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用竹木下腳料在竹林下栽培竹蓀,增收好途徑,這些關鍵技術要掌握

竹蓀味道脆嫩爽口、香甜鮮美,俗名竹參、仙人傘,為鬼筆目鬼筆科竹蓀屬中著名的食、藥兼用菌,其菇體圍罩雪白網裙,形態秀麗,被人們雅稱為雪裙仙子。


用竹木下腳料在竹林下栽培竹蓀,增收好途徑,這些關鍵技術要掌握

形態秀麗的竹蓀

竹林遮蔭度高 、溼度大、下層空 間可利用價值高 ,是套種竹蓀的良好場所。

在竹林下種竹蓀,以竹屑、竹枝、竹葉等林業下腳料為原料,利用竹林自然遮陰效果套栽竹蓀菌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山區現有竹林和竹木加工的下腳料資源,減少竹蓀搭建遮陰棚產生的成本,同時竹蓀培養廢料還可作為竹林肥料,提高竹筍產量。

竹蓀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盛譽,市場需求量日趨上升。竹林地有40%以上的林間空地可套種竹蓀,每畝竹林地套種竹蓀投入約5000元,正常情況下畝產幹竹蓀50~60kg,按市場價格300元每千克算,畝收入超過萬元。筆者現將在竹林地套栽竹蓀獲得高產的技術介紹如下。


用竹木下腳料在竹林下栽培竹蓀,增收好途徑,這些關鍵技術要掌握


一、原料準備

栽培竹蓀的原料分四大類。一是竹類:各種竹子的稈、枝、葉、竹頭、竹根;二是樹木類:雜木片、樹枝、葉以及工廠下腳料的碎屑;三是秸稈類:豆稈、黃麻稈、穀殼、油菜稈、玉米芯、棉稈、棉籽殼、高梁稈、葵花子稈、殼等;四是野草類:蘆葦、菅、芒萁、斑茅等,上述原料曬乾備用。各地發展林下竹蓀時可就地取材。

二、栽培時間

竹蓀屬於高溫型菇類,菌絲8~35℃生長,以25~28℃最適,20~35℃長菇。栽培季節為春季播種,夏季長菇。南方通常3月下旬至“清明”前播種,北方在地溫10℃以上時播種為宜。播種後60天左右,正值夏季最佳長菇期,整個生產週期5個月。


用竹木下腳料在竹林下栽培竹蓀,增收好途徑,這些關鍵技術要掌握


三、栽培料配方

以筆者調研的基地為例,每畝竹林地使用培養料乾料的用量如下:竹葉1500kg,竹屑、竹枝1500kg,穀殼、破碎的玉米稈及葉1500kg,棉籽殼、玉米稈、高粱稈、野草500kg,尿素25kg,過磷酸鈣50kg,石膏粉25kg,碳酸輕鈣50kg,另外整畦時,每畝添加生石灰粉75kg。

四、堆料發酵

堆制原料時最底層穀殼15cm,棉籽殼10cm,竹屑10cm,竹葉20cm,然後按每畝面積撒上一層尿素(5kg左右),過磷酸鈣(10kg左右),碳酸輕鈣(10kg左右),石膏粉(5kg左右),並澆少量水,接著再鋪一層穀殼,一層棉籽殼,一層竹屑,一層竹葉,厚度45cm,上面再撒上一層尿素、過磷酸鈣、碳酸輕鈣、石膏並澆少量水,以此類推,堆3~4層,堆高1.4~1.8m。

原料堆好後按每100kg乾料澆60kg水,在料堆上澆足水分,可在露天下自然發酵,也可用薄膜將其遮蓋發酵。當中心料溫達到65℃時開始第一次翻堆,以後每隔10天翻堆一次,共翻3~4次堆,翻堆時要求做到上下,內外的培養料互相調換位置,使培養料上下,裡外發酵均勻一致,當料發酵呈暗褐色、無氨氣刺激味時就可以下地接種了。


用竹木下腳料在竹林下栽培竹蓀,增收好途徑,這些關鍵技術要掌握

竹林下栽培的竹蓀

五、選地接種

1.林地選擇。竹蓀的多年栽培實踐證明,其在“三分陽,七分陰”的竹林地下以生長較好,竹林的鬱閉度太大或遮陰度不夠都對竹蓀菌蕾的分化和生長髮育產生不利影響。地塊選擇地勢比較平緩、陰涼潮溼、土質疏鬆、腐殖質含量高的低窪處的竹林地或河灘地洪水線以上地方的竹林地等作為栽培場地。

2.整地建畦。在選好的竹林地中,播種前7~10天清理場地殘物或雜草,翻土曬白。竹上可噴波爾多液等殺滅病蟲害。一般毛竹間距4m×4m,其中間空地作為栽培竹蓀畦床,最好沿坡地走向建畦,防止雨季積水,並將林中枯枝落葉整至畦中,畦寬60~80cm、高10~20cm,人行道間距30cm,竹林旁留40~50cm為作業道。

3.接種。接種時以小塊狀散播式效果為好,因為塊狀菌種中菌絲破壞較小,在自然狀態下采用這種播種方式可增大竹蓀菌種的抗逆性,還可以適當加大接種量。播種前在整個畦面及兩旁每平方米灑生石灰粉0.2kg進行消毒,然後向畦內淋透水,並將培養料浸水,控制含水量60%~70%備用。


用竹木下腳料在竹林下栽培竹蓀,增收好途徑,這些關鍵技術要掌握

播種時先在畦床上堆放一層8~10cm厚的栽培料,在料面以梅花型間隔6~7cm塊狀點播一層竹蓀菌種,再放一層6~8cm厚的料後,又播一層菌種,再蓋一層5cm厚的料,即三層料兩層菌種,一般每平方米畦床鋪放培養料10kg、菌種5瓶。播種完後用小鏟把料與種輕輕壓實,以利於菌種萌發吃料,最後表面覆蓋一層3~5cm厚堆於畦兩旁的表土。覆蓋的表土含水量應為18%~20%,再蓋一層薄膜保溫保溼,在薄膜上覆蓋一層竹葉或芒箕等雜草遮蔭。

播種後15~20天,一般不需噴水,最好每天揭膜通風30分鐘,後期增加通風次數,以利通風增氧。春天雨水多,注意防澇,挖好排水溝,溝要比畦深30cm,大雨時要迅速排澇。接種後一定要覆土,有無覆土直接關係到長菇與否和長菇的多少,一般控制覆土厚度3~5cm較好。


用竹木下腳料在竹林下栽培竹蓀,增收好途徑,這些關鍵技術要掌握

竹林下栽培竹蓀


六、發菌管理

播種後正常溫度下培育25~33天,菌絲爬上料面,可把畦床上蓋膜去掉。菌絲經過培養不斷增殖,吸收大量養分後形成菌素,並爬上料面,由營養生長轉入生殖生長,很快出現菇蕾,並破球獨柄形成子實體。此時正值竹枝葉茂盛時期,起到遮陽作用。出菇期培養料內含水量以60%為宜,覆土含水量不低於20%,要求空氣相對溼度85%為好。菇蕾生長期,每天早晚各噴水一次,使相對溼度不低於9%,陰雨天除外。菇蕾脹大逐漸出現頂端凸起,繼之在短時間內破球,儘快抽柄撒裙形成子實體。

竹蓀栽培十分講究噴水,具體要求“四看”:即一看蓋面物。竹葉或稈、草變干時,就要噴水。二看覆土。覆土發白,要多噴、勤噴。三看菌蕾。菌蕾小、輕噴、霧噴,菌蕾大多噴、重噴。四看天氣。晴天、乾燥天蒸發量大要多噴,陰雨天不噴。這樣才能長好蕾,出好菇,朵形美。

保持溼度子實體的形成及發展需要一定的溼度,特別在高溫伏旱季節每天早晚各1次的適當澆水,使覆土層保持溼潤,對竹蓀子實體的形成及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用竹木下腳料在竹林下栽培竹蓀,增收好途徑,這些關鍵技術要掌握

竹林下栽培的竹蓀


七、病蟲草害預防措施

竹蓀是一種名貴的食用菌珍品,子實體生長期間禁止使用藥物防治病蟲害。因此,病蟲害防治應從環境因子著手,以預防為主,採取綜合措施進行防治。

在菌絲管理期間要清除畦面雜菌、汙染物,發現“黑、紅、綠”顏色雜菌,立即用癘孢淨200倍液噴施,也可用碳銨或石灰覆蓋外加薄膜,消毒抑制。如出菇期出現雜菌,在竹蓀未展裙前可噴灑金黴素水溶液,嚴重時可噴灑0.1%多菌靈藥液進行防治。

菌地長出雜草可用鐮刀割除。

為防止雜菌大面積感染造成減產損失,竹蓀栽培林地不宜連作,應改種其他耐陰植物,三年後方可重新種植竹蓀。

向培養料中加入3%~5%的茶麩(即茶籽餅)粉或用煮出的茶麩水拌培養料,可有效地防治蟲害。在出現害蟲時進行人工捕捉。

用竹木下腳料在竹林下栽培竹蓀,增收好途徑,這些關鍵技術要掌握

八、採收加工

竹蓀播種後可長菇4~5潮。竹蓀子實體形成大部分都在每天10~12時,少量在14~15時。竹蓀破球抽柄撒裙僅需2~3小時,當菌裙下撒至離菌柄1/3時,是其最佳採收時期,過熟就會趟倒自溶。產菇高峰期也可提前在菌球破口露白,含苞待放時摘下,放在籮筐內也照常撒裙,且菇體更潔白乾淨。採收時防止泥土粘連菌柄和菌裙。當天採收的竹蓀及時送入40~60℃的烘乾房烘6~8小時脫水烘乾至色白且香濃即成。隔夜加工則會變質。一般每8kg鮮品可烘製1kg幹品。幹品返潮力極強,應及時用雙層塑料袋包裝,並扎牢袋口,防止受潮變質,降低商品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