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果蜀國不伐魏國,而是全力開發南方,開拓越南、老撾,靜待中原生變,可否得天下?

瀟灑黃員外


蜀漢不北伐的結果顯而易見,劉備帶進川蜀的舊部一共就幾萬。說白了除了這幾萬人,誰想北伐?隨著這幫人死的死,落戶的落戶。還有幾個人整天想著去北伐拼命?諸葛亮要是不力主北伐,怕是蜀漢到滅亡都不會出兵中原。然後來看看當時的緬甸一帶。其實也就些野蠻部落,征服他們對蜀漢沒有太大好處。經濟無從談起,又不是產糧區,蠻兵又不能適應北方作戰。再來看看沒有蜀漢攪局的中原。曹魏可以放手北拒韃虜,南欺孫吳。曹魏總體實力遠超孫吳,完全可以連續徵調十幾二十萬規模的軍隊南征。而孫吳呢,孫權最牛時也就拉起十萬小弟打合肥。就這一仗就讓孫吳後勤吃緊。所以曹魏滅孫吳只是時間問題。無論蜀漢還是孫吳,一方被滅,另一方必然被曹魏三面包圍。蜀漢就算能徵召蠻兵,最多也就湊十五萬左右兵力死守。面對吞併了江南的曹魏,實在吃力。可以預計曹魏可以在蜀漢邊境上長期屯兵二十萬左右。有了江南補給之後,曹魏完全可以分幾路發動三十萬規模的伐蜀行動。就這還不是全力,如果不計其它方向的威脅和叛亂,五十萬也不是不可能。上述兵力數字參考的是各地當時的人口和補給能力。三國演義那種赤壁八十萬、夷陵七十萬的都是不靠譜的,實際也就曹魏二十萬,蜀漢十萬的規模。


金一長


蜀漢是開發過益州南部的,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可是南中的孟獲歸降後,諸葛亮窮極一生都沒在南中用過兵,更別說越南、老撾這些地方了。


為什麼諸葛亮不集中力量控制南方呢?最主要的還是南方敵對勢力太多,尤其是他們背後的老闆

南中自漢武帝開始就安排官員、設立州郡來控制,到東漢末年,南中一帶一共有四個郡:越巂、牂牁、益州、永昌。劉備入蜀後,以強權手段控制南中(蜀漢的庲降都督是四都督中最早設立,就是專門用來控制南中的),劉備死後,四郡就反了三個:越巂高定、牂牁朱褒、益州雍闓,至於演義裡戲份最重的孟獲,其實只是南中當地的彝族首領,跟著雍闓謀反而已,真正的硬手是上述三位。

諸葛亮自公元225年南征三郡,近一年的時間才平叛成功,以竭澤而漁的方法,把四郡的青壯年搬到漢中,組成蜀漢的特種兵——無當飛軍,還把四郡分為七郡,分置太守控制,削弱了南中的力量。可是諸葛亮這種方式不但沒遏制住南中,反而讓當地愈加怨恨蜀漢政府。

事實上自諸葛亮把戰略目光放到曹魏後,南中一帶一直都不平穩,蜀漢不得不把很多將領和軍隊放置在南中,孟獲所說的“南人不復反”也不過是個美好的願望而已。而且南中之外還有交州,這個地方由於地理原因很少人知道,可它是東漢十三州之一,管轄著今天的兩廣和越南中北部,土皇帝是以士燮為首的士氏一族,司馬光稱其“雄長一州,偏在萬里,威尊無上,出入儀衛甚盛,震服百蠻”。





士燮是交州之首,當年攛掇南中朱褒造反的就是他,蜀漢如果要進攻越南、老撾的話,那就等於和士家開戰,當年劉表“南接五領,北據漢川,帶甲十餘萬”的時候尚且拿士家沒辦法,何況是根據地和交州隔著千山萬水的蜀漢。而且士燮的政治目標十分穩定,東漢還在的時候就聽命於朝廷,曹丕篡漢後就投靠了江東,孫權任命外戚步騭為交州刺史,在政治上控制了交州。

所以南中地方偏遠,人口稀疏,瘴氣害人,山地又多,蜀漢要徹底平叛就得花很大的代價,更不用說地理位置還要更遠的交州,實力強大的盛世王朝都不敢輕易做勞師遠征的事,何況是實力在三國中最弱的蜀漢了。再說了,交州名義上是孫權的地盤,甚至連南中一帶也有江東活動的影子(三郡皆反時,孫權就任命了朱褒為永昌太守,封侯拜將),諸葛亮要動這些地方就是明擺著和孫權開戰。

劉備夷陵戰敗、關羽、張飛被殺被害,這一樁樁、一件件辱國的事,諸葛亮都只能忍了下來,無非就是為了保證江東能和自己一致抗曹,別老在背後下黑手。關羽當年被孫權捅後脊樑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擅過邊界,強取了桂陽的軍糧,現在諸葛亮要聯孫抗曹,又怎麼可能為了幾塊“食之無肉,不食也不可惜”的地盤和孫權翻臉呢?





在我看來,南中和交州對於蜀漢來說就像《碧血劍》裡的五行八卦陣一樣,五行陣是反派石樑派祖傳的看家絕學,八卦陣則是溫家五老苦心自創的累贅陣法,袁承志都說了:“敵人破不了五行陣的話,那要八卦陣來幹嘛?敵人要是破了五行陣的話,那八卦陣也擋不住,只是畫蛇添足罷了”。

同樣的南中和交州也是一樣,三國時期這兩個地方基本就是蠻夷匯聚的地方,蜀漢就算得到了這兩個地方,國力也不可能增強多少,自然也提不上什麼奪取天下了。如果曹魏不能進入益州,這兩個地方無非也就是在版圖上看得大而已,不但要費心去經營,還得派兵駐守,但如果曹魏能攻破益州和漢中的話,這兩個地方也守不住,當年項羽為什麼選擇烏江自刎?劉禪在鄧艾兵臨城下之時,為什麼不選擇逃亡南中建立政權,其原因都在於此。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毫無疑問,不能。

第一,題主說的開發南方,越南根本不可行。蜀國全盛時期的人口也只有100萬左右,這麼點人,連當時成都平原的千里沃土都沒有開發完全,怎麼可能去開發東南亞那一塊的土地?諸葛亮最遠只打到南中之地(七擒孟獲)況且,大家可以看看地圖。



當時蜀國周圍的地理環境到底是什麼樣的。蜀國往南,全是崇山峻嶺,原始森林,以當時的科技水平,開發起來難度實在太大,基本不可能實現。況且,就算艱難的開發下來了,那種化外之地,都是少數民族人民,由於語言不通等原因,叛亂之事肯定就是家常便飯,不用魏國動手蜀國自己就被後方拖死了。


第二,如果蜀國選擇開發南方,與當時蜀國建國時的口號和基本國策不符。蜀國建立時打的口號是“興復漢室”,這才“人心歸附”好不容易建立了蜀國。好嘛,現在你已經建國了,你不是要復興漢室麼,你呆在西南之地也就罷了,你不想著北伐收復漢朝領土,一直往東南亞跑算怎麼個事兒?這樣一來立國的基本方針就已經站不住腳了,蜀國的統治者怎麼可能去選擇大力開發東南亞地區?

第三,如果蜀國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開發南方上,也就沒有兵力進行北伐了。但是,你不去北伐,你以為魏國會眼睜睜看著你開發南方?你不北伐魏國就來伐你啊!到時候南方滿族加上北方曹魏,前後夾擊,蜀國拿什麼抵擋? 第四,當時的越南一帶,也就是交州,實際上是吳國的地盤。早在公元210年孫權就派步騭佔領了南方的交州。如果蜀國要開發東南亞,勢必與吳國產生衝突。吳國蜀國一旦因此起了衝突,聯盟關係破裂,兩個弱國就只能被魏國各個擊破了。因此蜀國也不能去去開發東南亞地區了。

綜上,只要蜀國統治者腦子沒有壞掉,是絕對不會把主要精力放在開發南方上的。無利可圖,徒增煩擾。蜀國能做的,只有休養生息交好吳國,對抗曹魏。


庭州行者


蜀國雖偏迀一偶,但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氣候宜人,適宜種養和人口增長,如果諸葛丞相能把精力和智慧用在發展農業增加人口,改革落後的制國方略,施惠於民,從嚴治史,從嚴治軍,軍民一體,忙時軍支農,閒時民練兵,號令嚴明,不出二十年,定能帶出百萬之大軍,席捲天下,復漢之事可成矣。可惜丞相急功近利,妄圖以小計取天下,用卵以擊石,落得憾死五丈原,應了那句功名未成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戰爭打的是國力、人力和體制,成功需要堅持和智力,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但以小賭大往往註定失敗。


手機用戶5334040091


這個戰略是有可能成功的。類似的做法,曾發生於戰國時期的秦國。秦惠王的時候,六國強力合縱,導致秦國大好的進攻勢頭嚴重受挫。這時候,如果秦國還繼續保持進攻的態勢,那秦國會耗空國力,變得越來越弱。秦惠王還是很英明的,面對敵強我弱,敵眾我寡,果斷下令秦軍全面收縮戰線,退入函谷關,據險而守。進攻不足,防守還是有餘的,進入防守狀態後,六國也不想跟秦國硬磕下去,就全面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制衡時期。

歷代秦王都雄心勃勃,面對六國的聯合壓制,秦惠王心有不甘,決定養精蓄銳,暗自提升國力,伺機反攻。於是採取了司馬錯南並蜀蠻的建議,意圖將秦蜀兩地的人力物力財力合而為一,提升秦國整體的綜合國力。結果正如司馬錯所料,以秦國的先進和秦軍的勇猛,十個月就佔領了蜀國全境,佔領之後對蜀國進行開發,消耗很小,收穫很大。戰國時,四川盆地還是蠻荒之地,不是天府之國,蜀王被稱為蠻夷之長,但是被秦國兼併後,迅速地被秦人開發成了沃野千里的糧倉。從此之後,史書對秦國的描述是“秦益富強”。

十五年過去了,六國都懈怠了,聯盟也鬆散了,配六國相印的蘇秦也去世了,這時候縮頭隱忍的秦國再度捲土東來。此時的秦國已今非昔比,兵源和糧草都更加充足,發動的戰役規模更大,勢頭更猛了。

三國時期的蜀國,跟戰國時期秦國的一些情況還是相似的。秦國有天險地利足以防守,蜀國也有。秦國面對六國合縱,敵眾我寡,蜀國以一州之地對魏國九州之地,也是敵眾我寡。當時蜀國要是能東結好孫權,放低姿態給吳國當後援,多鼓動吳國和魏國開戰,轉移魏國注意力,然後自己仿照秦國當年那樣向南開疆拓土,那以後的形勢發展會很不一樣。

當年張儀不同意南伐蜀國,因為他認為蜀國蠻荒落後,打下來也沒什麼用。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蜀國經過秦人的開發之後,很快就變成了富庶之地,能為秦國提供大量的源源不斷的國防物資。三國時期,永昌徼外的禪國,還有東南沿海的交址,都是蠻荒落後之地,但之所以落後,是因為沒有先進的文明去開發,一旦進行了開發,價值也是很大的。禪國與交址都是沿海地區,如果能夠開發,不但會有源源不斷的熱帶大米送到蜀軍大營,還有南海和印度洋兩大海域的魚鹽之利。

蜀國北伐不成功,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軍糧不足,還有兵源不夠。蜀軍打下魏國的一些城池之後,分不出兵力去鎮守,這是很嚴重的一個問題。軍糧不夠、兵力不足,這都造成了蜀國無法發動大規模的戰役,無法對魏軍主力造成持久的連續性打擊,這決定了蜀國的統一戰爭根本無法成功。不要說魏延奇策怎麼樣,那是根本行不通的。春秋時期,吳國速戰速決,長驅直入,迅速攻佔了楚國首都,但是沒用,楚國太大了,首都淪陷了,還可以遷都,遷都之後還接著跟吳國打。舉最近的例子,解放戰爭,那也不是小打小鬧可以完成的,而是發動了三大戰役加渡江戰役,才將國軍主力徹底擊潰。

如果蜀漢大力度開發了東南亞,那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且不說交址和禪國人口怎麼樣,僅南中的永昌郡,好好開發,那也是大有裨益的。永昌郡是漢朝的人口大郡,在東漢前期,人口就超過了一百萬,僅次於南陽郡。這麼多的現成人口不去開發利用,反而天天只想著去魏國搶掠人口,實在是捨近求遠。

貴中夏而輕夷狄,是歷代都容易出現的問題。總是覺得內地用處大,覺得邊疆用處小,總是覺得華人價值大,覺得邊遠少數民族沒什麼用,這都是認識上的偏差。開發蠻荒,華夷並榮,同舟共濟,相輔相成,秦惠王、漢武帝、漢明帝是典範。蜀漢政權沒有那麼大的格局,因而只能小打小鬧,侷限於一隅。


秦客逸民


答:蜀國不開發南方的原因是開發的難易程度決定了國家政策。

蜀國的實際控制區,在劉備去世後只擁有益州、漢中以及後來諸葛亮南征獲得的南中地區。而實際在利用的和以在開發使用的地區只有成都平原一帶和漢中地區。這相對狹小的可以作為農耕文明發展的地區,雖然有天府之國之稱,但是真正的農業文明還沒有獲得很好的開發和使用,更不要說蠻荒的南中地區了。

那麼如果蜀國不北伐魏國而轉向全力開發南方地區是否可行呢?

我們先從諸葛亮南征開始說起。

1.從行軍作戰圖來看,諸葛亮的軍隊最遠到達大理,也就是在我們國家現在的雲南省境內,並沒有向外擴張到今天的緬甸區域。而最終分設的永昌郡照後世來看估計屬於羈縻州的性質較高,蜀國對於整個南中地區實行真正的管轄也不過40年時間,這麼短的時間如何去有效的開發?從實際控制時間來看,我認識時間是不夠的。

2.西南諸蠻族部落之多也是不可想象的。不僅僅在語言是不通,在生活習慣上、飲食上、以及國族認同上面都存在很大的區別。花時間進行教育和馴服都要時間。《桂海虞衡志》一書中提到的幾個民族即使到了南宋時代還是如此的生活。

獠族人,“在右江溪洞之外,俗謂之山獠。依山林而居,無酋長、版籍,蠻之荒忽無常者也。以射生食動而活,蟲豸能蠕動者皆取食,無年甲姓名。一村中惟有事力者曰郎火,餘但稱火。舊傳其類有飛頭、鑿齒、鼻飲、白衫、花面、赤揮之屬二十一種。”

蠻。今郡縣之外羈縻州洞,雖故皆蠻地,猶近省民,供稅役,故不以蠻命之,遇羈縻則謂之化外,真蠻矣。區落連亙接於西戎,種類殊詭,不可勝記。以道名而峨州以西別有酋長無所統屬者,蘇綺、羅坐、夜面、計利、流求、萬壽、多嶺、阿誤等蠻,謂之生蠻。酋自謂太保,大抵與山獠相似,但有首領耳。羅殿等處乃成聚落,亦有文書公文,稱守羅殿國玉。其外又有大蠻落,西曰大理,東曰交趾。大理,南詔國也。交趾,古交州,治龍編,又為安南都護府。

猺,本五溪槃瓠之後。其壤接廣右者,靜江之興安義寧古縣,融州之融水懷遠縣界皆有之。生深山重溪中,椎髻跣足,不供徵役,各以其遠近為伍。

這三隻主要的南方部落民族,活動範圍非常大,管理難度非常高。原因就是在於基礎道路建設的缺失, 沒有數百年之功下去都不一定能完成整合工作,更不要說時間更加短暫的蜀漢政權。

3.蜀漢人口劣勢決定了他無法真正治理好南中地區。

劉備當年進益州用的是最早的平原幫加上荊州幫。而益州的人才在諸葛亮手上也是處以全面性的壓制狀態。所以蜀漢國內的政治經濟依舊掌握在北方族群手中。他們想的是要恢復中原,而不是南下逃跑。如果不能恢復中原,那就最好的辦法是投降。益州本土的政治勢力直到了劉禪後期才逐漸成型。可是時間不夠了,魏國大軍一來,大家就投降了。

所以我的結論是,蜀漢沒有足夠的人手和時間來開發南中地區,更不要想著逃出國境到緬甸、泰國等東南亞腹地去發展,而且執政方也是北方人後裔,思考的邏輯依然是恢復中原。這就決定了南下開發是不可行的。


南閣水哥


開疆拓土也要講究成本,南中七郡尚且難以控制,何況東南亞地區。事實上,我國領土的每一次開拓,都需集全國之力,遷徙移民,設立郡縣,非百年而不可為也。正面例子如河西之地,反面例子如安南交趾。

具體到蜀漢,恐怕還未等到其開拓東南亞,就已亡於曹魏之手了。



歷史的行程


去東南亞幹嘛?扶貧嗎?

從古至今的戰爭無非就兩個目的:

第一、爭奪生存空間

第二、爭奪各種財富和資源

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是不缺生存空間的,準確地講蜀漢不缺耕地,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蜀漢缺的是人口!

那麼東南亞能為蜀漢提供高素質,會種地的人口嗎?那些熱帶雨林中的原始部落能幫助蜀漢去打仗嗎?

至於財富和資源,東南亞除了一望無際的原始森外,還有啥財富?翡翠嗎?蜀漢到底能從這裡得到什麼呢?

這哪裡是去開疆擴土,這是去大山深處支教扶貧啊!

(三國時期東南亞啥也沒有,還得花錢派人去佔領,當時蜀國不缺地,蜀國缺人!)

公元214年劉備圍攻成都,益州牧劉璋投降,隨後劉備自領益州牧,益州被歸入劉備手中。不過當時劉備實際統治的地區僅限於益州北部,也就是今天的成都平原一帶,而南部的南中地區則是群魔亂舞,劉備對南中的控制基本只停留在地圖上 。

但劉備顯然對南中還沒啥興趣,或者是顧不過來,因為很快就有人上門討賬了。

在拿下益州之後,孫權立即派人來索要荊州,因為荊州是劉備從孫權那裡借來的。劉備當初對孫權表示,只要得了益州就還荊州,出於聯合抗曹的想以及魯肅的強烈建議,孫權就把荊州借給了劉備。如今劉備已得益州,孫權自然要求劉備歸還荊州。

說起來孫權也是天真,出身於富貴家的他明顯是沒有借過錢,借出去的東西哪有主動還回來的。面對孫權的使者,劉備的回答也很簡單:“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意思是得了涼州再還你荊州。

劉備的回答讓孫權真的怒了,孫權於是派遣呂蒙襲取了荊州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則趕忙引兵五萬抵達公安,與孫權隔湘水對峙。

而就在此時曹操攻佔漢中,直接威脅到了劉備的大本營益州,劉備於是急忙與孫權議和,雙方約定以湘水為界瓜分荊州,之後劉備便留下關羽鎮守荊州,自己則帶兵去漢中跟曹操死磕。

對於劉備而言漢中是非常重要的,漢中位於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間,是秦嶺和大巴山之間的一塊小平原,曹操若想奪取成都就必須拿下漢中,而劉備想要佔領長安也要拿下漢中。

並且相比於曹操,漢中對劉備更加重要,沒有漢中曹操還可以退守秦嶺防線,以秦嶺的險峻足以拒劉備。而如果劉備丟了漢中,那麼就只能退守大巴山防線了,而大巴山的海拔要遠低於秦嶺,防禦難度更大,所以劉備對於漢中更加看重。

漢中之戰打了三年多時間,最後劉備如願以償獲得漢中,曹操則遷民而走,退守秦嶺一代。

原本此時劉備應該是休整一下,好好的整頓下後方,但關羽在看到大哥獲勝之後,決定出師北伐,從荊州直插洛陽,於是曹劉襄樊之戰打響。

襄樊之戰的過程就不說了,結果是非常慘痛的。在關羽北伐的同時,孫權襲擊了荊州,又斷了關羽後路,最後俘殺關羽,劉備所佔的荊州三郡全部都丟了。

荊州一丟劉備就慌了,況且二弟被殺讓劉備更加惱怒,於是又出兵伐吳,但卻被陸遜所敗,自己則病逝於白帝城。

縱觀劉備一生,其巔峰時期就是拿下漢中之時,此時是他地盤最大的時候。但他的盛世維持時間太短了,僅僅一年時間不到,荊州就丟了,之後又在夷陵之戰中元氣大傷,蜀漢的實力滑落到魏蜀吳的最末位了。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掌權,此時他需要休養生息,將注意力轉移到內部問題上,而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南中夷人造反。

(南中包含今天的雲南、貴州、四川南部和緬甸東北部)

南中地區自漢武帝時期被併入漢帝國版圖,成語“夜郎自大”中的夜郎國就是位於這裡。

公元前前111年,漢朝政府設立犍為郡、牂柯郡,越嶲郡。

公元前109年,西漢政府設立益州郡(和益州不一樣,是益州郡,位於雲南,郡治在今天的昆明)和朱提郡。

公元69年,東漢政府又設立了永昌郡。

不過到了東漢末年,由於天下大亂,多山多川的南中地區便開始不服中央管教,當地少數民族頭領紛紛佔山為王,蜀漢對南中的控制已經達到了危險的邊緣。

就在劉備病逝當年,南中益州郡豪強雍闓(漢人),趁機蜀漢動亂之際策動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當地彝族首領孟獲一起反叛。這幾個人很快將三郡的蜀漢官員全部殺死或送往東吳,南中徹底反了。

但是得知消息的諸葛亮並沒有立即出兵平叛,因為此時的蜀漢剛剛經歷一系列慘敗,需要休整,諸葛亮等了兩年時間才率軍南下。

今天人們推測,此次南征諸葛亮共計帶了2萬多人,兵力雖然不多(主力必須在北面防備曹魏,東邊的孫權也得有人看著),可蜀漢的重要大將基本上都帶上了,可見諸葛亮對南中的重視。

就絕對實力而言,當時的南中勢力根本無法和蜀漢軍隊相抗衡,整個平叛過程從春天開始,到當年秋天就結束了。而在戰爭結束之後,有人曾勸諸葛亮繼續派遣官吏制約孟獲,但被諸葛亮拒絕。據《漢晉春秋》記載,諸葛亮給出了三個拒絕的理由:

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
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
又夷屢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

這三個理由中的第一條就是後勤保障問題,諸葛亮認為如果要派遣官吏就必須駐紮軍隊。但當地蠻荒,軍隊的糧食需要從成都運來,非常不容易。有鑑於此,最後諸葛亮准許孟獲等夷人首領自我管理。

連南中地區蜀國都不願意駐守大量軍隊,更何況去東南亞!蜀漢即便佔領了整個東南亞又有什麼用?三國時期的東南亞沒有啥像樣的文明,當時東南亞最發達的地方是今天的越南,但已經被東吳給佔領了,其他地區則是一片大森林,啥也沒有。

並且當地的少數民族短期內無法漢化,蜀漢政權也很難利用那裡的人力資源,在當地什麼好處都撈不到,還要費錢費糧派兵駐守,明顯得不償失。

(緬北地區一望無際的大山,你這不是難為蜀漢嘛)


千佛山車神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諸葛亮有這幾點是做不到的,一,是否能像播州楊氏那樣,沒有外部侵擾,專心向南發展。二,是否能取得蜀漢內部的共識,暫時放棄北伐。三,征服這些地區,需要漫長的時間,連續的政策,武力,文化等輸出。四,打造一個獨立的經濟,政治循環系統,以上四點諸葛亮是沒有辦法完成的,想完成,得廢漢自立,清洗一部分人,與丞相的理想,現實要求相差太遠。註定是悲劇。



4寺廟


當時的開發主要靠人口!只要蜀國鼓勵生育!人口就會大規模增加!人口增加兵力就會增多勞動力就會增多!開發就會更徹底!人口爆炸增長就需要更多土地!從三國演義中可以看出平民一家才兩三個孩子!富人更少就一兩個孩子!那怎麼可以人口暴漲!就看1949年以後中國人口增長就可以知道!人口從四億增長到8億才用了20多年!當時蜀國存在了50多年!如果一家五六七八個孩子!18歲以後必須結婚,五十年人口從五百萬增加到2000萬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別給我說沒有土地!土地改革後!有多少森林草地荒山被開墾出來了!只要國家保護私有開墾出來的土地!不收人頭稅!人口擴張的速度超呼你的想象!附近土地不夠了搞人口遷移到荒山野嶺!不能開發我就不是中國人!主要就是諸葛亮沒有經濟知識只有政治知識和軍事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