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孔子學富五車,然其終身不得志,何也?

非想


孔子學富五車,這是沒有一點兒爭議的,編修《書傳》、《禮記》和《春秋》,是儒家學派的開山祖師,在中國歷史上開創私人教育的先河。正像司馬遷對他的道德學問的評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孔子生前,賢人70,弟子3000,他的教育事業無疑是很成功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2000多年來一直影響著後人。

所謂孔子終身不得志,是指他的政治抱負沒有實現。儒家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實現了前兩項目標,後兩項目標終身未能實現。

那麼問題來了,孔子學富五車,道德文章讓人景仰,為什麼會終身不得志呢?其實學富五車和治國理政的政治抱負之間,沒有必然的關聯,治學和從政是兩碼事。你的學問再好不見得適合搞政治,專業的事情需要專業的人來做。如果你不適合做某些事情,卻非要一意孤行,堅持去做,那麼結果只有一個:碰的頭破血流!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春秋時代,禮崩樂壞,正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在這劇烈動盪的歷史時代,各個國家的君王需要的是法家、兵家、縱橫家這些能給自己的國家帶來立竿見影效果的政治人物,像孫子吳起商鞅這樣的人才,而不是孔子這樣用詩書禮儀來教育感化人民的儒家學派。

而且,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在那個極劇變革的年代,孔子站在魯國的歷史大舞臺上,引吭高歌《夢迴西周》,歌聲婉轉;可惜曲高和寡,無人喝彩。無奈之下,孔子身段還算靈活,組織了一個民間政治外交旅行團,準備來一場說走就走的走遍中國。孔子是貴族出身,當過司法部長,代總理,讓他像墨子那樣開著11路汽車,摩頂放踵,去會見各國國君,他會覺得有失身份。他自己為官清廉,兩袖清風,走遍中國是很美好,那可是需要一筆鉅額資金來做保障的。在這困難時刻,他的學生,千萬富翁子貢先生挺身而出,獨家贊助了這次旅行。

政治家都是現實主義者,可惜孔子不是,雖然他學富五車。現在幾乎進入封建社會了,他還夢想回到西周的奴隸制時期,這明顯是開歷史的倒車,逆潮流而動。如果孔子能像古希臘的阿基米德那樣,在浴池裡泡澡的時候,頓悟到浮力定律,那麼他在坐著豪華的奔馳300到達第一個國家時候,他就應該幡然醒悟:沒有子貢提供的贊助,他的走遍中國夢想根本不能實現。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存在決定意識。這樣一個冷冰冰的現實也沒有使他狂熱的頭腦清醒下來:時代變化了,治理國家的觀念也該改弦更張了!可惜,孔子始終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走遍中國全程結束,只能以失敗收場。


聶安東


在某些人眼裡孔老二是萬能的!其實他生活在百家爭鳴的時期,只要有能力,哪個不是口袋裡的錐子脫穎而出呢?可惜孔丘就是一嘴炮不入流的能力,連個最卑微官職都不曾混到,最後如喪家之犬回到老家了!

按孔子的“大德必受命理論”,孔子終身不得志的原因是他缺德。

孔子其人,十惡不赦,五毒俱全。你說他尊崇周禮呢,他卻圖謀投靠叛黨了,叛黨就是對周禮造反啊。你說他仁呢,他卻借公權力殺少正卯、腰斬演員、把民工的粥飯倒掉,太殘忍了。你說他守信呢,他與蒲人訂了條約,答應離開蒲,不到衛國去,可是他一離開蒲,不但到衛國,還慫恿衛君攻打蒲人,視信用如糞土。你說他義呢,他出身貧寒,少時在季氏家打工度日,甚得陽貨相助,可是他一旦得志權力在握,大反季氏,對陽貨落井下石。

孔子本身也說不上什麼“學富五車”,他會的那點東西不過是喪葬禮儀、駕馬車射箭,全是些於國於民百無一用之術


猛哥厲史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倡導人們從思想上進行改變,樹立仁愛的思想理念,相互間以禮相待,以誠相待,不互相壓榨,嚴格自律,共建和諧社會。可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跟春秋時期的社會環境和體質是不相符,沒有太大的現實指導意義。有些國家的君王雖然很敬重孔子,待以上賓,但只是作為人才儲備,就是不用他,孔子不得不離開。孔子的才能無法得以施展,所以把餘生精力放在培養自己儒家文化體系的接班人和新的核心傳播者。



LHC否極泰來


竊以為:孔子並沒有不得志!!

子路曾問過孔子的志向,孔子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孔子的志向是讓老人安定,朋友有誠信,少年有人關懷。孔子重道,這樣的人,不會在意一時一地的損失。他的觀點與當時的時代格格不入,致其一生也沒有得到統治者的賞識。

但是沒有人規定:成功的唯一標準就是得到統治者的認可。對於孔子而言,他開創學校,宣揚“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長論“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他重視教育,因材施教,不知傳授了弟子們多少道理。兵荒馬亂的年代,孔子這種傳播方式,或許比統治者強制灌輸更加有效。在我看來,他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作為儒家創始人,他把一生當成了一場修行,也不會覺得自己是失敗的。

總結:事實證明,他是一個有遠見的人,深知構建和諧社會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如今的我們也十分推崇儒家思想,日日受儒家思想的薰染,並將它推廣到了世界,孔子的終極目標正在慢慢實現。無論生前還是生後,都是成功的。





狂談歷史


因為孔子宣傳的思想本質是迴歸西周的政治制度。這不符合當時生產力條件,不符合統治階級和精英階級和平民階級的利益。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先看看西周的政治制度:

西周時期,整個社會由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形成完備的分封制、宗法制互為表裡的維護統治。而到了孔子所在的春秋末期,隨著經濟關係和階級關係的變化,整個社會的政治格局也在發生變化。各諸侯國都不同程度地離開宗法制的“親親”原則,實行“尚賢”方針,在更大範圍內選用人才。此時不但周天子的王權繼續衰落,而且各諸侯國的公室也衰落了,由春秋初期的“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進而變為“禮樂征伐自大夫出”。這時候的孔子還想回歸西周的政治制度,無疑直接損害了諸侯(統治階級)、士(精英階層)的利益。

再看為什麼說孔子也損害了平民階級的利益?在我國商周時期,生產力比較落後。再加上井田制規定,土地是國家分封的。由於生產力低下,奴隸只能種國家分封的土地,無暇顧及別的荒地。到春秋末戰國初,鐵器和牛耕得到了推廣。生產力得到提升。而生產力的大幅提升使奴隸們有了閒暇的時間去開墾荒地,由於荒地不是國家分封的,不歸國家所有,而且種了不是國家分封的土地不用交稅。那麼大家都願意去種不交稅的土地,致使國家分封的大部分土地荒廢,國家的稅收受到了了很大的影響。所以國家就規定,不論公田,私田全部都要交稅。就等於變相承認了土地的私有。土地的私有制也就代替了井田制!所以到了春秋末期

便逐步廢除土地國有制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標誌、疆界,國家承認私人的土地所有權,奴隸主的土地所有制轉變為封建土地所有制,生產者由奴隸變為佃戶,成為自由勞動力.與生產資料擁有者的關係由隸屬變為僱傭的關係,此時的儒家已經落後於先進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了,所以孔子所秉持的思想也損害了當時的平民(平民階級)的利益。

  不得不說,孔老先生真的很強,一口氣把這三個都得罪了。所以,即使孔老先生花費一生的精力親自創辦私學,教授西周的禮樂制度,而他的學生們也一個個離開了他,到各國去當官,卻不按照老師的學說來執政,這讓孔老先生更加失望。最終,孔子73歲病逝,他窮極一生去宣傳他的學說,而他的政治理想從未實現。




吉祥和烏龜


孔子學富五車,然其終身不得志,何也?

答:看看孔子的歷史:舜帝親封司徒契為商,並賜子姓。在當時天下是禪讓的時候,司徒相當於現在的總理,契的工作就是教化民眾五常人倫。

到第十四世(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微——報丁——報乙——報丙——主壬——主癸——天乙即為成湯),成為家天下的第二王朝。

又經過商朝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商太祖——商代王——商哀王——商懿王——商太宗——商昭王——商宣王——商敬王——商元王——商中宗——商孝成王——商思王——商前平王——商穆王——商桓王——商僖王——商莊王——商頃王——商悼王——商世祖——商章王——商惠王——商高宗——商後平王——商世宗——商甲宗——商康祖——商武祖——商匡王——商德王——商紂王屹立於東方。

殷商末代王的庶兄微子啟,成了周朝第二代周成王親封的宋國君主,宋微子——宋微仲——宋公稽——宋丁公——宋前愍公(子共)——宋煬公——宋厲公——宋釐公——宋惠公——宋哀公 ——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宋穆公——宋殤公——宋莊公——宋後愍公(子捷)

孔父嘉是宋後愍公(子捷)的五世孫,是孔子的六世祖。

孔父嘉——木金父——祁父——防叔叔——伯夏——叔梁紇——孔子。

到2009年,孔子第79代,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孔垂長,2009年9月25日正式襲封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應享特任官待遇。

什麼叫終身不得志呢?由文明記載的歷史,唯剩下古老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唯孔氏家族長盛不衰,一枝獨秀。

孔子位居大司寇,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看完了古代所有典籍,還作了刪減調整,人生還有什麼可以遺憾的?何況在孔子的概念裡《論語·為政》子曰:“《書》雲‘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一個人把“孝、悌”兩個做好,就是為政(正),對於孔子來說,天天在做政(正)務,在造心中的宮殿呢,怎會不得志?大大地得志呢。敬奉!

2020年3月2日晚


紹興李珍


不得其時爾,孔子提倡仁,倡義,尚教化偏重於文,這本沒有錯,但時起效太慢了。治世之良謀,非亂世之良策也,對於急症還需猛藥。

當時烽煙四起,時局瞬息萬變,需要的是霹靂手段,雷庭之勢。非詭詐兵謀縱橫之術不可以安天下



清青子衿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為體”,儒學思想滲入中國人的生活,文化領域中,同時也影響了世界上其它地區的大部分人近兩千年。

據《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後裔、宋國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周初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稱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位於宋國夏邑。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定居。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孫子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其官職為陬邑大夫周滅商後,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帶)。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原姓子),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另一說法為孟皮小時候爬樹摔下來)。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氏生下孔子。由於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又因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仲為第二的意思,叔梁紇的長子為孟皮,孟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歲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

孔子極為聰明好學,二十歲時候,就已經非常淵博,被當時人稱讚為“博學好禮”。同時,鮮為人知的是孔子繼承了父親叔梁紇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臂力過人,遠非後世某些人認為的文弱書生的形象。並且,孔子酒量超凡,據說從來沒有喝醉過。但孔子從不以武勇和酒量等為豪。孔子青年時代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庫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場的小官),事無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於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學識,很快得到不斷提拔。到孔子五十一歲的時候,被任命為中都宰(相當於現在的市長),政績非常顯著;一年後升任司空(相當於現在的建設部長),後又升任大司寇(相當於今天的公檢法司最高長官);五十六歲時,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務(由於孔子升遷過快,不符合當時官員晉升標準,因此為代理宰相)。

孔子執政僅三個月,魯國內政外交等各個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國家實力大增,百姓安居樂業,各守禮法,社會秩序非常好(史書上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奸佞之人和刁民紛紛出逃;同時,孔子還通過外交手段,逼迫齊國將在戰爭中侵略魯國的大片領地還給了魯國。孔子傑出的執政能力讓齊國倍感威脅,於是設置送魯哀公美女良馬從而讓魯國國君沉溺於酒色中這樣卑鄙的計謀,以此擠走道德至聖的孔子。孔子離開魯國後周遊列國,雖然大多數時候都受到了國君的禮遇,但由於孔子堅持的政治理想與當時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歷經十四載不得重用。於是孔子於公元前484年六十八歲時返回魯國。由於種種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沒有過大的作為,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足可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

從以上可以看出,孔子不僅學富五車,而且有能力,不是個空談大論的腐儒。孔子不受重用要從當時的大背景來看。

孔子提出的是恢復禮制,學習周朝。可那個時候諸侯爭霸,誰會管這些呢?就像漢末的荀彧一樣,致力於恢復漢朝,結果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孔子不得志不關個人能力問題,而是源於時代背景的限制!!!




臨江陸子鴻


公元前500年,齊景公邀約魯定公在兩國交界的夾谷(山東萊蕪)舉行會盟。

齊魯兩國是近鄰,又是宿敵,世代爭鬥不止。此前,齊國侵佔了魯國汶河以北多個城邑和土地。

齊強魯弱,齊景公主動要求會盟,明顯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什麼好心。

當時,孔子代理魯國宰相,他向魯君進言:行文事要有武備,行武事要有文備。

魯定公採納了孔子的建議。

會盟開始,最初一切按禮儀進行。

突然,一小隊萊人(齊國北部的氏族部落)士兵衝上會盟臺,他們擂鼓吶喊,拿著兵器手舞足蹈,威逼魯定公。

孔子見狀,快步衝上來,用身體擋住魯君,命令魯國士兵一擁而上,逼退了萊人士兵。

孔子高聲厲斥:“兩國國君在這裡舉行友好會盟,你們這群夷人卻以武力相逼。這種野蠻行為,從道德上講是不義,從為人上講是失禮,是對神明的大不敬,必定要遭到上天的懲罰。我想,一定不會是齊侯讓你們這樣做的。”

齊景公聽了孔子的話,異常尷尬,揮揮手讓萊人士兵退了下去。

過了一會兒,音樂聲響起,一幫小侏儒來到魯君面前,邊唱邊跳邊扭,帶有濃濃的戲謔意味。

孔子再次衝上來,高聲喝道:“國君會盟,卑賤小丑竟敢戲弄國君,此罪當斬。右司馬何在?速來用刑。”

魯國右司馬聽到命令,當場殺死了幾個侏儒,砍斷手足。

齊侯自知理屈,又惶恐,又羞愧。

等到訂立盟約時,齊人節外生枝,硬要加上一條:齊魯既為盟國,以後齊國對外用兵,魯國要派300輛兵車支援。否則就是違約背盟,要接受處罰。

孔子命魯國簽約官茲無還直接懟了回去:齊國強佔魯國汶河以北屬地,不是盟國應有的行為。齊國背約在先,如不歸還,也應接受處罰。

回到國內,齊景公責備手下眾臣:“魯國的大臣,用君子之道輔佐國君;你們正好相反,用夷狄的野蠻方法處理兩國的會盟,招來了這場羞辱。”

會盟後不久,齊國歸還了魯國四座城邑和汶河北的土地。

夾谷會盟,魯國完勝。

當時孔子剛過知天命之年。

那幾年,是他一生中短暫而又難得的機遇期:孔子由中都宰升任司空,由司空升大司寇,而且還兼攝相事,負起代理宰相的責任。孔子的才華得以施展,內政和外交都有不俗表現。

魯君欣賞孔子,但無奈他只是魯國名義上的當家人,實權則操控在三桓手中。

孔子勵精圖治,因為隳三都得罪了手握實權的三桓家族,處處受排擠,不得已黯然離開了魯國的政治舞臺。

孔子一生都在追尋“道”。

這個道,一方面是他的精神家園,一方面是他的政治理想,即三王時代的“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和諧社會。

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稽而不徵,澤梁無禁,罪人不孥。鰥寡孤獨,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也,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這就是孔子心中的理想社會:耕者有其田,市場無苛稅,漁獵有自由,罪人不牽連,老弱孤寡得到官家照顧。除了當官世代繼承這一條,周文王的各項政令的確都是在愛護天下蒼生。

時至今天,老百姓不也盼望過這種日子嗎?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追尋精神家園靠學習來充實,追求政治理想靠行動去實現。

也許,孔子希望自己能有姜太公那樣的好運,能夠遇到周文王一樣的明王,輔佐聖明的君王平天下:君主彰德,自身建功,百姓樂業。

這是孔子心中的理想,實現理想要依靠權威,獲得權威要有合適的位子,這才是孔子追求的。

時代變了,春秋時期已然是禮崩樂壞的時代:強者熱衷兼併稱霸,弱者小心守土自保,昏者沉迷聲色犬馬享樂。

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用了十幾年時間,還是沒能找到一位周文王那樣的君王。

晚年的孔子,帶著深深的失望回到了魯國。


壹壹若塵


孔子的志向是什麼?你怎麼認為他不得志了?孔子的志向就是教育出好的學生,他有弟子三千,而精通他的絕學的有七十二人,他怎麼就不得志了?他的儒家思想傳承至今,不就是他所期望的嗎!孔子自己本身就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如果他是個追求名利的人他就成不了聖人!能夠成為聖人的人都對名利不感興趣的。追求永生的大道才是他們的願望!我認為他才是最成功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