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說明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什麼弊端?

大馬哈魚12


沒什麼弊端,這句話本來的意思不是現在所理解的:

蜀漢沒有什麼人才,青黃不接,才讓老將出馬

這句話,最早出自清末創作的《掃迷帚》第二十四回。

不期一日正揮毫繕寫間,突來一不知姓名、寬衣博袖、滿臉腐氣的老儒。那人跨進書室,並不向主人致禮,便坐在那靠東椅子上,嗤的一笑道:“好,好,‘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你這少年,公然充起著述名家來,怪極,怪極。”一面說著,一面伸手向衣襟上又舊又汙的布袋內摸出一京料鼻菸壺,且傾且嗅,旁若無人。

創作者在貶低的人根本就不是以廖化為代表的老江湖;反之,是在嗆以姜維為代表的年輕人。這句話是本來就是稱讚廖化老當益壯,只是在民間傳的味道變了。

另外再說說諸葛亮的用人政策,《三國志》裡評價道是以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也就是整個蜀漢都很佩服諸葛亮的用人,諸葛亮的用人政策也並沒有什麼問題。

最後蜀漢後期無人的印象,很大程度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三國演義》在諸葛亮死後的篇幅比較小,出場人物少,人物形象也不夠飽滿,所以給人蜀漢後期沒有大將的感覺。

實際上,蜀漢後期除姜維外也有一些大將之材。比如永安的羅憲,憑藉數千人足足抵抗了東吳名將陸抗數萬人六個月的時間。還有南中的霍戈,後來攻佔了東吳的交州長達八年,也是名將。以及霍戈的手下楊稷,毛炅,董元,解象,孟嶽,孟幹,馬融,李松……這些人在晉朝都是獨擋一面的人物。

所以蜀漢後期人才真不少,而且就算人才不多,諸葛亮都死了二十多年,這麼多年蜀漢發展還能怪諸葛亮?中間的領導人看到政策不對,難道不改嗎?諸葛亮不在的這二十多年,中央領導人都在幹嘛?


百勝軍節度使


諸葛亮一生謹小慎微,穩紮穩打,凡事事必躬親,終於積勞成疾,累死在五丈原,正所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才能很高,但他培養的隊伍卻沒幾個獨擋一面的,其原因是其用人之道引起的,諸葛亮用人弊端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舉輕若重,不敢放手讓手下做。連一些無關緊要的事,都要過問,自己太勤快,屬下思想就懶惰起來,只要聽丞相安排就行。把手下培養成苦力,學不到真正的技術。

二、未有識人用人慧眼,諸葛亮行軍打仗,出謀劃策可以,但識人用人比不上劉備,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時就說,先帝曾與我提起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堪大用,果不其然,失街亭,導致北伐失敗,另外,他看不上的魏延,劉備竟然力排眾議,讓其守漢中,魏延也確實給力,守漢中十多年,固若金湯,相比姜維守漢中一月而丟漢中,魏延確有一定的才能。

三、缺乏冒險精神,諸葛亮一生小心翼翼,不打無把握的仗,用人更不敢用敢於冒險之人,這也是諸葛亮空城計能成功的基礎,平生第一次冒險,像魏延子午奇謀更不敢同意。

總體來說,諸葛亮是一個守成之人,在用人上保守,諸葛亮是一個舉輕若重之人,事不經他手不放心,而一些能取得成功的大人物大都是舉重若輕 。


饕餮中國


“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這句話出處自不細說,在看過了各位答友的回答之後,我認為各位對此話的剖析只是停留在題主所問題在於諸葛亮身上,卻忽視了最關鍵的一點,我就仔細剖析,拋磚引玉,還望各位看官多多賜教。

如果從諸葛亮構建的後劉備時期的蜀國班子成員中,可以看出,這所有的安排,均是以諸葛亮自己的標準來尋求能夠輔佐少主的成員。這就導致了,蜀國後期即使有人才,也難以達到諸葛亮要求的標準。這固然是諸葛亮本人行事所致,“事必躬親,事無鉅細,”恨不得一人做了所有蜀國的事情,這在人才的培養上,確實是無形中堵塞了人才上行的通道,而且從“廖化做先鋒”來看,諸葛亮對於劉備時期保留下來的將領,還是相當器重,這是對資歷的認可,並不是對能力的認可。

最關鍵的一點,我想各位看官可能忽略了,即使其他的回答者也忽略了這麼一點,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蜀國將領後繼無人,僅僅是因為諸葛亮的行事風格麼?絕對不是,最大的原因正是在於蜀國的第二人才梯隊,在劉備夷陵之戰時,被劉備全部霍霍光了,夷陵之戰,劉備帶走了幾乎所有的新晉級人才,而把第一梯隊與諸葛亮留在了成都。

這包括程幾(ji)、張南、馮習、胡王沙摩柯、傅肜,間接損失黃權、史郃、龐林降魏,杜路、劉寧降吳,這些將領降敵均是萬般無奈之舉。還有一大將陳式,生死不明。這其中有一位重要的參謀也死於此次戰役,那就是參謀馬良,馬良此人能力絕對高於馬謖。

如果沒有這些將領的損失,蜀漢後期人才絕對能夠滿足諸葛亮北伐的將領所需,也不至於用一個徒有虛名的馬謖去守街亭,蜀國翻牌的機會不能說沒有,但至少還不會走到無人可用,廖化做先鋒的地步。當真是蜀中無大將,休怪諸葛亮矣!


蘭陵郡主


題主,你好。“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這個說法,表面諸葛亮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同時也暴露了蜀國在人才方面弱勢。三國時期,廖化算的是打滿全場的人物。在五虎上將和魏延等人相繼退場之後,蜀國再無名將,廖化的出場表面蜀國已經人才枯竭,這應該是諸葛亮的責任。但是也要考慮到當時的蜀國地窄人稀,人才儲備少,蜀國立國時間短等因素。所以說這是諸葛亮的責任,但也不全是。


風的節奏


你好!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我們知道有句老話叫“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現在一般被理解為由於缺乏傑出人才,所以讓能力一般的人出來負責。看起來似乎有道理,但這樣理解真的對嗎?

認為廖化能力平庸,屬於矮子裡面拔將軍,純屬是對歷史的重大誤解。不管是從《三國志》還是從《三國演義》來看,廖化都絕非平庸之輩。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廖化精彩亮相,武藝無比高強,也曾千里走單騎,差點活捉司馬懿”,從這裡可以看出,廖化絕對是三國時期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

廖化一輩子先後跟著關羽、諸葛亮、姜維南征北戰,屢立戰功,與王平、句扶、張翼一起被譽為“前有王、句,後有張、廖”,可以稱得上是文武雙全、有勇有謀,這樣的人又怎麼可能是平庸之輩?

所以說多數人在看到“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時,其實是理解錯了。那麼它的真正含義又是什麼呢?姜維北伐時,蜀國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亡故,沒什麼人可用了,所以只能讓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鋒。因此這句話的真正意思其實是:團隊裡沒有出眾的新人,要年老的、有經驗的人來擔負重任。

歡迎下方留言

關注我,我們共同交流,探討,研究,更多精彩歷史!


玲美莉


諸葛亮有很多頭銜,大概是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用人方式,基本上就是不用!

也許這麼說有失偏頗,那我們就從一個典故入手,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率十萬蜀軍進軍斜谷討伐曹魏,魏軍堅守不戰,諸葛亮派使者赴魏營,司馬懿隨意詢問蜀軍使者:諸葛公進來飲食如何,一頓飯能吃多少米?使者不知他是何意,只好如實回答:三四升。司馬懿又接著詢問政事,使者也如實回答:軍中二十軍棍以上的處罰,都是丞相自己親自批閱裁定。司馬懿在問詢完這些後,對身邊的感嘆道:諸葛公將不久於人世了。果不其然,蜀國丞相諸葛亮在當月就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太累了,蜀國政治、軍事他做到了親力親為,幾乎是事無鉅細,每天小至處理二十軍棍以上處罰這樣的小事,大至處理軍國大事。如此勞心費神,更是病上加病,怎不會油盡燈枯?(同時他還發明瞭機器人運糧,為軍隊發明連弩,真是操碎了心)

那為何會這樣?我們來讀讀著名的《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首先孔明先感激先主劉備知遇之恩,“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白帝城劉備託孤,諸葛亮接過重擔(真是亞歷山大),但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蜀漢比起曹魏、孫吳實在是太弱了,國土小人口少,勉強做到偏安一隅,還要“北定中原 還於舊都”那就只能擼起袖子,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了。

完全可以組建團隊一起加油實現夢想啊!團隊到是組建了,可質量不高啊!廖化都做先鋒了!這是因為符合諸葛亮內心團隊成員標準的人找不到,他的標準太高了,與曹操惟才適用不同,孔明用人要求首先是與他自己同樣高度的道德思想標準(也許魏延就是思想道德不過關)其次是文化水平,最後才比專業才能,可能還有儀表儀態!試問天下之大這種人才好找嗎?

找不到那就將就用吧,好歹最後幾年還找到個姜維,可湊活用的結果就是,整個團隊都是執行式員工,缺乏創新型人才,沒有帥才,只要聽丞相的完成工作就行!這樣的團隊只會越來越弱,我都知道,臥龍先生看不透嗎?非也!因為壓力山大,因為時間緊迫,因為自知時日無多,只能咬牙向前!

油盡燈枯之時,丞相擺了七星陣續命,可偏偏被魏延無意踢滅一盞,含恨而終,也許這就是天道,續命本就是逆天而為,但縱觀諸葛亮一生何嘗不一直是逆天而為,連東風都借的到又怎看不透天下氣運已不在漢?

最後的時日,孤獨的身影站在五丈原,他想起赤壁,想起定軍山,想起落鳳坡,更想起白帝城,可我們始終不知他面朝成都還是長安?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殺殺人跳跳舞


蜀中無大將, 廖化作先鋒。

是指姜維北伐時,當時蜀國能打仗的大將都已亡故,無人可用,只能讓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鋒。原義是蜀國連個年輕的將領都沒了,廖化那樣的老將居然要去做先鋒。

出現這樣的困境,主要的原因是諸葛亮執政時期用人比較苛刻,諸葛亮一生謹慎,對人從“志、變、識、勇、性、廉、信”七方面進行考察,選拔人才,如果這個人沒有達到這七點是不能得到重用的,如魏延。

這就導致諸葛亮執政時期沒有提用更多的年輕人為蜀國效力,以致後來姜維北伐時連個可用的年輕將領也沒有。



花開別落


"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

兩湖風輕雲淡


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後面還有一句,王平可用之。首先我們先來捋順一下時間線。這句話出自蜀國後期統帥姜維第四次北伐249年,也是這一次廖化(前五虎將關羽手下主簿)作為北伐先鋒。

眾所周知蜀國最能打的非五虎將不可。但是這時候五虎將都已經過世很久了蜀漢處於無人可用之時。

關羽:公元219年12月(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兵敗麥城,遇東吳大將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被擒和長子關平被害。

黃忠: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八月,黃忠病逝。

張飛:公元221年6月,為替二哥關羽報仇,起兵攻伐東吳。臨出兵前,因鞭打士卒被部將範強、張達謀殺

馬超:公元223年1月,病逝,終年47歲。

趙雲:公元229年,趙雲病逝。

相對與曹魏陣營的人才輩出,蜀漢人才斷檔嚴重,青黃不接,可以稱得上“頂樑柱”的大將更是屈指可數。從這個層面上講,蜀漢確實無人可用。下面我們聊聊廖化。民間認為廖化沒有當先鋒的能力和資格,實在是大大的誤解。廖化是沔南的大族。曾是關羽的前將軍主簿,關羽被孫吳所殺後。廖化詐死,逃過一劫,帶著老母親日夜兼程,跑到了四川秭歸,迴歸到劉備身邊蜀國前期有五虎將所以很多人能力才幹沒有展現出來。蜀漢建國後,廖化被封為宜都太守。在諸葛亮的逐年北伐中,他的職務也不斷升遷,右車騎將軍、領幷州刺史,直至封中鄉侯。後世評價,廖化官德與張翼齊,而在宗預之右。蜀漢後期人才匱乏的現實,讓前期並無太多軍事亮點的廖化挑大樑,確屬無奈之舉,何況這時的廖化已經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將了。

不過這句話,並非是指廖化的能力和水平較差,至少在蜀漢當時來說,廖化還是出類撥萃的。當然他最大的短板是年齡,因此也就無法與曹魏陣營中的鄧艾、鍾會們相提並論了……






愛依人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蜀國無大將主要是指劉備病死白帝城以後,軍事人才缺乏的尷尬,這個責任肯定要算在諸葛亮頭上。

諸葛亮用兵最大的特點就是出發之前什麼都安排好了,所謂錦囊妙計,將領似乎只是執行一個程序的機器。這麼做嚴重挫傷了將領參與決策的積極性,聽喝就是了。

其次,諸葛亮聽不進不同意見,蜀國後期也就一個魏延大將了,但是諸葛亮就是不用,不就是因為魏延有不同意見嘛,說人家有反骨。

再者,揮淚斬馬謖一段,如果說是明知馬謖不行那等於自取滅亡,顯然是不知道,這屬於識人不明。之所以後來上演揮淚大戲,就是為了推脫責任。

總之,我認為諸葛亮用兵弊端在於獨斷專行、剛愎自用,另外就是失敗了不願意擔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