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廖化的軍事能力真的那麼低嗎?大家有何看法?

布蘿紫


一句“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讓本來在蜀漢只能算二流人才的廖化一躍而成為三國最知名的人物之一,但也由此坐實了他能力不強的評價。

廖化的確是關羽的部下,不過只是一箇中級文官,並未像《三國演義》虛構的那樣是歸附關羽的山賊


其實廖化雖然比不上五虎上將和魏延、姜維,在蜀漢後期也稱得上是國家棟梁了。廖化本來是荊襄文士出身,並非是象羅老先生虛擬的出身草莽,出仕之初是當關羽的主簿,結果官沒當多久,關羽就敗亡了,廖化的老家成了孫吳的地盤兒。廖化大概是受關羽的耳濡目染吧,十分忠於劉備政權,不願意當孫吳的官,他於是就選擇裝死。那時候吳人既忙著穩定佔領區的局勢,又要提防劉備的報復和曹操的覬覦,哪有工夫去關心一個小官的死活,所以就成功的矇混過關。



這一裝死就裝了兩年,直到劉備東征,才帶著老媽晝夜西行,在王昭君的故鄉秭歸縣遇到了劉備。劉備大概以前根本沒聽說過這個人,可這是東征以來第一個前來效忠的前荊州官吏,於是本著千金馬骨的想法,就任命廖化為二千石的宜都太守。 當時劉備大軍連營七百里,包括巫山、秭歸都屬於宜都郡,郡治所在地夷道城還在吳將孫桓控制之下,也就是說無法到任。於是,劉備就給了他一支部隊,讓他當都督,廖化正式從文職轉為武將,那個時候廖化還叫廖淳。

廖化第一次帶兵的感覺並不美妙,劉備軍大敗,廖化僥倖逃了一條性命,宜都郡又讓吳軍奪了回去,但廖化從此就在武將的圈子裡出不來了。他先是當了諸葛亮丞相府的參軍,後來又擔任了羌人聚居的陰平郡廣武要塞的都督,多年的軍旅生涯,使他逐漸成熟起來。238年九月,時為陰平太守的廖化開展了蜀漢自諸葛亮去世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深入魏境 攻擊歸附曹魏的羌族部落, 魏雍州刺史郭淮立即派廣魏太守王贇、南安太守遊奕帶兵夾攻廖化,結果這兩支魏軍被廖化各個擊破,大敗而歸,王贇也被射死,這也是蜀漢自諸葛亮死後的第一次大勝利,說明廖化軍事能力還是在水準之上的。

247—248年,雍、涼二州的羌族不斷髮動反魏起義,都被郭淮擊敗,於是便向蜀漢求援。受費褘制約的姜維帶著不過萬人的蜀漢軍前來接應,並派廖化帶偏師在成重山築城,收容那些被郭淮打散的反魏羌人。結果廖化這支小部隊很快遭到了數萬雍州魏軍主力的猛烈攻擊,沒有任何懸念地被擊破。不過姜維軍則順利地接到了涼州胡王白虎文、治無戴的部眾,將他們遷入蜀境,這也算是一大成果。

249年,姜維又派廖化帶偏師到白水河南岸安營紮寨,與對岸的魏南安太守鄧艾互相吹鬍子蹬眼睛,他自己卻悄悄帶著主力去襲擊東邊的洮城。可惜鄧艾到底是智力在90點以上的天才,根本沒理廖化,連夜跑到洮城駐防,讓姜維白跑了一趟。



從上述看來,廖化也真不容易,除了自己做主一次以外,其他的時候都是給姜維當跟班,姜維每次都讓廖化去當靶子吸引注意力,估計廖化的壞名聲就是這麼來的。值得一提的是,廖化從來沒有當過先鋒,因為他本來是文官出身,武力值並不高。然而文學的影響力和流傳度是遠遠高於史書的,所以老百姓心目中的廖化永遠是那個各項指標平庸的三流武將。

廖化雖然參加多次北伐,但他反對姜維不顧力量對比窮兵黷武的行為。在姜維最後一次北伐時,廖化認為“用兵如果不收斂,必將自食惡果‘,結果不幸而言中,姜維又被擊敗,可見廖化是很清醒的。


海軍史研究會員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在回答問題之前,守仁君想說,三國演義一直給人塑造一種名將都是天生的,打仗全靠將軍的概念,這種概念大錯特錯。

沒有人天生會打仗,歷史上的名將天才很少,大部分都是一仗一仗在屍體堆裡爬出來的。打仗的時候士卒才是關鍵,一個將軍再勇猛也不可能在敵方陣營裡殺個七進七出。而且將軍很少直接提刀上陣砍人,都是基本是在後方指揮。

話說回來,廖化既然能作為蜀漢後期的大將,他的水平肯定也不低。

廖化原來是關羽手下,關羽戰敗身亡後,當時荊州多少人都投降了孫吳,唯獨廖化想盡辦法,詐死歸劉。光這份忠心就值得劉備重用了。

而且廖化也不是庸才,蜀漢後期重成蔣宛就對廖化非常欣賞。

廖化歸蜀後,多次參與北伐,曾擊敗魏將王贇,遊奕,並且和曹魏後期大將郭淮也能打個五五開。

廖化還非常有遠見,蜀漢後期姜維多次出蜀伐魏,當時的蜀漢國力孱弱,早就無力迴天。廖化知道現在的蜀漢無論是財力,兵力,都沒法和曹魏比。無論如何都無法勝利。

蜀漢滅亡後,廖化病逝。

拋開廖化的戰績不談,廖化打了那麼多年的仗,就算是榆木疙瘩也該開竅了吧。廖化就算再庸,他也是荊州小門閥出身。周勃一個吹鼓手,樊噲一個屠狗的,灌嬰一個賣布的都能成為名將,何況廖化。三國演義這麼寫,無非是為了突出蜀漢後期人材匱乏罷了

守仁君非常欣賞一段話“人不是牲口,不需要名血名種,需要的只是努力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