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5 追忆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于1928年出生河畔村阎氏门,幼年受封建思想、重男轻女的束缚,没进过私塾房的门。姥爷姥姥膝下五子女,两男三女。我的小姨姨妈妈婚后姥姥才生下,我妈妈排老大,姊妹四个一个比一个大两三岁。妈妈七八岁就担负起照看弟弟妹妹的任务,再大一点开始料理家务洗衣做饭,到了十七八岁,由于姥爷体弱多病,弟妹们小,妈妈直接下田干活。 那时,姥爷家族有土地,有资产属殷实旺族,到了农忙时,妈妈带着一帮长工短汉打理照外。据姥姥回忆,妈妈年轻时头扎一只大辫,精干有活力,农活样样精通,春天播种拉拉动,秋天割地都有妈妈的身影,一征(240步)长的地妈妈不展腰就割过去了,妈妈是姥爷家的一大帮手,1948年妈妈21岁与父亲结婚,那个年代也算大龄姑娘了。

追忆我的母亲

母亲一生养育了我们兄妹七人,我为老大。 三岁那年我妈生下二弟,我就和爷爷和奶奶一起生活。我八岁时爷爷去逝,我与奶奶相依为命,直到1983年8月13日奶奶去世,我作为长孙养老送终。

自从我记事起,那个年代农村是靠挣工分过日子的岁月,我父母家八口人,只有父母两个劳力,人口多劳力少,村落地处穷山恶水,每个工值就是三、四毛钱。我妈家就成了生产队里出了名的大缺粮户。所谓缺粮户,实际就是又缺钱又缺粮,是贫困户的代名词。生产队为了照顾困难家庭的父亲,队长只能分配父亲一年四季的长期活。冬季农闲时黑夜当饲养员,喂着三、四十只大牲口,到夜间十二点以后才能休息,白天还的切草备料。我父亲人老实肯干,说一不二,村里人给起了个外号叫“老好人”。父亲还兼生产队保管员,保管着粮、油、农具、籽种、化肥等物质,在这样的生活环境父母没有忘记供我上学,我在红砂坝中学读到初中毕业,回乡父母亲给娶过媳妇成家立业。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因长期劳累,得不到适当的休息,积劳成疾,不幸的是父亲身患重病,经内蒙医院检查患肺癌晚期。因家中经济困难放弃治疗,在家中休养期间,他的胸部长出鸡蛋大的一个包,疼时双手只抓墙壁。我母亲看在眼里,只能眼睁睁看着父亲被病痛的折磨,母亲的心被撕裂,隐隐作痛只能是精心伺候。父亲终未逃脱病魔厄运,于1973年6月8日料下妻儿撒手人寰。父亲去世时,享年45岁,妈妈43岁,我的六弟两虚岁,五弟5岁,小妹8岁,四弟11岁,三弟14岁,二弟17岁,都未成人。对这个家庭来说真是雪上加霜,这副重担象泰山一样重重压在我妈妈的肩上。

母亲抹去悲痛的泪水,鼓起生活的勇气,扛起家庭的重担,一半男,一半女,于孩子们共度时光,千方百计支撑着这个破碎的家。

追忆我的母亲

母亲为我们子妹操劳一切,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夜里在昏暗的油灯下为儿女洗洗涮涮,缝缝补补,瞌睡了就在油灯下打个盹,连衣服都不脱,夜以继日。

那个年代,家庭付业就是一家人的全部经济来源。母亲自养了羊、鸡、肉猪,母猪,特别是在母猪产仔的时候,为了保护小猪成活,产一只往家抱一只。羊产仔一般都在腊月的数九寒天,母亲每天晚上要观察产仔羊的情况,如有产仔母羊,就直接拉到人住的家里,以防出生的羊羔被冻死。真是不得辛苦役,难求世界财。

秋天,粮食归倉。生产队按照成人,小孩的不同标准,分给每家每户的生活口粮,另外还有工分粮,工分粮是从总口粮中提取的,用来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我们家小孩多,工分少,自然分到的粮食就少,吃不到来年秋天,造成了青黄不接。我的母亲经常随同村里叫袁三仁的女人为伴,用平日集攒下来的鸡蛋或葫油,背抗步行三十里外的红砂垻火车站爬拉货列车,去大同市区换玉米面,每人换上一百多斤玉米面,互相帮着再扒火車返回红砂坝。家里人按预定的时间去接。有时火车到红砂坝不停,就拉到下一站,没办法再扒车返回红砂坝。就这样一趟回来衣服脏成个灰圪蛋,脸黑的像刚从煤矿出来似的。

故乡的冬天,冰天雪地,寒风刺骨。没钱人家很少用煤,我母亲又不想让孩子受冷。总要肩挎绳子,手拿镰刀铁锹,上山打些柴禾。村子周围有一种冠木叫“圪针”,这种柴全身都是刺,很少有人若它。我母亲不顾荆刺,砍倒后,先用铁锹拍一阵,再用脚踩踩踩,然后小心翼翼打背回家。院里的圪针堆的像一座小山,圪针火焰大,把炕烧的热乎乎的。俗话说,家暖一条炕,这话不假,兄妹五、六个坐在炕上感到温暖,享受妈妈赐予的幸福。

我的母亲受尽了苦头,尝遍了人生的酸苦辣,一般女人是难以承受这种压力的,

母亲是一位虔诚贤惠负责人的女性。

不幸的是母亲晚年患上肺气肿,高血压,白内障,视力极度下降。在2002年农历正月初看着儿女、孙子吃完午饭,收拾完饭滩子,无声无息的告别了人间,享年77岁,岁月锤炼了母亲的一生。

母亲,你给了我们生命,拉扯我们长大,培养我们成人。

母亲,您的勤劳做儿女的永远不能忘记,您就是我们的榜样;您的精神就是我们儿女生活的动力源泉。我们做儿女的只能为您在清明节、中元节烧张纸,敬注香而已,希望母亲在酒泉之下收孝吧。

作者:陈关胜,1950年出生于红砂坝安家沟村。红砂坝中学68届初中毕业生,职业农民,喜欢文学,现住丰镇市聚阳路。(北京丰镇同乡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