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厲害了!看一拖二的老母親如何充分挖掘家中的這個“早教基地”


OK媽說:咱們的宅家生活都一個月了,很多娃兒連樓下都沒去過。老母親已經扛不住了,天天巴望著可以開學

不過我的二胎媽媽朋友向向一點也不愁,一拖二地帶著娃,還妥妥包圓了全家人的三餐。而原本老二弟弟兩歲出頭還正處在難纏的階段。問向向都是怎麼安排的,她說,把她自己家中要做的事和孩子要玩的充分結合在一起,是早期積累的經驗。因為弟弟出生後都是自己一手帶(先生要上班),也想帶弟弟出去上早教課,但很多時候弟弟午睡醒了,姐姐也要放學回家了。後來發現,她做家務的時候,弟弟經常跟著她,她突然發現,哪怕只是小小几個平方的廚房空間,都可以實現各種觸、摸、敲、打、捏、看、聞、問,可以充分感知和想象,雖說看似觸動和啟發來得並不迅猛,但孩子的後發優勢卻很大!

厲害了!看一拖二的老母親如何充分挖掘家中的這個“早教基地”

文∣向向雖說生活經常蠻愁人的,但倆娃的啟蒙教育,倒沒太讓我犯愁。
大寶靠著一股莫名的好奇心和自驅力,不知不覺就完成了各種啟蒙,從後來的效果看,應該是勝過很多專門的幼小銜接班的;二寶在發育發展上晚了大寶一大拍,但兩歲出頭的時候,也漸漸表現出各種積極向好的勢頭。現在回想起來,無論大寶還是二寶,他們對知識和常識的獲取,似乎全都來自於生活當中,而關聯度最高的場景,竟然是我在家的主戰場:廚房。

厲害了!看一拖二的老母親如何充分挖掘家中的這個“早教基地”

1

厲害了!看一拖二的老母親如何充分挖掘家中的這個“早教基地”

不經意間,廚房成了數理課堂經常聽人家講帶小孩太辛苦,上個廁所都脫不開身,這種體會,其實我也是感同身受的。大寶生性敏感,還不會走路的時候,只要是眼前沒有人,就哇哇大哭,白天睡覺也不要小床和搖籃,賴死賴活要抱著睡,經常一抱就抱兩三個小時,抱到全身麻木懷疑自己馬上就要半身不遂。這種黏乎勁兒,即便是現在八歲了,仍能從她的日常行為裡,看出很多的蛛絲馬跡。因為喜歡黏著我,所以自從學會走路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基本上就是我走到哪兒,她屁顛屁顛地跟到哪兒,廚房裡也不例外,我去做飯她也來“做飯”。為了騰出手來幹活兒,我不得不讓她和我共享一個廚房,安排一些適齡的活兒給她幹,這樣,做飯時沒人帶娃、帶娃時沒辦法做飯的問題,就有了解決之道。大寶最喜歡“做”的是麵食,每次我包餃子或是做手擀麵,都會分一些麵糰給她,並且把搗胡椒粉的小木錘子找出來,給她當擀麵杖。

厲害了!看一拖二的老母親如何充分挖掘家中的這個“早教基地”

孩子天生就愛學樣,我捏面劑子她會照著捏,我擀麵皮她也會照著擀麵皮,我包肉餡她也要來真的,但經常把檯面弄得亂七八糟,而且做出的成品通常都被我偷偷扔掉了。有趣的是,只要是和我一起“做飯”,吃飯的時候就會連環問,媽媽,這個是我做的嗎?那個是我做的嗎?我說是啊是啊,她就心滿意足,吃得特別好。麵糰玩得多了,加上越長越大,後來的大寶也就不滿足於只是捏、擀、包。她喜歡把我包好的餃子,按大小和花紋分門別類往保鮮盒裡放,這一來一去,竟學會了很多

數學概念。比如有一次,她拿著一個小餃子往盒子裡放,一邊還在自言自語:“你比較小,是餃子妹妹,天都黑了,和姐姐哥哥一起去那邊睡吧!”我停下來一看,原來她正把我包好的餃子,按大小往兩個不同的保鮮盒裡裝。原來懂得比大小了呀!心頭一陣竊喜~ 我突然意識到,廚房裡的這些活兒,是可以順帶起到早教的作用的。有了這層認識,後來再帶她玩麵糰,就是進階版的了。我會有意無意地,讓她幫我數一數一盒餃子有多少個,或是盒子裝到一半時讓她估計一下,還有多少個可以裝滿。這是在玩耍中最早接觸到的數概念了吧,記憶裡她就是這樣學會了數數,理解了什麼是大小、長短,還學會了簡單的加減法。等到我開始嘗試做西點的時候,她又在和我一起玩的過程中,學會了許多關於重量的知識。廚房裡那臺小小的綠色電子秤,每次稱量使用時,都是她來大聲告訴我,麵粉是多少克,糖是多少克,酵母是多少克。而對重量的感知,遠遠不止電子秤啊。有一次,我讓大寶幫我在打發混合好的蛋糕坯上撒蔓越莓幹,撒完一會兒後她突然發現,有些蔓越莓幹掉下去了,有些卻浮在表面,很是不解。

厲害了!看一拖二的老母親如何充分挖掘家中的這個“早教基地”

我告訴她大的蔓越莓幹比較重,麵糊撐不住它就掉下去啦,你看,浮在上邊的蔓越莓幹是不是比較小呢?小的比較輕哦!結果她又問我:“為什麼小的就比較輕呢,小的東西都會很輕嗎?”“那……不一定啊”一個不經意的解釋,徹底把我自己給帶溝裡去了。後面好多天我一直在想辦法,怎麼才能給她把重量這個事情給她整明白。2

厲害了!看一拖二的老母親如何充分挖掘家中的這個“早教基地”

太多有趣的事兒,都在廚房裡除了各種動手操作和一些數理方面的啟蒙,大寶在廚房裡的趣事,也蠻多。大寶在家是個比較話癆的孩子,加上平時睡覺前,我也會給她讀讀繪本,講講故事,她的語言能力還是可以的,即便是廚房裡的耍樂時光,她也喜歡動不動就編個小故事。她創編故事的一般模式,是把出現在廚房裡的各種器具、食材,變成故事角色,像湯鍋、鏟子、黑米、黃豆、番茄這些,都入過她的故事,有時候興起,還會把故事畫下來。只不過這些都是尋常操作,有意思的是因故事而起的好奇心、探究心。有一陣,她編了一個神奇系列故事,其中最神奇的一個,是關於氣體的。故事是因我和她做麵包而起的,那天偶爾說起發酵的原理,說到麵包長大,其實是被酵母菌發生反應後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給撐大的。

厲害了!看一拖二的老母親如何充分挖掘家中的這個“早教基地”

她覺得氣體太有意思了,就問了我很多關於氣體的事情,中間我半開玩笑地說,屁也是氣體呢,而且特別厲害,它的成分特別多,包括氮氣、氫氣、甲烷和氧氣等等,還扯了一通氫氣比較輕,甲烷有可能會爆炸之類。我以為關於氣體這一茬兒就過去了,不想過了大概半個月的某天晚上,她突然和我來了下面這樣一番對話:

大寶:我也想要飛,為什麼我不能飛呢?

我:你又不是鳥兒,不需要飛,坐飛機就能上天了。

大寶:我再也不要坐飛機。

我:為什麼呀?

大寶:萬一……很多人在飛機上放屁,爆炸了怎麼辦?

我:怎麼會爆炸呢?

大寶:你說的呀,屁裡邊有甲烷,甲烷是會爆炸的!

當時笑得我呀,真的是肚子疼。見我笑了,大寶很疑惑地問我:“媽媽你覺得生命重要嗎?”我說,那還用說嘛,當然重要。她立馬氣鼓鼓地“訓斥”我:“那你剛才笑什麼笑?!”就這樣,大寶對氣體的興趣,持續了好長時間。有一陣她輕微感冒,我買了些維C泡騰片,每天上午都會弄一顆泡好給她喝。攆著我在廚房裡進進出出的,她很快就發現這玩意兒丟進水裡會吃吃地冒氣泡,興奮得不得了。為了滿足她的探索欲,我還專門從網上搜來方法,用泡騰片做科學實驗。其實就是在杯子里加一些油,在倒一些水,泡騰片丟進去後,畫面就是類似下面這樣:

厲害了!看一拖二的老母親如何充分挖掘家中的這個“早教基地”

當時當地,這些所謂的科學原理,我想大寶也沒有真的理解,僅僅是對現象發生了興趣。但這一點都不礙事,在我看來,孩子被激活的那一點好奇心,比知識本身珍貴得多。3

厲害了!看一拖二的老母親如何充分挖掘家中的這個“早教基地”

廚房活動,是一種比游泳更均衡的運動大寶從出生到整個幼兒園階段結束,我基本上沒有正兒八經地抽時間給她做早教,沒有專門教她數數和計算,也沒有坐下來教她認字、寫字或是背古詩,小學前大家會報的幼小銜接班,也沒有報過。但所有這些升小學必須儲備的能力,她一樣都沒有拉下,好像不知不覺間,就獲得了。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薰陶,很大的可能是這兩樣環境:一個是睡前親子故事的天馬行空,再一個就是廚房裡五彩斑斕的“生活教育”。在大寶身上,我看到了一些超乎原本認知的東西,所以有了二寶之後,廚房就變得更加開放了,除了基本的安全禁忌(電、火、燃氣),廚房裡所有的東西,孩子都可以碰觸。二寶對廚房的興趣,是從舔勺子開始的,有好長一段時間,他總會不厭其煩地站在碗櫥前,打開收納盒子,把所有的瓷調羹一個一個舔一遍,再放進旁邊的盤子裡。講真,一開始我也不太明白他這是什麼愛好,但天天看著漸漸就覺得,這就是他認識事物的方式:舔和觸摸。後來,他終於對舔勺子沒興趣了,又看上了我放在置物架上的各種蔬菜,經常東摸摸西摸摸,忍不住的時候,也會猛然來上一口。有一次,一口咬斷一根尖椒,立馬辣得又哭又叫。現在他大一點兒了,不咬了,但還是特別喜歡在廚房裡摸各種東西,每當他把勺子按大小往不同的盤子裡分,我就想起大寶小時候幫我裝餃子的情景。

最近,他又對蔬菜的形狀和名稱發生了興趣,經常在客廳和廚房之間的過道上忙忙碌碌,其實不過是一會兒看看菜,一會兒又去看看他的認知圖卡書。


厲害了!看一拖二的老母親如何充分挖掘家中的這個“早教基地”

日本的早教專家們認為,孩子在廚房裡的各種活動,是一種比游泳更均衡的運動,同時還可以豐富情緒,豐富知識,讓孩子更自信。確實就是這樣,在廚房裡,無論是小寶寶的觸摸和觀察,還是大孩子的操作和實踐,抑或僅僅是家長與孩子的隨性交流,其實全部都在調動孩子的感官,促進他們大腦產生豐富的神經聯繫。

OK媽說:之前我也有和大家分享做家務對孩子的諸多早教作用,和向向的這些來自生活的經驗都是同樣的思路。孩子的認知提高恰好就是從生活中各種活動中獲得體驗而來的。所以,關於廚房裡的早教,我猜,很多媽媽其實都非常有經驗和體會。順便說一下,很多媽媽可能會覺得廚房不安全、各種搗亂,其實之前有給大家介紹過一種墊高凳,只要讓娃和你在同一高度,她們就會從搗亂小鬼變成貼心小助手。

厲害了!看一拖二的老母親如何充分挖掘家中的這個“早教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