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瀘州“展言子”,土味文化的語言魅力,今天九零後沒聽過

瀘州“展言子”,土味文化的語言魅力,今天九零後沒聽過

歇後語是中國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歇後語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面,後一部分起"後襯"的作用,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稱為歇後語。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五千年曆史滄桑的沉澱、淬鍊、凝聚成絕妙的語言藝術。其中歇後語以其獨特的表現力。給人以深思和啟迪,千古流傳。反映了華夏民族特有的風俗傳統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曉哲理,提升智慧。歇後語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瀘州“展言子”,土味文化的語言魅力,今天九零後沒聽過

在中國每個地方都有它獨特的歇後語,有的已經全國通用,有的因為地域環境的特殊限制只有在當地使用才能起到特殊的效果。而在四川歇後語又叫“言子”,說歇後語叫“展言子”,口頭運用比較普遍。

許多深刻的道理,複雜的問題,人們往往不直接把它給戳破,而是繞著彎子,打幾個比喻,展幾個言子,來點諧音而表意,既不就事論事,又不直接點穿,而是口舌靈巧地拐來彎去,話音一落,立馬獲得滿堂喝彩。

重慶曲藝人士還有專門表演這門語言藝術的,當年比較著名的有重慶的吳文老師。還使得重慶言子聞名一時。其實與重慶相鄰的瀘州也有很多本土特色的言子,可惜瀘州人嘴巴雖然也會說,沒有一個人出來進行整理和表演,使得只能在民間流傳,上不了檯面。

瀘州“展言子”,土味文化的語言魅力,今天九零後沒聽過

今天老一輩的瀘州人還偶爾給你幽默一把說說言子,可即便是八零後都很少說了,甚至完全懂不起,而九零後更是摸不到魂頭,那麼這門民間語言藝術到底有什麼魅力呢?今天沽酒客就來給你分享一部分,這些言子不僅僅有趣,還能增加不少瀘州的文史知識哦。

劉聾子的“玩友”——搭口就來

舊時川劇玩友,城鄉盛行,社團亦多,迎暉路國勝茶團,有同聲聯合俱樂社,每月逢五逢十哨期,集中各方精銳人員打唱,尤以劉聾子先生劇情精通。後來人們把口齒伶俐者展言子說:劉聾子的玩友,搭口就來。

瀘州“展言子”,土味文化的語言魅力,今天九零後沒聽過

愛人堂的“香花酒”——吃了要想

民國時期愛人堂在茜草壩,系瀘州富商劉氏所辦的酒廠招牌,所產的香花酒,用香花、玫瑰、佛手、玉蘭、薄荷、葡萄等花果汁釀製而成,味頗甘美清香,暢銷省內外,人們購作饋贈品或席上敬酒用,吃了還想吃的東西,即用這句言子。劉家出了個大人物劉航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詢一下。

小市的鹽船——大擺對

舊時的交通以水運為主,自流井、鄧關的鹽通過沱江從小市進入長江出川,故鹽船甚多,往下水漂流,一對對並列前進,每天傍晚沿江岸停靠,桅杆櫛比,排成一道風景線,陣容十分壯觀,人們形容大場面為小市的鹽船,大擺對(排隊)。

瀘州“展言子”,土味文化的語言魅力,今天九零後沒聽過

兩口子吃齋——齊家素(奇椏樹)

過去窮人受苦,不知是地主、資本家的剝削壓迫所致,認為是生來命苦,命不好。吃齋又叫吃素(即不動葷),傳說吃素能修來世,渴望來世好一點。有吃“長素”終年不動油葷,有吃“花花素”,每逢三十、初一、十四、十五素四天。夫婦一同吃素或全家吃素叫“齊家素”。後將安寧鎮奇椏(家)樹的諧音作個言子。不過今天齊家樹沒有了,多出來一個齊家路口。

背籮索進川東巷——事發不好

川東巷在小市交通路側,那裡原來是關押人犯的監獄,背籮索進去必然事發(法),事發必然不好。

胡市場的燈杆——不用說(索)

火樹銀花,俗稱燈杆。城鄉廟宇,每逢正月初八至十五均立燈杆。燈杆,用十分伸展的杉木滾圓上漆,高矮不一,高的能豎吊32盞燈,有吊16盞的,最矮的9盞叫“九皇燈”。立燈杆,杆腳用兩條石夾著,穿橫擔,杆尖用3根飛索,分三方拉伸繃緊,以防風吹動盪,處處亦皆如此。惟胡市場的燈杆獨特,不用飛索。人們開會不準備發言推辭說“胡市場的燈杆,沒得說(索)的。”

瀘州“展言子”,土味文化的語言魅力,今天九零後沒聽過

天堂壩的釀房——考(烤)人 釀房

指釀酒的酒廠,釀酒俗稱烤酒。天堂壩在永壽鄉境內,那裡有家釀房。一年,有個烤酒匠落在烤酒的地甑裡被開水燙死了,這樣的事出現過兩次,後來人們把答不上的問題,或升學考不上展言子說,天堂壩的釀房,考(烤)人。

冒水孔的公事——碼幹囉(欺負人)

冒水孔,指地名,在金龍鄉境內;公事,過去政府、軍隊派糧派款,一律說是派“公事”。冒水孔是座大瓦房,過去長期駐著國民黨一支部隊,大約有一營人。部隊來是有糧餉的,但那部隊頭頭常與縣府勾結,通過縣府向老百姓攤派錢糧物資,名目甚多。

一次,派的名目叫餵馬的幹飼料,粗料是稻草切碎,細料是葫、碗豆,簡稱“馬乾”。分額於鄰近鄉、保、甲,攤派到戶。誰家不出或交不起,保甲就向駐軍報告,由軍隊捉來關起。公事交清才得放出來,還要敲竹槓扣飯圈錢。老百姓苦不堪言。過去受人欺負叫作被人“碼倒”,欺負窮人叫作“碼倒幹人”,那次攤派馬的乾料,碼倒窮人逼收。故成言子曰:冒水孔的公事,碼(馬)幹囉!

瀘州“展言子”,土味文化的語言魅力,今天九零後沒聽過

小市的水淹土地——喊得答應

從小市過河到瀘州有三個渡口,上碼頭、中碼頭、水淹土地至館驛嘴。水淹土地在王爺廟下面河邊,永川方向到瀘州的客商,多在那裡過河,那段江邊停靠各類船隻密集,過河人往往不知那只是過河船,常常有人在河岸高喊:“哪兒是水淹土地!”推過河船的人趕忙答應:“這兒!這兒!”

高店鋪的場——不趕(敢)

高店鋪,在海潮鄉鏡內。清末,只有幾間小店鋪。宣統元年(1909年)該地有個叫李子勤的人,新修了幾間店鋪,決定在這裡興趕場,場期定為四、七、十。趕頭場,要舉行“踩場”(相當於剪綵)儀式,當地有功名的人先從街上走一遍後,大家才進場。踩場那天,來趕場的人很多,都在場口上等儀式後進場。當地有功名的人就只有李子勤和他的老丈人羅鵬飛。李是秀才,羅是稟生,比秀才高一篾片(檔次)。誰走前面呢?李想,應尊敬老丈人,讓他走前面,羅想,李是硬考的秀才,是真正的功名,自己這稟生是活動搞來的,走前面恐人指責,於是互相推謝,都說你走你走,不敢不敢!二人爭執許久,群眾等得不耐煩了,又聽二人都說不趕不趕,於是紛紛回家去了。從此高店鋪就沒有趕過場。直到1983年9月才開始趕起場來。今天怕沒得了吧。

瀘州“展言子”,土味文化的語言魅力,今天九零後沒聽過

南廟子倒燈杆——請散

南廟子在沙包興隆場側近,每逢正月立燈杆時,燈杆下開設賭場,賭徒集中於此,通宵達旦。一年正月十六日辰,倒燈杆的人到場了,賭徒們賭興正濃,連喊:倒燈杆了,請散!請散!都不散開,從口角到抓扯,從抓扯到打架鬥毆,賭場成了“戰場”。後來人們開會散會、聚會散場都說:南廟子倒燈杆囉,請散。

萬家春接兒媳婦——樓(嘍)垮囉(邋遢的意思)

萬家春,住得勝鄉顏河壩,房屋修的走馬轉角樓,當時當地堪稱一流。一年,他接兒媳婦十分熱鬧,樓上玩友鑼鼓一響,客人紛紛上樓,殊知壓力過重,樓一下子倒塌了,有死有傷。後來人們把衣衫爛褸,不愛清潔,比喻為“褸垮囉”!

城隍廟的鼓捶—— 一對

在廟宇進香,先敲鼓、後撞鐘,一般使用一個鼓捶,從輕到重、從稀到密的擂鼓,而城隍廟(鐘鼓樓上首右側)的鼓捶是一對,用兩隻手密敲。

當然還有一個最著名的全川都在用過就是瀘州過河——小市(小事),以前瀘州老城區過了河就是小市鎮,小市諧音是小事,意思小事一樁。這個算是最流行的一個瀘州本土言子了。

除了上面的老言子,還有很多土味言子,老一輩口中也偶爾提起,因為時代不斷髮展已經對不上號了。但是依然有它的魅力,下面再收錄一些,不再解釋,看看你能不能猜出來來歷,也算檢驗一下是不是老瀘州人了。

瀘州“展言子”,土味文化的語言魅力,今天九零後沒聽過

白塔寺的滾龍——拉爛了;南極子會大哥——飽餐一頓;灌口灘的蝦蟆——又惡又雄;李叫化的乾兒子——數不清;石欄杆(小市)的“吞口”——香菸不斷;藍田壩下瀘州——來得快;水神廟的戲樓——訂燒(盯梢)的;簡學文講聖諭——場場客滿;蓮花池的街道——又臭又香;一字清擇字——說得準;大十字翻筋斗——正南正北;肖巷子的“土地”——吃尿喝尿;藍田壩的燈杆——四方發亮;

韓三爺坐席——松一手;城隍廟的刀頭——熱吃熱還;龍神塘的烏龜——找不倒吃;三牌坊的鐵碓窩——用不得;藍田壩的“金雞”——喊得叫;小米灘趕船——要上蕩(當);瀘州人搶雜包——得心應手;鐘鼓樓的麻雀——嚇定了;

金雞渡的龍船工——劃得鑽山;南門外的招牌——求不疼;蘇太醫撿藥——一樣有點;謝陽春的膏藥——不攤(貪);鐵桅杆的燈杆——不屈;西門外的江西街——無市(事);鐘鼓樓的擺——甩行高;館驛嘴的鐵石板——梆求硬;土地祠的包子——有點多心;鈕子街的絲會——有點名堂;會津門的張二公——吃得服得;荒市街的攤子——雜七雜八;

瀘州“展言子”,土味文化的語言魅力,今天九零後沒聽過

長沱二江水浪高——風波四起;城隍廟的算盤——不由人算;爛招牌的紙牌——光哄人;觀音場(奇峰境內)的戲樓——沒有在場;堆金灣(順河鄉一煤廠)的烏龜——啃炭(啃談);分水嶺的雨傘——滿穿;石洞鎮的神會——年年不改;

三牌坊的婆娘——醜惡褸;七月間的土地會——熱鬧街坊;龍馬潭的放生會——龜子沾光;瀘州人稱老子——世代相傳;手扒巖的尼姑——跟和尚(河上);郭太醫的藥單——來得大方;會津門的錢局街——沒得鋪面;大十字的紅甘蔗——拿倒車;大較場的土地——管得寬;

賣了魚鰍買黃鱔——圖長(塗場);半天雲上擺簸箕——玄灘(懸攤);威武場的土地——大嘟嘟的;連雲洞下州——趕快;瀘州人打大貳——鄉風;嘉明鎮的官——找事幹;土主場的烏龜——滿街竄;藍田壩的豬兒粑——立起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