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李鴻章愛將葉志超打仗以不要命著稱,為什麼甲午戰場上貪生怕死?

如果葉志超當年在平壤一戰中,選擇英勇就義,那麼他很有可能和無數在甲午中日戰爭裡戰敗的同仁一樣,成為人們口中的英雄。像丁汝昌、鄧世昌、林永升等,紛紛視死如歸,在戰場上為了清朝獻出最後一滴血液。

李鴻章愛將葉志超打仗以不要命著稱,為什麼甲午戰場上貪生怕死?

農民出生的葉志超,能夠在短短數年內升任為直隸提督,可以說是祖上燒了高香。他早年就加入瞭解先亮團練,並且憑藉著在對戰太平軍的出色表現,葉志超很快打響了名號。因為其年輕時的敢衝敢打,於是被人稱為“葉大呆子”。

葉志超曾在對戰太平軍時,遭到對方土銃槍的攻擊,子彈正好擊中了他的身體。原本以為葉志超這次就要死亡時,他竟然若無其事地站了起來,重新投入戰鬥。事後人們瞭解到,那個子彈並沒有擊中身體,而是打在了他的腰刀上,這才保住一命。許多人說,大難不死葉志超必有後福。

李鴻章愛將葉志超打仗以不要命著稱,為什麼甲午戰場上貪生怕死?

從那以後,葉志超好像天神附體一般,在戰場上屢獲戰功。其中,在對戰捻軍的時候,擒斬無餘,將東捻軍剿平。至此,他也得到朝廷嘉獎,被授予了“巴圖魯”的稱號。“巴圖魯”是清朝對於勇士的最高榮譽,我們最熟知的就當屬鰲拜了。

葉志超的表現也深得李鴻章的信任,隨後將他留在北洋,派為馬隊統領,駐保定。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打仗以不要命著稱的主將,卻在平壤上貪生怕死,這期間發生了什麼?

光緒二十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作為清朝附屬國的朝鮮,開始向清朝情願,希望能夠派兵來協助鎮壓。於是,清廷派遣了葉志超率領2000清兵,出兵朝鮮鎮壓東學黨起義。然而,日本人也抓準時機,發起了侵華、侵朝戰爭。

李鴻章愛將葉志超打仗以不要命著稱,為什麼甲午戰場上貪生怕死?

正是在平壤戰役後,葉志超才成為人們口中的逃兵,而他“一日狂跑五百里的壯舉”,也成為他受人詬病的根本。為何葉志超在平壤戰役中,會出現這種逃跑怯懦的表現?

首先,在戰爭的最開始,清軍就落入下風。清軍第一批抵達戰場的2465人,主要目的是為了鎮壓東學黨起義,而這時候日軍在朝鮮的作戰兵力為6000餘人。實力上的懸殊,造成了清軍長期處在高壓下。於是,清軍希望能和日本政府通過談和的形式,來有效解決。

李鴻章愛將葉志超打仗以不要命著稱,為什麼甲午戰場上貪生怕死?

不過,日本隨後反悔了,於是加派了兵力,準備一舉拿下朝鮮。到了八月,日本在朝鮮的武裝力量達到了16000餘人,此時的清軍也僅僅有15000餘人。有人會說,清軍僅僅比日軍少了一千人,為何要開始逃跑?

其實,日本當時的軍隊已經是高質量的團隊,有著現代化的武器和隊伍編制,對於清軍來說,作戰能力更強。清軍在這時面對日軍,完全沒有一戰之力,雖然看似人數少了一千人,但實際的差距不是一丁半點。這和英國洋槍隊橫掃中國,是一個道理。

李鴻章愛將葉志超打仗以不要命著稱,為什麼甲午戰場上貪生怕死?

葉志超作為淮軍的領導,對於雙方狀態的把控也更精準,他很可能從戰爭之初,就已經預料到清軍就算頑強抵抗,也只能是面對失敗的結局。

其次,日軍的海上實力較強,在甲午中日戰爭期間,擊潰了清軍的海上力量。然而,在平壤作戰的淮軍,其主要的物資補給全部依靠於海上運輸。在豐島海戰失敗後,日軍就將目標對準清軍的海上補給船隻,其用意就是切斷淮軍的補給。

這個效果立竿見影,淮軍在斷了海上補給後,其可用的武器彈藥和糧草均不足以支撐15天,甚至更短。所有的軍人都會明白,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的法則,一個吃不飽的部隊,怎麼有力氣去和日軍對戰?所以,淮軍在抵抗多日後,死傷慘重。

李鴻章愛將葉志超打仗以不要命著稱,為什麼甲午戰場上貪生怕死?

面對這種焦灼的狀況,葉志超不得不做出抉擇,是和鄧世昌等人一樣英勇就義,還是選擇撤退保留兵力。

最終,葉志超選擇逃跑,而他逃跑的時候也十分狼狽,不斷遇到追殺和堵截。不過,還是讓他成功地逃回了鴨綠江,但是他的部隊死傷慘重。

《清史稿》:逕定州,亦棄不守,趨五百餘裡,渡鴨綠江,入邊始止焉。

葉志超的逃往,開創了晚清歷史的第一次,隨後,又出現了大連、旅順守將,北洋水師方伯謙、吳敬榮等高級將領不戰而逃的現象,令人扼腕。不過,他們的典範葉志超卻沒有得到嚴厲的處罰,只不過被革職,發配回家。

1901年,葉志超在家鄉病逝。享年63歲。

感謝你的觀看,寫作不易贊。

【參考文獻:《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