。

宋朝不夜城

有人说宋朝的经济不好,针对于这一点,更建议他去看一下史书。

宋朝军事能力不强,但是搞经济还有一手的,简单讲宋朝的晚上随便玩随便浪,这就是不夜城的由来。

如果这个时候指望着大家下午三四点吃一顿饭,然后一宿都不吃了,可是大家玩到凌晨一点,玩到凌晨两点再回家的话怎么办?

玩这么长时间肚子肯定是饿了,就需要再添加一顿饭菜。

再后来慢慢的,这三顿饭菜就变成了早上6:00、晚上6:00和中午12:00。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宋朝的粮食很多。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好吧。我来答。

其实,中国社会主体一直是两餐制。

比如,农民早上四五点起床,下地干活到九点多回家吃第一餐,再干到12点左右休息。三四点才做第二餐,休息到六点乘太阳下山就再去干活,晚上九点回家喝水休息,因为明天还得四点起床。

而皇帝、官员、士兵也基本差距不大。早上五点早朝点卯,三点多就要起床,还不能吃饭喝水(原因大家都懂),早朝结束,已经八点多了,皇帝才能吃第一餐。官员士兵吃早饭,然后处理当天事务,下午三四点结束,官员士兵回家吃第二餐,皇帝也是一样,之后休息处理杂事,和家人子女交流当天事务。晚上八九点基本就要休息,明天依旧三点起床。

晚上都不能吃东西的,否则休息不好。皇帝和少部分富裕家庭在中间加一些点心,入睡前偶尔吃宵夜,就是所谓小食,多是一碗汤圆。哪怕就是到了清末,皇帝也是如此吃饭。农民也是一样的情况。

出现变化是东汉时期,经济发展令部分富裕庶民开始吃三餐,主要是徐州地区。

到了宋代,情况大变。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引领了餐饮文化风潮。

由于北宋不限商,不宵禁,所以各类楼堂馆所得到释放,娱乐业空前繁荣,我们今天所用的各种烹饪方式,都是北宋定型的。

市民文化,自然就是市井文化:

早晨六七点,某个帮闲(帮富裕人家做杂事的跟班)起床,穿戴整齐到主人门前,少爷起床收拾干净,帮闲跟着出门,找家餐饮店吃早饭就是八九点,然后就是一天的消遣。

游玩景点,折腾到下午三点,选一家酒楼或者瓦肆,看戏听曲吃简单的午饭。

下午才是重头戏,此时官员军官下班,主力参加进来,各处娱乐不绝,看妇女泥浆大战,马戏团演出,听曲吟诗。

正餐八点开始,菜式奢侈,伎子也多,然后一般娱乐到两三点。帮闲自然只能在开席后拿着少爷给的赏钱回家(当然得懂事)。钱一般不多,也就几十个铜钱而已,回家大部分给父母老婆,安排后面几天的饮食所需。

三餐也就开始在城市中流行起来,此后明清时期的城市大体差距不大。

前面说了,社会主体的农民维持两餐制,一是工作环境要求。二是经济条件所限。哪怕就算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依旧还是有很多两餐的家庭。


四川達州


在我国古代,更具体的可以表现在秦汉以前,我国居民的餐食并不是一日三餐,而是一天两顿,满足所需即可。

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农作物生产水平不高,农耕使用的农具简单,且当时的百姓对于土壤的灌溉没有一定的观念,也就造成了土壤种植不肥沃,农作物产值率低下,而且当时国家课税较重,农民种植的农产品超过半数之多需要上交抵充赋税,所以农民所留自用的粮食就较少,而为了满足农作物的一年所需,对于使用量就做到了十分精细的地步。

古人的一日两顿还有特定名称 第一顿叫朝食,与现代时间相比大致在早上9点左右,吃完朝食之后,百姓外出干活,一直感到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返回家中开始自己的第二顿,所以第二顿也被称为哺食。古代居民不像现代人一般有过多娱乐活动,所以睡觉时间也比较早,三四点吃完,等到睡觉时也不会有饥饿的感觉,所以一天两顿对于那是的百姓而言也是足够满足的。

到了汉朝以后,农作物种类的增多农产品种植的知识逐渐丰富,且农耕农具品类繁多,这些都有利于农作物生产率的提高。到了唐宋时期,物产丰富,国泰民安的同时国家也积极推动国力的发展。盛世王朝的发展也带动了集市的发展,夜市、瓦子里都逐渐发展起来。早点、夜宵也一步步走进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当中,至此,人们一日三餐的定律开始逐渐形成。

古人由二变三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条件的改观,以及生产力水平提高而做出的改变;


鬼脚七影视趣事


老百姓真正“一日三餐”那是宋朝以后的事情了。这主要是因为宋朝商业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市民生活比较繁荣。出现了晓市和夜市,百姓的夜生活丰富了。

随着夜生活丰富,百姓一日两餐根本撑不到晚上,所以另外加了一餐,就这样一日两餐才变成现在的“一日三餐”的。

唐朝长安晚上要宵禁,普通人晚上在长安街上走要被巡城的官兵拘捕。北宋汴梁晚上夜生活丰富,人们可以通宵玩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