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 从Fin回归Tech,蚂蚁金服的万亿之路

从Fin回归Tech,蚂蚁金服的万亿之路

几乎这一周的科技头条都被即将挑战千亿美金市值的小米给占据了。创业8年,小米一度代表的是一个新的品类~互联网手机,而时至今日,雷布斯则是在公开信中重新告诉了我们“小米是谁,小米为什么而奋斗”~小米是互联网公司,但他却是以手机、智能硬件和 IoT 平台为核心。在此,当然要祝福小米,但是否能成为近年最大的科技公司IPO,可能还得看以下这位宣称还没上市计划的主角究竟何时敲钟。

2018年,被互金业内称之为强监管年,金融罚单屡见不鲜,资管新规接连出台,消费金融大幅收紧,支付业务“断直连”,一切业务都得持牌经营,互金行业似乎进入寒冬。而此时,多加国际投行却把蚂蚁金服的估值上调到1500亿美金上下,也就是直逼万亿人民币,更是国内互联网行业仅次于阿里腾讯市值的水平。

缘何在强监管的“利空”环境下,蚂蚁仿佛没有受到影响而且更受青睐?我觉得这也是蚂蚁在战略上的前瞻性所导致的胜利。从战略选择上,在几乎所有同行都高呼“Fintech”口号的时候,蚂蚁就已经在17年初公开宣布自己的定位是“Techfin”,而对应的战术则是从原先主要做的余额宝、阿里小贷、花呗、借呗等C端金融服务逐步转为向保险和信贷的反欺诈、开放接入多家货币基金、推出“码商成长计划”、定制化商家资金管理等B端的技术赋能迈进。

金融的本质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而解决的核心在于基于大数据的风控。Techfin的背后代表的是弱化自身的金融属性而强化自身的科技属性,蚂蚁要做的是专注于输出金融科技来帮助合作伙伴提升风控能力完善风控体系,此举既可规避强监管的政策风险,也可以实现与国内金融巨头的合作共赢,可谓是高屋建瓴,充满着想象空间。

从Fin回归Tech,蚂蚁金服的万亿之路

顺势明道,明道取势

阿里的首席智囊,原长江商学院战略学教授曾鸣老师在17年末的长江商学院EMBA校友返校日中分享“顺势才能明道,明道才能取势”。

他认为明道的前提其实是顺势而为,首先跟上大趋势,并且要把背后的驱动力一点一点往里头去看,之后的优术也就简单了。蚂蚁金服对于Tech还是Fin的思考,或许正正就是顺着国家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和市场发展的趋势一点一点地修正和演进。

在我看来,互金领域的趋势明显变化正正在2017年。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金融监管的全面收紧,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的触底反弹。

金融强监管可谓是始于17年而盛于18年,17年7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奠定了强监管基调后,18年的不到半年以来,银保监和央行已经陆续出台多项重磅监管新规,包括但不限于《中国人民银行 银监会 证监会 保监会关于规范债券市场参与者债券交易业务的通知》、《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保险资金设立股权投资计划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大通过互联网整治资产管理业务整治力度及开展验收工作的通知》等,涵盖范围涉及存贷、股权投资、保险、债券、理财、资管等几乎所有领域,而整体的方向则是希望各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合规经营”,防范和化解由于过度集中、过度创新等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另一方面,经过互金行业对传统金融业尤其是零售金融业的几年冲击,传统金融业尤其是直面冲击的银行业已有触底反弹的迹象。从各大银行公布的2017年财报来看,不管是国有大行、股份行,甚至一些城商行,都维持了净利润的增势和控住了不良的走势,而零售业务都成为推动其利润增长的最大功臣,信用卡业务尤其抢眼。其中中信银行零售银行非利息净收入为 335.50 亿元,比上年增长 41.10%,占本行非利息净收入的 62.67%,而招商银行单就信用卡业务的总营收就超过544亿,非息收入增长超过30%。

相对传统金融机构,互金新贵们的优势在于数据收集/利用、渠道/流量、用户/服务体验,但金融终究是讲究风险控制的行业,在强监管的形势下,拥有完整风控体系和资金实力的金融机构只需要拥抱金融科技,只需要将新金融的技术、产品设计移植过来,优化服务和产品体验,吸纳互联网人才,完全可以实现对互金新贵的“逆袭”。

从科技出发、走向金融、再回到科技,和传统金融机构图各司其职、各取其长,是以蚂蚁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公司明道趋势的理想选择。

从Fin回归Tech,蚂蚁金服的万亿之路

优术:全球技术赋能

在C端业务层面,由于面临微信支付的就加码挑战,过去的一年蚂蚁金服的重点仍在线下支付的大战,同时在海外业务的拓展方面逐步从推广支付宝改为“投资+技术+经验”赋能本土支付公司。从结果来看,财报显示支付宝及其合作伙伴在全球服务着8.7亿活跃用户,而国内的市场份额也守住了50%的重要基线,可以说上一阶段的鏖战还是成功的。

而在2018 年,微信支付一方面通过小程序赋能商家另一方面大力通过提供个性化收付款服务让更多的商家使用“去第三方(收钱吧等)”的支付服务。因此,支付大战仍然会是重中之重,但争夺的重点则从C端用户层面转向了B端的中小商家。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支付宝于5月初推出“码商成长计划”,主要包含和收钱额度绑定的投入1万亿的贷款资金给予商贩进行贷款或者向供应商赊账和提供资金安全性&医疗险的保障。显然,支付宝表面试图基于更全面的金融服务来赋能码商形成与微信支付在B端层面的差异化,实际上则是开始向B端商户进行综合性金融服务的教育。当然,如【天下网商】所言,这些线下商家数量庞大、地域离散度高、行业分布广泛,同时他们往往无担保、没抵押、缺乏风控数据,这些原因都阻碍了传统金融方式触达线下小微商家,而蚂蚁的数据积淀和挖掘能力恰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除了支付领域,作为一家有接近20年平台经验的公司,蚂蚁金服其实在借贷、证券、理财、保险等多个业务的风险控制、反欺诈、个性化利率、优化交易流程、信用授权等多个方面都具备技术输出的资源和能力,也能有效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对中小微客群的覆盖劣势。在强监管的趋势面前,选择跟传统金融机构合作共赢,在

稳住C端业务收入的同时把B端技术服务的收入作为增长点,似乎才是未来迈向万亿市值的光明大道。

数据是基础、技术是手段、风控是核心,互联网x金融的创新合作模式,或许才是未来中国互金行业能输出世界的宝贵经验,毕竟金融机构往往需要是本地的,而技术赋能却可以是全球的。

从Fin回归Tech,蚂蚁金服的万亿之路


作者:君健,一个学金融的互联网人,一个爱折腾的热血青年。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UptoYou

一些有价值的资讯一些有思考的感悟

这里没有一本正经的理想讨论

只有前进路上那一点鸡毛蒜皮的共鸣

从Fin回归Tech,蚂蚁金服的万亿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