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你們是怎樣看待歷史上的秦始皇的?

郭靖黃蓉655


千古一帝,雄才大略,為整個中華民族統一管理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世代中醫2


秦始皇無疑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統一華夏,北逐匈奴,南收百越直到現今的越南中部,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奠定中國的基本盤,怎麼讚揚他都不為過。

然而毫無疑問他也是位暴君,他的殘暴不在於焚書坑儒,也不在於殘殺六國貴族!他的殘暴在於不恤民力,好大喜功,急於求成!在他的統治下老百姓太苦了。

經過春秋戰國幾百年的亂世,特別是戰國後期,戰爭規模越來越大,動輒幾十萬人的傷亡,華夏大地可以說是人口凋零,百廢待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全國人口充其量也不可能超過千萬。就按一千萬算,男丁一半500萬,其中小孩老人最起碼200萬,也就是說能幹活服役的青壯年也就勉強300萬。

蒙恬北擊匈奴修萬里長城,大軍30萬,徭役人數只會更多,起碼60多萬。合起來將近100萬了,修靈渠南征百越,趙佗帶走了50萬大軍,不知道還有多少運送補給的民夫。修秦陵修阿房宮,有驪山徒至少30萬,還有那麼多貴族官僚窮奢極欲。可見真正從事生產的青壯年也就100萬強,那個時代的生產力,100萬人是無法養活1000萬人的,老弱病殘婦孺都不得不從事重體力勞動,可見老百姓生活多麼困苦艱難!當人們拼盡全力也無法生存的時候,造反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所以說,秦始皇真的很可惜,他要是不那麼急於求成,與民休養生息,大秦絕對不會二世而亡,也許我們就不叫漢族,而叫秦族了!




倚劍飲者


秦始皇!始皇帝嘛 自然是千古第一個皇帝! 但好多人卻以此類推 說成千古第一帝 甚至第一明君! 這就有點過了! !

始皇帝的功績 ,估計能看到這個問題 而且願意點進來的人 早已爛熟於心了! 車書文軌一混同!自然是大功績! 統一天下 自然是無人能及!!但要說統一天下結束戰爭 ,然後使得黎民百姓免受戰亂之苦 這就有點牽強了!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混戰不假 但也是相互制約牽制, 戰亂自然黎民受苦,可最苦的時期也恰恰就是秦皇統一六國之時! 好吧 我們可以理解為 ,這是黎明前的黑暗! 那統一之後呢?

暫且引用一段某網站閱讀量最高也被人引用最多的文章!

《雲夢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司空律(節選):

“有罪以貲贖及有責(債)於公,以其令日問之,其弗能入及賞(償),以令日居之,日居八錢;公食者,日居六錢。”

譯文:

“有罪應貲贖以及欠官府債務的,應依判決規定的日期加以訊問,如無力繳納賠償,即自規定日起使之以勞役抵償債務,每勞作一天抵償八錢;由官府給予飯食的,每天抵償六錢。”

看起來秦朝對百姓確實不錯?!!但是 大家應該再仔細想一下! 開國之初 六國初定百廢待興,然後

皇帝僱傭七十萬壯勞力給自己修陵墓!

單單這件事無論在哪個朝代, 史官也要給個, 好大喜功勞民傷財的評語吧! 而且 始皇帝在位期間服徭役的可不止七十萬 而是三百萬! 當時還處於農耕文化 全國最主要的收入也只能是農業! 一個基本靠農業養活的國家 長年役使三百萬壯勞力去修陵墓 修長城 修宮殿! 哦 他給錢了!!那問題也就來了!!

錢是哪來的?相信我們都明白! 只有一個途徑 收稅!!!!!可是最能種地的去打工了 那誰種地呢? 只能是老人 小孩 婦女了! 壯勞力都去打工 家裡的地還要收稅! 百姓苦啊! 《陳涉世家》 戍漁陽 天降大雨 躲雨失期 失期法皆斬!!!勞工苦呀!

其實 歷史沒有定論 !但我們可以分析 以求最接近真相! 而最近幾年擁護秦始皇的越來越多 甚至把《史記》中的記載 汙衊為腐儒懷恨在心的刻意抹黑!這就導致了大批的歷史愛好者 甚至歷史專家 在得到一點蛛絲馬跡後 便手舞足蹈 歡呼雀躍 以為發現了歷史的真相,然後眯起眼睛 翹起嘴角 貌似感慨的嘆息一聲 : 如此明顯的證據 當時的大儒們 不會不知吧? 可為何卻遮掩了過去呢?唉!也不知是何居心呀!唉!!




費率特


秦始皇帝(前259年-前210年)名政,於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生於邯鄲,嬴姓秦氏,又名趙政(趙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國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因生於邯鄲,故名趙政)。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帝國的創立者。對於他的評價我們既要看到他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好的一面,首先我們要看到正是在他的統治下滅掉六國,最終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並對以後的歷朝歷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同時他的戰爭也導致很多無辜的百姓遭到殺害。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但是到了晚年,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

在他的統治下人民並沒有過上好的生活,他在滅掉六國之後就開始修建長城導致很多的老百姓都慘死,而焚書坑儒更是將很多先秦的書籍都毀掉了,對我國的文化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壞作用,所以我們要客觀評價他的功與過,既要看到他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不好的一面。


源始緣終


秦始皇千古一帝,是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自稱“始皇帝”。秦始皇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他鐵腕掃六合,一統天下,他是第一個做到了將華夏大地統一起來的君王,是他建立了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也是他創建了皇帝制度,實行了三公九卿。

他在位時統一了文字、貨幣和度量衡,這不僅促進了經濟上的統一,也實現了在文化上的認同,就像方塊字,現在已經作為了中華民族的象徵和瑰寶。




波仔44028546


不容置疑,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人物,他自恃功過三皇,德高五帝,為自己創立了“始皇帝”的稱謂。回顧歷史,秦始皇創造了一個真正史無前例的統一霸業。

多年來,人們一直在爭論如何評價秦始皇的功過。有人說他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人,也有人說他是歷史第一暴君,那麼,到底孰是孰非呢?

秦始皇為了實現統一天下的夢想,連年征戰,讓無數家庭失去男丁,讓天下血流成河,他為了滿足自己享樂歡愉的私生活,橫徵暴斂,修建奢華的阿房宮……他崇尚皇權至高無上,峻法嚴刑,不容非議。焚書坑儒是他最駭人聽聞的、震爍古今的暴行之一,數千年來受到千夫所指,眾口所矢,幾乎婦孺皆知,被稱作知識文化和知識分子在國遭受的首次規模的浩劫。秦始皇的性格其實有很大的缺陷,從小缺少父親的愛,母親又不管他,這讓他產生了很大的自卑感,而且時常自己一個人很壓抑,更別說親兄弟之間都會互相勾心鬥角,這一切都初步培養了秦始皇的暴躁,報復,嫉妒,抗爭的心理扭曲的性格,這也是後來為什麼說秦始皇是一位殘暴的統治者。

但是依然不影響秦始皇是歷史上最偉大、最傳奇的帝王,他登極時年僅十三歲,但已展現一個偉大帝王的胸襟與氣度,他發誓要消滅六國,一統天下霸業。他遵循“攘外必先安內”,剷除了欲奪王權的弟弟成,誅殺了母親的男寵,賜死了重權獨攬的呂不韋,他敏銳地洞察到諸侯六國之間的矛盾並巧加利用,或設計離間,或聯姻示好,或“遠交近攻”,一舉吞併了殲滅六國,他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貨幣,推動了中國歷史的文明進程,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樂章。

霸氣是秦始皇的天賦,這是他一生功罪的根源。他堅信“天地間,惟我獨尊”,他的霸氣成就了他的偉業,他的霸氣也寫下了他的惡名。活著的時候,他的霸氣不容冒犯,死了以後,他的霸氣又為後人留下了一個秦皇陵地宮的千古謎團。

神奇是秦始皇的一生寫照。幾代君王一統天下的願望,自他手中神奇地誕生;幾千年不朽的萬里長城,自他手中神奇地屹立;秦始皇陵兵馬俑,成為永垂不朽的文化瑰寶。


看著天空的貓


秦始皇雄才大略橫掃六合,置三公,設九卿,廢分封,以郡縣,人同倫,書同文,車同軌,統度量,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築長城,修靈渠,明法度,定律令,薄賦斂,省徭役;晝斷獄,夜理書,貴仁義,賤權利;上篤厚,下佞巧;變風易俗,功過五帝,地廣三王,史稱“千古一帝”。 惜乎扶蘇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內發,六國餘孽尚存。因天下之怨,而以秦為招,再傳而蹙,此始皇之不幸也。

毛澤東詩,“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至此,華夏文化的道統和制統達到了巔峰。

不明就裡的人,說秦始皇焚書坑儒,其實他焚的不過是為六國君主歌功頌德的書,農書,醫術,兵書,一本也不焚,坑的是反對統一,傳統六國餘孽造反“漢奸”。他對真正有學問的人是崇拜家重用。比如李斯,蔚繚,韓非。《史記》載: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可知當時秦王的重視。見到這個人,竟然能雖死無遺憾,可見在秦王的眼中,韓非的文章的價值。實在讓人不敢相信這句話是秦始皇說的在我們看來說,這話的都是那種腦殘的追星族,那一刻的秦始皇的的確確就是一個追星族。他追逐的那顆明星就是戰國時代最耀眼的一顆明星,韓非。

 

於是,秦王嬴政發動了對韓國的戰爭,要求韓國迅速交出.. 要求韓國迅速交出公子韓非,免得生靈塗炭!對於韓國人來說,一個公子可保萬民,那當然是得換,這就是公子生存的意義。何況這公子在韓國日趨衰弱的情況下,還多次上書進諫,希望韓王變法圖強,而對於韓非來說,在自己本國,多次上書都直接被無視,始終沒有任何採納的意向,更別說重用了,或許藉此機會,有更好的發揚機會。於是,韓非入秦。

所以說秦始皇是名副其實的千古一帝。


巖舟說國學


秦始皇對中國的貢獻十分巨大,他完成了對中華文明的統一,形成了中國的政治實體,他開創的制度是前無古人的,他統一的疆土也是在當時的認知中,也是非常巨大的,秦始皇對中華文明做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正因為有了秦始皇,中國才有了統一的概念,我認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第一個方面,統一文字

對於秦始皇統一文字這一貢獻是功不可沒。大家雖然都知道歐洲的拉丁文字是可以根據語音自己拼寫的。可以演化成很多種語言,從而形成各自的隔閡。殊不知中國的方塊字也會演變成其他種文字,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新成了自己的文字及語言,當秦始皇滅亡六國的時候,一個馬字竟然有七種寫法,所以當時秦始皇就採取李斯的建議,下令將其他國家的文字廢除,全國全部統一為小篆。用同一種文字系統,這一功績是偉大的。



有了統一的文字,便能上下連接,中央與地方的聯繫會更加緊密,中央的法令可以暢通的傳達到地方,各個官員都能認識這種字。如果不統一文字的話,產生的危害是很大的,第一個危害,國家政體是不能夠進行運行,你想一想,如果連文字都不統一的話,那地方怎麼向皇帝傳達信息,皇帝怎麼向地方傳達法律呢?更別談將國家治理的好。第二個危害,如果文字不統一的話,會加深文化的隔閡,因為文字不統一,會加重區域與區域之間的信息壁壘,時間久了,嚴重的可能會產生文化的隔閡。所以,不管各個朝代的語音怎麼變?但是總有一條就是文字的統一,我們真的應該感謝秦始皇,不然現在的中國就會出現很多種方塊字。

第二個方面,秦始皇為防禦匈奴而做出的貢獻

我認為這一方面也是非常的重要,如果沒有秦始皇的北抵匈奴和在北邊修起長城,中華帝國的邊疆安全將可能會受到威脅,在古時候匈奴人的戰鬥力可是不弱,並且匈奴人生活在草原上面,他的機動性和靈活性都非常的強,中原想要徹底的解決遊牧之患基本上是不可能,秦始皇就選擇了一種特別經濟的方法,在北邊修起了一座長城,長城為防禦匈奴而做出的貢獻非常的大。



比如烽火狼煙,比如有一處長城的地方被匈奴人給襲擊了,守護長城的士兵將會點起烽火狼煙,就會向遠處傳遞危險的信號,古代這種做法按現代人的看法可能很愚笨,但是在古代通訊不發達的年代,這種方法傳遞信號是最有效的。長城的另一處優點,則是起到了一個高速公路的效果,長城雖然修在高山峻嶺上面,但是長城的城牆上基本上是一個平面,這就相當是一個高速公路,在長城上面就可以快速的行動,運兵。這種效率是非常高的,所以秦始皇修長城這個做法是非常好的。



秦始皇北抵匈奴,保障了中原文明安穩發展。為那個時代中解決北邊的邊患問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第三個方面,中央管理體制,三公九卿和郡縣制

秦始皇的這一套管理制度非常的高明,這是中央集權的開始,也是中華文明凝聚成一個實體的開始。這一套制度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比如三公九卿制裡面的丞相,這個官職大大的降低了皇帝的職務,使得朝廷的管理體制更為的有效率,使得大臣們在各個崗位上面各司其職,在這套政治體制中,有專門負責打仗的,有專門負責處理朝政的,也有負責監視文武百官的,這其實就是之後三省六部制的原版,三省六部制只是升級版,秦朝的三公九卿制被漢朝繼承,之後發揚光大。



另一個我認為最重要的郡縣制,這一制度讓中央對地方加強了控制,大家想一想,秦始皇打下了那麼大的領土,如果沒有有效的統治制度,那應該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應該很弱才行,但是郡縣制的創造,卻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雖然領土很廣袤,皇帝進行任命,各郡各縣的長官,這些長官對皇帝負責,他們只聽從皇帝的,這樣皇帝就大大的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秦始皇的這項制度,被一直傳承到清朝,只是包裝不一樣,裡面的味兒還是一樣的。

總結

秦始皇對中華民族的貢獻不可磨滅,他是中國一個時代的終結者,也是一個時代的開創者,他開創了一個時代,他創造了一套遊戲玩法,這套遊戲玩法一直被中國人傳承到現在,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一個偉大的君王。


經濟戰略


秦始皇,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人稱祖龍。關於他的功績,不用我科普,相信只要不是無知小兒,誰都能說出幾件來。拋開主角光環,我們來看一看他的悲催人生。

第一,父不詳。最官方的證據,太史公的《史記》,雲山霧罩一大堆,無外乎給我們如下信息:這孩子他爸不知道是誰。呂不韋的有娠的姬妾送給了秦公子異人,後來改名子楚,是秦莊襄王,懷了十二個月(大期)生下開的男孩子,正月十五生的,取名政。可疑不?在B超沒有普及的情況下,呂不韋就做做實實的送了一個大兒子給異人,那呂不韋不用當商人了,直接改行做婦產科大夫豈不是更神奇嗎?再,異人是傻子嗎?不何乎常理出生的兒子他一點都不懷疑嗎?另外,他又不只這一個兒子,有必要非吊死在這一棵樹上嗎?就算他傻,他怕呂不韋,秦國上上下下領導階層都是吃素的,願意把幾十世君主奮鬥的全部家當拱手讓人?別傻了,普通人家都做不到,更遑論祖宗社稷。假設他真是呂不韋的兒子鵲巢鳩佔,成峧叛亂就是推翻他的最好機會,結果秦國一眾貴族紛紛站隊贏政。這還不能證明秦始皇是贏氏子孫,我也真的是無語了。現在又有人大膽假設嫪毐是秦始皇生父,更是無稽之談。看嫪毐的歷史表現,主要是生理方面有過人之處,攀上了太后趙姬並生下二子,得意妄行自稱假父還妄圖發動兵變也做秦王。這樣小人嘴臉,如果他真的是贏政的生身之父,他絕對不會口下留德,一定大肆宣揚。齊人茅焦進諫時也說是車裂假父,由此可見,嫪毐絕對不是贏政的生身之父。所以結論是,秦始皇被人抹黑,從漢朝建立,一直到現在,都有人在孜孜不倦的詆譭這千古第一人。

第二,母不愛。趙姬做為聯繫子楚和呂不韋的紐帶,她的人生固然是悲催的。悲催的母親養育能讓她一步登天也能讓她萬劫不復的孩子,我相信站在任何人的角度看她都不會好好愛這個孩子的。我們看到,趙姬得勢後,非常積極的補償她逝去的青春,更能信證我們的猜測是正確的。果不其然,嫪毐發動叛亂,她堅定絕決的站在了兒子對立面上。為了新老公和倆小兒子就希望大兒子死。所以我們更肯定趙姬絕對不愛贏政。多可憐!親媽不愛的孩子,縱然擁有無限江山,無上權勢,終究是個可憐蟲!

第三,妻不知。做為少年君主,他的婚姻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政治砝碼,肯定很早就被提上日程,絕對做不了大齡剩男。可是翻遍歷史,我們也不知道他當秦王時的王后是誰,做皇帝后的皇后是誰?首先肯定一點,他絕不是性取向有問題,不然你沒辦法解釋那二十幾個兒子十幾個女兒。難道中國兩千多年前就流行隱婚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有人說因為她母親的不貞,他恨女人,所以只睡不娶。如此典型的流氓理論,也只有在腦殘的小白文裡才有市場。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生活軌跡被人抹去了一部分,至於抹去他人生軌跡的人是誰,我們不能妄下定論。試想,如果他的婚姻幸福,一定會在某個角落留下一丟丟蛛絲馬跡,一片空白,不讓人多想都不行!分明是大寫的:不幸,不幸!

第四,子不如意。公子扶蘇,終於還是說到了他。雄才大略的君主,似乎都只能生文弱的兒子,秦始皇是,漢武帝是,明太祖朱元璋也是,而且這些悲情太子沒有一個能修成正果順利接班。扶蘇是失敗太子隊隊長!錯,他老子並沒有冊封他為太子,只不過秦宗法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制度潛意識的默認他為太子而已。扶蘇仁弱。子不類父,是所有爸爸們的最無以言喻的痛。縱然你為王為霸,叱吒風雲,也改變不了一個人的屬性,那是與生俱來的。

第五,友失歡。燕太子丹和他一起度過了也許快樂也許不快樂的童年,兩個人的交情非淺,權力鬥爭面前,你死我活。荊軻刺秦,秦始皇雖然沒死,我相信,那年邯鄲城裡總角嘻戲的趙政確確實實的死了。

第六,世人的誤解。因為秦朝的短暫統治,後人冠之以暴政亡國。無獨有偶,後來的大一統王朝隋也經歷了這種情況。所以秦始皇,隋煬帝,全部歸入暴君行列,永世不得翻身。歷史證明,漢是繼承了秦,唐是繼承了隋。如果他真的不好,全盤推翻另開新張算了,一邊受用人家家產,一邊罵人家混蛋。真不知道誰混蛋!

綜上所述,秦始皇是個可憐人,徹徹底底的可憐人。


人生不過一輪明月


百年征戰,生靈塗炭,一朝得太平。

百家亂世,感擾正道,一炬化灰揚。

百廢待興,大業初始,萬端啟正統。

百世築基,本正源清,萬代贊始皇。

自古人們都對秦始皇褒貶不一。他開創王朝,結束戰亂;他遠征匈奴,南平百越;他一統天下,統一文化;他修建長城,保後世平安;但他又焚書坑儒,殺害士人;他暴政酷吏,魚肉百姓,他開創了一個新紀元,但卻只存在了短短十五年。

對於我而言,評價一個人不應該只看他做過的功過,如果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那麼或許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秦始皇。

一、天下初定,開拓疆土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臨咸陽,登祭臺,感恩上天,號稱“始皇帝”。登臺祭天之後,他望著遠處的景色,慢慢的把目光移向了北方和南方。

戰國晚期,匈奴趁諸侯國彼此征伐的時候,南下掠奪財產、人口、牲畜等,攻打秦、趙、燕三國北方的土地,給人民生活和生產帶來了極為嚴重的後果。

天下初定的時候,始皇派蒙恬率領三十萬將士北伐匈奴,收復河南地,匈奴因此往北退卻七百多公里。在收復地區置辦了三十四縣,遷人口萬人。又北渡黃河,連接原趙、燕兩國的舊長城為一體,西起臨洮,東至鴨綠江,延綿萬里,以此來防禦匈奴。這就是萬里長城。

在消除匈奴的威脅後,立刻把矛頭對準了百越。他遷移近五十萬人口到越族地區與越人雜居,將中華文化傳播了出去。

至此,疆土足足擴大了幾倍之多。東至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

二、皇帝稱號,三公九卿

廢“王”號,自稱“皇帝”,開創歷史。古代只有三皇五帝,卻從來沒有皇帝的稱號。皇帝是國家最高領導人,皇后則是執掌六宮,母儀天下的女主人。皇子則是國家的儲君,未來皇位就是儲君的。從此,皇帝和三公九卿制度一直影響中國兩千多人。

秦始皇是中國第一位皇帝,所以自稱始皇帝。在朝廷設立丞相、三公、九卿,負責朝廷各部門的運轉。等級制度分明,丞相是文官之首,直接向皇帝負責,三公等負責朝廷的一切運轉。地方官員由皇帝直接調派,沒有子成父業的說法,

三、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

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貨幣和度量衡都不一樣,齊、燕是用刀幣,趙、魏、韓實用鏟形布幣,秦流行圓形方孔錢,楚國則是貝幣。秦始皇下令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錢幣,禁止使用六國各自的貝。玉等貨幣。這種銅錢一直延續到兩千年之後的清朝。

為解決貨幣不通、單位不一樣的問題,在一統六國後馬上下詔,統一度量衡標準,以秦國度量衡為標準,度量單位改進十進制,定期對度量衡進行檢查。並改進新制器具,包括車軌軌距統一,也就是“車同軌”。

春秋戰國,諸侯國各自為王,文字各不相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統一度量衡的同時,下令廢除舊文字,由李斯直接負責此事。李斯在秦國原有的文字基礎上,創造字的筆畫,旁首,用小篆作為規範性文字,推行全國,也就是“書同文”。小篆不僅吸取、融合了六國文字,而且筆畫簡明。此外,民間還流傳了更簡易的文字,隸書,也就是中國現在使用的漢字的前身。

四、焚書坑儒的真相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並沒有對六國皇室趕盡殺絕,六國之中仍然有大批企圖復國亂秦的人。利用思想、文化、欺騙、詆譭新政,這是秦始皇面臨的重大問題。

秦始皇從執政到焚書時候的八年的時間,從六國宮廷和民間蒐集了大量的藏書。同時聘用了七十多位學者,授他們博士的名稱對文化進行整理、分類。

而從典籍上面來看,當時所有的書早已經在朝廷都有完整的備份。從焚書來看,一部分是舊諸侯國的史記的《詩》與百家語之外,對於醫學、農業、思想的書都沒有在焚燒裡面。

由此可以看出,秦始皇是為了保護自身,保護正統文化,而不是毀掉歷史。

“坑儒”時間發生在“焚書”之後不久,是由兩個方士畏罪潛逃引起的。秦始皇不僅自己修煉,對方士也十分尊重,常常和他們討論一些神仙、長生之道。但一些方士打著為秦始皇煉丹的理由,坑蒙拐騙,騙財騙權,這使得秦始皇大為惱怒。

修煉是人生的追求,而方士騙人,使人對修煉喪失信心,是對人失去人生追求,天理不容。秦始皇坑殺方士,是為了警戒世人,也是保護人民。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行中病逝,走完了他這傳奇的一聲。此後三年,秦朝滅亡。中國再次進入到戰亂之中,民不聊生,烽煙四起。這無疑也是另一種對秦始皇的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