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蟠虺》:私慾強旺帶來的自毀

《蟠虺》:私慾強旺帶來的自毀

長篇小說《蟠虺》,劉醒龍著。

劉醒龍的小說看過不少,其代表作品如中篇小說《鳳凰琴》、長篇小說《威風凜凜》《聖天門口》《天行者》,都曾拜讀過。在我的印象中,這位擅長寫鄉村教師生活的小說家,最令我歎服的是其故事設計編排的精巧,他往往架構宏大,開頭設置懸念,每部小說都令人不忍釋卷,極欲一解究竟。

這部長篇小說《蟠虺》也是如此。故事圍繞一尊絕世無雙的國寶曾侯乙尊盤展開:楚學院被列為青銅器研究界泰斗的曾本之年過七十,譽滿天下,其提出的曾侯乙尊盤系採取失蠟法制作而成,一直被學界奉為法旨玉律。這天,他忽然收到了26年前已經逝世的同事郝嘉寫來的奇異甲骨文書信,這一下打破了他心中與家庭,乃至楚學院以及青銅器學界的平靜。在他的抽絲剝繭下,不僅郝嘉跳樓、郝文章自認盜竊曾侯乙尊盤而入獄八年、鄭雄挾持導師權威謀取官路、曾小安與鄭雄有夫婦之名而無其實、盜賊老三口造假天衣無縫等往事一一暴露真相,而且現實中的醜陋與真情亦紛紛躍出水面——老省長和熊達世為了讓北京高層人物得到國寶,誘導鄭雄成立研究學會,實際意欲複製寶物而乘機渾水摸魚置換,不能達目的後就明目張膽搶奪;博士萬乙與高中女同學沙璐歷終情感磨難終走到一起,卻又風波不斷;研究絲綢的另一位著名學者馬躍之突然被通知與曾本之同時出席一場青銅器研討會議,而且發現曾本之與反對其失蠟法學術觀點相異者走得頗近,他夫人提出要用蜜蜂房車旅行,實際另有所謀……

在撲朔迷離的故事講述和光怪奇幻的現實刻畫中,《蟠虺》塑造了三代楚學究者的形象。第一代是以曾本之、馬躍之、郝嘉為首的學者,他們追求真理,探索不止,不惜犧牲名利乃至自我,是特別值得尊敬的。他們在發現曾侯乙尊已經被人動了手腳造了假之後,郝嘉選擇以死謝罪,曾本之隱忍不發卻一直在暗中做著周密調查,而馬躍之採取緊緊步逼的辦法要還歷史以真相。第二代是以鄭雄和郝文章為代表的年富力強者,他們的人生際遇迥異。鄭雄為了升官假結婚當上門女婿八年,自甘為他人傀儡,在仕途上步步高昇同時,卻又成為他人棋子,溫文爾雅的外皮被撕開後展現了其貪婪成性、小心謹慎的性格以及學術上的狐假虎威、毫無創新求變能力,但作為曾門女婿以及曾本之的博士首徒,他還是有其善良一面,即便到最後被掃地出門,寄身為奴,他也想法保護導師生命安全,同時實現著對名義上的妻子曾小安的許諾。郝文章不同,出身於孤兒院的他秉承了長者的正派光明,最早質疑導師的失蠟法,屢為鄭雄等排擠陷害,但為了報答師恩,在發現國寶造假之後,寧肯入獄接觸大盜老三口,而刑滿釋放後被熊達世等人脅迫參與複製工作,他也置自己於險境於不顧,想盡辦法欲找到真正的曾侯乙尊。第三代是以博士萬乙為代表的年輕人。他熱情澎湃,開始時對曾本之崇拜不已,但又肯聽取各方意見,多方蒐集材料,發現了不少歷史疑點,待曾本之對自我的失蠟法提出否定時,他先是大驚失色,後又在事實面前坦然接受,並更深深敬佩長者,更潛心於學研。這是朝氣蓬勃、博採眾長的一代,是未來的希望。這三代人的故事,都是圍繞著國寶曾侯乙尊展開的,中間穿插塑造了一個義盜老三口的形象,這是個業高膽大的傢伙,他是曾侯乙大墓真正的最早發現者,他不僅是可做到手藝以假亂真,而且有著高超的智慧,看懂了人間世事世情以及慾望無窮的後患,他以真換假,魚目混珠,在黑道上混得風生水起,但他更懂人間真愛,也預知自己不可逃脫的意外死結局,因而採取調包計、圍魏救趙等計策精心安排了一系列謀劃,且都取得成功——他既是曾本之等人的對手,又是他們真正的朋友,為了保護國寶不淪落到小人之手,他縝密沈慎甚至不惜自己一死,這種大俠大愛,才贏得了正直學者的尊重。

但是,《蟠虺》如其說是一個“一花開五葉”的精彩故事,不如說其是一部對人性慾望進行深度挖掘的剖析長文。老省長、新任莊省長還有北京那位高層人物,都是欲借國寶的祥瑞之氣而謀求者,他們的巧取令奪言行可吐;在豪門者花言遊說的熊達世和為升官求仕不惜手段的鄭雄,其實與盜墓賊們並無二異;文化廳書記老關、省博物館副館長等人,也皆為討好上司用盡心機,可謂蠹蟲同夥……他們強旺的私慾帶來的最後的自毀也在情理之中了。更寶貴的是,作家還寫了曾本之在院士頭銜爭取上的猶豫、郝文章八年之獄後為爭取獲得認同不惜改變原有意見、萬乙借諸各種手段獲取他人隱私……這種對人性慾望的真實坦露,進一步揭示:慾望人人有,但如何適可而止以及如何選擇,才是貪婪者與正直者的根本區別。曾本之們正是在私慾面前及時斷絕了自己的念頭,才獲得自生。

《蟠虺》敘說的故事,採取了劉醒龍習慣的包粽子法,一脈多根線索並進分探,把人物置身於激烈的矛盾衝突當中,細節生動,懸念叢生,也從而使人物形象個性迥然,這顯然與其對中國傳統故事表現手法的嫻熟是分不開的。相較言,個人認為,這部《蟠虺》比其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天行者》,不管在故事講述還是人物塑造者,都要稍勝一籌,這是特別可喜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