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家鄉的小菜:醬豆子、油醃辣椒、滷魚子

家鄉的小菜:醬豆子、油醃辣椒、滷魚子

有的時候,人的思想真是千變萬化。今天一條微信,竟引來半晌鄉愁。

上午,和一個上海的老鄉,也是當年軍校一個班的老同學,在閒聊中探討了故鄉安徽近年的迅猛發展,倍感欣慰,深受鼓舞。同為遊子,他發了這樣一段話:“安徽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歷史上,張遼威震逍遙津。淝水之戰,草木皆兵。南有陳獨秀,北有李鴻章。南有黃山,北有淮水。南有大米,北有大饃。南有婉約,北有豪邁。現實中,南有胡適,北有小崗,中有科大。南有長江水,北有靈璧石。南有臭鱖魚,北有地鍋雞。”他是安慶市人,我是宿州市人,關於安徽文化差異,不是我們要討論的話題,但他的一句地鍋雞卻意外引起了我的遐想。尤其是,靈璧餐桌的三個經典小菜,一個醬豆子,一個油醃辣椒,一個滷魚子,讓我在抗疫隔離期間倍感思念親人,思念家鄉。

午飯後,閒來無事,突發靈感,寫上幾句,分享一下兒時記憶。

一、醬豆子

這是淮北地區一道廣泛認同、深受歡迎的金牌小菜,無論窮家富戶,無論時光變遷,家家可見,處處可尋。我想,這和我們當地盛產優質黃豆是否有關呢?古人說,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地處皖北的千年小城靈璧縣,同樣源遠流長、代代相傳了這個不起眼的傳家寶。

家鄉的小菜:醬豆子、油醃辣椒、滷魚子


醬豆子分幹豆子和水豆子兩種。幹豆子用小磨麻油一拌,辣乎的,香噴的,用剛蒸出來的新饃一夾,就是原汁原味的“靈璧漢堡”。另一種是水豆子,也就是蘿蔔豆子,要加上切成半小拇指厚的蘿蔔片。燈籠蘿蔔脆脆的,豆子糯糯的,就稀飯、就麵條、就麵疙瘩湯,簡直百搭。靈璧縣靈城鎮南關光明菜巿場門口,有個六七十歲的老大娘,她醃治各種老家小菜都有一絕,尤其是她醃的蘿蔔豆子,鹹度適中,辣度均稱,花椒大料滋味萬千,就著剛出爐外焦裡柔的油酥燒餅,這脆爽的口感簡直活神仙一樣。用老家的話說,自咪的!可以說,家家戶戶都會做的這個普通小菜,被她做的平中見奇,出神入化。前幾年,我曾慕名找到她買上2斤,和親戚、朋友、同學送的水豆子反覆比較,品相都一樣,味道確實是不一般。據說,有去南方打工的老鄉們,每年春節過了正月十五結伴而行去復工,都要提前從她家整桶整桶訂製蘿蔔豆子。一個小學同學告訴我,她老人家就是靠著這個醃鹹菜的獨門絕技,勤勞致富實現了小康。

突然想起,有一年我愛人去新加坡出差,會抽空看望一位我們共同的發小。臨行前,我突發奇想,給這個初中同學也是她的閨蜜,用礦泉水瓶裝了一瓶小磨香油泡好的幹醬豆子讓她捎去大洋彼岸。她當時又意外又感動,高興的都蹦起來了。這麼多年,她也沒有忘記那瓶醬豆子。因為,那瓶子裡裝的,不僅是特色的地方美食,而且是永遠的家鄉記憶,是美好的鎏金歲月,

小小醬豆子,是鄉愁,是食俗,是牽掛,是初心,是我們舌尖上忘不了的情懷。近期,疫後復工,不知去南方打工的老鄉們,你們帶上今年的醬豆子了嗎?

二、油醃辣椒

“能吃辣,會當家”。這是早年長輩教給我們的,很多愛吃辣的人都是受到這句話的影響,不知當初有沒有鼓勵我們鍛鍊自己、挑戰自己、超越自己的用意呢?

油醃辣椒是不是靈璧人發明的不得而知,但是愛吃辣的靈璧人,卻餐餐不少,頓頓不誤。去飯店不上個油醃辣椒,無論是賓館酒店,還是土菜小館,無論是山殄海味,還是特色小炒,就一口油醃辣椒,甜中帶辣,辣中帶鹹,口腔生津,胃口大開。要是沒有這個小菜,那就感覺少點什麼。少點什麼呢?少點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少點口腔刺激、味蕾綻放,少點皖北風格、粗獷豪邁。

家鄉的小菜:醬豆子、油醃辣椒、滷魚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個油醃辣椒醃製工序很繁瑣,是以小米椒為原料,加生薑片、蒜瓣子、花生米、白糖、醬油、食鹽、料酒,以及燒熟的豆油,按一定比例醃製。俗話說,櫻桃好吃樹難栽。與此同理,做油醃辣椒也非易事。前幾年,我有一次從部隊休假回家參與過醃治。那幾十斤小米椒洗淨曬乾後,第一道工序就是用剪刀剪掉梗子,然後在尾部一個一個剪個十字花。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嗎?就是為了要入味。這幾篩子晾乾的辣椒一剪一剪剪下去,一個一個剪下來,真的又累又乏又辣手,考驗耐心,培養毅力,苦中作樂,飽經摺磨。

正所謂,天下大事,必做於細;天下難事,必做於易。

隔離在家,一點感悟,不知道是不是合適?

三、滷魚子

滷魚子是一道歷史悠久的地方小菜,由於原料稀、做工細、價格低、利潤少,已經大小餐館多年不見蹤影了。

家鄉的小菜:醬豆子、油醃辣椒、滷魚子


這個小菜,主料是河裡小野魚,捕撈後晾乾備用。蒜苗子取尾部,用開水淖一下,也是晾乾備用。待需要做滷魚子時,先把晾乾的蒜苗子用清水泡一下,泡完的蒜苗子有韌性,不會輕易煮膩。正式做滷魚子時,用小火慢炒小魚乾,火候十分關鍵。待炒至變色,有輕微焦黃,然後再次取出晾乾。蒜苗子控幹,切成二指寬,用蔥、姜、蒜、幹辣椒一起旺火爆炒,然後加水沒過剛炒好的菜,倒入小魚乾,小火燜上一小時左右。開鍋時,人間美味,撲鼻鮮香,吃米飯、吃麵條加上一勺,絕了!

在嫋嫋的炊煙中,我彷彿看到母親慈祥的面容,和老人家鍋灶前的忙碌。淚水中,是母親精打細算、勤儉持家為我們改善生活的艱辛往事。如今,生活好了,母親卻已經離我們遠去10年了。滷魚子,也從此消失在我的記憶裡了。但是,對母親的思念,山高水長,永存心底。

滷魚子,這個老朋友,己多年不見了。對此,我很擔心這個手藝會失傳。這可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地方名吃呀,能列入靈璧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嗎?《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學長,你聽到一個遊子的心聲了嗎?天南海北的靈璧老饕們,你們對滷魚子還有印象嗎?

2020年2月28日於北京盧溝橋畔

附:

本文作者胡宇,男,安徽靈璧鄉賢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